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棉花育苗移栽一般比直播棉花早成熟15~20d,提高单产20%~30%,尤其以油麦茬、育苗移栽增产显著.棉花育苗移栽方法很多,现介绍2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 我省棉花育苗移栽历史较长,早在五十年代就有小面积试种.到1980年棉花育苗移栽面积发展到81万亩,占全省植棉面积900万亩的9%.为了发展棉花生产,进一步提高育苗移栽技术,我们曾先后两次到商丘、鹿邑、扶沟、鄢陵、南阳等县棉花育苗移栽较好的社队进行考察.这五个县植棉面积122万亩,实  相似文献   

3.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覆盖方式A(覆膜为A1,裸地为A2);播栽方式B(直播为B1,移栽为B2)等4种不同组合,研究覆盖和播栽方式对棉花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棉花生长、产量及品质表现为覆膜显著高于裸地栽培;在同一覆盖方式下,育苗移栽与直播没有显著差异,但育苗移栽条件下各处理生长、产量及品质表现高于直播.育苗移栽能够增强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而裸地栽培需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以解决产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1适时、适龄移栽移栽是棉花进入大田生产的开始。正确掌握适时、适龄移栽,是确保棉花全苗、早发、争取棉花高产的又一重要关键措施。适时移栽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状况及棉花的苗龄状况而定。一般5月初,天气转暖,气温稳定通过15℃,地温稳定通过18℃时为移栽适期,麦套棉移栽一般在立  相似文献   

5.
棉花育苗移栽是棉花栽培中又一项新技术,具有早熟、丰产等优点。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棉花育苗移栽在麦盖提垦区的适应性,并探索完善棉花育苗移栽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棉花育苗移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棉花从苗床移栽到大田后,有一个生长停滞的阶段,称为棉花的缓苗期.缓苗期长短是影响棉花移栽产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正确掌握和应用移栽技术,把好移栽关,缩短棉花缓苗期,是确保棉花全苗、早发、争取高产优质的关键一环.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缩短棉花移栽缓苗期,除了培育壮苗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岗地棉花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跃庭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81-182
岗地种植棉花易受干旱、土壤板结、养分流失等因素影响,增产难度较大.本文介绍了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二者相结合的栽培方式,着重从育苗移栽、科学追肥、适期化控、病虫防治等方面就岗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棉花育苗移栽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及华东各地,运用育苗移栽技术,于前作收后移栽棉花,使前作能充分成熟,棉花能适期播种,以增加两熟产量。但这项技术在华中麦棉合理间作地区的使用价值,迄今各方看法相差颇远,而育苗移栽的增产效果,亦有进行研究的必要。为此,1956年本所特布置了育苗移栽增产效果测定、营养钵育苗播种期和育苗移栽密度等三个试验。兹将研究方法、经过及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棉花移栽的关键技术,包括移栽前床苗和大田准备、适期移栽、合理密植、底肥施用及移栽时的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棉花移栽质量,指导棉花生产。  相似文献   

10.
对棉花机械制钵微钵育苗移栽技术与传统大钵育苗移栽技术在生物学栽培效应上的差异(生育进程比较和主要经济性状比较)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微钵育苗且移栽时加地膜覆盖的方式与传统大钵育苗移栽相比,在棉花籽棉、皮棉、衣分、铃重等主要经济性状上没有明显差异,而且微钵育苗移栽具有省工、省地、省本的优势,植棉劳动强度大大减轻,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稳定发展江苏沿海地区棉花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慈姑蛋白酶抑制剂API(ArrowheadProteinaseInhibitor)基因转入棉花 ,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经对棉铃虫抗虫性鉴定和PCR、RT PCR、Southernblotting分析 ,证明获得了表达API基因的抗虫棉  相似文献   

12.
花粉管通道法在棉花转基因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进行棉花转基因,已在我国运用了10多年,但到目前,转基因的成功率还很低,经过近年来的摸索和研究,在新疆自然植棉环境下,试图通过技术改良和方法创新,提高转基因成功率,使其更好地为育种服务.  相似文献   

