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4篇
  17篇
综合类   296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87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51.
奶水牛牛分枝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患疑似结核病的广西奶水牛群中进行牛分枝杆菌的分离和鉴定。共收集了238份临床样品(鼻黏液及牛奶),病料经1.25 mol/mL NaOH溶液预处理后,接种罗氏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分离菌经进一步纯化后进行抗酸性染色并镜检,镜检后判为阳性的细菌再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进行鉴别培养,同时,应用PCR方法对镜检为阳性的细菌进行进一步的鉴别检验。结果收集的所有临床样品,经37℃培养后共获得细菌12株。这12株菌经抗酸性染色后镜检都为分枝杆菌阳性,进一步经鉴别培养基鉴定12株菌中有2株为牛分枝杆菌,其余均为非典型分枝杆菌。2株牛分枝杆菌经PCR方法鉴定得以确诊。  相似文献   
152.
母猪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广西11个猪场98份患子宫内膜炎的母猪子宫分泌物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分离到的细菌有链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其中链球菌、大肠杆菌分别占53.85%和37.50%。对分离的主要细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了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153.
副鸡嗜血杆菌16 S rDNA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副鸡嗜血杆菌的16 S rDN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XZIC1和XZIC2,对6株副鸡嗜血杆菌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对6株副鸡嗜血杆菌均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一致的282bp片段,而对鸡毒支原体、禽巴氏杆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新城疫病毒、大肠埃希菌、鸡白痢沙门菌、禽流感病毒(H9)、鸡喉气管炎病毒及葡萄球菌等9种病原体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该PCR敏感性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检测到10pg的副鸡嗜血杆菌DNA模板。采用引物XZIC1和XZIC2,对分别用副鸡嗜血杆菌ctcc253、ctcc255、ctcc257、ctcc269株感染SPF鸡的临床病料DNA进行PCR扩增,均可扩增出单一的282bp的片段。  相似文献   
154.
从广西南宁某猪场分离1株病毒(GX-3/98),通过RT-PCR扩增出猪瘟病毒约250 bp的E2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与猪瘟石门系强毒株及兔化弱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0.6%和81.1%,属于基因Ⅱ群,subgroup 2.1亚型。该毒株经本动物传3代,均不表现典型的猪瘟临床症状。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后,以此分离病毒攻毒,进行免疫保护相关试验,结果免疫组100%(2/2)获得保护,且在攻毒前、后扁桃体HCFA检测均为阴性。对照组(非免疫猪)攻毒后50%(1/2)死亡,另1头猪耐过。扁桃体HCFA检测,于攻毒后1周开始出现阳性结果,且一直持续到猪死亡的第79天。本试验结果初步表明,我国现行使用的猪瘟兔化弱毒苗对目前猪瘟病毒流行毒株仍具有良好的保护力。GX-3/98流行株为1株毒力较低的猪瘟病毒,能够长时间散毒。  相似文献   
155.
为建立一种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快速鉴别诊断方法,针对MB的uvr C基因和BVDV的5'端非编码区(5'-UTR)保守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两对特异引物,并将三温式PCR扩增程序简化为二个温度梯度,建立了鉴别MB和BVDV的二重二温式PCR方法。该方法能同时扩增MB和BVDV,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412和170 bp。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参试的所有毒株只扩增MB和BVDV基因组,对其它牛病原体无扩增;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低能同时检测到104拷贝的两种目的核酸;干扰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同时检测两个模板不同浓度的组合,试验结果不受模板影响。综上,本研究所建立的二重二温式PCR方法特异、敏感、快速、简便,可应用于MB和BVDV临床鉴别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56.
为建立快速、灵敏且可定量检测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根据GenBank登录的革兰阴性菌floR基因保守序列,利用PrimerExploerV4设计特异性LAMP引物,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氟苯尼考耐药floR基因的LAMP方法。该LAMP检测方法反应温度为63℃,反应时间为60min,具有可实时监测反应、定量检测出floR基因的拷贝数,以及操作简便的特点,灵敏度高,检测限为6.24×100拷贝,是普通PCR的100倍。用建立的方法检测对氟苯尼考不同敏感性的大肠埃希菌floR基因,结果显示,对氟苯尼考敏感、中介和耐药的菌株均检测到floR基因,其拷贝数与菌株MIC相关,提示floR基因不仅存在于氟苯尼考耐药菌中。所建立的floR基因LAMP检测方法可为floR基因的监测,以及氟苯尼考耐药性产生和传播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7.
