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研究旨在探讨在高母源抗体下蛋雏鸡新城疫(ND)免疫程序与免疫效果的关系.在不同日龄和不同母源抗体水平,对鸡新城疫高母源抗体的蛋雏鸡进行免疫,测定效果.结果表明,用新城疫弱毒疫苗和油乳剂疫苗同时免疫后,免疫越早,受母源抗体干扰越大,总体免疫效果越差;当ND母源抗体降到6log2左右(大约在11~13日龄)时进行首免,隔14天进行二免,鸡体产生保护水平(6log2)以上的ND抗体最快、抗体水平上的最高、维持时间最长,总体免疫效果最好.因此,母源抗体6log2时首免,14天后二免为最佳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2.
猪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抗体消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猪O型口蹄疫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消长规律.[方法]应用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1、灭活疫苗2和合成肽疫苗对198头试验猪进行至少2次免疫,定期采血后用液相阻断ELISA检测方法测定免疫前后抗体效价.[结果]在首次免疫时,疫苗免疫效果受母源抗体的干扰较大;仔猪首免后抗体很难达到完全保护(大于61og2)水平,应适当缩短首免与二免的间隔时间,尽量减少免疫空白期;合成肽疫苗的首免效果较灭活疫苗好,首次免疫推荐使用合成肽疫苗;如果生猪饲养周期过长,免疫2次的生猪出栏时抗体不能达到完全保护水平;规模场试验猪的母源抗体水平低于散养户,随着试验猪日龄的增加和免疫的加强,规模场试验猪的免疫抗体滴度逐渐高于散养户.[结论]该研究可为研究猪O型口蹄疫抗体变化和制定猪O型口蹄疫疫苗的免疫程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对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状况及试验鸡母源抗体和免疫后免疫抗体的消长动态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表明,鸡群14日龄的母源抗体平均效价低、免疫保护率为0;首免后21天免疫抗体平均效价不高,不能有效保护;二免后1个月免疫抗体平均效价及免疫保护率开始显著上升,二免后2个月达到最高峰,二免3个月开始下降至临界值。  相似文献   

4.
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福建省几个主要养鸡地区发病鸡场的病、互鸡的内脏和死胚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对其进行了生化试验,致病性试验和血清型鉴定,选择血清型为O78、O2、O1和O36的4个代表菌株,以油乳剂、蜂胶和铝胶为佐剂,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每毫升含100亿个大肠杆菌的多价灭活苗,经现场试验证明,该疫苗安全、有效、其中油乳剂灭活苗的保护期比蜂胶灭活苗长,但蜂胶灭活苗的抗体水平上升比油乳剂苗快;铝胶苗的效果不及蜂胶苗和油苗。  相似文献   

5.
原场猪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的制备及免疫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从豫北一自繁自养大型养猪场发病仔猪分离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菌株O101、O64、O138进行培养,经甲醛灭活,以铝胶佐剂,制成原场猪大肠杆菌灭活苗,含菌量为200亿/mL,分别于产前40 d和15 d各注射3~4 mL/头。仔猪出生后,通过哺乳可获得一定量抗大肠杆菌抗体,使仔猪对大肠杆菌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试验证明,该灭活苗对同型菌株攻毒保护率达86%以上,对仔猪黄白痢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散养猪口蹄疫免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制定在农村散养条件下猪口蹄疫控制的疫苗免疫策略。[方法]研究猪口蹄疫O型和亚洲I型母源抗体、口蹄疫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和猪瘟与口蹄疫免疫干扰。[结果]结果表明,仔猪口蹄疫O型母源抗体能保护15日龄内仔猪,而亚I抗体不能保护仔猪。2 ml免疫剂量组的O型和亚I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1ml免疫剂量组,1次免疫接种不能形成免疫反应的抗体平台期,抗体效价迅速下降;2次免疫接种后60 d达到峰值,O型和I型抗体滴度维持长达60 d以上;猪瘟和口蹄疫疫苗同时免疫相互不发生干扰。[结论]结合农村散养实际情况,为提高免疫保护力,建议实行30日龄同时首免口蹄疫和猪瘟,间隔28 d进行二免,每次免疫剂量口蹄疫为2 ml/头,猪瘟为2头份/头。  相似文献   

7.
林麝的人工养殖与取香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药材市场上 ,麝香货源非常短缺 ,价格昂贵 ,这为林麝的人工养殖创造了良好机遇与广阔前景。现将林麝的人工养殖与取香技术简介如下。1 人工养殖方式1.1 半散放式饲养 力求保持林麝生活、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 ,用铁丝网或篱笆封围山体与自然植被。1.2 圈养 用大圈分群饲养断奶后的雌麝或断奶至 1岁的育成麝 ,并设公用运动场 ;用小圈养哺乳期、怀孕后期雌麝和断奶前仔麝 ,种雄麝小圈养 1头 ,小圈外设运动场 ,小圈运动场和大圈公用运动场均植树 ,创造良好的环境。1.3 棚养 把大棚舍隔成若干小室 ,并设公用运动场。1.4 笼养 利用…  相似文献   

