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以棉铃虫三龄幼虫为试虫,从表皮穿透、生物转化、作用靶标三个方面研究了毒死蜱·阿维菌素复配剂的增效机理.结果表明:①复配后,毒死蜱、阿维菌素的表皮穿透能力上升;②毒死蜱对酸性磷酸酯酶(ACPase)的竞争性抑制与阿维菌素对ACPase的非竞争性抑制与竞争性抑制的混合型抑制相结合,使复配剂对ACPase的抑制能力大幅度上升;③对乙酰胆碱酯酶,毒死蜱与阿维菌素基本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水稻褐飞虱为试虫,从对靶标酶和水解酶抑制作用两个方面,研究了毒死蜱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联合增效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以毒死蜱为毒力标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一转移酶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0.76、1.52和0.75,与毒死蜱联合抑制作用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10.41、11.68和7.28,明显高于独立作用.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毒死蜱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方式为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表面张力、接触角、沉积量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初步探讨了加倍杀对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井冈霉素药液中加入加倍杀,能显著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增加药液在玉米叶片上的沉积量,加倍杀最佳加入量为井冈霉素制剂量的15%。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加倍杀在离体条件下对井冈霉素抑制玉米纹枯病菌的菌丝生长无明显的增效作用,但能有效提高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减少药剂用量。初步推断加倍杀对井冈霉素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增效机理是由于改善了药液的理化性能。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羧酸酯酶抑制剂磷酸三苯酯(TPP)和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增效醚(PBO)以及 ̄(14)C-氰戊菊酯为材料,选择对氰戊菊酯具有不同抗性程度的棉铃虫自然种群为试虫,研究其抗性机理。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与其体内酯酶活性无关,而与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直接相关;同时,表皮对氰戊菊酯的渗透性降低也是棉铃虫对氰戊菊酯产生抗性的强化因子。  相似文献   

5.
乙酰胆碱酯酶固定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乙酰胆碱酯酶,考察缓冲液浓度、pH值对乙酰胆碱酯酶固定化的影响,用正交实验考察牛血清白蛋白和戊二醛的浓度、交互作用及3种固定化膜材料对固定化效率的影响。确定固定化载体壳聚糖膜、0.01%戊二醛、2%牛血清白蛋白、pH值6.0、0.05mol/L磷酸缓冲液为固定化优化条件,当抑制率标准采用50%时,该方法得到的固定化乙酰胆碱酯酶膜对敌敌畏的检测浓度达0.53μg/L。  相似文献   

6.
氰戊菊酯与辛硫磷混剂防治棉铃虫的增效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点滴法生测结果表明:氰戊菊酯与辛硫磷1:2混剂对棉铃虫抗性(R)品系3龄幼虫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高达330.68。离体条件下测定了各药剂对抗性棉铃虫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中浓度I50及混剂对上述三种酶的共抑制系数,结果表明,该混剂对棉铃虫增效的机理可能与抑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究β-谷甾醇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及其对叶螨体态、内部结构的破坏。通过玻片浸渍法和叶片药膜法确定β-谷甾醇对朱砂叶螨杀螨的毒力,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β-谷甾醇对螨亚显微结构的破坏,通过酶活检测方法,检测β-谷甾醇对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酶活的作用,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β-谷甾醇对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和羧酸酯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测定β-谷甾醇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LC30为1.0mg/mL。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可见,β-谷甾醇处理后朱砂叶螨表皮、肌纤维、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β-谷甾醇对朱砂叶螨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表达量和酶活都没有影响。β-谷甾醇对解毒酶羧酸酯酶酶活没有直接影响,但诱导羧酸酯酶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了β-谷甾醇可以有效杀死朱砂叶螨,并且对螨体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新型植物源农药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证实乙酰胆碱酯酶不是β-谷甾醇的作用靶标,但β-谷甾醇处理会诱导螨体内解毒酶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通过正交试验和酶活性测定法研究了落叶松毛虫6 龄幼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最佳反应体系及对3 种杀 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落叶松毛虫6 龄幼虫AChE 最佳反应条件为酶液质量浓度0郾2 g/ mL、底物浓度0郾8 mmol/ L、反应体系pH 7郾5、水浴温度35 益和反应时间5 min。敌敌畏、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落叶松毛虫6 龄幼虫体外AChE 活性产生不同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应与杀虫剂呈现明显的剂量鄄效应关系;其中敌敌畏抑制效 果最显著(IC50 =3.018 ·10 -4 mg/ mL),其次是高效氯氟氰菊酯(IC50 = 1.436 ·10 -2 mg/ mL),而阿维菌素对AChE 活性抑制效果最弱。   相似文献   

