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铜源及水平对育成期水貂血清铜、锌和铁含量及血清氮代谢、脂类和抗氧化指标影响,以及水貂对不同铜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选择60日龄健康、体重接近的水貂240只,随机分成10组,每组2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貂。试验采用3×3+1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种铜源(硫酸铜、碱式氯化铜、蛋氨酸铜)和3个铜添加水平(10、25、40 mg/kg),预试期7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水貂血清铜含量随饲粮铜添加水平增加呈极显著线性增加( P=0.0004)。水貂血清总胆固醇( P=0.0015)、甘油三酯( P=0.002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P=0.0101)含量随饲粮铜添加水平增加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降低,然而水貂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却未受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影响(P=0.5790)。水貂血清铜蓝蛋白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随饲粮铜添加水平增加呈极显著线性升高( P=0.0001)。以血清铜蓝蛋白活性为指标,以硫酸铜为参比标准物(100%),碱式氯化铜和蛋氨酸铜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09.93%和131.06%。以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指标,以硫酸铜为参比标准物(100%),碱式氯化铜和蛋氨酸铜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11.01%和118.10%。由此可见,饲粮添加40 mg/kg的铜(基础饲粮铜含量8.05 mg/kg)能提高育成期水貂血清抗氧化酶的活性;育成期水貂3组铜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为:蛋氨酸螯合铜>碱式氯化铜>硫酸铜。  相似文献   

2.
用分别添加150、300、450mg/kg铜的硫酸铜和碱式氯化铜的饲粮饲喂420只1日龄AA肉公雏,对照组为添加需要量水平铜(硫酸铜来源)的玉米-豆粕型饲粮,试验期21d,测鸡血浆和肝脏中铜含量比较其生物学有效率;测不同存放期饲料中的维素生E含量,比较硫酸铜和碱式氯化铜对其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比较各周龄鸡生长性能看其生物安全性。碱式氯化铜生物学有效性优于硫酸铜,其相对于硫酸铜的生物学利用率(以硫酸铜的生物学利用率为100%计)分别为106.9%(以总铜分析值摄入量为自变量);108.4%(以总铜计算值摄入量为自变量);109%(以铜添加水平摄入量为自变量);碱式氯化铜处理组鸡的血浆和肝脏维生素E含量明显高于硫酸铜处理组(P(O.0001),表明碱式氯化铜源饲料中维生素E的氧化稳定性明显优于硫酸铜源饲料;碱式氯化铜对肉仔鸡的生物安全性明显高于硫酸铜。碱式氯化铜可完全代替硫酸铜,在饲料工业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国外科技     
比较评估肉鸡羟基氯化铜和硫酸铜生物学效价 摘要:本研究旨在采用小麦-豆粕为基础日粮,比较羟基氯化铜(CH)与硫酸铜(CuSO4)添加水平对的肉鸡在生长发育、胴体品质,胫骨性能和矿物质浓度的影响。选择308只1日龄公雏鸡随机分配到8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设基础饲粮不添加铜作为阴性对照组,基础日粮以硫酸铜形式添加15和200 mg Cu/kg,基础日粮以羟基氯化铜添加15、50、100、150和200 mg Cu/kg。试验期分为1-14日龄和14-35日龄2个阶段。结果表明,硫酸铜形式添加15 mg Cu/kg组的肉鸡体重和料肉比(FCR)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羟基氯化铜形式添加15 mg Cu/kg组肉鸡FCR阴性对照组(0-35天;P< 0.05)。硫酸铜形式添加200 mg Cu/kg组,羟基氯化铜形式添加200 mg Cu/kg组肉鸡日增重增加且FCR降低(P<0.01)。根据折线回归模型估测,以日增重和FCR作为评价指标,饲粮羟基氯化铜形式铜最佳添加水平分别为109.5和72.3 mg Cu/kg。饲粮铜源或水平对肉鸡胴体品质无影响(P> 0.05)。羟基氯化铜形式添加150 mg Cu/kg组肉鸡胫骨灰分含量最高,而硫酸铜形式添加200 mg Cu/kg组肉鸡胫骨灰分含量最低。与硫酸铜形式添加200 mg Cu/kg组,羟基氯化铜形式添加200 mg Cu/kg组肉鸡十二指肠粘膜Cu含量更高(P<0.001)。总之,在促生长营养剂量和药理剂量水平上来看,羟基氯化铜作为补充铜源在促进生长方面比硫酸铜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挑选420只1日龄AA肉仔鸡研究碱式氯化铜(TBCC)对其生长性能及组织中维生素E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采用2×4双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笼,每个重复笼10只鸡(公、母各半)。处理1组(对照组)饲喂添加需要量水平铜(源于硫酸铜)的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含铜量为11.65 mg/kg,实测值),处理2~4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硫酸铜来源的铜150、300 mg/kg和450 mg/kg,处理5~7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TBCC来源的铜150、300 mg/kg和450 mg/kg,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TBCC的生物学有效性(是硫酸铜的107%)和生物安全性高于硫酸铜;TBCC组鸡的血浆和肝脏维生素E含量显著高于硫酸铜组(P0.0009)。由于TBCC的生物学有效性和生物安全性高于硫酸铜,且不易破坏饲料中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所以TBCC可以作为硫酸铜的理想替代品。