8.
大肠杆菌引起林麝死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仔麝的心、肺、肝标本的致病性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确认大肠杆菌为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同时,采用常规K-B法(纸片扩散法)对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本研究为今后预防和诊疗林麝大肠杆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绵阳分离株为菌种,制备油剂灭活苗、蜂胶灭活苗和铝胶灭活苗免疫小鼠,采用微量凝集试验对小鼠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抗体消长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佐剂灭活苗在接种后一定时间内,都能刺激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但抗体产生的速度和免疫力持续时间有着明显差异.油佐剂苗产生抗体的速度较慢,第7天时检测到少量抗体,免疫持续时间长,第56天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蜂胶苗具有产生抗体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优点,第3天即有抗体产生,第56天维持在较高水平;铝胶苗产生抗体速度较慢,第7天检测到少量抗体,第56天产生的抗体较油苗和蜂胶苗低1个滴度.对3种佐剂灭活苗免疫原性的综合评价认为,蜂胶苗最好,油苗其次,铝胶苗最差.  相似文献   

10.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禽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为探讨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长葛市某蛋鸡场采用H5亚型禽流感三价灭活疫苗对17日龄鸡群进行首免,对55日龄鸡群进行二免,对124日龄鸡群进行三免,对鸡群免疫后的抗体水平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结果显示首免后39天,H5亚型Re-6抗体平均值(log2)达到3.9,二免后16天、32天、48天、63天鸡群H5亚型Re-6抗体平均值(log2)分别达到6.1、7.8、7.0、6.9,三免后9天、24天、39天鸡群H5亚型Re-6抗体平均值(log2)分别达到7.6、8.5、8.0。经过三次免疫之后,鸡群抗体值均达到较高水平,该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对鸡群起到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疫苗在番鸭体内中和抗体消长规律,采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测定了经弱毒疫苗免疫后的雏番鸭不同时间其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结果显示:疫苗注射1日龄雏番鸭,免疫后28 d部分鸭血清中出现抗体,35 d全部鸭血清中出现抗体;6个月抗体效价达高峰,有效免疫期在18个月以上。表明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产生期较晚,但持续期长。  相似文献   

12.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大尺度上分析陕西凤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生境相关因子的重要性。通过对景观连接度进行模糊相对赋值,建立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分析该地区林麝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水平,评价生境的适宜性,并组建林麝生境模型。结果表明:在被研究的陕西西南部山区3 187 km2面积中,林麝最适宜生境的总面积仅有168 km2,占研究地区的5.28%,且在空间分布上处于极度破碎化状态。从景观指数上看,最适宜生境的斑块面积小,形状狭长复杂,呈孤立分布状态,对林麝的繁衍十分不利。提出了相应的生境恢复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仔猪在14日龄接种蓝耳病毒疫苗,25日龄接种猪瘟疫苗,检测接种蓝耳病疫苗和猪瘟疫苗后的免疫合格率。[方法]采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瘟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抗体表达量。[结果]猪蓝耳病疫苗免疫3 d后,6.7%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7 d后,26.7%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14 d后,85%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后30 d 100%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猪瘟疫苗免疫3 d后,13%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7 d后,40%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14 d后,58.3%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30 d后,83.3%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结论]仔猪在蓝耳病疫苗免疫3 d后抗体效价最低,30 d后免疫效果很好,接种猪瘟疫苗3 d后抗体效价最低,仔猪不足以抵抗病毒侵袭,虽然蓝耳病疫苗和猪瘟疫苗接种后30 d,抗体水平都达到了农业部规定的70%的标准,但是猪瘟疫苗免疫效果不能达到100%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集林麝DNA样本获得快捷、有效的DNA提取方法是其分子标记,良种遗传选育的分子基础。以林麝粪便为研究对象,用常规和改良的方法比较提取林麝粪便DNA的效率,两种方法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采集林麝粪便后分别在空气暴露0、2、4、6d。用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方法提取粪便DNA,以林麝GAPDH为目的基因,用PCR方法扩增样本。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目的条带,以空气暴露0d的粪便DNA条带光密度值为参考,2、4、6d粪便DNA条带光密度值与0d进行比较获得相对光密度值。结果发现,随着时间延长,林麝粪便逐渐失去光泽,表面粗糙;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提取林麝DNA。试验组2d和4d与0d相比较DNA水平显著上升,6d与0d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仅在2d提取的DNA水平上升,而4d和6d显著下降到0d的水平。以对照组为参照,两组各时间点相比,试验组获得的D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提取DNA的方法可显著提高林麝粪便DNA的获得率。  相似文献   

