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RAPD-PCR 技术分析了4 个绿僵菌菌株的DNA 遗传多态性。从160 条引物中筛选出27 条引物, 对各菌株进行PCR 扩增, 结果4 个绿僵菌菌株共扩增出334 个位点, 其中多态性位点299 个, 占89.5%, 表明各菌株间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菌株DNA 多态性与原寄主和孢子形态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但与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间未表现出相关性。图2 表4 参7  相似文献   

2.
通过40条随机引物10碱基寡核苷酸链随机引物进行筛选,得到8条随机引物能够扩增出谱带清晰,带型稳定且具有多态性DNA片段,对分离的黄瓜细菌性白枯病8个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共产生65条谱带,其中45条为多态性带,占谱带总数的69.23%;利用UPGMA法对DNA扩增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以遗传距离0.695为阈值,将8个供试菌株分为2种遗传类型。可见,黄瓜细菌性白枯病具有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区域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旨在借助分子标记手段对草菇菌株进行鉴别。利用17条扩增条带清晰、稳定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简称RAPD)、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称ISSR)引物对20株草菇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分析草菇菌株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17条引物共扩增出123条清晰的DNA片段,其大小为250~2 000 bp,其中多态性片段92条,平均多态性位点占比为74.80%。DNA电泳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间的DNA指纹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地区野生黑木耳菌株SRAP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大兴安岭地区野生黑木耳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利用PCR-SRAP体系,选出9对SRAP引物对18个野生菌株和6个栽培菌株DNA进行扩增,通过NTSYSpc软件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通过PCR扩增,9对引物共扩增到90条条带,其中78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7.0%。平均每条引物扩增的条带数和多态性条带数分别为10.00条和8.67条。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在0.051—0.918,平均为0.683,所揭示的基因型数平均为15.78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在0.63水平上,可分为5个类群。【结论】SRAP标记技术在栽培与野生菌株间都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差异性,此技术可用于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四川稻瘟病菌分子指纹聚类分析及与病菌致病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rep-PCR(repetitive element-based pcdymerase chain reaction)分子指纹技术,对75个四川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DNA分子指纹扩增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基因组用Pot 2-1和Pot 2-2引物共扩增出29条DNA谱带,其中14条为多态性DNA带,各菌株分别扩增出4到17条不等的带谱;经聚类分析,在0.19连锁距离点,所有供试菌株分为7个遗传宗亲群组,其中第5宗亲群和7宗亲群分别为优势宗亲群。供试菌株传统小种划分的致病型与遗传宗亲群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四川部分稻瘟病菌的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rep PCR(repetitiveelement basedpolymerasechainreaction)分子指纹技术,对28个四川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DNA指纹特征分析和相似百分率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基因组用Pot2-1和Pot2-2引物共扩增出26条DNA谱带,其中11条为多态性DNA带,各菌株分别扩增出10条左右不等的带谱;供试菌株传统的小种划分与DNA指纹特征的相似百分率比较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试验利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南瓜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19个菌株的ITS rDNA进行扩增,然后利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PCR扩增产物,分析各菌株间的DNA限制性片段多态性。运用ITS通用引物在所有供试南瓜疫病菌菌株上均可扩增到一条长为575bp的特异DNA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聚类分析,将黑龙江省南瓜疫病菌可划分为4种病原型。运用一对ITS通用引物扩增供试菌株得到20个ITS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占95%。供试菌株在遗传上有相似性,差异也非常明显,表明南瓜疫病菌群体内部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对全国范围内收集到的19个亚侧耳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称ISSR)和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简称SRAP)分析。首先随机选取19个亚侧耳菌株中的3个样本对ISSR和SRAP引物进行基因组DNA的PCR扩增,最终成功筛选出13条ISSR引物和13对SRAP引物。利用这26个引物或引物对,以19个亚侧耳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共获得301条稳定且清晰的DNA条带,其中285条具有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70时,可将19个供试菌株分为5大类。利用ISSR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揭示了19个亚侧耳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为亚侧耳优良菌株的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WHBE兔遗传特异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RAPD)对WHBE兔、日本大耳白兔和新西兰兔进行了遗传分析.用10个随机引物对其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根据电泳结果选用其中8个引物扩增的条带进行遗传分析,共检测到107条扩增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32条,占29.91%,反映了家兔品系间的遗传变异.多态性统计分析表明,WHBE免和日本大耳白兔的遗传相似度最高,为0.7948.其中4个引物既可扩增出3个品系共同的DNA条带,也可扩增出不同品系的特征条带,表明WHBE兔与日本大耳白兔和新西兰兔之间有遗传的相似性,也存在遗传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应用RAPD技术可以很好地检测家兔不同品系间以及同一品系不同个体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地理来源的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分子指纹分析,以了解其遗传关系。【方法】选用25条引物,对来自于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分子指纹分析,研究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结果】从25条ISS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多态性好、条带稳定的引物,用其对28个棉花黄萎病菌株进行扩增,共获得1 989条谱带,其中1 90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5.9%,表明ISSR标记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较高的多态性;通过对棉花黄萎病菌ISSR遗传相似系数的统计与分析,得到其相关系数r=0.88,该r值介于0.8和0.9之间,表明进化树符合较好,故将ISSR标记应用于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信度。