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叶燮明 《渔业现代化》2000,(1):39-39,17
近几年浙江舟山地区在捕捞■鱼作业中,许多渔船安装了导管螺旋桨.使拖力增加,油耗降低.降低了渔业成本,颇受渔民的欢迎。但导管内壁的腐蚀较为严重,据资料介绍,安装导管桨的大马力拖轮,在运行12个月后.导管内会出现环带状大面积蚀痕.蚀坑深达1.3mm,20个月后遍布整个环带,并有多处穿透、焊缝凹陷。因此,对导管螺旋桨的防蚀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1 腐蚀原因 导管内壁腐蚀主要是空泡腐蚀。 螺旋桨不停旋转中产生梢涡空泡。一旦桨叶进入桨盘顶部伴流峰区并转至12点钟角位置后,沿导管内壁下泻的梢涡空泡在急剧压力变化…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前置导管的水动力性能及其对其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前置导管使尾流均匀化和稳定化,有效地改善了螺旋桨和导管的空泡剥蚀现象。  相似文献   

3.
上海水产大学渔业工程系为推进我国沿海群众渔业技术改造,从1988年起开展了将导管螺旋桨应用于木质渔船的开发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他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群众渔业木质渔船船型、机型及齿轮箱等复杂的特点,确定采用19A导管+Ka系列螺旋桨设计计算,使船、机、桨合理匹配,并根据目前群众渔业的技术状况,  相似文献   

4.
设计导管螺旋桨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管螺旋桨作为一种特种推进器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它最适用于拖轮(推轮)和拖网渔船这一类负荷比较重的推进装置上,因此这一简便可靠的节能推进器在渔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导管螺旋桨图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作一概要的探讨,并对几种推进装置的性能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浙江扬帆船舶集团公司舟山通用机械厂与普陀区虾峙镇政府合作。对该镇现有的300马力小型钢质渔轮进行技术改造,要求在主机马力不变的前提下,渔轮拖力增加50%以上,通过螺旋桨转速、加大螺旋桨直径,改普通螺旋桨为导管螺旋桨等一系列综合改造,拖力明显提高,且耗油下降。改造后浙普渔20001、20002轮半年多来的捕捞试验,在未发生渔船相比,其拖力完全满足拖网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导管螺旋桨推进装置的工作原理,导管桨和导管的选型,可按捕捞业时网具阻力R网和船体阻力R的比值大小来决定自由航行状态,拖网状态,折状态三种设计工况,并指出应导管桨的空泡腐蚀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沿海群众渔业队中,很多地区应用185马力钢质渔轮作为主要的拖网渔船。该船可采用导管螺旋桨作推进器,这对于提高拖力有很大好处。随着新技术的日益推广,有的希望在导管桨的基础上再配置双级变速齿轮箱,使主机在自由航行和拖网这两种工况下,功率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有的则希望改变船尾部的线型,使螺旋桨的直径在目前的基础上再加大些,以求尽可能降低转速,获得较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导管螺旋桨问世至今,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由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在重载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因而在渔业生产中特别适宜于拖网渔船。拖网渔船上采用导管桨后,在各种工况下主机都能比较充分地发挥其功率。拖网时与普通桨相比,拖力可提高30-40%左右,原因是导管桨盘面处水流速度随船速变化的影响远比普通桨小。  相似文献   

9.
导流管主要参数对导管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导管螺旋桨问世至今,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由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在重载时有较高的效率.因而在渔业生产中特别适宜于拖网渔船。目前,在我国的拖网渔船中导管桨正日益得到推广.它和普通桨比较。在拖网工况时。拖力可提高30%左右,而在自由航行工况时航速几乎相当。使得这一特种推进器越来越受到渔民的欢迎。在设计导管桨中、目前用得较多的是两种类型的导管:代表机翼型剖面No.19A导管和代表折角型的上海交通大学JD7704导管。实践证明,只要导管的主要参数(如导管的长径比、收缩系数、扩散系数等)选择恰当,…  相似文献   

