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75篇
  免费   761篇
  国内免费   995篇
林业   802篇
农学   1001篇
基础科学   548篇
  1607篇
综合类   5040篇
农作物   877篇
水产渔业   899篇
畜牧兽医   3009篇
园艺   1085篇
植物保护   863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356篇
  2021年   451篇
  2020年   471篇
  2019年   620篇
  2018年   392篇
  2017年   575篇
  2016年   661篇
  2015年   635篇
  2014年   689篇
  2013年   776篇
  2012年   1063篇
  2011年   1249篇
  2010年   1001篇
  2009年   904篇
  2008年   865篇
  2007年   904篇
  2006年   755篇
  2005年   546篇
  2004年   412篇
  2003年   334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228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7年   6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3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小RNA病毒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包括肠道病毒属、鼻病毒属、心脏病毒属、口疮病毒属和肝病毒属等几个主要的属.口蹄疫病毒(FMDV)、脊髓灰质炎病毒(PV)、丙型肝炎病毒(HCV)、脑心肌炎病毒(EMCV)是该科病毒的典型代表.小RNA基因组的末端具有非编码区(UTR),是病毒基因组复制的主要调控位点,3'非编码(3'...  相似文献   
992.
为分离鹅细小病毒(GPV),本研究将疑似GPV感染鹅的组织样品接种SPF鹅胚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第4代病毒对12日龄鹅胚的平均致死时间为96 h,ELD50为10-4.6/0.5 mL,PCR和琼脂扩散试验均呈GPV阳性反应,负染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20 nm~25 nm的圆形或六角形病毒粒子,病毒可以被GPV标准阳性血清完全中和,回归雏鹅后表现典型的GP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为100%.分离株GPV的vp3基因全长1 605 bp,编码534个氨基酸,与国内外有代表性11株GPVvp3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98%,氨基酸同源性为96%~99%.将该分离病毒命名为GPVYBLJ分离株.  相似文献   
993.
副猪嗜血杆菌黑龙江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黑龙江某猪场发病猪群的病原,本研究从疑似浆膜炎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通过对其进行细菌形态学、培养特征、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PCR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HLJ-1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与参考株的基因同源性达99%;药敏试验结果表明HLJ-1分离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小白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具有较强致病性。  相似文献   
994.
本研究于2009年由患急性呼吸道疾病牛的鼻拭子中分离获得一株病毒,经形态特征、血清学试验及PCR鉴定表明,该病毒与牛腺病毒3型(BAV-3)相似。对其E2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登录的BAV1型、3型、4型及人、绵羊、鼠等其它种属来源的腺病毒E2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BAV-3的同源性为95.5%。经MEGA4软件分析,分离株与BAV-3验证值为100,表明其为BAV-3,并命名为BAV-3HLJ0955株。对该分离株热敏感试验表明,BAV-3 HLJ0955在56℃ 30min可被完全灭活,属于BAV第一群。这是国内首次分离获得BAV-3的报道。  相似文献   
995.
为构建表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主要免疫原S1蛋白的重组腺病毒,本研究以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为载体,以IBVCK/CH/LHLJ/04V株S1基因为外源插入靶基因,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了一株稳定表达IBVS1蛋白(90ku)的重组腺病毒,命名为rAdV-S1。通过PCR鉴定、间接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证实S1蛋白在重组腺病毒中获得表达。对构建的重组腺病毒和亲本腺病毒的生长动力学分析表明,该重组病毒的毒价为108.25TCID50/mL,并且两者在生长动力学方面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为动物试验和该重组腺病毒免疫特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6.
