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18篇
植物保护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年12月在我国西南地区考察时,发现贵州省南部许多公路两旁种植的橲树(俗称野八角)上有丛枝病发生。一般发生地区的发病率有10—20%,严重地区,如默西南自治州的望膜县等地的发病率可超过50%。禧树丛枝病的主要症状是病树矮化,有病枝条的叶片明显变小,叶色褪绿或黄化。发病严重时,上部枝条枯死,下部腋芽萌发,形成枝条丛生(图1)。  相似文献   
2.
大豆对两个SMV株系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朝鲜大豆品种广吉(Kwanggyo)与江苏良种18-6、1138-2、苏协一号三个杂交组合F_1、F_2世代的遗传试验表明,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的两个本地株系S_A、S_C的抗性呈现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这一结论进一步得到回交一代及杂种三代遗传型分离比率的证明。  相似文献   
3.
转CMV—CP基因番茄后代的田间抗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壤农杆菌为介导,用叶盘法转化获得的转CMV-CP基因(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番茄工程植株,通过连续选择和自交,得到R1、R2、R3、R4和R5代的转化番茄植株。1993-1994年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两种方式鉴定转化植株对CMV病毒的田间抗性。结果表明,转基因番茄植株对CMV侵染有高度抗性。人工接种R1、R2、R3、R4代转化植株的防病效果达50-73%。有50%以上的转基因植株始终  相似文献   
4.
木霉(TR-5)对病原真菌的拮抗机制和防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木霉(Trichodermasp.)菌株(TR-5),用对峙法和系列稀释法测定其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niveum),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昆明腐霉(Pyhtiumkunmingens)和寄生疫霉(PhytophthoraParasitica)的拮抗作问。结果表明,TR-5菌株对6种病原真菌都具有极强的拮抗作用,主要表现为缠绕、附着在病原真菌菌丝上,同时产生吸器侵入病原真菌的菌丝,使菌丝断裂。还能分泌有毒或抗生物质抑制其生长,并具有很强的生长竞争能力。TR-5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有效抑制浓度为106~107个孢子/ml;对油菜菌核病菌和昆明腐霉菌为104~105个孢子/ml;而对寄生疫霉为105~106个孢子/ml。用TR-5木霉的分生孢子制剂在温室条件下对黄瓜猝倒病(Pythiumaphanidermatum)和黄瓜疫病(Phytophthoradrechsleri)进行防治试验,效果分别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番茄条斑分离物(TMV-L1)、番茄花叶分离物(TMV-L2)、小青菜花叶分离物(TMV-B1)、大白菜灰心病分离物(TMV-B2)、地黄病毒病分离物(TMV-R)和烟草花叶分离物(TMV-N)在22科82种植物上的反应。六个分离物在心叶烟、曼陀萝等7种植物的接种叶上出现局部枯斑、在番茄,龙葵等9种植物上出现系统花叶,在White Barley烟,青箱等10种植物上反应的症状不同,在测试的十字花科植物、菊科等22种植物上六个分离物的侵染力不一致,部分分离物能够侵染,部分分离物不能侵染。对百合科、大麻科等11个科中的测试植物都没有侵染力。六分分离物中只有TMV-B1和TMV-B2寄主范围基本一致,仅症状轻重不同。  相似文献   
6.
转CP基因的番茄,南瓜和甜瓜植株的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助土壤农杆菌Ti质粒介导的叶盘转化法获得了番茄、南瓜三种作物的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CMV-CP)基因工程植株。比较了三种转化植株对CMV的抗病性类型。试验结果:番茄转化植株表现为免疫反应,南瓜为抗扩散反应,而甜瓜主要表现为早期抗性,即明显推迟接种植株的发病。用二个不同血清型的CMV株系接种三种作物的转化植株,同一种转化植株对不同株系的抗性反应一致。三种转化作物中表达了CMV-CP基因的植株均能  相似文献   
7.
经1984—1986年研究,探明了蚜虫迁飞与西瓜病毒病的发生流行有密切关系。接种试验表明.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本地4—6月的迁飞蚜虫以桃蚜为主,其次为豆蚜、棉蚜.有三个迁飞高峰,在第一峰后10—20天田间始病,二、二峰后病株率猛增.1985—1986年试验、示范,瓜田覆盖银灰色地膜有显著的拒  相似文献   
8.
花生矮化病毒(PSV)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3年7月,从山东薛城的花生上分离到一个病毒分离物PS-34,以汁液摩擦接种测定了9科48种植物,PS-34可侵染6科15种植物,在苋色藜上表现系统花叶。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0-55℃,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治期3-4天.提纯后经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呈球形,直径±29nm.提纯病毒的抗血清和花生矮化病毒日本株系(PSV-J)的抗血清交互测定,都与PS-34有明显的沉淀线反应。故将病毒分离物PS-34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组的花生矮化病毒(PSV)。因苋色藜和昆诺藜上表现为系统花叶,与在寄主反应上明显不同.因此,确定其为一种新的花生矮化病毒PSV-C株系.  相似文献   
9.
大豆品种(品系)对大豆花叶病毒六个株系的抗性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116份大豆材料对大豆花叶病毒(SMV)6个株系的抗性反应。从中选出10个品种可以抗 SMV 的3—6个株系的侵染。它们是 Kwanggyo、西曹黄、兖黄1号、大白麻、齐黄23、豆高3号、Buffal0、齐黄22、7588—10和徐豆2号。在查明当地的 SMV 的流行株系和株系组成之后,认为上述品种可选为抗病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0.
蚜虫的消长与春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田间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色皿在江苏扬州、南京、句容等地春大豆田间诱集调查有翅蚜迁飞消长情况,定点定株调查春大豆无翅蚜数量变化动态。研究表明:迁飞的有翅蚜是春大豆花叶病毒病田间传播流行的主要介体,大豆植株上无翅蚜量的多少与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没有关系;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的主要蚜虫种类有桃蚜(Myzus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oora)、菜蚜(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等,不同地区、不同年份迁飞种的种类、数量及出现时期有差异;在蚜虫迁飞高峰期间,大豆田间植株生育期越早,病毒病发生越重;用常规杀虫药剂防治这类非持久性蚜虫传播的大豆花叶病毒病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