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9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1篇
  22篇
综合类   178篇
水产渔业   967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61.
目前扇贝加工所采用的开壳设备还有很多缺陷,如开壳率低、贝柱品质差等。以海湾扇贝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海湾扇贝的各种开壳机理,提出另一种开壳方法——蒸汽喷射法,并根据该方法设计锯片切割式扇贝开壳试验台,分析其工作原理,并设计关键部件和控制系统。在锯片切割式扇贝开壳试验台上展开一系列相关试验,发现试验台的不足与缺陷,并分析对开壳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为扇贝加工设备的研制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以及理论依据,对于提高扇贝开壳效率和开壳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2.
活品流通过程中虾夷扇贝风味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索采捕后活品贝类品质的变化规律及评价体系,本研究以活品底播虾夷扇贝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闭壳肌的感官及理化特性,系统探讨了在活品流通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变化规律.根据产业现有的流通模式,建立湿运和干运2条模拟流通链进行为期7d的跟踪研究,通过感官及理化分析监测其风味品质的变化情况;感官监测的指标包含气味、滋味、后味、质地及色泽等5个方面,理化分析包括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关联物、糖原、状态指数CI、剪切力以及蒸煮损失率等指标;针对分析检测结果,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分析风味特征的变化规律,再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2)对感官和理化二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流通链初期,采捕后的剧烈胁迫导致风味品质短暂下降,感官分析出现了苦味、酸味等非愉悦描述词;流通链中期,逐渐适应并处于比较稳定的净化环境条件,风味品质得到恢复,风味特征主要体现在甜味、鲜味、海鲜味等愉悦描述词方面;流通链后期,苦味及酸味等非愉悦描述词再次出现.理化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活品流通过程中扇贝的生命状态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对比干运与湿运,无论是感官品质还是生命状态,均发现干运在较短期运输(≤2d)时优于湿运,湿运则在较长运输期(≥3 d)时显现出一定优势.感官与理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关联的特征指标分别为,感官特征的甜(T-ST)、鲜(AT-UM)和奶香(O-DR),理化指标的Gly、Glu、Arg、ATP、AEC及CI,这些指标能够较客观地反映采捕后虾夷扇贝活品流通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差异,可为建立活品贝类流通过程的品质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3.
为了研究不同海藻磨碎液在栉孔扇贝暂养阶段的摄食效果,通过投喂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孔石莼(Ulva pertusa)、孔石莼+微绿球藻、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角叉菜+微绿球藻、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裙带菜+微绿球藻七组不同的天然海藻饵料来对栉孔扇贝的性腺发育和增重进行评价。30d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投喂孔石莼+微绿球藻的栉孔扇贝性腺指数增长量为0.036±0.002,显著高于其余饵料组(P0.05);其增重率为53.4%±6.3%,均显著高于其余饵料组(P0.05)。对比结果显示,孔石莼+微绿球藻饵料处理组能有效促进栉孔扇贝性腺发育和增加软体部的重量,在扇贝育苗中可作为替用饵料与单胞藻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164.
以鲜活底播虾夷扇贝为研究对象,研究扇贝肠道菌群结构与其生长环境的相似性,并跟踪研究组成供应链的采捕、活水运输、中转、净化Ⅰ、净化Ⅱ及市场等6个环节的活品扇贝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规律。首先,在扇贝捕捞船现场采集扇贝、海水以及海底沉积物,随后继续对活水运输、中转、净化Ⅰ、净化II及市场等环节跟踪采集扇贝肠道样品;利用基于16S rDNA的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指纹图谱技术对扇贝肠道菌群、沉积物及海水进行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指纹图谱分析结明,从即捕扇贝肠道、沉积物及海水中分别获得12、18及20个扩增条带,其中,三者具有9条相同的条带;其余包括活水运输、中转、净化Ⅰ、净化Ⅱ及市场等5个环节的条带数依次为14、16、13、9、22。相似性分析表明,即捕扇贝肠道与海水及沉积物之间菌群组成相似性系数(戴斯系数)分别为66.6%和62.5%;由采捕到市场6环节之间虾夷扇贝肠道菌群相似性系数依次为64.0%、73.3%、69.0%、63.6%及32.3%。采捕后至净化池以及净化后至市场均发生菌群条带的增加,表明采捕后流通环境的改变对扇贝肠道菌群结构有影响;净化处理具有有效的减菌效果;现有捕后处置方式即从采捕至净化Ⅱ,活品扇贝处于比较稳定的胁迫状态,而净化后的产品至消费市场环节的胁迫压力明显,即该零售终端环节对活品质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5.
