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用三个尼罗罗非鱼品系和同一种奥利亚罗非鱼生产了三个杂交组合,对他们的雄性率、生长率、成活率及单位面积净产量的比较试验表明:①雄性率为“泰国”(♀)×奥利亚(♂)>“吉富”(♀)×奥利亚(♂)>“88”(♀)×奥利亚(♂)(P<0.01);②绝对增重率为“吉富”(♀)×奥利亚(♂)和“泰国”(♀)×奥利亚(♂)>“88”(♀)×奥利亚(♂)(P<0.01),瞬时增重率为“吉富”(♀)×奥利亚(♂)和“88”(♀)×奥利亚(♂)>“泰国”(♀)×奥利亚(♂)(P<0.01);③成活率为吉富(♀)×奥利亚(♂)和“88”(♀)×奥利亚(♂)>“泰国”(♀)×奥利亚(♂)(P<0.01);④单位面积净产量为“吉它”(♀)×奥利亚(♀)>“泰国”(♀)×奥利亚(♂)>“88”(♀)×奥利亚(♂)(P<0.01)。总的说来,养殖性能以“吉富”(♀)×奥利亚(♂)较好,“泰国”(♀)×奥利亚(♂)次之,“88”(♀)×奥利亚(♂)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人工合成圆锥小麦365与粗山羊草杂交后代双二倍体,观察其白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为筛选抗病育种种质材料提供参考。【方法】以感病圆锥小麦365为母本,与抗性优异的粗山羊草父本杂交,经单倍体加倍获得双二倍体人工合成小麦,再与普通小麦杂交,观察其抗病性。【结果】亲本间杂交组合均有成胚,平均成胚率17.6%~37.0%。父本Y201、Y215和Y219对12个白粉病菌株表现全抗,Y170仅对菌株E09感病,Y221仅对4个菌株感病,而5个人工合成小麦双二倍体对E09均感病。杂交组合365(♀)×Y221的人工合成二倍体株高、杂交组合365(♀)×Y170的人工合成二倍体穗数、自交结实穗率和结实率以及365(♀)×Y221人工合成二倍体的小穗数表现较好。人工合成双二倍体与偃展1号、豫麦18的杂交结实率明显高于自交结实率(4.6~80.8倍)。【结论】圆锥小麦365可能存在抗白粉病抑制基因,可抑制粗山羊草中抗白粉病基因在杂交后代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从某疫区的鸡腺胃病鸡群中分离到H_(95)毒株,在SPF鸡胚稳定传至15代,具有规律性死亡和典型胚胎病变特征,EID_(50)=5×10(-5.5)/ml。用病料和鸡胚尿囊液毒分别感染试验鸡,均引起与自然病例相同的典型病理变化。病料和H_(95)鸡胚尿囊毒提纯的病毒液经负染后电镜观察,均具有典型冠状病毒形态。病毒液经卵磷脂酶C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并能破相应的抗体所抑制。采用率抗、多抗介导的间接ELISA和血凝抑制试验交叉反应表明,H_(95)株与IBV行密切的血清学关系。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获得了H_(95)毒株的免疫原(S_1)基因,经southern转印和IBV的S探针检测均呈阳性。结果表明,从腺胃病变型鸡群分离的H_(95)毒株属冠状病毒科IBV成员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对高产仔瘦肉型配套系不同杂交组合生长肥有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营养水平,大白♂×汉梅♀的生产成绩优于大白♂×长汉梅♀(P<0.01)。同一杂交组合在不同营养水平,试验全期大白♂×汉梅♀以中营养水平饲粮生产成绩最好,其次是高营养水平和低营养水平;而大白♂×长汉梅♀在同样三种营养水平下,试验全期其排忧顺序为高营养水平、中营养水平和低营养水平;屠宰性状,各组合间无差异(P>0.05),并均表现良好肉质;饲粮类型对各组合杂交猪内脏器官的影响变化不明显(P>0.05),对胴体瘦肉率略有影响,但统计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摘 要:以遗传多样性高、生长快的江苏滆湖、江苏建湖和安徽芜湖3个克氏原螯虾优异种质群体进行双列杂交试验,得到6个杂交组[滆湖♀×建湖♂(GJ)、建湖♀×滆湖♂ (JG)、滆湖♀×芜湖♂(GW)、芜湖♀×滆湖♂(WG)、建湖♀×芜湖♂(JW)、芜湖♀×建湖♂ (WJ)],3个自交组[滆湖♀×滆湖♂(GG)、建湖♀×建湖♂(JJ)、芜湖♀×芜湖♂(WW)],对9个组合生长性能和生态适应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周期内,WW和JJ组合雌雄个体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增重率均显著大于其余组合(P<0.05);除GJ和JG外其余组合雄性个体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增重率显著大于雌性(P<0.05),3—5月各杂交组生长性状均未见杂种优势;(2)随养殖时间的增加,9个群体克氏原螯虾头胸甲长/体长、腹部长/体长变化明显,头胸甲长/体长逐渐增加,腹部长/体长逐渐减小且5月份雌雄个体间出现分化,雌性腹部长占比显著大于雄性(P<0.05)。