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9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选用豫麦3号卵圆山羊草(Ae.ovata)细胞质不育系,对其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刊物了研究,结果表明,T型恢复系中具有显性恢复基因,能够恢复卵圆山羊草胞质不育系的育性,普通小麦品种豫麦2 号中具有一对隐性恢复基因,显性与隐性基因间的互作方式的为基因上位作用,在讨论中对卵圆山羊草细胞质的利用价值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2.
小麦几种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早代选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彬  范濂 《华北农学报》1990,5(4):29-34
以三个冬小麦单交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遗传力、遗传进度和杂种后代品质性状表现在年份间的稳定性等分析方法,对小麦几种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早代选择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淀值、容重的遗传力较高,蛋白质含量和单株蛋白质产量的遗传力较低.沉淀值、蛋白质产量在各杂种早代的相对预期遗传进度均在20%以上.不同的品质性状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但所表现出的稳定性不同.  相似文献   
3.
<正> 目前国内外研究利用的小麦雄性不育系主要是提型不育系。它是采用核置换法得来的。以后许多国家以它为基础材料,把本地的生产品种转育成许多生产品种的提型不育系。一、核置换法原理及方法:利用核置换法获得小麦不育系是一种常用方法。因为小麦的不同种、属之间有遗传性差异,质核之间有一定分化。如果有的  相似文献   
4.
提型杂种小麦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于因子分析法,把16个提型杂种小麦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分成受4个独立公因子制约的4个性状群。被确定并命名的4个公因子是:f_1,籽粒生产力因子,它由穗粒数、恢复度、千粒重构成;f_2,营养生长势因子,由穗长、抽穗期、株高构成;f_3、f_4均由一个性状构成,分别叫作小穗数因子和有效穗数因子。受同一个因子制约的性状的全体称之为因子群,文中建议在育种过程中按因子群进行性状选择。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因子分析法是处理多种性状,确定数目较少的起立导作用的因子的一种有用方法,文中介绍了因子分析法的统计学原理和具体计算步骤 。  相似文献   
5.
具有大姆指矮半显性矮化基因的一个普通冬小麦衍生系与钱尼或伟奇达非整倍体杂交,其 F_1按1:1分离出两个株高组。F_2二体和非鉴定的单体后代分离比例为矮1:中2:高1。除2A,4B 和6B 以外的所有染色体的单体分析表明矮化基因的位置在4A。基因的杂合及半合状态对株高的效应相同。  相似文献   
6.
~(14)C-乙烯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孕穗期植株对乙烯的吸收、运转和分布规律,与对乙烯利的吸收、运转和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均向穗部集中。在小麦剑叶上涂以~(14)C-乙烯利后,穗部释存~(14)C-乙烯的高峰发生在第六天,此高峰期正值小麦幼穗迅速发育时期,与乙烯利杀  相似文献   
7.
由10个高蛋白和4个高产小麦亲本的太谷核雄性不育株(经6~10代转育)等量种子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1;由4个高产小麦亲本的太谷核雄性不育株等量种子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2。对B1进行混合选择(MS)和单性状集团选择(CS),对B2进行回交混合选择(BS),各进行3轮选择,研究了6个性状的直接遗传进度。结果表明,利用太谷核雄性不育基因进行小麦轮回选择是有效的。对于单个性状的改良,CS是最有效的方法,且第一轮(C1)选择进度最大,但多元方差分析表明CS不利于群体的变异。MS在第2轮(C2)效应最大,BS到第3轮才显示出最大效应,而且MS和BS均有利于群体的变异。从3轮选择的平均效应看,MS是3种轮选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普通小麦Primepi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当前世界各国对雄性不育胞质杂种小麦的研制仍以提型不育系为主,但却存在着分歧的意见。木原均和常胁恒一郎(1964)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外来不育胞质降低了植株的生活力,而造成抽穗期的某些推迟。这种看法可能与日本当时主要研究某些山羊草属的不育胞质有关。从提型不育胞质,没有发现这种明显的效应。Wilson(1968)认为,看不出提型不育胞质在成熟期、农艺性状或品质上有明显的副作用,但是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9.
1983—1987年对CHRIS 小麦不育胞质单体系进行细胞学观察及其利用研究。结果表明:确定单体的最好时期是后期Ⅰ、中期Ⅰ。利用msCHRIS 小麦单体进行恢复基因染色体定位,如果恢复基因在这一条单体上,杂种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例为97:3:如果不在这一条单体上,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例为3:1。利用mscHRIS 小麦单体作轮回亲本与八倍体小黑麦和普通小麦杂种后代回交,能够创造新的小麦不育系、恢复系的添加系21Ⅱ+1ⅡR 和代换系21Ⅱ+1ⅡR~1ⅡA。  相似文献   
10.
一、国内外研究的经过及进展1962年美国小麦育种工作者威尔逊和罗斯,从提莫菲维/普通小麦比松杂交组合后代中,成功地分离出提莫菲维胞质(简称提型)小麦厷性不育系比松。同年又成功地把提莫菲维恢复基因转移到表现型与马尔奎斯相同的普通小麦上,即育成了马尔奎斯恢复系。这就使得小麦提型三系配套,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于生产奠定了基础。但是威尔逊和罗斯却不是最初发现小麦胞质厷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人。远在1953年,日本遗传学家木原均,为了研究小麦的进化起沅和细胞质遗传等问题,就曾应用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