13.
转G10aroA棉花株系的获得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培育具有抗草甘膦除草剂的棉花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棉花中转入编码EPSPS酶的抗草甘膦除草剂基因G10aroA,通过体细胞愈伤诱导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棉花株系材料。【方法】首先,利用不同草甘膦抗性筛选条件比较分析不同棉花受体材料的愈伤诱导效率;其次,以R15材料作为受体,利用含有G10aroA的农杆菌侵染下胚轴切段,在进行体细胞愈伤诱导的组织培养过程中通过草甘膦抗性筛选获得棉花再生植株,对获得的棉花再生植株进行纯合繁育。在此基础上,利用PCR扩增检测证实外源G10aroA在转基因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利用RT-PCR分析其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利用Western-blot对转基因植株中外源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在优化的草甘膦筛选条件下,以草甘膦浓度为2.5 mmol•L-1的抗性条件进行棉花愈伤诱导筛选并获得棉花再生植株;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检测的全部再生植株中,扩增得到1.8 kb预期大小目标条带的阳性株系32株,其中,收获的27个株系的外源目标基因能够在T0、T1转基因植株中稳定遗传;对G10aroA在转基因株系L12、L14的不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进行定量RT-PCR分析表明,外源G10aroA在转基因棉花植株的不同组织中表达具有差异,相对表达量高低依次为茎、苞叶、叶和花;另外,蛋白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该外源基因能够在转基因株系L7、L12和L14中植株中正常表达为预期46 kD的EPSPS蛋白。【结论】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外源抗草甘膦基因G10aroA,在草甘膦抗性条件下进行棉花体细胞诱导的组织培养,成功获得转外源G10aroA的棉花再生株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证实外源G10aroA能够在T0、T1转基因株系中稳定遗传、转录以及表达。  相似文献   