头胸甲宽/体长、腹部宽/体长、尾节长/体长的比值仅4月份有明显增加;(3)干露24h各组虾开始出现死亡,48 h各组存活率出现显著分化,48h时 WW组合存活率显著大于其余组合(P<0.05),GJ和JG两个正反交组在耐干露能力方面呈现出杂种优势。本研究发现克氏原螯虾种质混杂一定程度限制了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但抗逆性表现出杂种优势,适当杂交再选育是重要的育种策略,克氏原螯虾生长和腹部长占比呈明显雌雄二态性,单性育种也是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用鸭源新城疫病毒(ND)D10株和减蛋综合征(EDS—76)病毒GC2株同时在同一鸭胚中复制增殖.结果表明:(1)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鸭胚后,鸭胚平均死亡时间(MDT)73.6h,死亡率88.2%(15/17).胚体皮肤出血、淤血,绒毛尿囊膜水肿、增厚,尿囊液能凝集人和鸡红细胞.(2)尿囊液感染鸡胚成纤维(CEF)细胞,致细胞病变(CPE),证实尿囊液中存在NDV.用间接法Dot—ELISA检测EDS—76病毒抗原,结果为阳性.(3)电镜观察经提纯浓缩后的尿囊液,可见到两种病毒粒子:NDV形态不一,多数直径约120~130nm或更大.有囊膜;EDS—76病毒呈圆形,直径约70nm,有囊膜.(4)用血凝试验(HA)测定两种病毒.其生长规律与单独接种时一致.(5)接种灭活的含毒尿囊液的雏鸡,在血清中出现抗两种病毒的HI抗体及抗EDS-76病毒的中和抗体,对NDV强毒攻击有坚强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热带兰花引入品种的病毒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植物病毒抗血清技术对引入的426个热带兰花品种进行两种主要病毒的检测,结果表明,引入品种中蕙兰花叶病毒(ORSV)总感病率为38.0%,齿舌兰属环斑病毒(CYMV)总感病率为27.7%。其中蝴蝶兰、卡特利亚兰、文心兰两种病毒感病率均较高,而且较为接近,在40%~60%范围内;石斛兰感病率较低,对两种病毒具较强的抗性;大花蕙兰易感ORSV,感病率高达42.8%,较抗CYMV,感病率仅6.8%。  相似文献   

8.
V_A菌根对植物抗旱性研究及菌株初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将资源调查中得到的Glomusmosseae的4种不同菌株S(山东)、A(美国)、91(新疆)、92(新疆)分别接种在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5%,10%和5%,并含磷矿粉的盆栽大豆(Glycinerax)上,以不接种孢子的为对照,经测定,3个水分条件下供试的4个菌株都有侵染,其中S和91菌株以10%水分处理侵染率最高,A和92菌株以15%处理侵染率最高;在水分充足时,大豆磷含量菌根株比非菌根株显著增加,其中接种91的植株在各种水分条件下,含磷量都高;菌根株的萎蔫系数均显著低于非菌根株,且在5%和15%水分条件下,接种S和A植株萎蔫系数显著低于接种91和92的植株。  相似文献   

9.
在小麦及其亲缘属物种中进行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抗性鉴定的结果表明,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 Trin (Nevski)(Agropyron ciliare Franchet,2n=28,SSYY]和鹅观草[R. Kamoji Ohwi (Agropyron tsukushiense(Honda)Ohwi var. Transiens (Hack.)Ohwi,2n=42,SSHHYY]是迄今为止筛选出的对赤霉病抗性最高的物种。为将这一抗性转移到普通小麦中去,进行了它们与普通小麦的属间杂交。运用杂种幼胚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了纤毛鹅观草(♀)×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中国春(♀)×鹅观草(♂)以及鹅观草(♀)×中国春(♂)3个组合的属间杂种,其中后两个组合为迄今首次成功的报道。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表明前两个组合F#-1均具有预期的染色体数(分别为2n=35和2n=42),而在鹅观草(♀)×中国春(♂)F#-1中,除2n=42的预期类型外,还发现有2n=63的异常类型。预期类型F#-1形态均呈中间型,2n=63异常类型偏向于中国春。所有 F#-1均完全雄性不育。离体鉴定表明它们对赤霉病仍然表现高抗。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纤毛鹅观草×中国春)F#-1,30.47Ⅰ+2.22Ⅱ+0.01Ⅲ;(中国春×鹅观草)F#-1,39.82Ⅰ+1.09Ⅱ;(鹅观草×中国春)F#-1预期类型(2n=42),39.76Ⅰ+1.09Ⅱ+0.10Ⅲ;异常类型(2n=63),27.11Ⅰ+17.63Ⅱ+0.09Ⅲ+0.08Ⅳ。用中国春回交,所有F#-1均获得了回交后代。  相似文献   

10.