本研究由疑似猪流感病料样品中分离一株病毒,通过HA、HI、电镜观察、生物学特性测定及全基因序列测定表明,分离病毒株为H3N2亚型人流感病毒和H1N1亚型古典猪流感病毒(SIV)的重组体,命名为A/Swine/Fujian/F2/07(H3N2).该分离株含有8个基因片段,共13 442 bp,与GenBank中登录的H3N2亚型人流感病毒、H1N1亚型古典SIV和H3N2亚型SIV进行比较分析显示:分离株的HA、NS、NA基因与H3N2亚型人流感病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4.7 %~98.1%、94.4 %~99.5%和88.6 %~97.6%;与H3N2亚型SIV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7.7%~98.5%、82.5 %~99.9%和87.6 %~98.4%;M基因与H3N2亚型人流感病毒和SIV的同源性均在90.1%以下,而与H1N1亚型古典SIV的同源性在97.6%以上.基因型分析表明分离株的PB2、PBI、PA、HA、NP、NA和NS基因片段来源于1975年~1982年的人流感病毒,而M基因来源于H1N1亚型古典SIV,充分证明猪作为流感病毒“混合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山东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2006年~2010年从山东省发病的商品鸡中分离鉴定了17株IBV,并对其S1基因、N基因和M基因分别进行RT-PCR扩增、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疫苗株H120相比,17个分离株S1蛋白的变异程度较大,存在广泛的基因突变和氨基酸替代,多数病毒株还存在氨基酸的插入;N蛋白无碱基的缺失和插入,仅存在核苷酸的突变和氨基酸的替代;M蛋白除病毒株CK/CH/SD09/005插入3个碱基外,其它16个分离株仅存在少数的碱基突变和氨基酸替代.S1基因、N基因和M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分离株的3个基因在进化上相对平行,与国内分离株LX4同属一个进化分支,同源性较高;分离株SDYT0605的3个基因与疫苗株H120同源性较高,可能是免疫压力下变异的疫苗株;分离株SDTA06111、SDWF0608和CK/CH/SD09/005的S1基因、N基因和M基因分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本研究结果显示基因突变、插入和不同基因之间的重组是免疫压力下IBV变异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98.
为深入研究肠道细菌在蜱的生理学和传播病原上的作用,本研究进行了长角血蜱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按照细菌传统分离方法并结合16S rDNA测序鉴定,获得7个分离株,这些菌株分别属于显核菌属(Caryophanon sp.)、考克氏菌属(Kocuria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和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sp.)5个菌属。  相似文献   
999.
14-3-3 σ protein is a negative cell cycle regulator, with both reduced and elevated levels associated with cancer in humans.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expression of this protein in canine mammary tissues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ting. 14-3-3 σ was detected in 97% of the mammary tissue samples examined and was found in both myoepithelial (MECs) and epithelial (ECs) cells. Expression levels were elevated and reduced in neoplastic ECs and MECs, respectively (P < 0.001). Intense expression of 14-3-3 σ was detected in neoplastic ECs infiltrating blood vessels and lymph nodes and suggests a possible role for this protein in th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mammary neoplasms. Moreover, double immunostaining for 14-3-3 σ and the MEC – specific marker p63, confirmed that 14-3-3 σ is a highly sensitive marker of MECs since all p63 – positive cells were also positive for 14-3-3 σ. However, this protein is not exclusive to MECs as ECs also labelled positively.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不同品种牛血清对3T3-L1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采用模型细胞体外培养法模拟牛脂肪组织生长环境,为牛大理石纹肉早期选择提供一种可能性的方法。抽取17头秦川牛和28头秦杂牛血清,先制备没灭活和灭活血清组培养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相对数,油红O检测脂肪含量,再用不同品种牛血清培养细胞,检测细胞增殖相对数和脂肪含量,以及用比色法测定三磷酸甘油脱氢酶(GPDH)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结果表明,灭活血清培养细胞的增殖相对数量在分化培养第2和4天与分化脂肪含量在第2、4、6和8天都极显著高于没灭活血清组 (P<0.01);秦杂牛血清培养细胞的数量在第2和4天显著高于秦川牛 (P<0.05),秦川牛血清培养细胞分化的脂肪含量在第8天显著高于秦杂牛 (P<0.05),其他天数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分化第8天的细胞内GPDH和FAS酶活两牛种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果显示自制血清灭活比没灭活的更利于细胞的培养;牛血清品种是影响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因素,秦杂牛血清可能更有利于前脂肪细胞的增殖,而秦川牛血清可能更有利于前脂肪细胞的分化,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