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2篇
  13篇
综合类   9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18篇
畜牧兽医   17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深海鱼油中角鲨烯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正二十六烷为内标物,建立深海鱼油中角鲨烯含量测定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采用50g/L的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在80℃水浴锅中对油样皂化0.5h,正己烷氯仿混合溶剂萃取出不皂化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深海鱼油中角鲨烯,讨论并确定了样品皂化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角鲨烯与杂质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和准确的定量。该内标法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83,在0.01~0.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角鲨烯最低检出限为0.93ng,方法的回收率为91.46%~100.3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n=6)。该方法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定量准确,适用于深海鱼油中角鲨烯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7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清、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及添加精氨酸对其的干预作用。选取初始体重为(4.41±0.05)g的健康黄颡鱼幼鱼6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投喂含2.5%新鲜鱼油(FF组)、1.5%新鲜鱼油+1.0%氧化鱼油(FO1组)、0.5%新鲜鱼油+2.0%氧化鱼油(FO2组)、2.5%新鲜鱼油+0.48%L-精氨酸盐酸盐(FFA组)、1.5%新鲜鱼油+1.0%氧化鱼油+0.48%L-精氨酸盐酸盐(FOA1组)、0.5%新鲜鱼油+2.0%氧化鱼油+0.48%L-精氨酸盐酸盐(FOA2组)的6种饲料,投喂期为56 d。结果显示:在FF、FO1、FO2组中,随着氧化鱼油添加量的增加,黄颡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逐渐降低,饲料系数和摄食率均逐渐升高,均在FO2组达到极值,与其他2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氧化鱼油饲料添加精氨酸后,在FFA、FOA1、FOA2组上述指标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FOA1、FOA2组的增重率分别比FO1、FO2组升高3.0%和9.9%。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氧化鱼油对黄颡鱼增重率和摄食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氧化鱼油与精氨酸对黄颡鱼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沉积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FO1组肝体比显著低于FF组(P0.05),FO2组肠体比与FFA、FOA2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氧化鱼油与精氨酸对黄颡鱼肝体比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FOA1组全鱼粗脂肪含量与FO1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在FF、FO1、FO2组中,随着氧化鱼油添加量的增加,黄颡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逐渐降低,FO2组显著低于FF组(P0.05);氧化鱼油饲料添加精氨酸后,黄颡鱼血清T-AOC分别升高77.0%(FOA1组vs.FO1组)和137.4%(FOA2组vs.FO2组),其中后者达显著水平(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氧化鱼油对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氧化鱼油和精氨酸对黄颡鱼血清T-AOC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氧化鱼油会抑制黄颡鱼的生长并降低血清的抗氧化能力,但添加一定量的精氨酸可以缓解氧化鱼油对黄颡鱼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增强其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3.
鱼油乳状液的制备及其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食品级Span系列乳化剂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水溶液经超声乳化制备鱼油乳状液,比较了乳化剂、CMC浓度、油水比、超声乳化次数等工艺参数对鱼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鱼油和Span80(质量比9:1)为油相,0.5%CMC溶液为水相,油水比1:2,超声乳化10次(每次超声5 s、间歇5 s).上述条件制备的乳液,静置24 h和3000 r·min-1离心5 min平均相对体积分别为99.78%和98.32%.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均一,乳液平均粒径约为5μm.稳态扫描结果表明鱼油乳液呈现典型的剪切变稀流变行为,频率扫描结果表明鱼油乳液具有一定的粘弹性.  相似文献   
74.
鱼油所含的磷脂是动物脑、神经组织、骨髓、心、肝和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有助于脂的消化吸收、转运和形成,又是生物膜的重要结构物质。目前金枪鱼下脚料的利用主要是提取活性多肽、胶原蛋白、生产鱼骨粉等。金枪鱼加工中产生大量的下脚料,如果用于提取鱼油,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重点研究了酶解工艺条件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胰蛋白酶提取鱼油的酶解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45℃,酶添加量1.5%,料液质量比为1:1,酶解时间4h,酶解pH值8。在此条件下,粗鱼油的提取率为4.32%。  相似文献   
75.