从5个爆发产蛋下降综合症的鸡场收集80个样品中,分离到5株具血凝性的病毒,命名为CAV—Z_(16)、Z_2、W_4、T_1和T_3株。病毒大小70~80nm,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对氯仿不敏感,pH3~5下稳定,50~60℃1小时不被完全灭活;在DEF细胞上繁殖能被IUDR抑制;经血凝抑制试验、琼扩试验和微量中和试验证实与AV—127株属同一血清型,鉴定为EDS_(-76)病毒。CAV—Z_(16)株能在鸭胚上繁殖,致死鸭胚,HA效价达2 ̄(13)~2 ̄(17),也能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繁殖,产生CPE,但HA效价仅有2 ̄7~2 ̄(10)。初次分离EDS_(-76)病毒选用鸭胚较佳,从生殖道分离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大豆品种对孢囊线虫生理小种抗性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目前已鉴别的生理小种为基础,由6个省11个地点采集带有3个生理小种的土壤。结果鉴定出10个品系抗8号生理小种,其中7个品系兼抗1号生理小种,5个品系兼抗4号生理小种,共有3个品系抗1,3,4号生理小种。试验表明,对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可用吉林20号作为感病品种以代替Essex。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三个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后代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_1代各农艺性状杂种优势普遍存在,百粒重的杂种优势及超亲优势为负值。F_2代变异异常广泛,出现了大量的超亲植株,性状的广泛分离为选择提供了依据。种间杂交后代处理与栽培种内杂交后代处理相同。种间杂交后代必须用栽培品种进行回交并进行定向选择,株选与粒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在我国主要为害黄淮海夏大豆。1986-1990年,鉴定了中国各地8240份大豆遗传资源对该小种的抗性,未发现免疫材料,筛选出9个抗病品种,占供试材料的0.1%。它们来自河北、山西和陕西省,均为小黑豆。其中兴县灰皮支黑豆还兼抗1、3和5号小种,抗性强而稳定,是国内外不多见的抗多个小种的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栽培大豆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外植体、培养基、基因型及放置方式对不定芽诱导效果和植株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所试四种外植体中,以成熟子叶节芽诱导频率最高,可达96%;②不同外植体所需要的适宜培养基不同;③不同基因型对大豆子叶节诱导芽效果差异很大;④子叶节垂直半埋于培养基比平置于培养基时,其芽诱导效率高。不定芽在1/2MS+IBA0.3ppm的培养基上诱导生根,长成完整小植株。  相似文献   

15.
土壤灭菌对连作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用连作大豆茬土壤和玉米茬土壤灭菌后栽培大豆表明,灭菌可基本消除大豆连作土壤的不良影响,表现出大豆生长发育良好,产量提高;而且大豆连作土壤还略优于玉米土壤,据此认为前作大豆所形成的土壤生物环境乃为大豆连作障碍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豆理想株型的概念,分析了大豆的主要生理性状和形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并提出了大豆高产理想株型的合理构成,以期为大豆育种的田间选择和株型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大豆花叶病毒(SMV)种子传染率与品种间的抗性和SMV不同株系呈正相关,而与种子的褐斑粒率和种株的病情指数相关性极不显著。1号株系的种传病苗率高于2号和8号株系。高抗SMV种传的品种,能抗8个株系的传染。可以通过选育和筛选种传病苗率低的品种推广,减少本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SMV不同株系对大豆植株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病植株株高、株英数、株粒数、株粒重、百粒重等性状均变劣,产量降低。SMV不同株系间以及不同抗性品种间,单株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豆主产区主要推广品种株型变化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株型的优劣是大豆能否高产稳产的关键,也是大豆育种中重要选择指标之一。本文所论及的株型,主要是由结荚习性,株高,倒伏性,分枝性,以及主茎发达程度等性状综合组成。一定的大豆株型须与一定的自然条件与耕作栽培水平与条件相适应。近年全国大豆主产区推广的高产品种的株型指出,东北春大豆产区的大豆株型,以亚有限结荚习性,植株较高大,主茎发达又有一定分枝,抗倒伏,百粒重20克以上为主。黄淮夏大豆产区,以有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多分枝,株高适中,秆强,荚密者为主。长江流域及江淮地区夏大豆,以典型有限结荚习性,多分枝,分枝上举,荚密,高度中等,抗倒伏,子粒大小中等为主体。当今各区的大豆育种,应按照上述生产上大豆株型的形势,确定株型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不同纬度的野生、半野生及栽培大豆的苹果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提出大豆同工酶模式酶谱。G.soja 亚属大豆苹果酸脱氢酶共有6条酶带,酸性磷酸酯酶共有12条酶带。所有材料都出现苹果酸脱氢酶Ⅳ带,反映了遗传的同源性,并可作为 G.soja 亚属大豆的共同酶带。种间酶带出现频率和相对含量分析表明,半野生大豆处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间,栽培大豆系由野生大豆经过中间类型进化而来。在进化过程中既有原酶带缺失又有新酶带产生,苹果酸脱氢酶Ⅳ带,酸性磷酸酯酶Ⅶ、Ⅷ、Ⅸ带平均相对含量在30°—35°N 最高,说明与地理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