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3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兰州吐鲁沟公园金花忍冬植物上采集的二点叶螨为敏感种群,在室内盆栽菜豆苗上饲养繁殖后分别用氧乐果、甲氰菊酯、四螨嗪及螨嗪菊酯(甲氰菊酯 四螨嗪)混剂喷雾处理20代,获得二点叶螨抗氧乐果种群(抗性指数RF=35.84倍)、抗甲氰菊酯种群(RF=479.79倍)、抗四螨嗪种群(RF=67.26倍)以及抗混剂螨嗪菊酯种群(RF=26.75倍)。用生化法测定离体酶活性的结果表明,上述四个抗性种群的形成与体内羧酸酯酶、磷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力增加及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降低有关。4个抗性种群对常用15种供试药剂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氧乐果、甲氰菊酯与联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水胺硫磷、久效磷、氰久合剂有交互抗性,甲氰菊酯还与螨蚧克有交互抗性;四螨嗪与三氯杀螨醇(RF=14.15倍)、齐螨素(RF=10.26倍)有交互抗性;螨嗪菊酯与双甲脒、氧乐菊酯有负交互抗性,RF值分别为0.85、0.71倍。  相似文献   
2.
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蜜蜂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接触法和摄入法测定了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蜜蜂的毒性。结果表明,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蜜蜂的接触毒性(24h LD50)分别为0.1634μg/蜂和0.0501μg/蜂,胃毒毒性(24h LE50)分别为0.6406mg/L和7.8261mg/L。根据Atkins毒性等级划分标准,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蜜蜂的毒性均为高毒,应禁止在蜜蜂活动区域使用。  相似文献   
3.
海藻酸钙凝胶固定甲氰菊酯降解酶.实验室条件测定固定化酶对甲氰菊酯的降解特性.甲氰菊酯降解酶的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质量浓度20 g/L;酶蛋白质量浓度1.0 g/L;固定化时间12 h;粒径5 mm;固定化酶对甲氰菊酯的降解pH稳定范围为5.0~10.0,稳定温度范围为25~50℃,适应性范围均较游离酶有所提高。Lineweaver-Burk法测定出固定化酶对甲氰菊酯的Km=298.13 nmol.mL-1,Vmax=43.48 nmol.mL-1.m in-1。最优条件下,固定化酶活力为游离酶活力的80%,制备的固定化酶可以重复连续利用3次。  相似文献   
4.
甲氰菊酯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模式生物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作为毒性实验动物,探索甲氰菊酯(fenpropathrin)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数据。结果显示甲氰菊酯对斑马鱼成鱼96h LC50为3.38×10-3mg/kg,属于剧毒级,安全浓度为0.34×10-3mg/kg;较低浓度下甲氰菊酯对斑马鱼早期发育影响不显著,在较高浓度1、10mg/kg下,斑马鱼96h畸形率分别达到84%和90%,心包囊肿率分别为25%和88%,而致死效应不明显。亚致死剂量下甲氰菊酯对斑马鱼肝胰脏GPT、GOT、SOD活性有明显诱导效应,在高浓度和长时间暴露下诱导效应降低;肝胰脏中AChE活性显著地受到甲氰菊酯的抑制,抑制效应对毒物的浓度和染毒时间有良好的依赖性,是一种良好的环境污染检测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和螺螨酯种群的抗性机理和抗性治理途径。 [方法]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以采自兰州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二斑叶螨为敏感种群(S),在室内用甲氰菊酯和螺螨酯分别对二斑叶螨进行抗性选育;用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磷酸三甲苯酯(TPP)、有机硅、噻酮进行增效作用研究。[结果]二斑叶螨经室内甲氰菊酯和螺螨酯抗性选育45代和30代后,抗性倍数分别达到314.50倍和77.92倍。TPP、PBO、DEM 3种增效剂对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比分别为12.15、7.78和3.09,推测其抗性机理涉及的主要解毒酶是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 DEM对二斑叶螨抗螺螨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比大于TPP和PBO,分别为4.87、3.67和1.91,二斑叶螨对螺螨酯产生抗性机理可能与谷胱甘肽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增强有关。有机硅和噻酮对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和螺螨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指数比分别为1.38、1.42和1.18、0.92,说明二斑叶螨的抗性与表皮通透性改变关系不密切。 [结论] 上述结果可以为二斑叶螨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甲氰菊酯、辛硫磷混合剂在苹果中的残留降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甲氰菊酯、辛硫磷及其混剂分别在苹果上使用后 ,定期取样气相色谱测定苹果上的残留量。研究结果表明单剂及混剂甲氰菊酯在苹果上的半衰期分别为 19.3天和 18.1天 ,单剂辛硫磷和混剂辛硫磷在苹果中的残留半衰期分别为 1.54及 1.4 6天 ,甲氰菊酯和辛硫磷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在苹果中的降解规律及降解速率常数没有显著差异。从甲氰菊酯和辛硫磷在苹果上残留角度考虑两者混合使用对环境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谭娟  尚蕾  肖雅元 《淡水渔业》2011,41(3):39-42,21
用急性染毒法研究6种浓度(0、0.4、0.6、0.8、1.0、1.5 μg/L)的甲氰菊酯对(34.89±9.99)g的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分别处理6、12、24、48、96 h后,其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胱甘肽( GSH)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AChE活性在...  相似文献   
8.