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铜对1~21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92只初始体重(42.68±0.18)g的1日龄健康商品代爱拔益加(AA)肉公雏,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铜含量为5.17 mg/kg),其余2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12 mg/kg铜(源自无机硫酸铜),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饲粮添加铜对1~21日龄肉仔鸡平均日增重、耗料增重比和死亡率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 mg/kg或12 mg/kg铜显著降低了肉仔鸡平均日采食量;饲粮添加铜对21日龄肉仔鸡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无显著影响;饲粮添加铜对21日龄肉仔鸡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酸和尿素氮、葡萄糖含量及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综上,饲粮添加无机硫酸铜形式的铜可降低1~21日龄肉仔鸡采食量,但对肉仔鸡其他生长性能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铜源及水平对育成期雄性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氮、铜代谢的影响。采用3×3+1双因素试验设计,设3种铜源(硫酸铜、碱式氯化铜、蛋氨酸铜)和3个铜添加水平(10、25、40 mg/kg),1个对照组。选择60日龄健康、体重接近的美国短毛黑雄性水貂120只,随机分成10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貂。预试期7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水貂的平均日采食量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并且平均日增重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也呈线性增加(P=0.053)。2)水貂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并且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也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3)水貂铜摄入量、粪铜排泄量、尿铜排泄量以及铜沉积量均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然而铜的表观吸收率却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呈极显著线性降低(P0.01)。水貂对碱式氯化铜和蛋氨酸铜的表观吸收率极显著高于对硫酸铜的表观吸收率(P0.01)。水貂氮沉积量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而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由此可见,基础饲粮中铜含量为8.05 mg/kg时,饲粮添加40 mg/kg的铜能改善育成期雄性水貂生长性能,提高水貂粗脂肪表观消化率;育成期雄性水貂对碱式氯化铜和蛋氨酸铜的表观吸收率高于对硫酸铜的表观吸收率。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碱式氯化锌(BZC)和蛋白锌(PRZ)相对于一水合硫酸锌(ZSM)的生物学利用率以及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采用双因素(3×3+1)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720只1日龄健康雄性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为10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3个ZSM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0、40和80 mg/kg ZSM的饲粮,3个BZC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0、40和80 mg/kg BZC的饲粮,3个PRZ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0、40和80 mg/kg PRZ的饲粮。各组不同锌源添加量均以锌计。试验期42 d,分为1~14日龄、15~28日龄和29~42日龄3个阶段。分别在14和28日龄时,从各重复中选取1只接近平均体重的鸡进行屠宰,测定血浆锌含量和抗氧化指标、组织锌含量以及胰脏锌相关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1~14日龄,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不同锌源和添加不同水平锌显著提高肉仔鸡平均日增重(ADG)和14日龄体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F/G)(P<0.05),且以添加40 mg/kg BZC效果最佳;在不同锌源之间,BZC组ADG显著高于ZSM组和PRZ组(P<0.05),F/G显著低于ZSM组(P<0.05)。2)随着饲粮锌添加水平的提高,肉仔鸡14日龄血浆锌含量和14和28日龄胫骨锌含量显著提高(P<0.05);14日龄,BZC组血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ZSM组(P<0.05),PRZ组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显著高于ZSM组和BZC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不同锌源和添加不同水平锌显著提高14日龄肉仔鸡胰脏金属硫蛋白(MT)mRNA表达量(P<0.05);且PRZ组14日龄胰脏MT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ZSM组和BZC组(P<0.05),PRZ组28日龄胰脏MT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ZSM组(P<0.05)。4)采用斜率比法,以ZSM生物学利用率为参照标准(100.00%),选择1~14日龄ADG、F/G和14日龄血浆ALP活性作为评价指标,BZC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10.82%、113.55%和113.26%,PRZ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为102.90%、113.38%和109.64%;而以血浆T-SOD、CuZn-SOD活性和胰脏MT mRNA表达量作为评价指标,BZC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98.90%、 111.58%和107.87%, PRZ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13.86%、 96.56%和130.56%。综上所述,BZC对提高肉仔鸡生长性能的效果和相对生物学利用率优于ZSM,甚至达到RPZ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采用小麦-豆粕为基础日粮,比较羟基氯化铜(CH)与硫酸铜(Cu SO4)添加水平对的肉鸡在生长发育、胴体品质,胫骨性能和矿物质浓度的影响。选择308只1日龄公雏鸡随机分配到8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设基础饲粮不添加铜作为阴性对照组,基础日粮以硫酸铜形式添加15和200 mg Cu/kg,基础日粮以羟基氯化铜添加15、50、100、150和200 mg Cu/kg。试验期分为1-14日龄和14-35日龄2个阶段。