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曹景林 《湖北农业科学》2011,(21):4321-4325,4349
提出了在烟草育种中应用轮回选择方法的必要性,综述了轮回选择改良群体的理论与方法和轮回选择在烟草育种中的应用效果,同时探讨了轮回选择在烟草群体改良中的应用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小麦试验地的选择和种植方法设计,以及选择的依据和标准介绍,总结了小麦F2代的选择方法,以期为提高小麦育种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育成适合沧州地区生产的小麦突破性品种,利用矮败材料和优异抗旱耐盐亲本材料,建立盐碱圃和优良圃的双向交替选择,从而构建轮回选择群体,创新了矮败小麦轮回双向交替选择育种技术,实现了品种大量聚集有效的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使之充分重组累加,产生更多遗传变异。利用自然选择的方法加大逆境选择压力,培育品种的多抗性,并通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方法选择培育出不同类型区的品种,培育出了沧核036等小麦品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回归方程自变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线性回归方程和非线性回归方程自变量选择的常见方法和最新进展,并提出有关回归方程自变量选择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在自变量选择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假定目标性状由一个QTL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在一个闭锁群体内分别采用基因型选择(GTS)、基因辅助BLUP(GBLUP)和常规动物模型BLUP方法对单个性状实施连续选择的效果,并以常规动物模型BLUP为参照,分析了GTS和GBLUP方法对目标性状QTL的选择效率。结果表明:与常规动物模型BLUP相比,GTS和GBLUP选择均可获得更大的QTL基因型值进展,QTL增效等位基因频率上升的速度也更快;与GBLUP相比,GTS方法对QTL的选择效率更高。GTS和GBLUP对QTL的选择优势在短期选择时较为明显,随着世代的递增,这种优势将逐渐降低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单穗法、单粒法,单株法3种选择方法的选择效果。结果表明,多数性状的遗传方差及后代株系的平均产量、预期选择潜力,方法间无显著差异.多数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预期选择效果等以单穗选择法的后代群体略高,初步认为,在保持杂种后代分离群体的遗传变异性和选得优良个体的机率等方面,单穗选择法至少不亚于单粒选择法和单株选择法.由于单穗选择法具有易于采收的优点,可能成为水稻常规育种程序中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农业推广方法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应用条件及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与综合应用的要领,从农业生产特点、常用的几类农业推广方法、影响农业推广方法选择和应用的因素、完善农业推广方法的措施等方面对崇明县农业技术推广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进行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特征选择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特征集中特征质量的好坏能够影响到文本分类的精度,所以选择一种好的特征选择方法对于文本分类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方法 粗糙集理论为研究不精确数据的分析、推理,挖掘数据间的关系、发现潜在的知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的特征选择方法.结果 通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利用粗糙集的约简理论降低了特征维数,同时保证了分类性能.使用该方法进行特征选择时比目前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获得较好的分类效果.结论 粗糙集的属性约简理论可以用在规则提取和特征选择上,利用粗糙集的属性约简理论进行特征选择时能够获得较理想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9.
玉米群体改良的改良S_1综合选择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玉米群体改良的方法很多,但均有不足。60年代人们提出了S_1选择法,因其克服了混合选择法和测交选择法的主要缺点,故得到普遍关注和广泛应用。但这个方法具有选择周期长(三季一轮),遗传方差下降快的缺点。1988年我们提出了改良S_1综合选择法(MS_1)。此后B.S.Dhillon(1989)亦提出了与之类似的改良S_1选择法。MS_1选择法缩短了选择周期,改S_1选择法三季一轮为二季一轮,同时克服了S_1选择法遗传方差下降过快的缺点。MS_1选择法可以和半同胞(HS)选择法交替进行。通过比较,MS_1选择法、MS_1—HS交替选择法可望比其它群体内改良方法获得更大的遗传进展。MS_1选择法还可与半同胞(HS)选择法联合进行,简称MS_1—HS联合鉴定法。此法比Lonnquist(1967)提出的HS—S_1联合鉴定法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母猪的繁殖性能是影响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提高母猪繁殖性能也是种猪育种者和肉猪生产者追求的目标之一。母猪的繁殖力性状既是低遗传力性状,又是限性性状,用传统的选择方法选择效果不明显。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对猪繁殖力性状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繁殖性状选择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就提高种猪繁殖性能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基因组选择为猪繁殖性能的选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用TTC法分析了玉水 G 综合种原始群体及其经过两轮全姊妹轮同选择与四轮混合选择改良的两个衍生群体10个数量性状的遗传组成。结果发明,Co 群体各性状均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其遗传组成以加性分量力主;许多性状的显性和上位性分量也具有显著作用。Co 群体经过改良后,在多数性状上基因的累加作用进一步增加,而等位基因及非等位基因的互作效应则减小。所采用的两种改良方法对群体多数性状遗传组成的选择效应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全同胞轮回选择和混合选择对玉米群体主要经济性状配合力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两稚选择方法对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都有一定的改良效果,并以对一般配合力的改良效果较大;而且全同胞轮回选择的改良效果明显优于混合选择;经4次重组的基础群体,多数经济性状一般配合力的改良进展明显大于经2次重组的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全姊妹轮回选择和S#-1家系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基础群体M#-4进行了改良;对基础群体M#-5只进行了全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结果表明:对同一群体用两种方案进行改良皆有显著效果。