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对小麦抽穗期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方法】以旱选10号/鲁麦14和温麦6号/山红麦两个作图群体为材料,在大田及温室条件下,观察小麦抽穗期等性状。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QTL分析。【结果】抽穗期在两个作图群体中均呈现连续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9个QTL位点,分别位于染色体2D、3B(2个)、3D、4A、5B、6B、6D和7D上,对抽穗期的贡献率在3.97%~22.91%之间;有15组QTL位点之间存在基因互作效应,互作的加性效应大小范围为0.77~2.16d,互作效应对性状的贡献率在4.35%~21.44%之间。【结论】抽穗期QTL的检测受环境影响较大;抽穗期QTL位点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较多;不同染色体间则存在基因互作现象。  相似文献   
2.
白粉病菌诱导的小麦抑制差减文库构建与杂交点阵膜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本实验室培育的抗白粉病品系“百农 32 17×Mardler”BC5F4为材料 ,构建了一个白粉病菌诱导的抑制差减杂交cDNA文库。建库过程质量分析表明 ,差减杂交效率较高 ,文库质量较好。文库滴度为 4 .2× 10 9cfu·ml-1;插入片段平均为 30 0bp左右。挑取文库阳性克隆 96 0个 ,扩增插入片段 ,将其制备成高密度杂交点阵膜。通过探针杂交检测表明 ,本研究制备点阵膜的方法简便可靠 ,获得的点阵膜可用于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3.
普通小麦(T.aestivum L.)不同作图群体抽穗期QTL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小麦抽穗期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方法】以旱选10号/鲁麦14和温麦6号/山红麦两个作图群体为材料,在大田及温室条件下,观察小麦抽穗期等性状。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QTL分析。【结果】抽穗期在两个作图群体中均呈现连续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9个 QTL位点,分别位于染色体2D、3B(2个)、3D、4A、5B、6B、6D和7D上,对抽穗期的贡献率在3.97%~22.91%之间;有15组QTL位点之间存在基因互作效应,互作的加性效应大小范围为0.77~2.16 d,互作效应对性状的贡献率在4.35%~21.44%之间。【结论】抽穗期QTL的检测受环境影响较大;抽穗期QTL位点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较多;不同染色体间则存在基因互作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人工合成圆锥小麦365与粗山羊草杂交后代双二倍体,观察其白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为筛选抗病育种种质材料提供参考。【方法】以感病圆锥小麦365为母本,与抗性优异的粗山羊草父本杂交,经单倍体加倍获得双二倍体人工合成小麦,再与普通小麦杂交,观察其抗病性。【结果】亲本间杂交组合均有成胚,平均成胚率17.6%~37.0%。父本Y201、Y215和Y219对12个白粉病菌株表现全抗,Y170仅对菌株E09感病,Y221仅对4个菌株感病,而5个人工合成小麦双二倍体对E09均感病。杂交组合365(♀)×Y221的人工合成二倍体株高、杂交组合365(♀)×Y170的人工合成二倍体穗数、自交结实穗率和结实率以及365(♀)×Y221人工合成二倍体的小穗数表现较好。人工合成双二倍体与偃展1号、豫麦18的杂交结实率明显高于自交结实率(4.6~80.8倍)。【结论】圆锥小麦365可能存在抗白粉病抑制基因,可抑制粗山羊草中抗白粉病基因在杂交后代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育种中亲本的选配提供基因表达水平的依据,通过AFLP方法对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Am1、Am5、Am6及其亲本基因组DNA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亲本间遗传差异越小,亲本与子代间DNA片段的遗传比率越高。母本Ps5与父本Y95之间四、二倍体差异带率最小,为35.2%,它们与后代Am5三者之间公共带率最大,为47.9%;后代双二倍体倾向于缺失二倍体亲本的遗传信息。Am1、Am5和Am6缺失二倍体亲本中DNA扩增片段的比率高,分别为71.0%、82.8%和90.0%,分别是缺失四倍体亲本的2.4、4.8和9.0倍;亲本间的遗传差异与后代中出现特异DNA片段的概率没有直接相关性。Am1中出现特异DNA片段的比率最高(6.2%),但是其亲本间遗传差异介于其他两组试验材料之间。  相似文献   
6.
小麦白粉病抗性QTL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研究以国际小麦作图组织提供的(W7984×Opata85)重组近交群体为材料,2001-2002年对其亲本和114个株系进行了人工接种条件下的抗白粉病鉴定,并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软件QTLMAPER,进行了抗白粉病QTL分析,共检测到3个与小麦白粉病抗性相关的加性QTL,分别位于3B、5D、7D染色体上,可以解释42.8%的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7.
以豫麦13为父本,偃展1号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构建分离群体,对豫麦13进行抗条锈病遗传分析,并采用SSR标记技术对豫麦13中抗条锈基因进行分子定位.豫麦13和偃展1号组合的F5代材料接种条中31号,其抗感株系分离比率为2.43:1,接近3:1的理论比值,表明豫麦13对条中31号的抗性由2对基因控制;在所用的290对SSR引物中,2B染色体上有Xgwm501、Xgwm120、Xgwm429、Xgwm374、Xwmc441、Xwmc360等6个标记与抗病基因连锁,在3B染色体上有Xwmc 3和Xgwm131等2个标记与抗病基因连锁,表明豫麦13中的抗条锈基因位于2B和3B染色体上.与已知的定位于2B和3B上的抗条锈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确定豫麦13中的抗条锈基因为不同于已知抗病基因的未知基因.  相似文献   
8.
对小麦、大麦、水稻、玉米、高粱和珍珠粟6种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共检测到29属47种真菌,其中 Alternaria spp.、Aspergillus spp.、Curvularia spp.、Drechslera sorokiniana、Fusari-um spp.、F.moniliforme 和 Penicillium spp.侵染所有检测样品。检测到的重要病原菌在小麦上有 Tilletiatritici、D.sorokiniana 和 F.moniliforme,在大麦上有 D.sorokiniana、Drechslera spp.、F.moniliforme 和Fusarium spp.,在水稻上有 Aphelenchoides bessyi、D.oryzae、Microdochium oryzae 和 Sarocladium o-ryzae,在玉米和高粱上有 F.moniliforme。在国内首次对珍珠粟的种传病原菌进行了检测,共检测到6属10种真菌,其中 Alternaria spp.、Drechslera spp.和 F.moniliforme 在巨丰上的侵染水平分别为32%、28...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发现玉米疯顶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地区发现玉米疯顶病1997年8月在进行田间玉米病害调查时,于北京市房山区官道乡侯庄的几块玉米田中发现一种以前从未发生过的新病害。根据病株症状和病原菌鉴定结果为大孢指疫霉Sclerophthoramacrospora(Sacc.)Thirum.,S...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