9.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小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寄主植物影响小菜蛾抗药性的内在因素,利用生物测定和离体酶活力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小菜蛾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性及体内酶活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取食白菜的小菜蛾3龄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最为敏感,其次为羽衣甘蓝、油菜、苤蓝和甘蓝。不同寄主植物对小菜蛾体内胃蛋白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也具有显著影响,羽衣甘蓝饲喂的小菜蛾胃蛋白酶活力为7.4025 U.mgPr-1,其活力明显高于取食其它寄主的试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以甘蓝饲喂的幼虫活力最高。说明寄主植物能影响小菜蛾药剂敏感性及解毒酶活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室内选育的小菜蛾抗杀虫双品系、抗杀螟丹品系和敏感品系 ,研究了各杂交世代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蛹期的乙酰胆碱酯酶 (AchE)和羧酸酯酶 (CarE)活性。结果表明 :杀虫双和杀螟丹的选择作用没有改变小菜蛾的性比、蛹重和羽化率等生物学特性 ;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AchE和CarE活性没有明显差异。由此进一步证明AchE和CarE的活性变化不是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抗性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1.
杜学林  邢光耀  任爱芝  赵培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927-7928,7946
[目的]探究植物油乳油对化学农药的增效作用。[方法]将棉籽油和豆油乳油分别与20%吡虫啉EC和0.5%阿维菌素WE混配,采用浸渍法处理供试麦蚜,分析植物油乳油对这2种药剂的增效作用。[结果]棉籽油和豆油对20%吡虫啉EC、0.5%阿维菌素WE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20%吡虫啉EC+棉籽油EC(0.10+10.00、0.10+5.00、0.10+3.33、0.05+10.00ml/L)、0.5%阿维菌素WE+棉籽油EC(1.00+10.00、1.00+5.00、0.50+10.00、0.50+5.00ml/L)、20%吡虫啉EC+豆油EC(0.10+10.00、0.10+5.00、0.10+10.00、0.05+5.00ml/L)的校正死亡率都达到90%以上。[结论]从防治效果和经济角度考虑,可选用棉籽油EC或豆油EC与20%吡虫啉EC混配,棉籽油EC和0.5%阿维菌素WE混配来防治麦蚜。  相似文献   

