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茶角胸叶甲适度侵害对岭头单枞茶鲜叶内含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同一块茶园中,在不控制茶角胸叶甲侵害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侵害后,根据茶角胸叶甲侵害茶树程度的不同,探讨茶角胸叶甲不同程度侵害对单枞茶新梢内含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茶角胸叶甲侵害能明显降低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增加黄酮类含量;中度侵害能显著提高儿茶素含量,轻度侵害能明显提高可溶性糖含量,重度侵害则明显降低可溶性糖含量.茶角胸叶甲适度的侵害能改变鲜叶内含物的含量,对提高茶叶品质有利.  相似文献   

2.
高温干旱季节茶园覆盖遮荫的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秋季高温低湿期选择金萱、白叶单丛、英红九号3个茶树品种生产茶同进行覆盖黑色遮阳网试验,探讨了遮荫对茶园田间气候因子、茶树生理、茶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遮荫处理,茶园的田间气温、极端高温、温度日较差、光照强度均显著降低,空气湿度明显增加,田间气候明显改善;茶鲜叶中的苦涩味物质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降低,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酚氨比值显著降低,茶叶品质明显改善.但在实际生产中,茶园遮荫需根据茶树品种的耐荫特性确定适宜的遮光度和遮荫时间,否则将影响茶树光合作用和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3.
遮荫处理对胶东丘陵地区设施夏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涩味是影响胶东丘陵地区夏、秋绿茶品质的主要因素。通过对6—7月的设施茶园进行遮荫处理,对遮荫后茶园的光照和土壤环境变化进行检测、对茶叶与茶汤中苦涩味相关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制作茶样进行感官评测。结果表明,遮荫处理能有效降低茶园光照强度,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温度,使夏季茶树也能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遮荫使茶叶中茶多酚含量降低,优化了氨基酸和茶多酚组分;同时叶绿素、含水量和水浸出物也增加;感官上,遮荫有效地降低了胶东丘陵地区夏茶的苦涩味,汤色更明亮,香气更持久,从而提高了胶东丘陵地区夏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研究开展以“金凤2号”为代表的黄化品种茶树幼龄期遮荫栽培试验,探究黄化品种茶树幼龄管理技术,为黄化品种茶树幼龄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研究了遮荫处理对黄化品种幼龄茶树的物候期、新梢生长量、鲜叶产量等农艺性状指标和茶叶化学品质、感官品质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处理可使黄化品种茶树物候期提前2~3 d;可有效增加幼龄期茶树的树幅,有利于黄化品种茶树树高生长;对于成龄茶园首年增产有一定作用;能有效提升黄化品种茶树鲜叶的游离氨基酸(极显著升高72.76%)、茶氨酸含量(极显著升高77.24%),降低儿茶素总量(显著下降30.58%),但对水浸出物影响不大;幼龄遮荫栽培的黄化品种茶树鲜叶感官品质评分总体高于对照,突出体现“鲜爽”滋味特点。综上表明,对黄化品种茶树幼龄期遮荫栽培有利于加强其幼龄期生长势,并且对成龄后茶树鲜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遮荫处理对云抗10号茶树春梢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黑色遮阳网覆盖遮荫处理的方式,设置50%和75%遮荫度大棚覆盖遮荫、50%直接覆盖茶树遮荫和无 遮光露地对照的处理方式,研究了不同遮荫度、不同遮荫方式和遮荫天数对云抗10号茶树良种春梢生化成分累积 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遮光露地对照相比,遮荫处理的春梢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 值)、新梢咖啡碱含量、 氨基酸含量都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与之相反,茶多酚含量和非酯型儿茶素 EC和 EGC的含量趋于减少;其中,50% 遮光度直接覆盖茶树遮荫处理7d对上述生化成分的累积影响较为显著,与对照相比,新梢第1叶和第2叶的叶绿 素相对含量(SPAD值)分别增加了78.94%和52.33%;咖啡碱含量增加了13.6%;氨基酸含量增加了21.18%;茶 多酚含量减少了16.57%;EC和EGC分别减少了33.73%和31.36%.遮荫处理降低了酚氨比,这利于云南春茶绿 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梨茶间作茶园生态效应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作茶园和梨-茶间作茶园为研究对象,测定间作梨树对茶园微域气候、茶树生长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并对单作茶园和间作茶园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间作梨树可有效调节茶园光照,夏季正午时分可使茶园光照强度明显降低;也可调节茶园水分和温度,间作茶园夏季日间气温较纯茶园低1.1 ~8.2℃,空气相对湿度较纯茶园高3.0%~7.1%,改善了茶园小气候;间作茶园还可促进茶树生长,使茶树氮代谢加强,提高了茶叶品质;间作茶园还能增加茶园经济效益,使茶农增收25.2%~28.5%.说明间作梨树对茶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肥存茶树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微生物肥在茶园的施用效果,以不施肥为对照,通过施用不同的肥料种类和设不同的施肥处理,观测茶树物侯期、百芽重、新梢生长速度等指标,研究了不同处理对春茶生长、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肥对茶树物候期影响效果明显,茶树芽萌动提前3~4d;可以促进茶树新梢生长;提高茶鲜叶中内含物含量.试验中,以施用微生物肥B...  相似文献   

