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19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3篇
  17篇
综合类   192篇
水产渔业   1079篇
畜牧兽医   3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解曝气联合投加菌藻对湖泊水体的生态效应,于2019年7月24日-10月16日,在白洋淀沟壕中开展了曝气联合投加菌藻的水体生态修复试验,对比分析了修复水体和未修复水体的理化指标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试验期内,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能显著降低水体亚硝态氮(NO~-_2-N)浓度,同时明显减少了上下水层的溶解氧差异,对打破水体上下分层具有明显效果;进行生态修复的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逐渐由枝角类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向桡足类的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sp.)、桡足幼体(Copepodid)和无节幼体(Copepod nauplii)转变,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生态修复区内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综合结果来看,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能显著降低湖泊水体的亚硝态氮浓度,打破水体上下分层状态,同时使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明显降低,使其物种趋于小型化。  相似文献   
2.
为测定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隐蔽质粒的拷贝数,并探究不同基因组制备方式及定量策略对质粒拷贝数测定的影响,分别采用试剂盒和水煮法制备爱德华氏菌基因组,通过绝对定量和相对定量PCR测定两种不同总DNA制备方式下的隐蔽质粒拷贝数,同时测定试剂盒对染色体DNA和质粒DNA的回收率。结果显示,以试剂盒提取的总DNA测得的pEI1和p EI2拷贝数绝对定量和相对定量分别为3.63±0.30、5.04±0.18和4.22±0.15、5.13±0.50,显著低于以水煮法测得的pEI1和p EI2拷贝数的绝对定量11.84±0.80、11.70±0.25和相对定量13.85±1.64、11.90±0.97。回收率结果显示,试剂盒对染色体DNA的回收率(45.8±4.1)%,显著高于对质粒pEII的回收率(25.1±0.5)%和pEI2的回收率(31.3±1.7)%。结果表明:通过实时定量PCR测定爱德华氏菌隐蔽质粒的拷贝数时,基因组的制备以水煮法为宜,爱德华氏菌隐蔽质粒pEI1和pEI2均属于中拷贝质粒。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淡水珍珠蚌幼蚌壳顶穿孔的种种现象,提出了简易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试验使155亩池塘每亩成鱼净产量由104千克提高到474千克,其中10679亩每亩净产量达到518千克。  相似文献   
5.
作者于1982年及1983年的4月和9月先后四次对赣江进行了鱼类和食料基础等方面的调查,并在樟树、储潭两地周年进行渔获物分类统计。赣江鱼类有118种和亚种,其中鲤科58.5%,鲿科0.3%,鳅科5.9%,(?)科5.1%,其余18科21.2%.  相似文献   
6.
<正> 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室自1987年承担农业部04课题研究任务以来,进行了淡水养殖鱼类细胞电激融合实验。使用的仪器由Baekon-2000型电融合仪的电源,自制电极和电激融合槽,以及SV-8型立体显微镜组成。1988年计进行了团头鲂囊胚细胞与团头鲂未受精卵,草鱼囊胚细胞与团头鲂受精卵两个组合,11批电激融合实验。共获得了81个细胞融合原肠胚,并从中孵化出50尾鱼苗。初步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细胞融合鱼多为嵌合体。  相似文献   
7.
<正> 长江口原为我国天然蟹苗的最大产区。近几年其产量逐年减少,1988年和1989年均未形成苗汛。在此期间蟹苗南移,浙江省瓯江口产区的产量却逐年增加,并已成为目前的最大产区。但其产量及规模远不及当年长江口区的大。如1987年瓯江口最高产量为7500千克,而长江口产量在1981年曾达到65776千克。为了充分利用蟹苗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瓯江地区将大眼幼体培育为幼蟹再行出售。但是幼蟹运输方法仍用运输大眼幼体的方法,成活率不甚理想。过去已有一些介绍运输大眼幼体的经验报道,但是运输幼蟹还是近年的事,尚未见这方面的报道。本文就作者在这方面所做试验,及参加运输和所了解到的这方面情况,对如何提高幼蟹成活率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一系列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害的行为的传播,这一点可以从业内普遍且无限制地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得到证实,特别是在一些普及养鱼的发展中国家,为防止鱼类遭受细菌感染形成了不健康的生产方式。多种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包括一些医学上有益但不可降解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10.
为调查造成中国西北某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场幼鱼出现持续性死亡的病因,采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分子鉴定的方法对患病虹鳟进行了鲑鳟常见病毒筛查,同时采用系统发育分析、电镜观察、滴度测定及人工回归感染等方法对分离获得的毒株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显微结构观察及毒力特性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患病虹鳟的肝、脾及肾组织细胞发生广泛性坏死,并伴随空泡化及溶解等现象;由病鱼内脏组织制备的组织匀浆悬液均能够感染CHSE-214细胞并产生典型细胞病变(CPE);从该养殖场的不同养殖区域共分离到3株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其中IPNV-F1和IPNV-W2属于基因组Ⅰ型,分别与IPNV中国分离株WZ2016(KX355401)和ChRtm213(KX234591)同源性最高,VP2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和98.5%,IPNV-W1属于基因组Ⅴ型,与意大利毒株IPNV/O.mykiss/I/PN/208/Mar88(MG543567)同源性最高,二者的VP2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为99.1%;接种病毒后的CHSE-214细胞内存在大量呈晶格状排列的无囊膜病毒粒子,3株IPNV分离株在CHSE-214细胞上的平均滴度分别为107.43 TCID50/0.1 mL(IPNV-F1)、107.30 TCID50/0.1 mL(IPNV-W1)和107.29 TCID50/0.1 mL(IPNV-W2);分别以0.1 mL/尾的剂量向健康虹鳟幼鱼腹腔注射各IPNV分离株,在攻毒后60 d内虹鳟未出现死亡,攻毒后30 d时,病毒在组织中的平均滴度分别为104.50 TCID50/0.1 g组织(IPNV-F1)、105.38 TCID50/0.1 g组织(IPNV-W1)和104.13 TCID50/0.1 g组织(IPNV-W2),攻毒后60 d时,病毒在组织中的平均滴度下降为103.43 TCID50/0.1 g组织(IPNV-F1)、104.50 TCID50/0.1 g组织(IPNV-W1)和103.21 TCID50/0.1 g组织(IPNV-W2).研究表明,该发病养殖场同时存在基因组Ⅰ型和Ⅴ型的IPNV,本研究首次从同一养殖场分离到两种基因型的IPNV,可为中国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