结果表明,硫酸铜形式添加15 mg Cu/kg组的肉鸡体重和料肉比(FCR)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羟基氯化铜形式添加15 mg Cu/kg组肉鸡FCR阴性对照组(0-35天;P0.05)。硫酸铜形式添加200 mg Cu/kg组,羟基氯化铜形式添加200 mg Cu/kg组肉鸡日增重增加且FCR降低(P0.01)。根据折线回归模型估测,以日增重和FCR作为评价指标,饲粮羟基氯化铜形式铜最佳添加水平分别为109.5和72.3 mg Cu/kg。饲粮铜源或水平对肉鸡胴体品质无影响(P 0.05)。羟基氯化铜形式添加150 mg Cu/kg组肉鸡胫骨灰分含量最高,而硫酸铜形式添加200 mg Cu/kg组肉鸡胫骨灰分含量最低。与硫酸铜形式添加200 mg Cu/kg组,羟基氯化铜形式添加200 mg Cu/kg组肉鸡十二指肠粘膜Cu含量更高(P0.001)。总之,在促生长营养剂量和药理剂量水平上来看,羟基氯化铜作为补充铜源在促进生长方面比硫酸铜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研究了碱式氯化铜(TBCC)对断奶仔猪的促生长效应。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180头30d断奶的杜×长×大仔猪依体重、性别、窝别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饲喂添加需要量水平铜的玉米-豆粕-干乳清粉型饲粮、在未添加外源铜的玉米-豆粕-干乳清粉型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150、200、250mg/kg铜(源于TBCC)和250mg/kg铜(源于硫酸铜)的饲粮。试验期35d。结果表明,各处理组间猪的日采食量、日增重和耗料/增重比无显著差异(P>0.10),但在表观数字上,以150mg/kg碱式氯化铜源组为最优,250mg/kg的硫酸铜源组次之,200、250mg/kg的碱式氯化铜源组及对照组较差。  相似文献   

10.
不同铜源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生物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玉米-豆粕型日粮研究肉仔鸡对不同有机铜源(硫酸铜、乙酸铜和酵母铜)的生物利用率。在基础日粮(Cu40.61mg/kg)上,硫酸铜、乙酸铜和酵母铜的添加水平依次为0、10、50、100 mg/kg,试验3周。结果表明,铜源和铜水平对试鸡的日增重、采食量和料肉比无显著影响(P>0.05);以CuSO4为参比标准,铜采食量为自变量,肝铜和胫骨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斜率比法求得乙酸铜和酵母铜的生物利用率分别为80.45%和196.02%,117.61%和168.35%。这说明不同铜源对肉仔鸡的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而酵母铜的生物利用率显著高于(P<0.05)硫酸铜和乙酸铜。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鸡肉粉(PBM)、肠衣蛋白粉(CM)和黑水虻幼虫粉(BSFLM)替代鱼粉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初始体重为(206.95±0.19) g的草鱼900尾,随机分为10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以PBM、CM和BSFLM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0、20%、40%和60%的鱼粉(基础饲料中鱼粉添加量为7.5%),配制10组等氮等脂的饲料投喂草鱼,分别记为D0(对照)、J20、J40、J60、C20、C40、C60、K20、K40和K60组,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1)与D0组比较,J20、J40、J60、C60和K60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上升(P<0.05); C20、C40、K20和K40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K20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2.65%和1.75%(P>0.05),饲料系数降低2.29%(P>0.05)。各组间肝体比、脏体比、肠体比、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2)与D0组比较,K20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他各组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水分、钙和总磷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各组间中肠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以及肝脏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4)与D0组比较,K20和K60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他各试验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葡萄糖、总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 K20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有所提高(P>0.05),但各组间血清抗氧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PBM替代20%~60%鱼粉显著降低草鱼生长性能,CM和BSFLM替代40%以下鱼粉对草鱼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BSFLM替代20%鱼粉能够提高草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综合各项指标,BSFLM应用效果最佳,其次为CM。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合生素替代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空肠黏膜免疫因子含量和结肠内容物微生物组成的影响。选取72头21日龄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阉公猪,按体重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抗生素组饲喂添加抗生素的饲粮,试验组分别添加500(0.05%)、1 000 mg/kg(0.10%)的合生素替代抗生素。试验期为28 d,分为2个阶段(第1~14天和第15~28天)。结果表明:1)各组间不同阶段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重比(F/G)和腹泻频率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0.05%合生素组第1~14天的平均日增重与抗生素组相比有提高的趋势(P=0.07)。