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提高塔什库尔干羊的繁殖效果,并探索塔什库尔干羊同期发情处理方法,研究了PG+PG、CIDR+PMSG等同期发情处理方法对塔什库尔干羊初产母羊发情效果及受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的同期发情期时间均集中在处理后25~48 h;3个处理组间同期发情率差异极显著(P<0.01),2个试验组同期处理发情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CIDR+PMSG处理组发情效果最好.CI-DR+PMSG处理组发情母羊的受胎率为80%,略高于PG+PG处理组的受胎率(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CIDR+PMSG同期发情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塔什库尔干羊的发情率和受胎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CIDR+FSH、cIDR+FsH+PG、CIDR+PMSG三种组合方案对胚胎移植过程中的受体山羊进行同期发情实验。结果表明,CIDR+PMSG组合的同期发情效果最好。试验羊的发情率迭96.2%。发情羊中排卵并形成功能性黄体的比率迭90.7%,其同期发情效果优于其他二种组合。因此。CIDR+PMSG激素组合更适宜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48只太行山羊(供体羊)、40只布尔山羊和120只唐山奶山羊(受体羊)进行了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IDR+PMSG组对布尔山羊同期发情,有效发情率为75%;CIDR+FSH组对唐山奶山羊同期发情,有效发情率为73%;CIDR+FSH+LH组平均可用胚胎数与CIDR+PMSG组和CIDR+PMSG+LH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CIDR+FSH组差异显著(P<0.05).用CIDR+FSH+LH法超数排卵时,CIDR+FSH组对唐山奶山羊进行同步发情,受体妊娠率为56%;CIDR+PMSG组对布尔山羊同步发情,受体妊娠率为60%水平.因此,在非繁殖季节对太行山羊采用CIDR+FSH+LH法超数排卵和以布尔山羊及唐山奶山羊为受体分别用CIDR+PMSG和CIDR+FSH同步发情来进行胚胎移植的技术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广西努比亚黑羊山繁殖力,研究不同同期发情组合的处理效果。试验分别采用CIDR(埋栓15d)+PMSG(第14天肌注)+PG(第15天肌注0.2mg)、CIDR(埋栓15d)+PMSG(第14天肌注)+PG(第15天肌注0.1mg)、PRID(埋栓15d)+PMSG(第14天肌注)+PG(第15天肌注0.1mg)、CIDR(埋栓15d)+PMSG(第15天肌注)+PG(第15天肌注0.1mg)、CIDR(埋栓15d)+PMSG(第14天肌注)5种同期发情组合对努比亚黑羊山进行处理。结果显示:CIDR(埋栓15d)+PMSG(第14天肌注)+PG(第15天肌注0.2mg)组发情最快,撤栓后24h内全部发情,其次为CIDR(埋栓15d)+PMSG(第14天肌注)+PG(第15天肌注0.1mg)组、PRID(埋栓15d)+PMSG(第14天肌注)+PG(第15天肌注0.1mg)组、CIDR(埋栓15d)+PMSG(第15天肌注)+PG(第15天肌注0.1mg)组,3组的同期发情情况一致,全部在撤栓后25~32h发情,CIDR(埋栓15d)+PMSG(第14天肌注)组的发情最慢,在撤栓后25~32h和33~48h两个时间段发情,两时段的发情率均为50%,同期性和整齐度不如其余4组,5组羊0~48h的发情率均达100%;CIDR(埋栓15d)+PMSG(第14天肌注)+PG(第15天肌注0.2mg)组的成本最高,PRID(埋栓15d)+PMSG(第14天肌注)+PG(第15天肌注0.1mg)组的成本最低,仅为CIDR(埋栓15d)+PMSG(第14天肌注)+PG(第15天肌注0.1mg)组的43.34%;阴道炎发病情况,PRID(埋栓15d)+PMSG(第14天肌注)+PG(第15天肌注0.1mg)组的发病率为25%,其余4组均未发生阴道炎;5组羊均未发生掉栓。结论采取CIDR(PRID)+PMSG+PG法处理同期发情,效果更好;实际生产中,受成本限制,可首选海绵栓进行同期发情。  相似文献   

5.
不同处理方法对波尔山羊杂交羊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山羊的繁殖力,研究了3种处理方法对波尔山羊杂交羊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CIDR+PMSG+PG法与CIDR+FSH+PG法,母羊的同期发情率显著高于采用2次PG法的(P<0.05),而采用CIDR+PMSG+PG法的又略高于CIDR+FSH+PG法的,但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CIDR+PMSG+PG法的母羊受胎率与产羔率略高于采用CIDR+FSH+PG法与2次PG法的,但差异不显著(P>0.05)。CIDR+PMSG+PG法处理效果优于其他2种方法,且操作简便,费用低,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同期发情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2种不同的短期发情方法对崂山奶山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探索一种有效、实用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法。[结果]PG+CIDR+FSH+PG处理组48~96 h崂山奶山羊发情15头,同期发情率为75%,受胎率为80%,均高于CIDR+PMSG+PG处理组。[结论]PG+CIDR+FSH+PG方法可以诱导处于非繁殖季节崂山奶山羊同期发情并产羔,且可以获得较高的情期受胎率和产羔率。  相似文献   

