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IntroductionKalamailiUngulateReserVe(88"30,-90o001E,44o46,-46o00'N),beingfoundedin1982andcovering17,000km',issituatedinsoutheasternDzungariaBasininXinjiang.Wildass(Equushemionus)andGoitredgazelle(GazedssUbgutturosa)arerankedrespectivelyasclass1and11proteCtedanimalsinChina11].ThereservebelongstoinlandlowhillydesertwitheXtremehotsumm\erandcoldwinter.Thevegetationfeaturepresentsscarcecoverage,dwarfplantsandlowbiomes.DominantplantsareHaIOXyIOnammodondfon,ReaumUfissoogaFI'Ca,Art6miSiBsp…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实地观测资料,探讨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区脊椎动物群落各摄食集团的动种构成及其随物候期食物资料变化所产生的相应分化和转换,揭示出该区域脊椎动物食集团具有不稳定的特征,分析得出,少数生态适应性强的物种摄食量集团的分化是维系沙质荒漠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生态过程,它介研究脊椎动物群落营养结构动态的关键摄食集团。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鼠类的微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依据地形及其内植被组成特征,划分出5种微栖息地类型。通过在不同物候期的观测表明,4种共存的鼠种间存在着明显的微栖息地分离。二足型跳鼠选择在开阔的空间活动四足型沙鼠则主要在多年生灌丛下取食。二种类型的鼠类微栖息地选择都不同程度地与同的多年生灌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麋鹿生长激素的变化水平,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79只健康麋鹿血清生长激素水平.结果表明,年龄和性别不同的群体,血清生长激素分泌水平有所不同.麋鹿1岁时生长激素分泌最高,数值最大的个体也出现在1岁,值为1.52 μg/L,说明从整体上来看麋鹿1岁时生长最为旺盛.雄性生长激素分泌均值高于雌性,雄性生长激素平均值为0.6321 μg/L±0.06151 μg/L,雌性为0.6158μg/L±0.05743 μg/L,生长激素含量在1岁与2岁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年龄和性别是影响血清生长激素分泌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林麝饲养繁育承担着重建野生种群和保障麝香可持续利用的艰巨任务,然而其饲养种群长期受到健康状态不稳定和疾病高发的困扰,同时,受到濒危等级和试验样品的限制,迄今鲜有涉及林麝生理参数的文献。本研究于2014年7—8月分别采集陕西火烧店和四川米亚罗林麝饲养场的林麝粪样,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雌麝粪便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的含量,以探讨雌麝粪便T3值表达的生理状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火烧店和四川米亚罗饲养场雌麝粪便T3在所研究的时段内不存在显著差异;两地雌麝粪便T3在3岁至5岁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在5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这可能意味着雌麝在5岁左右达到生理盛期;雌麝粪便T3的聚类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均存在差异显著的3个类型,即生理代谢的低、中、高类型。利用粪便T3从能量代谢角度揭示雌麝的生理特性,可能有助于麝繁育群的组建、饲养管理及健康评判。   相似文献   
6.
胡德夫 《野生动物》1998,19(3):13-14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地表温度达40~70℃,相对湿度只有10%~30%的干旱地区,但沙漠上却发现需要水湿环境生活的绿蟾蜍.经观察,绿蟾蜍进入和生活在沙漠主要是依赖于大沙鼠的洞穴潮湿,并捕食洞中的各种蝇虫.  相似文献   
7.
鼠类群落是在长期进化中,各种鼠类对栖息地选择、适应和种间生存竞争的结果,是整个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决定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国内对高寒荒漠(刘季科1979)、温带草原(钟文勤等,1981,周庆强等,1982)、北方丘陵山地(张洁,1984)、南方山地(洪朝长,1987)、热带森林(吴德林等,1988)的鼠类群落进行了研究,然而缺乏地带景观中不同隐域性鼠类群落的比较研究。1989年4—6月,我们对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公路沿线诸绿洲逐一考察,结合新疆综合考察(钱燕文等,1965)和新疆地方病研究所的调查结果(王思博等,1983)。试图分析绿洲鼠类群落结构、群落空间配  相似文献   
8.
麝类动物生物学特征与养殖业发展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麝类动物养殖业已有50余年的历史,但受到疾病和成活率的困扰,人工繁育种群长期徘徊不前。许多学者从饲养麝类动物的行为、生理、疾病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但未见结合麝类物种生物学特征与产业发展的研究。鉴于此,从麝类形态特征、行为特征、生理特征、遗传特征与养殖业的关系,分析目前麝养殖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见解,以期对我国麝类养殖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依据秦岭地区林麝场天然树叶种类,测定了秦岭地区饲喂林麝常用的17种树叶氨基酸含量,并计算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比值(E/T)、必需氨基酸/非必须氨基酸含量比值(E/N)、氨基酸比值(RAA)、氨基酸比值系数(RC)及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结果表明,E/T比值41.0%~45.0%,E/N比值为0.71~0.81,分别高于WHO/FAO提出的蛋白质参考模式40%和0.60.因此,总体上17种树叶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含量较高.但按RC值,亮氨酸和苯丙氨酸+酪氨酸含量相对过剩,蛋氨酸+胱氨酸含量及部分植物的赖氨酸相对不足;按SRC值,仅一种植物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其余16种植物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结合秦岭林麝实际饲喂树叶情况,建议有针对性补充蛋氨酸+胱氨酸含量高的食物种类.同时针对秦岭养麝业依赖天然树叶的现状及其林木毁坏问题,提出营造林麝饲料林以解决林麝天然食物来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鸟类栖息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研究方法、栖息地选择、栖息地评价、栖息地破碎化等方面对鸟类栖息地的研究进行总结。鸟类栖息地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条带取样法和0.04hm2圆形地块法等,近年来3S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研究效率,拓展了鸟类栖息地的研究领域;鸟类对栖息地的选择大多以植被等环境因子为基础,在不同空间尺度及不同季节和生活史阶段,鸟类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在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基础上,对鸟类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及等级划分,可以为鸟类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栖息地破碎化会对鸟类生存和鸟类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鸟类种群的营巢成功率、繁殖成功率及鸟类群落分布。从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等方面对国内鸟类栖息地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