10.
拖网渔船作为一种多工况船舶,其拖网状态和自由航行状态的设计要求不尽相同。为了提高该类渔船的燃油利用率,并使主机和螺旋桨的匹配更方便、高效。基于MATLAB程序语言,开发了采用导管桨(拖网)渔船的机桨匹配设计软件。该软件创建了渔船、导管桨、主机三大数据库后,基于导管桨图谱设计理论,可以完成拖网渔船的机桨匹配设计,并能根据拖网渔船各自的特点分别计算出对应的齿轮箱减速比,同时自动生成机桨匹配设计计算书。通过对42 m级拖网渔船的应用,验证了该软件适用于导管桨拖网渔船,且具有计算精度高、使用方便快捷、使用者上手简单三大优点,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山东104总吨钢质拖网渔船为母型船,对其进行了四种推进装置的设计与分析论证,筛选出适应近海拖网渔船多工况的较佳推进装置。通过对楚思德B型桨(以下简称B型桨)、19A导管桨(以下简称导管桨)、楚思德B型桨配双级变速齿轮箱(以下简称双级变速B型桨)以及19A导管桨配双级变速齿轮箱(以下简称双级变速导管桨)这四种推进装置的设计比较得出:双级变速导管桨最佳,双级变速B型桨次之,导管桨又比B型桨为优。以B型桨为基准,拖网时导管桨拖力增加20.5%,双级变速B型桨增加为28.2%,双级变速导管桨增加为44.5%;从效率上看,以B型桨为基准,导管桨效率提高为2.5%,双级变速B型桨提高为6.3%,双级变速导管桨提高为7.5%。双级变速导管桨明显优于其他三种,可充分利用主机功率;但普通导管的剥蚀严重,因此在上述设计论证的基础上将导管前置,前置导管能减少空泡剥蚀,同时使尾流均一化和稳定化,有利于减小船体阻力和提高推进效率  相似文献   

12.
罗福才  贾复 《水产科学》1999,18(4):25-27
对综合节能拖网渔船与常规拖网渔船的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在一定情况下综合节能渔船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在拖网渔船的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螺旋桨与船-机的匹配、渔具与船-机-桨的匹配,实现推进系统的高效能发挥。本文引入时间概率的最佳螺旋桨参数优化确定方法,考虑拖网渔船设计的限制条件,通过优化分析,达到运营工况综合效能最佳,实现螺旋桨与船-机的合理匹配。从拖网渔船数据库中选取30艘运营状况优良的渔船进行有效拖力计算,建立拖网渔船有效拖力与主机功率和拖速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依据此方程得出的有效拖力结果选择网具和网板,实现有效拖力与渔具的合理匹配,最终实现渔具与船-机-桨的合理匹配。通过实船计算对比,验证了回归的有效拖力估算公式误差范围和适用性。研究表明:在拖网渔船设计初期,可以利用该公式估算有效拖力进行网具和网板的匹配,实现技术经济优化论证,最终实现船-机-桨-网的优化匹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渔业节能减排研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实地采样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国每年海洋捕捞渔船的燃油消耗为637万t,其中拖网和刺网渔船分别占58.8%和22.2%,是渔船燃油消耗的主体;推算出每年渔船总燃油消耗为790万t,渔业生产领域总能源消耗为1 754万t标准煤,其中水产捕捞、养殖和加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6%、21%和13%,并以万元产值能耗为指标对渔业及其主要领域的能源利用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在对渔业节能减排总体水平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降低渔业能耗的主要领域是拖网渔船和刺网渔船,控制渔业排放的主要领域是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标准化渔船技术、玻璃钢渔船技术、循环水养殖技术等是推进渔业节能减排的主要技术支撑;参考国外渔业节能减排技术状况,提出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应用分层抽样技术估计北部湾底拖网渔业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按行政单元逐级上报的渔业产量调查方法在数据获取过程中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全面普查的方法受限于时间和经费,相比而言,抽样调查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本研究于2007年8月对北部湾底拖网产量进行了调查,以全体底拖网渔船为抽样总体,按功率段划分了抽样层次,按比例分配了抽样单元数,分别以生产渔船总数和总功率数推算总产量,并比较了这两种方法的方差。结果表明,用每kW平均产量估计总产量的变异系数为1.13%,用单船平均产量估计总产量的变异系数为14.65%。同时由于渔业抽样调查的难点在于总体船数的掌握,建议统计推断时,采用单位渔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推算总体渔获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2005年1~11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业调查监测资料,分析和研究该海区单拖渔业利用状况、主要渔获物资源动态。结果表明:2005年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CPUE)3月最高,达134.41kg/h,随后迅速下降,9月为全年最低,仅34.75kg/h;渔获物组成以生命周期短、个体小、营养级较低的种类为主,二长棘鲷居绝对优势,占总渔获重量的38.8%;各主要种类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变化较为明显;近十年来,渔船功率和网具的日趋大型化,小型单拖渔船数量有所减少。通过监测调查为渔业管理部门制订科学的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加强和完善渔业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汪剑萍  王根发 《水产学报》1986,10(3):249-260
本文根据拖网渔船的捕捞作业特点,建立起能适合估算拖网渔船经济性的一系列公式,并编制了计算机程序。以我国某更新拖网渔船为实例,分别估算了马面鲀鱼汛期和经济鱼汛期的经济性,以及综合了两个鱼汛期后的全年经济性。  相似文献   