7.
以徐淮白山羊为对象,设计了3种不同的短期同期发情处理方法,对同期发情率、发情后卵巢状态观察及情期受胎率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组1(CIDR+PG+PMSG)和组3(PG+PMSG)的同期发情率分别为82.5%,82%,显著高于组2(PG+三合激素)(P<0.05);组1处理后发情羊的卵巢状态明显优于其他2组;而且组1的情期受胎率也显著高于组2和组3(P<0.05).综上可见,CIDR + PG + PMSG是徐淮白山羊最有效的短期同期发情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花卫华  徐志伟  刘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451-10453
[目的]探索一种有效、实用的波杂山羊同期发情处理方法。[方法]以波杂山羊为研究对象,设计了3种不同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法,研究不同处理下波尔山羊的同期发情率、发情后卵巢状态以情期受胎率。[结果]组1(CIDR+PG+PMSG)和组3(PG+PMSG)的同期发情率显著高于组2(PG+三合激素)(P〈0.05)。组1发情羊的卵巢状态明显优于组2和组3,而且其情期受胎率也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CIDR+PG+PMSG是波杂山羊最有效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新疆褐牛胚胎移植和人工授精选择高效的同期发情方法。经直肠检查,具有功能性黄体的新疆褐牛母牛149头,采用CIDR+FSH+PG、孕酮海绵栓+PMSG+PG、1次肌肉注射PG、2次肌肉注射PG、GnRH+PG方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同期发情的效果。结果表明:1次肌肉注射PG与CIDR+FSH+PG、孕酮海绵栓+PMSG+PG、2次肌肉注射PG、GnRH+PG方法的同期发情率分别为48.28%与80.65%、75.00%、75.00%、72.41%,差异显著(p0.01)。可见处理方法以2次肌肉注射PG法为好,同期发情率高,简单易操作且成本低。  相似文献   

10.
以崂山奶山羊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采用进口孕酮阴道海绵栓,结合激素PMSG、GnRH+PMSG、GnRH+LH,将75只崂山奶山羊随机分为3组进行同期发情研究.结果显示:放栓14d后,肌注50 μg/只GnRH,16 d撤栓的同时肌注250 IU/只PMSG,发情效果最好,发情率为80.00%.  相似文献   

11.
浅谈山羊同期发情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羊同期发情技术与人工授精(AI)和胚胎移植(ET)技术的紧密结合,为山羊育种、品种改良及山羊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本文就前列腺素(PGF2a)、阴道栓(CIDR)、孕马血清(PMSG)、促滤胞素(FSH)的不同处理方案对山羊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加以陈述分析,以为此项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郎冬梅  胡德夫  邹青  王毅花 《特产研究》2011,33(4):40-42,53
本试验运用非损伤的取样方法,结合行为观察,通过酶联免疫法对雌性成年圈养林麝在分娩以后发情期粪便中的孕酮进行了测定,在此期间每2天采集粪样1次。结果显示,用酶联免疫法对林麝粪样中孕酮含量的分析来区别其发情周期中的黄体期和黄体间期是可行的。行为上的发情也是与其粪样中孕酮较低的含量相一致的。通过对5只林麝发情周期粪样孕酮含量的分析结果得出,林麝为季节性多发情动物,平均发情周期(n=10)是21.94d±1.2d。  相似文献   