ISSR多态性与棉花黄萎病菌的落叶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菌落形态类型、地理来源未表现出相关性。【结论】供试的不同地理来源的棉花黄萎病菌株遗传相似性较高,基因多样性较低,且ISSR多态性与地理来源未表现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对陆地棉品种T582和T586两个多标记基因系及其杂交后代F1进行了SSR分析。结果表明,从5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6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占总引物数的12%。SSR序列位点多数呈共显性标记,少数为显性标记。SSR序列的扩增与两端设计引物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转录组序列信息进行EST-SSR标记的开发,并利用多态性SSR标记构建DNA指纹图谱用于坛紫菜新品系SW-81的种质鉴定。结果显示:转录组数据中共检测出9 033个微卫星位点,其中三核苷酸重复类型为绝对优势基元,占比高达95%;经Primer 5.0软件对微卫星位点进行引物设计,并从中随机合成187对微卫星引物进行有效性分析,最终获得92对有效引物,其中42对为多态性EST-SSR标记,多态扩增率约为22.46%;利用开发的多态性EST-SSR标记构建了适用于5个坛紫菜品系的DNA指纹图谱,为新品系SW-81的种质鉴定提供有效的分子检测手段。上述结果表明:坛紫菜基因组中有着丰富的微卫星位点,且同一位点的基因序列在不同品系间存在变异,表现为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基于EST-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可为坛紫菜种质资源的管理与鉴定提供有效的分子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地区土壤中金龟子绿僵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不同菌株亲缘关系的远近与菌株的菌落形态和地理来源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对分离自河北省8个地区土壤中的12株金龟子绿僵菌进行形态观察及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菌株间的菌落形态和DNA图谱均存在明显差异;依据菌落孢子的分布形态、基质色泽、孢子颜色以及珠状渗出液的有无等特征能实现与RAPD聚类结果相同的菌株类型划分结果,证实了利用菌株培养特征对菌株亲缘关系远近进行类型划分的可行性;同时,RAPD聚类结果也表明菌株问差异与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用60Co~γ射线辐射麝香百合WhiteFox的鳞片获得变异后代,从分子水平上检测60Co~γ射线对WhiteFox遗传物质的影响。运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12株变异株和对照进行分析研究,从20条引物中筛选出5条具有多态性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检测到2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8个,占62.1%。结果表明:经过60Co~γ射线辐射获得的变异百合在DNA水平上存在多态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杏鲍菇担孢子交配型的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单孢稀释法,显微镜下观察分离得到72个杏鲍菇有性孢子单核体,通过单核两两交配,观察到3种典型的菌落形态,初步得到4种不同的交配型单核菌株;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初步确定的四种不同交配型单核菌丝进行DNA指纹分析,筛选得到7条引物进行扩增,结果显示共计扩增出56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DNA条带,其中4个菌株共有条带9条,多态性条带47条,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单核菌株确定为4种不同的交配型;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作为食用菌单核菌株鉴别及指纹分析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6.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标记技术,对福建黄楮林自然保护区7个样地的福建青冈群体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从60条引物中共筛选出10个引物,获得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扩增位点76个,多态性位点占48.68%,揭示了福建青冈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数据分析显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处于0.099 1-0.230 8的范围内。应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环境因子进一步作对应分析研究,分析环境因子对群体遗传变异的影响,发现遗传距离越接近的群体,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指标也越接近,表明了福建青冈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与生态环境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中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流行小种的11个模式分离系(CY17,CY19,CY21,CY22,CY23,CY25,CY26, CY27,CY28,CY29,水源11-1)以及5个分属于两个新发现小种CY30和CY31的分离系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7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共获得114个RAPD标记,其中75.4%表现多态性。选取共中的58个RAPD标记通过系统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分离系间的亲缘关系,并与以毒性标记为基础确定的分离系间的演化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NA多态性与毒性多态性之间没有相关性。利用RAPD标记检测到了小种间以及小种内的遗传变异,有些引物扩增到了分离系特异的RAPD特征图谱。与其它基因组多态性分析技术相比,RAPD分析可为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分析提供大量的分子标记,且具有技术操作简单、快速、安全以及仅需微量的模板DNA等优点,对该活体营养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极 具潜力。  相似文献   

18.
用微卫星引物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近交系小鼠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领域 ,无品系污染是其基本要求 ,采用 1 0对微卫星引物对 BALB/ C-nu-nu、DBA/ 2、SCID、T73 9、TA2 、6 1 5六种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监测 ,试图寻找相关品系遗传监测的基因位点和应用于实际监测。方法 :在确定实验材料符合要求的情况下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 ,选择多态性位点作为相关品系的遗传监测标记。结果 :除 1个位点表现为单态性外 ,其余9个微卫星位点表现出多态性 ,其中 D2 Nds3、D3Mit1 5、D3Mit1 7、D3Mit1 8等 4个位点多态性显著 ,这 4个位点适宜用于小鼠遗传监测。上述结果说明微卫星 DNA多态性标记适用于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 ,有助于遗传监测从表现型过渡到 DNA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以32株从养殖鳗鲡分离的病原性气单胞菌为试验材料,采用Biolog自动菌鉴系统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有20株被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7株被鉴定为威隆气单胞菌,1株为豚鼠气单胞菌,其余4株未能鉴定到种.为进一步确定20株嗜水气单胞菌和7株威隆气单胞菌的基因型,筛选了2对引物(E-C/M-C,E-C/M-A)分别对这两个菌种进行了AFLP分析.结果表明:20株嗜水气单胞菌中共检测到88个位点,均为多态性位点;7株威隆气单胞菌中共检测到61个位点,其中60个为多态性位点.经UPGMA聚类分析表明:20株嗜水气单胞菌可初步分为3种类型,每种类型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449,同一类型内不同菌株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27;7株威隆气单胞菌可初步分为4种类型,每种类型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467,变异范围为0.415~0.525.该结果为鱼类病原菌的DNA分型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