赵恒科  蓝月  南灿  胡月  饶萍  田亚  严伟  钱坤  何林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4):2700-2710
【目的】农药复配可扩大防治谱、降低单剂用药量和生产成本,延长药剂使用寿命。开发能耗低、稳定性好的纳米乳剂,使农药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剂型加工更好地发挥其生物效果,提高药效。【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两种杀虫杀螨剂甲氰菊酯、丁氟螨酯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的毒力,采用共毒因子法评价两个药剂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法进行复配农药最佳配比筛选,最后对配比与共毒系数进行数学模型方程拟合对最佳配比进行筛选;并在获得最佳配比的基础上采用低能乳化法加工成8%甲氰菊酯·丁氟螨酯纳米乳剂,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纳米乳剂特性及基本要求,进行8%甲氰菊酯·丁氟螨酯纳米乳剂质量控制指标检测;并通过接触角和黏附功的测定初步探究纳米乳剂的性能。【结果】药膜法测定甲氰菊酯、丁氟螨酯处理朱砂叶螨雌成螨24 h后LC_(50)分别为711.62、4.32 mg·L~(-1),共毒因子法测定结果表明,甲氰菊酯和丁氟螨酯复配在质量比18﹕1和165﹕1之间具有增效作用,增效配比区间较宽,两者复配可行。共毒系数法结果表明,甲氰菊酯与丁氟螨酯的质量比为50﹕1时,共毒系数(CTC)最高,CTC=209.96。通过方程拟合,甲氰菊酯·丁氟螨酯配比与共毒系数的数学模型为y=-216.86x2+19201x-424807,R~2=0.864,理论最佳配比约为39﹕1(质量比),CTC=211.91,进一步通过共毒系数法对理论最佳配比验证得:甲氰菊酯﹕丁氟螨酯=39﹕1时,毒力回归方程为y=0.66x+3.8,r=0.9757,LC_(50)=60.96 mg·L~(-1),共毒系数(CTC)高达215.36。由以上结果可知理论最佳配比与实际最佳配比增效作用基本一致,说明筛选的甲氰菊酯和丁氟螨酯最佳配比具有实际可靠性。最终确定39﹕1(甲氰菊酯﹕丁氟螨酯质量比)为最佳配比进行纳米乳剂的研制。通过溶剂、乳化剂、水质的筛选,得到8%甲氰菊酯·丁氟螨酯纳米乳剂的最佳制剂配方,优化配方为:甲氰菊酯7.8%,丁氟螨酯0.2%,溶剂10%(溶剂油S~(-1)50#﹕二甲苯=4﹕1),乳化剂9%—11%(十二烷基苯磺酸钙﹕聚氧乙烯脂肪酸酯=2﹕3),丙三醇2%,水补足至100%。所研制8%甲氰菊酯·丁氟螨酯纳米乳剂外观呈透明均相液体,乳液稳定性、低温稳定性、热贮稳定性、经时稳定性等指标均合格,稀释200倍呈淡蓝色均相透明液体且分散性良好。8%甲氰菊酯·丁氟螨酯纳米乳剂与两种单剂相比接触角更小,黏附功大,纳米乳液雾滴与靶标结合得更加牢固,药液不容易从靶标上洒落,更有利于植物对药液的吸收,可提高药效。【结论】采用共毒因子法、共毒系数法与拟合方程相结合进行最佳配比的筛选,其结果可以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二元复配剂的增效情况,对农药复配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同时纳米乳剂的引入对于改善当前农药剂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甲氰菊酯在苹果园使用后的生态环境行为和效应,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借助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甲氰菊酯在3种苹果园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与土壤理化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甲氰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是微生物降解,非生物降解所占比例较小,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25℃时降解半衰期为27.5~30.4d;甲氰菊酯在苹果园土壤中降解的半衰期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呈显著高度负相关,常温下相关系数为0.9;综合微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因素,苹果园土壤中甲氰菊酯降解的适宜温度是30—35℃。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浓度马拉硫磷(malathion)(0.03、0.3、3.0、30.0、300.0、3000.0μg/L)和甲氰菊酯(fenpropath-rin)(0.004、0.04、0.4、4.0、40.0、400.0μg/L)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3d种群增长率、携卵雌体数/非携卵雌体数、混交雌体百分率、混交雌体受精率及7d休眠卵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马拉硫磷、甲氰菊酯对种群增长率、混交雌体百分率、混交雌体受精率及7d休眠卵产量有显著影响;马拉硫磷对携卵雌体数/非携卵雌体数无显著影响,但甲氰菊酯有显著影响。马拉硫磷对轮虫休眠卵产量最低效应浓度(LOEC)为0.3μg/L,对混交雌体百分率LOEC为30.0μg/L,对种群增长率和混交雌体受精率LOEC为300.0μg/L;甲氰菊酯对轮虫休眠卵产量最低效应浓度0.04μg/L,对混交雌体百分率和携卵雌体数/非携卵雌体数LOEC为4.0μg/L,对种群增长率和混交雌体受精率LOEC为40.0μg/L。试验显示,马拉硫磷和甲氰菊酯对轮虫生殖存在差异,轮虫休眠卵产量可以用来监测和评价2种杀虫剂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