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7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5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董尚胜  童启庆 《茶叶》1993,19(4):32-34
利用柱层析法提纯茶鲜中部分Ⅰ蛋白。提纯流程为:0.5MPBS(pH7.4)冰浴研磨→35%~50%饱和度硫酸铵分部→Sephadex G-200凝胶柱分离→纤维素 DE-52柱梯度洗脱→Sephadex G-25凝胶柱脱盐收集。所得蛋白液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纯度检验仅显示一条谱带,蛋白得率为0.073 mg/g 鲜叶。提纯过程中各步收集液经免疫双扩散检验均具有部分Ⅰ蛋白活性。  相似文献   
52.
试验研究了复火温度 ( 95、110、12 5℃ )和复火时间 ( 1、2、3h)两因素三水平交叉试验对杜仲红茶精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茶黄素、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均随复火温度的递增和复火时间的延长而递减 ;茶红素含量在 95℃复火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10 5℃复火 2h时达到最高值 ,12 5℃复火时则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 ;糖胺化合物含量在复火处理的前 1h内均比对照有所增加 ,增幅以 95℃时最高 ,但复火 1h后均持续下降 ,且处理的温度越低 ,降速越快。结合综合品质的感官审评结果判断 ,110℃复火 1~ 2h较有利于杜仲红茶良好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3.
茶叶香气水解酶研究动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许多香气组分在茶鲜叶中是与单糖或双糖结合的香气前驱体形式存在的[1,14],加工过程中,这些香气组分在内源糖苷酶的水解作用下释放出来[5,6]。本文就目前茶叶中发现的内源糖苷酶的研究动态作一概述。1茶叶中的糖苷酶TakeoT.(1980)首次将茶鲜叶匀浆物置40℃下培养30min后发现有大量的香气物质芳樟醇和香叶醇产生,当加入β-葡萄糖酶的抑制剂Hg2+及特异性抑制剂葡萄糖酸-1.4-内酯后,芳樟醇和香叶酸的生成受阻,因此推测茶叶中芳樟醇和香叶醇的形成与内源卜葡萄糖青酶有关['1。这是香气水解…  相似文献   
54.
首次研究了以有机肥和覆盖为环境因子对香气形成有关的内源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醇系香气的影响。利用常规施无机肥为对照设置了施有机肥、覆盖和施有机肥结合覆盖三个处理。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游离态醇系香气量、结合态醇系香气量及醇系香气总量在各处理条件下均得到显著提高。施有机肥结合覆盖是提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各种醇系香气量的最有效处理。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结合态醇系香气量随环境因子的变化一致。有机肥对提高结合态醇系香气量较有效,而覆盖对提高游离态醇系香气量较有效。有机肥和覆盖不仅能提高醇系香气数量,而且能提高醇系香气质量。有机肥结合覆盖是提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醇系香气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5.
浙江12个茶树良种酯酶同工酶谱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工酶分析被认为是估计植物种内遗传变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利用同工酶分析种属间亲缘关系、起源和鉴定品种间差异取得了重大进展。谭淑宜等~([1])、KrouNagata 等~([2])和黄惠华等~([3])曾利用同工酶技术探讨茶树起源、亲缘关系以及生长发育特性。本文则通过对浙江推广的12个茶树良种  相似文献   
56.
红茶萎凋发酵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变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β─葡萄糖苷酶是将鲜叶中香气前体物质──糖苷转化为游离态香气的关键酶。对红茶萎凋、发酵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萎凋期间,酶活性是逐步增强的,其活性达鲜叶的2—2.5倍,且受萎凋温度和萎凋程度的影响;在发酵进程中,酶活性迅速下降,且发酵温度越高,其活性下降越大。因此,低温萎凋与发酵有利于酶活性的是提高和香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57.
茶鲜叶摊放过程中脂质过氧化作用特点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新鲜茶叶在摊放过程中的失水率,细胞膜透性,三种保护酶(SOD,CAT,P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和叶片失水程度的增加,鲜叶肉SOD,CAT活性先增强后迅速减弱,POD活性则一直保持增强的趋势,叶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则不断上升。反映出茶鲜叶在摊放过程中脂质过氧化作用不断加剧,并且其增加速度与保护酶活性变化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58.
随着饮茶的普及,民间茶文化得以发展,茶馆的兴起就是典型的表现。从唐代开始萌芽,宋时茶馆已盛,明代进一步得到发展,清代更加繁荣。随着社会变迁,经济、文化的发展,旧时代的茶馆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其经营方式陈旧,日趋衰落,或被兼并,或被淘汰,渐渐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风行的酒吧、咖啡馆。目睹此情此景,茶界人士疾呼振兴中华茶文化。1977年在中国台湾诞生了第一家现代茶艺馆,1997年增加到七八家,1980年“陆羽茶艺中心”成立,努力从事茶艺文化的复兴,茶艺风气渐开,至1991年,茶艺馆在台湾已发展到了…  相似文献   
59.
利用RAPD进行茶组植物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对张宏达系统山茶属茶组植物24种、变种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学进行了RAPD分析。从冬梢中获得了高质量和高得率的基因组DNA, A260/A280平均为1.71,平均得率为331μg/g鲜重。从Operon技术公司的61个十聚体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用于茶组植物的RAPD扩增,在所扩增得到的107条可重现谱带中(平均7.1条/引物)有102条(平均6.8条/引物)是多态的,多态性程度是95.3%。每个引物扩增的谱带数在211条之间,相对多态性频度在0.04—0.96之间,不过总平均多态性频度只有0.30,  相似文献   
60.
董尚胜  童启庆 《茶叶科学》1995,15(2):105-110
对不同茶树品种叶片中部分I蛋白(RuBPCase)水平及相关因子和遗传性研究结果表明,18个茶树品种鲜叶的RuBPCase蛋白平均水平为3.30mg/g,其中乔木型品种较高,灌木型品种较低,小乔木型品种介于两之间但有不同倾向性,RuBPCase蛋白水平与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的含量均呈极显正相关,与净光合速率(NPR)呈极显正偏相关,而与乙醇酸氧化酶(GO)活性及GO活性与NPR之间的偏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