18.
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海洋生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AFLP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建立在PCR技术和RFLP标记基础上的新的DNA指纹技术,具有多态性丰富、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所需DNA量少,且可以在不需预先知道基因序列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等特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系统进化及分类学、遗传育种和种质鉴定以及基因定位等方面。本文简要介绍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特点、发展及其在海洋生物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9.
渔业资源科学调查是开展渔业资源状况评价、物种保护和管理等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当调查方式发生变化时,维持数据的时间一致性至关重要。因此,原位试验获取不同调查方式的捕捞效率校正因子(fishing power correction,FPC)成为资源状况评价的先决条件。本研究通过平行拖网对比试验分析了科学调查船“中渔科211”(试验船)和生产性渔船“浙嵊渔10201-10243”(标准船)在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时对不同种类或类群的渔获率差异。结果表明,标准船和试验船平均渔获率分别为(47.27~1836.72)kg/nmile2和(12.28~311.85)kg/nmile2。标准船主要种类为小黄鱼(),渔获率范围分别为(1.17~1113.26)kg/nmile2和(0~565.39)kg/nmile2;试验船主要种类为鳀(),渔获率范围分别为(0~277.59)kg/nmile2和(0~125.24)kg/nmile2。2种调查方式对不同种类/组的渔获率随深度变化趋势出现分化,其中总渔获率、鱼类、银鲳(Apogonichthys lineatus)、绿鳍鱼()8个种类/组表现为相似的变化趋势;甲壳类、细点圆趾蟹(Erisphex pottii)5个种类/组变化趋势相反;头足类、小黄鱼、龙头鱼在各深度变化具有异质性特征。这种变化与网口垂直扩张和所在水层位置有关。均值比和Kappenman方法估计的总渔获率FPC分别为0.35(95%置信区间为0.24~0.61)和0.43(95%置信区间为0.27~0.70),各种类渔获率均值比结果显示,FPC变化范围在0.03~2.61,其中总渔获率、鱼类、头足类、小黄鱼和绿鳍鱼达到显著水平,建议对上述种类的资源丰度指标年际变化趋势分析时进行数据校正。标准船以近底层种类为调查对象,尤其在捕获经济种类方面表现出优良性能,但对完整生态系统代表性较弱。试验船适合浅水区调查,在深水区由于网口垂直扩张不足,且网位存在上浮现象,难以反映近底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中型单拖网渔船拖力与渔具系统匹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建章 《水产学报》1993,17(4):289-296
中国有数十艘中型单拖渔船在大西洋中东部海域捕鱼,但对渔船拖力与网具,网板之间的匹配研究较少。作者经对三种不同型号渔船的测试,并同外国同类作业渔船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网具,网板和纲索三者阻力的合理分配比例。同时提出确定渔具系统总阻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