8.
茶树遮荫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遮荫可明显改变茶园微域生态环境,尤其对茶树冠层温度、湿度及茶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茶树的光合作用、营养物质吸收、代谢及其在茶树体内的重新分配等一系列生理与生化过程,最终影响到茶叶产量与自然品质。  相似文献   

9.
不同遮荫处理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苦涩味重是影响夏、秋绿茶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不同季节的茶园进行不同程度的遮荫处理,对茶叶中与茶汤苦涩味相关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遮荫处理能使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含量、酚氨比比值降低,优化了氨基酸和儿茶素组分,同时叶绿素含量也增加,从而提高了绿茶的品质。遮荫处理对于夏茶的影响较大,秋茶次之,春茶的影响较小,且双层黑色遮荫网的效果优于单层黑色遮荫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茶树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茶树的生态环境、生长季节、新梢叶位、肥培管理以及品种间等方面进行茶树化感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园生态环境、季节变化、光照、温度是影响茶树化感物质产生的主要环境因子;化感物质有向新梢顶端富积的特点;茶园土壤中积累的化感物质对茶苗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茶树品种间不同的遗传基因,导致化感物质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水分胁迫诱导岭头单枞茶香气的形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广东主栽乌龙茶品种之一岭头单枞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水分胁迫处理茶树,分析鲜叶芳香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处理能明显增加芳香物质的种类,土壤含水量(w)为10.56%的处理芳香物质种类最多,共有58种;土壤含水量(w)为19.59%的处理芳香物质种类最少;随着水分胁迫加深,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17种物质的含量增加,而十四烷酸等12种物质则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而减少;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雠一萜品醇、十四烷、10-甲基十九烷、十二醛等芳香物质,在土壤含水量(w)为10.56%的处理达到高峰;二十烷基环己烷、1-十六烯、1-脂肪醇只出现在土壤含水量(埘)为14.84%和10.56%的处理中;蓝桉醇、3,7,11-三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3-醇、香叶醇物质只出现在土壤含水量(w)为10.56%和5.73%处理中;土壤水分胁迫可抑制杜鹃花酸单甲酯等7种类物质的合成;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胁迫能诱导形成不同种类的芳香物质的合成,并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其诱导的芳香物质种类也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贵州古茶树资源,采用查阅文献记载后结合实地调查方法,对黔南州、黔东南州和铜仁地区古茶园的分布、生境及茶树种质生长势、形态特征、抗逆性和利用现状等进行调查,对古茶园茶树的内含成分进行理化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8个古茶园中,海拔,贵定县岩下乡铁索岩村茶山组最高,达1 574m,从江县西山镇滚郎村最低,仅268m,其中,<500m的古茶园1个,占5.6%;500~1 000m的古茶园7个,占38.9%;>1 000m的古茶园10个,占总数的55.6%。类型,野生型古茶园12个,占66.7%;栽培型古茶园6个,占35.7%。生态环境,植被较丰富,大部分野生型古茶园周围均有古树。茶树叶片理化成分,17个样品水浸出物、咖啡碱、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平均分别为47.7%、3.87%、2.6%和36.7%,儿茶素组分为EC相似文献   

13.
信阳毛尖茶生产对茶树品种的基本要求是发芽早、芽叶绿色多茸毛,抗寒性强,在化学特性上要求茶多酚含量不超过25%,氨基酸含量高于3%,酚氨值小于7;按照“鲜叶采摘—鲜叶摊放—杀青—做形—干燥”工艺生产的信阳毛尖茶,其针型系列,主要是以采摘灌木型中、小叶良种茶树1芽1叶初展至1芽2叶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色泽翠绿、外形圆细紧直、形似松针;而芽型系列,主要以小乔木型良种茶树的芽或1芽1叶初展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外形似芽、形直、白毫满披。  相似文献   