文章针对棕榈油的主要成分、生化特性以及其经济性进行了综述,并重点介绍了棕榈油作为鱼油替代油脂在几种养殖鱼类中的应用情况。与大豆油、油菜籽油等相比,棕榈油价低,产量稳定,有较高的脂肪生产力,较低的不良脂肪酸沉积。其在鲑鳟等冷水性鱼中,以不同的比例替代鱼油或与其他植物油混合替代鱼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增加了饲料的抗氧化性。研究表明,在饲料中用棕榈油部分替换鱼油对大西洋鲑、虹鳟、欧洲鲈等的生长、体化学组成及肌肉的脂肪酸比例等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6.
为了增加能值在饲料中添加油脂是常用的方法,而油脂易发生酸败、氧化变质,因此建立起一套详细完整的检测流程与评估方法,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监控,对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竞争力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特约海大集团研发中心以鱼油、豆油为例,对油脂的质量检测流程与评估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广大饲料品控工作者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7.
《江西饲料》2010,(3):44-45
今后,人们或许通过喝牛奶就能摄取到深海鱼油的有效成分。中国科学家近日透露,中美专家合作克隆的世界首例能自身产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奶牛正在健康成长,其产出含有“深海鱼油”有效成分的牛奶“希望很大”。  相似文献   
78.
<正>胡麻(油用亚麻)是我国特种油料作物之一。胡麻油因富含亚麻酸,被称为高山上的"深海鱼油"。伊犁河谷是新疆重要的油料生产基地,也是新疆最大的胡麻产区,胡麻已成为伊犁河谷种植业中具有特色的作物之一。  相似文献   
79.
本研究旨在探讨填饲能量相同条件下,大豆油和鱼油对樱桃谷肉鸭产肝性能和肥肝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选用60只体重一致的8周龄樱桃谷肉公鸭,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鸭.填饲期为21 d,第1~7天3个处理均填饲玉米饲粮,第8~21天处理1填饲玉米饲粮,处理2和处理3分别填饲在玉米饲粮中添加3%大豆油和3%鱼油的饲粮,各处理填饲能量相同.结果表明:产肝性能随填饲时间延长而提高(P<0.01);填饲3周后,鱼油组平均肝重301.89 g、料肝比37.25、肝体比5.15,均与玉米组和大豆油组差异极显著(P<0.01);鱼油组肥肝的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玉米组和大豆油组(P<0.01);肝脏组织切片表明,随着填饲时间增加,肝脏中脂肪滴增加,且鱼油组脂肪滴最多、最大,表现融合;鱼油组和大豆油组均可极显著降低肥肝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P<0.01),提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0.01),特别是鱼油能提高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P<0.01),大豆油可提高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P<0.01).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填饲能量相同条件下,填饲第8~21天添加鱼油可提高樱桃谷肉鸭的产肝性能和肥肝品质;添加大豆油对产肝性能无显著影响,但可调控肝脏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80.
为探讨饲料中不同大豆卵磷脂/鱼油比例对斜带石斑鱼稚鱼成活率、生长行为、饲料利用以及肠道组织学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4种添加不同大豆卵磷脂/鱼油比率的微颗粒饲料:0%/22%(饲料1),5%/14%(饲料2),10%/8%(饲料3)以及15%/7%(饲料4),饲喂斜带石斑鱼稚鱼。每种实验饲料均设3个平行。试验持续40d。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大豆卵磷脂/鱼油比例对斜带石斑鱼稚鱼生长以及成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3和饲料4的增重分别为:(449.6±11.4)g和(588.3±61.7)g,显著高于饲料1的数值(185.0±2.5)(P≤0.05)。饲料1鱼体脂肪含量为:(154.7±12.8)g·kg-1,显著低于其他饲料组(P≤0.05),但其鱼体蛋白含量为(728.3±25.5)g·kg-1,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饲料效率、肥满度、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蛋白质效率以及终末体重中,4种饲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随饲料卵磷脂/鱼油比例升高,石斑鱼稚鱼肠道脂滴生成数量出现下降,且在饲料4中未观察到肠道脂滴。研究表明斜带石斑鱼稚鱼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较高的饲料卵磷脂/鱼油比例(如:1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