秦皇岛地区海湾扇贝自然产卵从7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产卵高峰有4次,分别是8月12日、9月7日、10月12日和10月28日,产卵率分别达到53.0%、89.0%、100%和78.0%,生物学最小型壳长为20.0mm。9月和10月份贝柱平均含水率均为78.2%,两月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11月份贝柱含水率略有增加,平均为79.6%,比前两个月增加1.4个百分点。自然产卵率达到100%时,贝柱含水率为(78.90±0.87)%;自然产卵率4.0%时,贝柱含水率为(79.70±0.34)%,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贝柱的含水率与产卵率无显著相关(R=-0.14)。因此,养殖期间海湾扇贝主要依靠摄取外界的营养物质来完成生殖细胞发育。贝柱营养物质未参与生殖活动的原因,与养殖期间水温高、饵料丰富、海湾扇贝采取直接利用外部营养物质实现高效快捷的生殖活动的策略有关。11月份后,贝柱指数下降,含水率升高,海湾扇贝收获时间最好在10月底前后。  相似文献   
166.
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了大黄鱼"东海1号"等15个水产新品种。其中大黄鱼"东海1号"、中国对虾"黄海3号"、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长牡蛎"海大1号"、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文蛤"科浙1号"、条斑紫菜"苏通1号"、坛紫菜"申福2号"、裙带菜"海宝1号"、龙须菜"2007"等11个品种为适宜推广的选育品种;北鲆2号、津新乌鲫、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海带"东方6号"等4个品种为适宜推广的杂交品种。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刊登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67.
栉孔扇贝秋季苗种培育、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20日~2005年5月9日,在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贝类育苗场进行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秋季苗种培育及其生长特性的研究。2004年11月中旬得到的壳高约0.1cm的秋季苗种2.2×106粒,在育苗池中暂养,12月份当水温降到8℃左右时移秋季苗种到保温效果比较好的藻类培育池中培养,苗种可安全过冬。次年5月当海区水温回升到10℃左右时将该苗种移到海上养殖区。2005年5~12月,通过对秋季苗种进行定点采样调查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扇贝壳高的特定生长率SGR(%/d)在0.22±0.30~3.18±0.41之间,壳高与壳长的关系式为L=0.8101H-0.076,壳高、壳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0.1521H2.6268,W=03625L2.2191,成活率(%)在85±2.45~97.2±2.0之间。5~12月栉孔扇贝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顺利地度过了夏季高温期。  相似文献   
168.
[目的]研究栉孔扇贝成长因子。[方法]对麻子港自然海域的栉孔扇贝养殖场进行水质、浮游植物及地形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在扇贝的1个生长周期内各种条件的变化对扇贝的生长都有影响。其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对其影响作用最关键:密度小时扇贝食物来源少生长缓慢,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扇贝快速增长,当达到赤潮的密度时又会导致扇贝的大量死亡。其他条件通过影响浮游植物的密度对扇贝起间接的作用。温度也是影响扇贝成长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10月水温在18℃左右,此时浮游植物的密度相对较大,是扇贝的黄金生长期,扇贝的壳高和肥度有明显的变化,11月中旬扇贝壳高达8 cm,产量可达17 kg/笼,11月中旬后,温度下降,浮游植物含量也随之下降,扇贝大小基本无变化。此时海水只是暂时的存放地,以供鲜货上市。[结论]为找到一种改善栉孔扇贝养殖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9.
本研究采用AFLP技术,对2005年引自加拿大的海扇贝(Placopecten magellanicus)以及中国北方主要养殖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进行了遗传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共用5对AFLP引物进行了扩增,共扩增出501个位点,多态性位点为392个,多态位点比例为78.24%。平均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139、0.1684、0.1441和0.1670,平均Shannon氏指数I分别为0.3356、0.2681、0.2439和0.2656。海扇贝多态位点比例、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氏指数均处在较高水平,说明海扇贝遗传多样性较高。UPGMA聚类结果表明,海扇贝与虾夷扇贝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70.
虾夷扇贝C型凝集素母源传递与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虾夷扇贝C型凝集素的母源传递及其抑菌作用,实验运用qRT-PCR技术检测了经鳗弧菌刺激后虾夷扇贝卵巢中C型凝集素的表达模式,比较分析了C型凝集素基因在正常虾夷扇贝和鳗弧菌刺激的虾夷扇贝所产的卵及其胚胎发育前期的存在与变化;通过抑菌实验研究了卵胞浆中C型凝集素抑制细菌存活的作用.结果表明,鳗弧菌刺激能够诱导虾夷扇贝卵巢中的C型凝集素mRNA表达量显著变化,最高表达量出现在刺激8h后,为对照组的6.2倍;母体中C型凝集素可以传递给卵和胚胎,刺激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正常组,且表达量都随胚胎发育逐渐降低,至受精36 h时分别为正常对照卵的0.3和0.2倍;蛋白终浓度为200和400 μg/mL的卵无细胞体系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与C型凝集素家族抗体反应后,细菌存活率显著上升,说明母源C型凝集素在抑制细菌存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