14.
茶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鲜叶破碎程度、萎凋及冷冻处理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鲜叶破碎程度的增大,茶红素含量明显增加;适度萎凋可促进茶黄素的形成;冷冻处理明显提高水浸出物、茶黄素等含量从而改善了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的影响,利用槠叶种群体的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应用SDE提取、GC/MS对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应用溶剂提取、双相酶解和GC/MS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同一批鲜叶所制的绿茶和红茶,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鲜叶、绿茶和红茶中精油相对总量依次为17.263、5.004和34.702。糖苷类香气前体检测结果表明,鲜叶中的香气前体苷元有6种,分别为苯甲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和香叶醇;绿茶中有5种,苯甲醇未检测出;而红茶中只检测出了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苯乙醇两种。在绿茶加工中,鲜叶中的苷元仅有20.34%得以释放;而在红茶加工中,95.60%的苷元得以释放。这些释放出的苷元成为成品茶的重要香气组分。结果证实了鲜叶在不同的加工工艺处理下,在制得的成茶中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苹果-茶间作对茶树新梢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摘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苹果-茶间作对茶树新梢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将苹果-茶间作园中的茶树和邻近未间作茶树叶片为研究对象,观测了其在年生长周期中茶树生长状况及茶鲜叶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季节,间作及对照茶树新梢生长差异较大。春、夏、秋季,间作茶树的冠面温度较对照茶树低,冠面湿度则较对照茶树高,而在冬季,间作茶树的冠面温、湿度均与对照茶树差异不显著;间作茶树的呼吸强度极显著低于对照茶树,净光和强度极显著高于对照茶树,而光和强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间作对茶树新梢发芽密度虽无显著影响,但因其促进茶芽提早萌发、增加了芽叶重量,进而提高了茶鲜叶产量。[结论]为复合生态茶园间作的合理配置和无公害茶叶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福建茶园茶叶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水平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分析了福建茶园茶叶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等有机氯农药(OCPs)的分布、组成和来源。结果表明,∑OCPs浓度为0.764~10.561ng.g-1,永泰最高,福鼎最低,一般而言,老叶中∑OCPs浓度高于嫩叶;∑HCHs浓度为0.373~7.427ng.g-1,永泰最高,政和最低,老叶中HCHs浓度显著高于嫩叶;茶叶中HCHs同系物以γ-HCH为主,占总量的51.3%~94.1%;α-/γ-HCH表明所有茶园均存在林丹的使用或输入,β-(/α+γ)-HCH表明所有茶园均非HCHs历史污染,可能存在HCHs其他新的来源。∑DDTs浓度为0.123~5.168ng.g-1,政和最高,福鼎最低,老叶和嫩叶中无显著差异;与土壤类似,茶叶中DDTs同系物以p,p′-DDT和o,p′-DDT为主,两者之和占总量的67.3%~96.0%;p,p′-DDE/p,p′-DDT表明,除福鼎、永泰和安溪外,其他茶园均存在工业DDTs的使用或输入;o,p′-DDT/p,p′-DDT表明,除政和外,其他茶园均存在大量的三氯杀螨醇的使用或输入,以安溪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信阳茶区栗茶间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铭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207-2211
对信阳毛是的纯茶园和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茶园小气候因子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栗茶间作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及提高土壤养分.栗茶间作茶园茶叶品质较纯茶园也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而茶多酚含量却显著低于纯茶园茶叶.因此,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茶园茶树及对应土壤样品中铜的含量,研究茶树各部位及土壤中铜的分布特征,以富集系数(BAF)为指标对茶树吸收累积铜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茶树新梢与树体铜含量分别为(10.65±0.68)mg/kg和13.85 mg/kg;茶园土壤全铜和有效态铜含量分别为17.09~89.33 mg/kg和2.72~12.28 mg/kg;树体各部位铜含量和分布率为侧根>叶片>主根>生产枝>骨干枝,其中根系及叶片吸收累积铜占树体的49.87%和22.28%;不同茶园茶树的各部位铜含量、铜分布率及富集系数等均差异明显;不同茶园的土壤全铜和有效态铜含量及铜利用率(PBC)均差异明显;茶树体、叶片、主根、侧根铜含量与土壤铜含量之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