2) 0.05%、0.10%合生素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隐窝深度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 0.05%、0.10%合生素组空肠黏膜中白细胞介素-4 (IL-4)的含量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空肠黏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4)与抗生素组相比,0.05%合生素组结肠内容物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0.10%合生素组结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结肠内容物中总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合生素替代抗生素不会降低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还可控制腹泻,提高空肠绒毛高度和免疫性能,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其适宜添加量为0.05%。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探究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Z0206所产胞外多糖(EPS)和富硒胞外多糖(Se-EPS)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肠道形态结构和抗菌肽表达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28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5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CON)组饲喂基础饲粮,亚硒酸钠(Na2SeO3)组饲喂基础饲粮+0.30 mg/kg Na2SeO3,Na2SeO3+黄芪多糖(APS)组饲喂基础饲粮+0.30 mg/kg Na2SeO3+560 mg/kg APS,Na2SeO3+EPS组饲喂基础饲粮+0.30 mg/kg Na2SeO3+560 mg/kg EPS,Se-EPS组饲喂基础饲粮+560 mg/kg Se-EPS。试验期39 d。结果表明:与Na2SeO3组相比,饲粮中添加Se-EPS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显著提高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Na2SeO3+EPS、Se-EPS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空肠的绒毛高度以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P<0.05),饲粮中添加Se-EPS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中猪β-防御素1(pBD-1)和空肠、回肠中猪β-防御素2(pBD-2)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Se-EPS可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以及促进肠道内源抗菌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肠道健康是一种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和稳态、抵抗感染和非传染性疾病的能力,肠道健康失衡对家禽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均有不利影响。本文综述了肠道健康的概念、组成及调控家禽肠道健康的营养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与沙门菌小RNA gcvB相关的靶基因,采用高通量的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对野生型沙门菌和敲除小RNA gcvB沙门菌的mRNA进行对比分析,全面地预测GcvB的靶基因的数量与种类,通过GO和KEGG数据库对筛选基因进行比对注释,进一步分析筛选基因的主要功能及涉及的生物过程。并利用荧光定量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共1 244个,其中基因表达上调678个,基因表达下调566个。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氧化还原活性、铁离子结合、运动活性等分子功能,细菌鞭毛的细胞成分,细胞呼吸、钴胺素代谢过程和钴胺素生物合成过程等生物过程。KEGG数据库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细菌趋化性、卟啉和叶绿素代谢、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双组分系统、甲烷代谢等14个信号通路。对筛选出的1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相对表达量与RNA-seq测序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明小RNA gcvB与靶基因相互作用、小RNA的调控机制,以及沙门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纳豆芽孢杆菌(BSN)对绵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体重相近的40只小尾寒羊分为4组,每组10只,每日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CK组)、2(A组)、6(B组)和10g/只(C组)BSN的饲粮。结果表明:1)与CK组相比,A、B和C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分别提高33.43(P>0.05)、32.29(P<0.05)和57.15g/d(P<0.01)。2)各养分表观消化率随饲粮中BSN添加水平的增加有所提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A、B和C组血清中尿素氮含量分别比CK组降低0.73%、23.44%和30.04%(P>0.05);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含量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绵羊饲粮中添加BSN对提高饲粮蛋白质的沉积有积极影响,ADG随BSN添加水平的增加显著增加,每日在饲粮中添加10g/只BSN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中限制或过量添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对育肥阶段杜寒杂交肉羊屠宰性能、内脏器官发育和肉品质的影响,旨在评估NRC (2007)提出的脂溶性维生素推荐量是否适用于我国肉羊养殖。