13.
采用林麝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菌株O4,O26和O139为抗原,经甲醛灭活,以铝胶为佐剂,制成林麝大肠杆菌病三价铝胶灭活疫苗,含菌量为20×108/ml。疫苗成品纯粹检验、安全性检验均达到相关要求。将疫苗分别肌肉注射怀孕母麝及其所产仔麝,采用首免后7天进行二免及其二免后14天进行三免的免疫方法,并用微量血凝试验检测母麝和仔麝的血清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怀孕林麝产后35天至产后68天的血清抗体水平较稳定,怀孕林麝产后68天的血清抗体仍可维持到平均24.75;仔麝可获得母源抗体,但母源抗体在出生后60天消退,因此仔麝首免时间确定为出生后60日龄,仔麝三免后可获得一定的抗体水平,可使仔麝对林麝致病性大肠杆菌有一定的保护力。该疫苗的试制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性化脓病和肺炎的预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鹿的同期发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同期发情技术在家畜和家禽的繁殖中已广泛应用,并已取得很多有成效的结果。但在野生动物。特别是鹿的繁殖中,同期以性技术正在研究中的现状,对国内外鹿同期发性技术研究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述。结合我国茸鹿同期发情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我国茸鹿同期发性技术的研究方面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林麝毛发DNA的提取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林麝及麝属动物系统分类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采用分子标记方法,分析林麝的系统发育。利用非损伤取样方法,从秦岭林麝的毛发样品中提取得到线粒体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麝、原麝、马麝、喜马拉雅麝、黑麝是5种独立的种,林麝与原麝的亲缘关系最近。秦岭林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单倍型多样度(Hd)为0.558,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15 42。可弥补现有形态分类研究的不足,得到更有说服力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6.
对30头东北梅花鹿群分两试验群采用不同的试验药物进行处理:第一试验群(共14头)采用了18甲基炔诺酮埋植并配合PMSG、HCG和雌二醇的处理方法,其中18甲基炔诺酮采用了高(80mg/头)和低(60mg/头)两剂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第二试验群(共16头)采用了PG两次处理同时配合PMSG和HCG的处理方法,其中PG也采用高(600ug/头)、低(500ug/头)两剂量进行对比试验。通过试验,第一试验群中:18甲基炔诺酮高、低两剂量组的同期发情率分别为57.14%和0,其中18甲基炔诺酮高剂量组的双仔率为42.86%,产仔时间也较上一年有明显的缩短,平均缩短天数为23d。第二试验群中:PG高、低两剂量组的第一情期同期发情率分别为25%和14.2%,PG低剂量组产仔时间也比上一年缩短了21d。本次试验的两试验群的受胎率均为100%,表明同期发情试验所用药物对受胎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探查性经历、年龄、来源及繁殖成效等因素对发情交配的周期数、间情期的影响,为麝类成功驯养及异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的行为取样方法,观察马麝的交配行为,准确记录发情交配的启动和结束时刻。【结果】兴隆山麝场圈养雌麝的间情期为(12.23±0.52)d(n=22),平均动情次数为(1.88±0.13)次(n=22)。各年龄及年龄组雌麝的间情期无显著差异(P>0.05),但年龄极显著影响动情次数(P<0.01);首次参配雌麝的动情次数[(3.00±0.32)次,n=9]显著高于具多次交配经历的雌麝[(1.55±0.11)次,n=13]。雌麝的间情期和动情次数与雌麝的来源无关,野外捕获雌麝的间情期[(12.01±0.66)d,n=16]和动情次数[(1.95±0.15)次,n=16]与驯产雌麝[(12.83±0.75)d,n=6;(1.67±0.23)次,n=6]无显著差异。雌麝动情次数和间情期与上年的繁殖成效无直接关系,而与翌年繁殖成效有关,翌年繁殖成功的雌麝的动情次数[(1.71±0.16)次,n=7]和间情期[(10.13±2.24)d,n=3]显著地低于翌年空怀雌麝[动情次数:(2.20±0.18)次,n=7;间情期:(13.00±2.00)d,n=7]低。【结论】圈养雌性马麝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受圈群内个体间社会行为及环境因子的影响,雌麝年龄及性经历因素影响雌麝的发情,雌麝的间情期及动情次数与雌麝的来源无关;雌麝动情次数和间情期与上年繁殖成效无直接关系,而翌年繁殖成功雌麝的动情次数和间情期显著低于翌年空怀雌麝。  相似文献   

18.
采集林麝DNA样本获得快捷、有效的DNA提取方法是其分子标记,良种遗传选育的分子基础。以林麝粪便为研究对象,用常规和改良的方法比较提取林麝粪便DNA的效率,两种方法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采集林麝粪便后分别在空气暴露0、2、4、6d。用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方法提取粪便DNA,以林麝GAPDH为目的基因,用PCR方法扩增样本。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目的条带,以空气暴露0d的粪便DNA条带光密度值为参考,2、4、6d粪便DNA条带光密度值与0d进行比较获得相对光密度值。结果发现,随着时间延长,林麝粪便逐渐失去光泽,表面粗糙;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提取林麝DNA。试验组2d和4d与0d相比较DNA水平显著上升,6d与0d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仅在2d提取的DNA水平上升,而4d和6d显著下降到0d的水平。以对照组为参照,两组各时间点相比,试验组获得的D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提取DNA的方法可显著提高林麝粪便DNA的获得率。  相似文献   

19.
于2010年4月底至9月中旬采集了陕西凤县圈养林麝的新鲜粪样,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林麝非孕期的粪样皮质醇含量,探查林麝的应激生理状态。结果表明:圈养雌性林麝非孕期应激生理状态可以分为4个阶段(幼仔卧巢哺乳期、幼仔出巢哺乳期、幼仔单独饲养期、雌麝进入发情期),其中,雌麝于产后的幼仔卧巢哺乳期处于较高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2~4周),而雌麝与幼麝分离期处于较低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13~15周);与此对应,单独饲养且与育幼无关的雄麝仅于饲料更换阶段(5月份)表现出一定的应激生理水平增高。分析得出,非孕期圈养林麝粪样皮质醇水平变化与重要的时间相联系,是导致应激生理状态变化的主导因素。认为圈养林麝非孕期应以雌麝的管护为主,尤其处于较高水平的第1阶段,是育幼雌麝饲喂和管护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