12.
害虫解毒代谢增强是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为此,本研究建立了Bt棉田重要害虫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成虫多功能氧化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3种解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以DCNB(1,2二氯4硝基苯)为底物,不能检测到棉盲蝽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棉盲蝽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也不宜选用动力学法进行测定。同时2种棉盲蝽成虫的日龄对解毒酶活性影响不明显。因此,对由不同日龄成虫组成的棉盲蝽田间种群可以直接进行解毒酶活性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小菜蛾对杀螟丹抗药性的生化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室内选育的小菜蛾对杀螟丹的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研究了各杂交世代小菜蛾多功能氧化酶(MFO),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活性。结果表明:(1)抗性品系(抗性提高35.5倍)多功能氧化酶环氧化活性比敏感品系高(1.83倍),并随着杂交后代中对杀螟丹抗性水平的下降而降低;(2)抗药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AchE和CarE活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黄粉虫粪沙不同用量对油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黄粉虫粪不同施用量对油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黄粉虫粪分别按土壤重量的01、.5%、2.5%3、.5%与土壤混合均匀。结果表明1,.5%黄粉虫粪处理油菜产量最高。黄粉虫粪不同用量对油菜光合速率、叶片养分含量及品质无显著影响,表明黄粉虫粪对油菜的增产作用除了其中的营养元素,还有其它因素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亚热带不同人工林对土壤酶活性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江西省大岗山区选取杉木林、马褂木林、马尾松林、马褂木 桤木混交林4种人工林及对照次生林,通过对林下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天然次生林采伐更新为不同人工林类型后,对土壤酶活性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4种人工林的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Vmax和Vmax/Km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②与对照次生林相比,杉木林0~0.2 m土层的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35%、4%、58%;脲酶的Vmax和Vmax/Km降低了46%和47%,其他土壤酶的动力学参数也有降低的趋势.③马褂木林的土壤酶活性及各项动力学参数均出现下降现象.④马尾松林0~0.2 m和0.2~0.4 m土层的脲酶活性分别降低了54%和62%,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了23%,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8%和42%;过氧化物酶Km值分别降低了44%和48%,Vmax/Km增加了58%和92%,脲酶各项动力学参数明显降低,而多酚氧化酶各项动力学参数均增加.⑤混交林0~0.2 m土层的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38%和9%,但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脲酶的Vmax/Km分别下降了7%、38%、54%.   相似文献   

16.
德国小蠊的抗药性及多功能氧化酶在抗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敏感性测定、增效作用试验和酶活力测定,分析了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药性 以及多功能氧化酶在抗药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采自杭州的德国小蠊品系对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和 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是敏感品系的67.1倍, 18.1倍和11.8倍,利用多功能氧化酶的抑制剂── 氧化胡椒基丁醚作为增效剂测定抗性品系对二氯苯醚菊酯的增效作用,增效3.69倍,离体酶活力测定 的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中多功能氧化酶活力明显高于敏感品系,由此认为,德国小蠊的杭州品系已对拟 除虫菊酯药剂产生了抗药性,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增强是导致德国小蠊抗药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电生理和生化方法,以美洲大蠊为材料,研究辛硫磷与溴氰菊酯混用的增效机理。结果表明:辛硫磷与溴氰菊酯混配,特别是1×10-5mol/L辛硫磷与1×10-6mol/L溴氰菊酯混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开始兴奋时间比单用溴氰菊酯缩短了67%,阻断时间缩短了36 min以上,说明混剂提高了乙酰胆碱的释放和在突触间隙的积累。生化分析认为,混剂增效的原因之一是提高了对靶标酶——AchE的抑制。  相似文献   

18.
树干注药对柳树几种保护酶活性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垂柳为材料研究4种注干药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虫啉.敌敌畏和敌畏.氧乐)树干注药后其叶片内几种保护酶活性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药剂树干注药后垂柳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敌畏.氧乐对SOD影响最明显,药后1 d活性上升了85.01%,6 d活性下降了35.99%,20 d上升了32.00%。各药剂处理均可提高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抑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吡虫啉对PPO刺激作用最明显,药后10 d活性上升了21.87%;对POD抑制作用最显著,药后6 d活性下降了24.78%。敌畏.氧乐对PAL活性影响最显著,药后6 d活性上升了28.97%。各药剂处理均可提高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其中敌畏.氧乐的影响最显著,药后3 d含量增加了52.91%。树干注药30 d后各处理组SOD、POD、PPO和PAL活性及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均逐渐恢复到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19.
二化螟幼虫抗药性相关酶系的组织及亚细胞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二化螟幼虫体内抗药性相关酶系的组织及亚细胞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体内的解毒酶均以脂肪体和消化道组织中的活性较高,而血淋巴中的活性明显较低;乙酰胆脂酶在各组织中均检测到酶活性,其中以消化道的比活力最高,而脂肪体、体壁和血淋巴中的比活力相当;从亚细胞分布来看,MFOs和AChE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碎片、线粒体和微粒体等有膜的亚细胞结构中,而胞质溶液的活性明显较低;GSTs和Care均以胞质溶液中的比活力最高,其次为线粒体、细胞核和碎片,微粒体的比活力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