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择120只90日龄断奶后体重为(26.00±0.11) kg的杜寒杂交肉用绵羊,根据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PC组)饲喂基础饲粮,按需要量提供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复合制剂;试验组分别在PC组基础上扣除30%的维生素A(PC-VA组)、维生素D(PC-VD组)和维生素E(PC-VE组);另设过量添加组,其3种脂溶性维生素添加量均为对照组的7.5倍(PC-7.5组)。试验期100 d。结果表明:1) PV-7.5组的眼肌面积有高于PC组的趋势(P=0.06),各组肉羊的宰前活重(LWBS)、胴体重和屠宰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肉羊内脏器官重量及其占LWBS的比例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肉羊各胃室重量及其占复胃总重的比例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2) PC-7.5组的肉色亮度值显著低于除PC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 PC-VA组和PC-VE组的背最长肌C10∶0含量有低于PC组的趋势(P=0.07),PC-VA组和PC-VE组的背最长肌C20∶0含量有低于PC-7.5组的趋势(P=0.09);PC组的背最长肌半胱氨酸(Cys)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且PC组的背最长肌丝氨酸(Ser)含量显著低于PC-VA组和PC-7.5组(P<0.05)。结果提示,扣除30%或摄入过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对杜寒杂交肉羊的屠宰性能和肌肉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影响了肌肉氨基酸含量,从而对肉品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微量元素添加量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及组织微量元素沉积的影响。选用1 800只黄羽肉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75只。其中:第1组为大生产使用微量元素添加量,第2组为目前研究推荐的微量元素添加量,第3组为科宝公司推荐微量元素添加量,第4组为哈伯德公司推荐的微量元素添加量。结果:在第1组(大生产)的基础上下调铜、铁、锰、锌的添加量(第2、3、4组)对肉鸡生长性能和组织微量元素沉积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黄羽肉鸡饲料中铁、锌的适宜添加量低于《鸡饲养标准》的推荐量。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真菌防御素Plectasin衍生肽NZ2114和奶牛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明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机制及其阻遏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效果。通过16S rRNA基因鉴定对55份乳房炎奶样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耐药性,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借助流式细胞术和扫描电镜观察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完整性及细胞形态的影响,通过凝胶阻滞和圆二色谱分析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的影响,将抗菌肽NZ2114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孵育以研究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影响,通过PCR进一步分析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获得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对青霉素等9种抗菌药具有耐药性,且50%为多重耐药。抗菌肽NZ2114对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强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1.0μg/mL。抗菌肽NZ2114可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S7细胞皱缩、细胞内容物泄漏,甚至细胞裂解,碘化丙啶(PI)细胞膜穿透率达5%,且抗菌肽NZ2114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S7基因组DNA结合并改变其DNA结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1/4×MIC抗菌肽NZ2114孵育12 h后发现,除对阿莫西林和磺胺异噁唑的耐药率没有降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的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0%~40%),且抗菌肽NZ2114对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Z)及杆菌肽类耐药基因(braRS)的消除率分别达28.57%(2/7)和22.22%(2/9)。上述结果证明,抗菌肽NZ2114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体外强抑菌活性,其干扰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并结合胞内DNA的作用机制为其低耐药杀菌机制奠定了细胞学基础。同时抗菌肽NZ2114对耐药菌株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均有一定消除作用。由此可见,抗菌肽NZ2114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的抗生素替代品。  相似文献   

20.
将4 500只中速型黄羽肉鸡按照日粮不同钙磷水平分成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80只,研究不同钙磷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1~30日龄、31~60日龄和61~90日龄)肉鸡生长性能及胫骨灰分含量的影响,以期得到中速型黄羽肉鸡适宜的饲粮钙磷水平。结果:中速型黄羽肉鸡饲粮1~30日龄钙水平0. 90%、非植酸磷水平0. 40%,31~60日龄钙水平0. 75%、非植酸磷水平0. 31%,61~90日龄钙水平0. 70%、非植酸磷水平0. 28%时已完全满足其生长和骨骼发育的需要,高于此钙磷水平,肉鸡料重比呈上升趋势,日均增重呈下降趋势,胫骨灰分含量基本维持不变;当钙磷水平达到如下水平时,即:1~30日龄钙0. 90%、非植酸磷0. 45%,31~60日龄钙0. 85%、非植酸磷0. 41%,61~90日龄钙0. 80%、非植酸磷0. 38%时,肉鸡日增重极显著降低(P<0. 01),料重比极显著上升(P<0. 01),说明已超过肉鸡对钙磷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