从遗传进展比较,全姊妹轮回选择方案所取得的产量遗传进展较大,但二方案未有显著差异,其它大部分农艺性状也以全姊妹方案的遗传进展较大。从群体变异程度变化的比较,S#-1家系方案要优于全姊妹方案。不同群体采用同一种轮回选择方案,表现出变异程度大的群体,选择的遗传进展也大。多元方差分析表明,改良群体和基础群体间在产量平均数向量上皆有显著差异,全姊妹方案使群体的多元方差变小,S#-1家系方案则使群体多元方差增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有关性状对单株籽粒产量的影响有差别,同时其作用程度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近10年来棉花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新成果为理论基础,吸收了植物育种学、生统遗传学、系统工程学的部分原理和方法,建立了一套“棉花数量性状育种程序”,直接解答了棉花育种中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1)制定不同育种方案的主攻方向和主攻目标。(2)杂交亲本选配的适宜类型,选配原则和方法。(3)杂种后代不同性状的选择世代,选择强度和选择方式(4)初选品系鉴定、比较试验的设计和统计方法。为棉花丰产、优质、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原始群体中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农艺性状进行两轮表型选择.结果表明两轮选择显著地降低改良群体的株高,而单株穗数和产量略有增加。相关农艺性状呈程度不等的正向或负向相关变异。对不育株的两轮选择降低了株高、穗长的遗传方差,而增大和维持了单株穗数、粒数和产量的遗传方差。对可育株的两轮选择降低了群体所有性状的遗传方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9个芝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估算了10个性状的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遗传进度和基因型相关。结果表明:不同性状间的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存在较大差异,产量性状的遗传力较经济性状的遗传力大,性状间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千粒重和每蒴粒数的遗传力高,可在早世代选择;株高和分枝部位的遗传力低,可在高世代定向连续选择或间接选择;单株蒴果数和单株产量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大,可根据表现型选择;株高分枝数和千粒重遗传变异数和遗传进度小,根据表现型选择效果较差,可适当放宽选择标准,使单株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的相关都达到显著水平高,但3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故对这类性状、应采用选择指数分析法进行多性状的综合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测定兼用型马血液生化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基础上、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复相关,利用通径分析方法找出了直接影响速力的主要血液生化指标为α—球蛋白、LDH_4、肌酐、无机磷、ca~(++)、血糖、Na~+、LDH_5。而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则对兼用型马的选择不直接起作用。本文同时对上述指标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经显著性检验,通经系数达到极显著者,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在方程中,血液生化指标与速力的复相关系数(R=0.9120)很大,误差项(dye=1—∑d)很小,说明以上述主要血液生化指标的性状选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优质蛋白玉米农艺性状的遗传和相关性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0个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按NC—Ⅱ设计,研究了10个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方差占遗传方差的比重大于60%的性状有穗位高、单株叶数、穗行数、百粒重、穗粒重和产量;其余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占遗传方差的比重在48.01—58.99%之间变化。据(?)gca/(?)G和(?)gca/(?)P分析了不同性状选择和利用效果的差异,按从优至劣的顺序排列各性状得:百粒重>穗粒重>穗位高>单株叶数>穗行数>播种至抽丝天数>每株穗数>株高>产量>行粒数。本文还对相关性状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由10个高蛋白和4个高产小麦亲本的太谷核雄性不育株(经6~10代转育)等量种子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1;由4个高产小麦亲本的太谷核雄性不育株等量种子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2。对B1进行混合选择(MS)和单性状集团选择(CS),对B2进行回交混合选择(BS),各进行3轮选择,研究了6个性状的直接遗传进度。结果表明,利用太谷核雄性不育基因进行小麦轮回选择是有效的。对于单个性状的改良,CS是最有效的方法,且第一轮(C1)选择进度最大,但多元方差分析表明CS不利于群体的变异。MS在第2轮(C2)效应最大,BS到第3轮才显示出最大效应,而且MS和BS均有利于群体的变异。从3轮选择的平均效应看,MS是3种轮选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客观地评价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主要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区试观察记载的大数据性状资料的利用率,探索利用区试性状演变规律促进提高育种性状选择准确率的可能性,为旱地小麦育种性状选择提供支撑,本研究对2000—2015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历年参试品种汇总的16个表观数量性状进行整理归纳分类,按产量性状、抗逆广适性状、品质性状3个指标性状分类,以区试分组为依据,对旱肥、旱薄两类参试品种性状差异及表现趋势进行比较,并运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比较参试品系的一般性状(育种辅助选择的亚性状或间接性状)和目标性状(品种审定直接考察要求达标的性状)相互间的遗传相关性,分析比对典型性状因子及其对旱地小麦育种性状选择和评价的作用,为提高优良性状选择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