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5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90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0篇
  22篇
综合类   176篇
水产渔业   962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31.
贝类保苗作为扇贝养殖的中间环节,对于提高扇贝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扇贝保苗常在对虾保苗池进行,莱州是山东省乃至我国北方主要的扇贝保苗基地。相比于海上保苗,池塘保苗具有明显优势。有实验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池塘保苗率比海上保苗率高约30%,且平均壳高也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扇贝保苗池为较小的可控池塘,可以在检测到水质异常后迅速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并且不会因风浪的影响导致水质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132.
《天津农业科学》2016,(2):48-52
扇贝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的第3次海洋水产浪潮兴起为契机,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给中国渔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扇贝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不少是新型创新药物和功能性与保健食品资源。近年来,以栉孔扇贝、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的成功开发、生态安全养殖技术、扇贝加工的不断成熟为标志,高新技术得到快速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扇贝产业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3.
为研究浮筏养殖与底栖野生两种生长环境对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或贝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对在两种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岩扇贝筏养(壳长为11.89 cm±0.50 cm)、野生岩扇贝(壳长为15.24 cm±1.36 cm)闭壳肌及非闭壳肌软体部的一般营养成分、脂肪酸、氨基酸和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筏养岩扇贝个体的软体部比例(26.07%)显著高于野生个体(17.69%)(P0.05),但两者闭壳肌比例差异不大;筏养岩扇贝个体的闭壳肌和非闭壳肌软体部的粗脂肪含量(0.37%、3.70%)显著高于野生个体(0.20%、3.51%)(P0.05),在两种生长条件下,岩扇贝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含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筏养岩扇贝个体闭壳肌和非闭壳肌软体部脂肪酸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26.68%、17.01%)显著高于野生个体(18.09%、7.83%)(P0.05),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18.52%、17.11%)显著低于野生个体(23.75%、23.93%)(P0.05),但筏养与野生岩扇贝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和EPA+DHA含量在相同组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岩扇贝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平均值(80.13)明显高于筏养岩扇贝(63.70),且野生个体非闭壳肌软体部的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含量(EAA)、呈味氨基酸含量(DAA)均高于筏养个体,但野生与筏养个体闭壳肌中的TAA、EAA、DAA含量相差不大,筏养与野生岩扇贝的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DAA/TAA)、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EAA/TAA)也非常接近;筏养个体闭壳肌中Se和K的含量分别为野生个体的3倍和2倍,而Fe含量仅为野生个体的三分之一。研究表明,浮筏养殖与底栖野生岩扇贝除了少量指标外,营养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4.
虾夷扇贝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虾夷扇贝为实验生物,介绍了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DEB)模型5个关键基本参数的测定及计算方法,分析了方法的利弊及注意事项,为贝类DEB模型参数的准确获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壳长与软体部湿重回归法计算虾夷扇贝的形状系数δm;采用静水法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虾夷扇贝的呼吸耗氧率,计算阿伦纽斯温度TA参数;采用饥饿法测定、计算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形成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的能量[EG]和单位体积最大储存能量[EM]3个参数。室内饥饿实验持续60 d,直至呼吸耗氧率及软体部干重基本保持恒定。结果显示,壳长(SL)与软体部湿重(WW)的回归关系式为WW=0.0118SL3.4511(R2=0.9365),根据公式V=(δm L)3,对软体部湿重的立方根和壳长进行线性回归,所得的斜率即为形状系数δm值(δm=0.32);获得不同规格的虾夷扇贝耗氧率与水温(热力学温度,K)倒数的线性回归关系,线性回归方程斜率的绝对值为阿伦纽斯温度TA,平均为(4160±767)K。饥饿实验结束时,软体部干重和呼吸耗氧率分别降低了56%和81%。虾夷扇贝的耗氧率稳定在0.17 mg/(ind·h),经计算获得[]=25.9 J/(cm~3·d);饥饿持续30天之后,虾夷扇贝软体部干重基本维持在(0.25±0.01)g,经计算获得[EG]=3160 J/cm~3,[EM]=2030 J/cm~3。动态DEB理论是基于能量代谢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建立的,体现了生物能量代谢的普遍性规律,能够反映摄食获取能量在不同发育生长阶段的能量分配情况。但是,DEB模型参数的测定及计算比较复杂。基本参数的准确获取将影响其他参数以及模型的准确性。本研究为虾夷扇贝DEB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5.
为了研究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育苗过程中5个发育时期(受精卵时期S1、担轮幼虫时期S2、D形幼虫时期S3、壳顶幼虫时期S4、稚贝时期S5)幼体所含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采用2216E平板涂布法,从每个发育时期的幼体样品中各分离出30株细菌,并对150株菌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50株细菌归属于2门3纲8目12科16属39种;在门水平,5个时期幼体样品中变形菌门均为优势门,其次为厚壁菌门;在属水平,优势属为弧菌属(51/150)、假交替单胞菌属(43/150)、芽孢杆菌属(16/150)、交替单胞菌属(9/150),占总数的79.3%;其中弧菌属在S1(43.3%)、S2(36.7%)、S3(36.7%)时期均为优势属,在S1时期,次优势属依次为假交替单胞菌属(26.7%)、动性球菌属(10.0%)和枝芽孢杆菌属(6.7%),在S2时期,次优势属依次为假交替单胞菌属(23.3%)、亚硫酸杆菌属(20.0%)和芽孢杆菌属(13.3%),在S3时期,次优势属依次为假交替单胞菌(16.7%)、动性球菌属(13.3%)和交替单胞菌属(10.0%);假交替单胞菌在S4(36.7%)和S5(40.0%)时期均为优势属,在S4时期,次优势属依次为弧菌属(30.0%)、芽孢杆菌属(16.7%)和交替单胞菌属(10.0%),在S5时期,次优势属依次为弧菌属(23.3%)、芽孢杆菌属(16.7%)和Pontibacillus(10.0%)。研究表明,虾夷扇贝育苗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的幼体所含可培养细菌种类比较丰富,细菌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6.