15.
林麝生殖生理和繁殖性能观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上海新杨养麝实验场,对1998~2003年饲养繁殖的林麝进行繁殖生理和繁殖性能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条件下,林麝15~18月龄可达性成熟,性成熟时体重5~6kg,雌性性成熟比雄性早1~2个月;30~36月龄时可达体成熟,成龄林麝体重7~8kg。雌雄林麝繁殖特点均具有明显季节性,每年9月下旬开始发情,至次年3月下旬后逐渐进入休情期,雄林麝繁殖季节略早于雌林麝;雌林麝1个发情周期为18~23d,发情持续期32~48h,1年1胎,每胎1~3仔,妊娠期为178~183d,饲养林麝年平均繁殖率为152.05%,年断乳仔麝平均成活率为74.04%。  相似文献   

16.
对加入0.5g/L左旋咪唑的ND灭活油乳剂苗试验组,和未加左旋咪唑的对照组分别以0.1,0.2和0.4mL/羽的剂量接种4日龄雏鸡,同时设置Ⅱ系活苗免疫组,于接种后3,6,9,16,23d测定各组鸡血清中抗NDVHI抗体,于免疫后25d,用NDV强毒攻击,观察各组的保护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接种剂量为0.1,0.2或0.4mL/羽的灭活苗试验组,还是与Ⅱ系活苗同时使用的免疫组,加有左旋咪唑的灭活苗产生的HI抗体比未加左旋咪唑的灭活苗有显著差异(P<0.01),强毒攻击保护率为100%.  相似文献   

17.
中药成分复方的佐剂作用及其与中药复方的功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用淫羊藿多糖(EPS)加蜂胶黄酮(PF)、黄芪多糖(APS)加入参皂甙(GS)制成2个中药成分复方(cCHMI1,cCHMI2),同时用相应的淫羊藿、蜂胶、黄芪和人参的提取物制成相应成分含量相同的2个中药复方(cCHM1,cCHM2)。试验1用2个中药成分复方(对照组为生理盐水)分别配合兔瘟灭活苗免疫家兔,于免疫后第0、3、7、10、14、17、21、28、35、42天用血凝抑制试验法测定血清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试验2将4个复方分别与灭活的新城疫强毒混合制成疫苗免疫雏鸡,以油佐剂苗、无佐剂苗和生理盐水为对照,分别于免疫后第7、14、21、28、35、42天用MTT法和血凝抑制试验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和血清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个中药成分复方能显著提高家兔血清的兔瘟抗体效价,cCHMI1的效果优于cCHMI2;4个复方均能显著促进雏鸡淋巴细胞增殖和提高血清抗体效价,效果与油佐剂苗相当,中药成分复方稍优于中药复方。  相似文献   

18.
本报告研究了火鸡雏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并初步探讨了母源抗体对接种疫苗的影响。结果表明,(1)雏鸡母源抗体从1日龄始逐渐升高,6日龄达最高峰(log2 3.47),以后迅速下降,至21日龄全部消失;(2)雏鸡在7日龄、11日龄以及14日龄接种疫苗后的血凝抑制(HI)抗体滴度与不接种疫苗的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在19日龄接种疫苗,方能产生HI抗体。因此,火鸡雏首次接种疫苗日龄不宜过早;(3)蛋黄中血凝抑制抗体滴度稍低于其产卵鸡血清中HI抗体滴度,随着孵化时间的延长,蛋黄HI抗体滴度逐渐降低至消失。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麝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目前我国麝资源的种类、分布、种群数量变化和经济价值。从非法猎捕、盗卖麝香,麝栖息地破坏严重和人工养殖关键技术尚待突破等方面具体分析麝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麝资源减少的原因,提出了在麝种群密度较高的地区建立麝自然保护区,加强麝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大科研投入,全面提高人工养麝技术水平;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把麝麝香产品标识纳入法制程序等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20.
CIDR在林麝同期发情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利用CIDR和PMSG对林麝进行同期发情试验,研究其对林麝的应用效果,寻求操作简便、效果良好、稳定的林麝同期发情方法.把CIDR放人林麝阴道内,11d后取出同时注射PMSG,观察发情情况.结果表明,取栓后7d内同步发情率达到85.7%.CIDR诱导发情在林麝上的首次应用研究,效果优于巴报道的其他林麝同期发情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