试验旨在研究使用酸化剂、益生菌、中草药3种添加剂对保育猪的血清中内毒素以及免疫抗病性能的影响。随机选取28~30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500头,平均分成5个试验组(A、B、C、D、E),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酸化剂组,C组为益生菌组,D组为中草药组,E组为抗生素组。从仔猪断奶后开始饲喂,记录各组仔猪的生长性能及腹泻率,试验期为30 d。试验后,各组之间的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无显著差异(P0.05),B、C、D组的腹泻率比A组分别降低了52.00%、6.46%、20.00%,比E组分别降低了72.24%、45.91%、53.73%,D组的成活率为100%;B组RBC总数显著高于C组(P0.05),极显著高于D组(P0.01),B、C、D组WBC含量比试验前极显著升高(P0.01);E组IgG水平显著低于A、D组(P0.05),各组IgM含量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E组内毒素浓度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所使用的酸化剂、益生菌和中药配方这3种替抗添加剂,能够显著降低保育猪血清中内毒素含量,增强仔猪的免疫力和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其中以酸化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8.
试验旨在了解广西猪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疫病的发生态势,为预防和控制此类疫病提供科学依据。采用RT-PCR/PCR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8年2月采自广西的349份流产胎儿样品进行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及猪乙型脑炎病毒(JEV)6种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疫病病原的检测并分析其阳性检出率在不同年份、季节之间的差异及病原混合感染情况。结果显示,2014-2017年,6种病原的猪场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JEV(36.00%)、PRRSV(16.00%)、PCV2(9.00%)、PRV(7.00%)、PPV(6.00%)和CFSV(5.00%),样品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JEV(27.06%)、PRRSV(6.18%)、PRV(5.88%)、PCV2(3.82%)、CSFV(2.35%)和PPV(2.35%)。季节因素对6种病毒性繁殖障碍疫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JEV在夏季、秋季检出率较高,春季、冬季检出率较低;PRRSV一年四季检出率均较高,且无明显差异;PCV2在春季检出率较高,其次是夏季和冬季,秋季检出率较低;PRV在春季、冬季检出率较高,夏季、秋季检出率均为0;PPV在夏季检出率较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检出率为0;CSFV在冬季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夏季,春季和秋季检出率均为0。流产胎儿以单一感染为主,6种病毒均存在不同程度单一感染情况,单一感染率JEV最高(23.82%)、PCV2最低(0.59%);混合感染以双重感染为主,其中以2016年双重感染情况较多,且感染组合多样;三重感染情况较少、仅在2016年送检样品中发现1例,未发现四重及四重以上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2014-2017年,JEV均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已成为广西部分猪场母猪流产最主要病毒性病原。PRRSV和PRV仍是目前引起广西猪场母猪流产的主要病毒性病原。  相似文献   
159.
螺旋藻抗炎和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探讨螺旋藻抗炎作用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构建小鼠体内炎症模型,以地塞米松为阳性对照药物,以小鼠耳肿胀为观察指标,探讨螺旋藻的体内抗炎作用;通过环磷酰胺构建小鼠免疫抑制模型,以不同剂量螺旋藻处理后测定免疫抑制小鼠及正常小鼠的脏器指数、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同时结合脾脏及胸腺病理组织学观察,探讨螺旋藻对免疫抑制小鼠及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螺旋藻对小鼠体内抗炎作用影响的试验中,0.3%螺旋藻灌胃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极显著高于地塞米松对照组和其他螺旋藻处理组(P0.01),且螺旋藻对各试验组小鼠的脏器指数无不良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螺旋藻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试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指数极显著上升(P0.01),其它各剂量螺旋藻处理组小鼠胸腺指数跟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小鼠血清IL-2、IL-6、TNF-α、IFN-γ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小鼠的脾小体萎缩、胸腺小体减少、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变性坏死,而各剂量螺旋藻处理组的脾小体和胸腺小体结构清晰完整、淋巴细胞增多。综上,螺旋藻能降低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对小鼠的免疫抑制,并且能修复小鼠脾脏和胸腺损伤,说明其在抗炎和缓解免疫抑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0.
以体质量为(100.0±10.0) g的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设置生长最适宜组(28℃)和高温应激组(35℃)2个处理水平,暂养7 d后分别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统计累计死亡率,并于细菌感染后24、48、72、96、120 h,采集组织检测HSP70基因表达水平,探讨高水温下无乳链球菌感染罗非鱼过程中HSP70的作用机制,为制定控制无乳链球菌病的合理策略提供数据支撑。试验结果表明,LD50攻毒试验中,28℃组试验尼罗罗非鱼在感染后48 h内没有死亡,感染120 h的累计死亡率为20%;而35℃组试验罗非鱼在感染24 h后累计死亡率就达到13.3%,在感染120 h后累计死亡率达到53.3%。各组织中,HSP70基因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鳃中24 h的表达量为最高,鱼脾、肠和肝中48 h的表达量为最高。说明水温35℃组无乳链球菌感染的罗非鱼累计死亡率显著高于28℃组,水温28℃组和35℃组的HSP70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