目前扇贝加工所采用的开壳设备还有很多缺陷,如开壳率低、贝柱品质差等。以海湾扇贝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海湾扇贝的各种开壳机理,提出另一种开壳方法——蒸汽喷射法,并根据该方法设计锯片切割式扇贝开壳试验台,分析其工作原理,并设计关键部件和控制系统。在锯片切割式扇贝开壳试验台上展开一系列相关试验,发现试验台的不足与缺陷,并分析对开壳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为扇贝加工设备的研制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以及理论依据,对于提高扇贝开壳效率和开壳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7.
活品流通过程中虾夷扇贝风味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索采捕后活品贝类品质的变化规律及评价体系,本研究以活品底播虾夷扇贝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闭壳肌的感官及理化特性,系统探讨了在活品流通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变化规律.根据产业现有的流通模式,建立湿运和干运2条模拟流通链进行为期7d的跟踪研究,通过感官及理化分析监测其风味品质的变化情况;感官监测的指标包含气味、滋味、后味、质地及色泽等5个方面,理化分析包括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关联物、糖原、状态指数CI、剪切力以及蒸煮损失率等指标;针对分析检测结果,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分析风味特征的变化规律,再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2)对感官和理化二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流通链初期,采捕后的剧烈胁迫导致风味品质短暂下降,感官分析出现了苦味、酸味等非愉悦描述词;流通链中期,逐渐适应并处于比较稳定的净化环境条件,风味品质得到恢复,风味特征主要体现在甜味、鲜味、海鲜味等愉悦描述词方面;流通链后期,苦味及酸味等非愉悦描述词再次出现.理化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活品流通过程中扇贝的生命状态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对比干运与湿运,无论是感官品质还是生命状态,均发现干运在较短期运输(≤2d)时优于湿运,湿运则在较长运输期(≥3 d)时显现出一定优势.感官与理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关联的特征指标分别为,感官特征的甜(T-ST)、鲜(AT-UM)和奶香(O-DR),理化指标的Gly、Glu、Arg、ATP、AEC及CI,这些指标能够较客观地反映采捕后虾夷扇贝活品流通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差异,可为建立活品贝类流通过程的品质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8.
为了研究不同海藻磨碎液在栉孔扇贝暂养阶段的摄食效果,通过投喂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孔石莼(Ulva pertusa)、孔石莼+微绿球藻、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角叉菜+微绿球藻、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裙带菜+微绿球藻七组不同的天然海藻饵料来对栉孔扇贝的性腺发育和增重进行评价。30d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投喂孔石莼+微绿球藻的栉孔扇贝性腺指数增长量为0.036±0.002,显著高于其余饵料组(P0.05);其增重率为53.4%±6.3%,均显著高于其余饵料组(P0.05)。对比结果显示,孔石莼+微绿球藻饵料处理组能有效促进栉孔扇贝性腺发育和增加软体部的重量,在扇贝育苗中可作为替用饵料与单胞藻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139.
以鲜活底播虾夷扇贝为研究对象,研究扇贝肠道菌群结构与其生长环境的相似性,并跟踪研究组成供应链的采捕、活水运输、中转、净化Ⅰ、净化Ⅱ及市场等6个环节的活品扇贝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规律。首先,在扇贝捕捞船现场采集扇贝、海水以及海底沉积物,随后继续对活水运输、中转、净化Ⅰ、净化II及市场等环节跟踪采集扇贝肠道样品;利用基于16S rDNA的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指纹图谱技术对扇贝肠道菌群、沉积物及海水进行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指纹图谱分析结明,从即捕扇贝肠道、沉积物及海水中分别获得12、18及20个扩增条带,其中,三者具有9条相同的条带;其余包括活水运输、中转、净化Ⅰ、净化Ⅱ及市场等5个环节的条带数依次为14、16、13、9、22。相似性分析表明,即捕扇贝肠道与海水及沉积物之间菌群组成相似性系数(戴斯系数)分别为66.6%和62.5%;由采捕到市场6环节之间虾夷扇贝肠道菌群相似性系数依次为64.0%、73.3%、69.0%、63.6%及32.3%。采捕后至净化池以及净化后至市场均发生菌群条带的增加,表明采捕后流通环境的改变对扇贝肠道菌群结构有影响;净化处理具有有效的减菌效果;现有捕后处置方式即从采捕至净化Ⅱ,活品扇贝处于比较稳定的胁迫状态,而净化后的产品至消费市场环节的胁迫压力明显,即该零售终端环节对活品质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0.
秦皇岛地区海湾扇贝自然产卵从7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产卵高峰有4次,分别是8月12日、9月7日、10月12日和10月28日,产卵率分别达到53.0%、89.0%、100%和78.0%,生物学最小型壳长为20.0mm。9月和10月份贝柱平均含水率均为78.2%,两月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11月份贝柱含水率略有增加,平均为79.6%,比前两个月增加1.4个百分点。自然产卵率达到100%时,贝柱含水率为(78.90±0.87)%;自然产卵率4.0%时,贝柱含水率为(79.70±0.34)%,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贝柱的含水率与产卵率无显著相关(R=-0.14)。因此,养殖期间海湾扇贝主要依靠摄取外界的营养物质来完成生殖细胞发育。贝柱营养物质未参与生殖活动的原因,与养殖期间水温高、饵料丰富、海湾扇贝采取直接利用外部营养物质实现高效快捷的生殖活动的策略有关。11月份后,贝柱指数下降,含水率升高,海湾扇贝收获时间最好在10月底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