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7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5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团于今年8月4日~23日赴日本静冈、奈良、京都等地考察了提高茶园单产和提高茶叶品质的技术与管理;同时,也考察了茶叶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当前科学研究的重点和茶叶流通情况,现扼要汇报如下:一、推行科学种茶,实现高产稳产日本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1981年全国种茶农户71.84万户;茶园总面积91.5万亩,其中采摘面积  相似文献   
12.
以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种质资源圃的76个茶树种质资源扦插苗为材料,测定茶树苗期生物产量、光合器官面积与重量、单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_2浓度和呼吸强度等项目,并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茶树种质资源苗期生物产量、光合特性差异显著,茶树苗期生物产量与单株叶面积,单株叶干重呈高度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529(P<0.01)和r=0.8852(P<0.01);与净光合速率呈中度极显著相关,r=0.3036(P<0.01);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_2浓度、呼吸强度等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茶树类型的苗期生物产量与光合特性具有不同的相关特点。为此,根据茶树苗期净光合速率、单株叶干重、单株叶面积等性状可进行茶树资源苗期产量的早期鉴定。  相似文献   
13.
茶树种质资源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隶属函数值法,以叶片抗脱水性、叶片相对电导率、干旱处理后SOD活性、SOD干旱胁迫指数、干旱处理前CAT活性、干旱处理后CAT活性、根系长度、根冠比等8个对抗旱力有不同程度贡献的生理生化及形态指标,对来源广泛的96份茶树种质材料进行了抗旱性评定。结果表明,我国茶树种质资源抗旱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从中发现了一批抗旱力强的种质材料,同时还发现杂交后代的抗旱能力均弱于其亲本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4.
植物在逆境下的活性氧伤害本质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过氧化氢酶(CAT)是体内清除活性氧的重要保护酶之一.本试验通过对来源广泛的102个茶树品种(品系)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干旱胁迫中的变化及其与茶树品种抗旱性关系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①CAT的3个活性系数(胁迫前活性、胁迫后活性和胁迫指数)存在着极显著的品种间差异;②抗旱性强的茶树品种表现出在非胁迫环境下有较高的CAT活性,且在干燥胁迫环境中维持在较高的CAT活性水平或提高到较高水平;③一元回归及多元回归统计结果显示,茶树品种(系)叶片相对电导率与CAT原初活性和CAT胁迫诱导后活性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相对电导率与CAT的3个参数配合得到的多元回归方程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④通径分析说明,有关CAT的3个活性参数对品种抗旱性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胁迫前活性>胁迫指数>胁迫后活性.  相似文献   
15.
茶树品种抗旱性与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10个抗旱性不同的茶树品种(系)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抗旱性强的品种表现出在非胁迫环境下其体内有较高的CAT活性,且能在干热胁迫中使SQD,CAT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上或提高到较高水平,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在干旱胁迫中产生相对缓慢,叶片细胞膜的损伤程度也相对较轻。抗旱性弱的品种正好相反。POD活性和非胁迫环境下的SOD活性与品种抗旱性无关。茶树品种叶片MDA增加率与SOD胁迫诱导后活性、CAT原初活性和CAT胁迫诱导后活性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9246^**、-0.8987^**、-0.9763^**,与SOD胁迫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对电异率与MDA增生率呈极显著的正报关,相关系数为0.9719^**。它们可作为茶树品种抗旱性强弱评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新鲜茶叶在摊放过程中的失水率、细胞膜透性、三种保护酶(SOD,CAT,P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和叶片失水程度的增加,鲜叶内SOD,CAT活性先增强然后迅速减弱,POD活性则一直保持增强的趋势,叶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则不断上升.反映出茶鲜叶在摊放过程中脂质过氧化作用不断加剧,并且其增加速率与保护酶活性变化有一定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茶鲜叶适度摊放的化学实质与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董尚胜  童启庆 《茶叶科学》1995,15(2):105-110
对不同茶树品种叶片中部分Ⅰ蛋白(RuBPCase)水平及相关因子和遗传性研究结果表明,18个茶树品种鲜叶的RuBPCase蛋白平均水平为3.30mg/g,其中乔木型品种较高,灌木型品种较低,小乔木型品种介于两者之间但有不同倾向性。RuBPCase蛋白水平与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的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净光合速率(NPR呈极显著正偏相关,而与乙醇酸氧化酶(GO)活性及GO活性与NPR之间的偏相关不显著。F1个体中的RuBPCase蛋白水平具有明显的偏父性遗传,但个体间的差异与亲本的种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8.
童启庆  董尚胜  翁蔚  陈越颖 《茶叶》2000,26(1):32-34
对杜仲绿茶初制加工过程中叶绿素、氨基酸、蛋白质、多酚类、黄酮类、总糖量共七类物质的变化作了研究 ,结果表明 :杀青工艺对各种成分的影响最大 ;在加工过程中 ,除氨基酸基本呈增加趋势外 ,其它成分均表现出减势 ;从各工艺的不同处理看 ,杀青 15分钟、轻揉、干燥 30分钟有利于叶绿素、氨基酸、蛋白质的保留 ,杀青 2 0分钟有利于多酚类、黄酮类保留 ,重揉对总糖量积累略有利。  相似文献   
19.
试验设计了复火温度(80、100、120℃)和复火时间(1、2、3h)二因素三水平试验对杜仲绿茶精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脱镁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均随复火温度的递增和复火时间的延长而递减,这种递减在120℃时尤为明显,且叶绿素、氨基酸的减少分别快于脱镁叶绿素和蛋白质;糖胺化合物在复火处理的前1h内有所增加,增幅以100、120℃明显大于80℃,但以后均  相似文献   
20.
杜仲叶中钾、钙、镁、锌和维生素E的含量较高,而钠含量较低。近年来,日本和我国相继开发的杜仲茶,既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饮料,又能充分利用杜仲叶资源以提高杜仲产业的经济效益,但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参照传统茶叶初制加工工艺生产的杜仲茶,外形差、香气弱、汤色也不够红亮。为了进一步改善品质,和有利于加工时的切碎,在精制时首先必须进行高温复火。复火程度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到杜仲茶综合品质的形成。本试验设计了复火温度和复火时间的两因素三水平交叉试验,套用传统茶叶的有关研究方法,对各处理间部分品质成份的变化和风味差异作了比较,以期为杜仲茶的复火精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杜仲茶初制品。 1.2 试验设计  ①复火温度:A:95 ℃,B:110 ℃,C:125 ℃;②复火时间:A1,B1,C1 各1 h,A2,B2,C2 各2 h,A3,B3,C3 各3 h。对照(CK)为杜仲茶初制品。 1.3 复火方法  分别取样品0.5 kg,采用干燥箱恒温持续干燥法复火,重复3次。 1.4 测定方法  ①水份:110 ℃恒重法; ②黄色素、红色素:参照测定茶黄素、茶红素的罗勃兹修正法; ③黄酮类:三氯化铝比色法; ④蛋白质:双缩脲法; ⑤氨基酸:茚三酮比色法; ⑥还原糖、总糖:蒽酮法; ⑦糖胺化合物: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法; ⑧综合品质:参照普通红茶感官审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