14.
 枯、黄萎病是世界棉花生产中的两大重要病害。传统育种缺乏抗源,几丁质酶和 -1,3-葡聚糖酶是植物防御体系中的两种防卫因子,两者之间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据此构建了4个单价和2个双价基因(分别定位于细胞内或细胞外)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棉花,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以及1996 2000年温室及病圃多代筛选鉴定,已培育出对枯、黄萎病抗性提高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将抗病基因导入国产抗虫棉品种GK19中,还获得了兼抗病、虫的转基因优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卡那霉素间接鉴定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利用卡那霉素间接鉴定转基因抗虫棉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棉花苗期使用8000mg/kg卡那霉素溶液处理子叶,或者在蕾期使用6000mg/kg卡那霉素溶液处理棉株顶部第2片展开叶,7~9d后非转基因棉株的叶片点液处出现黄色斑块,而转基因抗虫棉的叶片仍为正常绿色,从而简便有效地鉴别出转基因抗虫棉。经网室接虫测试和室内饲养生物学测试方法验证,该方法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6.
此研究为国家转抗虫抗草甘膦除草剂基因(Cry1Ac+EPSPS)棉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建立而设。在草甘膦压力和对靶标害虫不防治环境下的检测技术,以杂交抗虫棉赣棉杂1号和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为2个对照,来检测评价转抗虫抗草甘膦除草剂基因(Cry1Ac+EPSPS)棉的生存竞争能力。结果:转Cry1Ac+EPSPS棉与两个对照相比不显示抗虫优势;株高增长无竞争力;覆盖度有不显著的弱竞争力;单株成铃、单铃籽棉重、单铃皮棉重、衣分率、脱落率、籽棉产量、皮棉产量与赣棉杂1号比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竞争优势,与赣棉11号比无竞争优势;果枝层数前期与两对照相比有极显著的负竞争优势,后期与赣棉杂1号比无竞争优势,与赣棉11号比有显著的负竞争优势。结论:转Cry1Ac+EPSPS棉推广种植可行性较差。本项检测技术和评价方法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以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Cry1Ac+EPSPS)棉为观察品种,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为对照品种,进行了棉花生育性状、产量性状等的比较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相比,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棉在成铃至吐絮期株高增长显著(超速6.6~9.1 cm);在盛铃期之前成铃变缓极显著(少10.7个铃);花铃期至盛铃期果枝层生成慢显著(少1层);果枝角度变大极显著(大2.1°);主茎节距拉长极显著(长0.6 cm);叶色加深显著;衣分率降低极显著(低1.7%);籽指升高极显著(高1.77 g);纤维整齐度指数升高显著(高1.325%);纺纱均匀指数增加显著(增7.5);籽棉、皮棉、霜前籽棉、霜前皮棉均减产极显著。初步评价: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棉的生育性状、产量性状较差,纤维纺纱性状较好,推广种植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花粉管介导的准噶尔小胸鳖甲抗冻蛋白转基因棉花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新疆荒漠昆虫抗冻蛋白基因进行遗传转化是培育新疆棉花抗寒品种的新途径. 研究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新疆荒漠昆虫准噶尔小胸鳖甲(Microdera puntip ennis dzungarica)中克隆获得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基因Mp AFP149.将MpAFP149克隆至 pBI121上,获得重组质粒后采用电转化法将重组质粒转入农杆菌EHA105内,PCR筛选鉴定重组子,并测序确定抗冻蛋白植物表达载体构建正确.将pBI121-MpAFP通过田间的花粉管导入技术转化棉花,收取转化的棉花种子,经检测证明在转化10 000朵花中,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出 13株,PCR检测有2株阳性植株.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抗冻蛋白基因转化棉花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4种不同类型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田间小区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棉(中棉所41号)对昆虫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双价 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结构与转Bt基因棉田和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但与常规棉常规施药田差异显著;转双价基因 棉田昆虫群落的物种数(50种)与常规棉田(50种)和转Bt基因棉田(53种)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高于常规棉常规 施药田(44种);转双价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个体总数和相对丰盛度与其他棉田无明显差异;转双价基因棉和转Bt 基因棉对昆虫群落物种数的时空动态无明显影响,而常规药物防治对棉田物种数的时空动态分布影响较大;棉铃 虫已不是转双价基因棉田和转Bt基因棉田的优势害虫,但仍然是常规棉田和常规棉常规施药田的优势害虫。  相似文献   

20.
中国转基因棉花研发应用二十年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重组DNA原理,将优良目的基因整合到靶标生物基因组中,并使靶标生物得以表达目的性状的技术。这一技术克服了生物有性杂交的限制,使物种间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既可以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也可以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还可以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反之亦然。因此,这项技术自发明以来,即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医学等领域,为其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转基因植物是以农杆菌等为媒介,将来源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等其他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外源基因转入基因组中,使之稳定遗传并赋予其靶标性状,如抗病、抗虫、抗逆、高产、优质等的植物。以1972年构建第一个重组DNA分子为契机,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烟草为起点,植物转基因技术在近30年的时间内发展迅猛,至今已有200多种植物已成功获得转基因株系,40多种数千例转基因植株进入田间试验。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咨询服务中心(ISAAA)统计,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260万hm2已经迅速增到2014年的1.815亿hm2,累计种植面积大约比中国国土总面积还多80%。在全球转基因植物研发和应用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先后批准了7种转基因植物的生产应用,其中,抗虫棉是唯一大规模应用的转基因农作物。从1994年中国研制成功国产单价抗虫棉(GK),以及1995年美国保铃棉进入中国至今,抗虫棉已经在中国推广应用了近20年的时间。文章介绍了这20多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抗虫、抗旱耐盐碱、抗除草剂、抗病以及纤维品质改良等性状方面所取得的转基因棉花研究进展;在农杆菌介导、基因枪轰击、花粉管通道介导、茎尖或芽尖转化、农杆菌液浸染和纳米载体花粉介导等不同转化技术上所进行的探索;同时,介绍了中国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状况,并从抗虫棉品种审定、发展趋势和产业化状况几个方面,介绍了转基因抗虫棉在中国的应用,最后对未来转基因棉花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