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5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林业   249篇
农学   102篇
基础科学   169篇
  168篇
综合类   1018篇
农作物   86篇
水产渔业   111篇
畜牧兽医   571篇
园艺   171篇
植物保护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渭北旱塬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分布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8年(2007—2015)定位试验,在小麦-玉米轮作下研究了免耕-深松(NS)、深松-翻耕(SC)、翻耕-免耕(CN)和连年免耕(NN)、深松(SS)、翻耕(CC)等轮耕措施对土壤养分分布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处理(连年深松、免耕-深松)使表层(0~10 cm)土壤与底层(10~20、20~35、35~5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差异更大,翻耕或免耕的相对差异较小;在0~50 cm的土层中,硝态氮含量在20~35 cm土层相对较高,且以翻耕(CC)处理的含量最高;铵态氮含量在10~20 cm土层相对较高,以免耕-深松(NS)处理的含量最高;连年深松(SS)处理使土壤全钾表层含量较高。免耕-深松(NS)措施在6种耕作措施中小麦和玉米产量均为最高,显著高于翻耕(CC)、免耕(NN)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小麦春季管理技术要点目前,冬小麦陆续返青起身,春季麦田管理要遵循因苗因地制宜,促控结合,分类管理,科学合理运筹肥水等原则。针对今年小麦苗情特点,春季田间管理的技术路线是:突出"早"字,立足"防"字,以"一促四防"(促弱苗、防春旱、防冻害、防病虫、防早衰)为重点,因地因苗,分类指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贵州省荔波县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6年荔波县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上升,人均旅游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赤字逐年上升,特别是在2016年,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到-0.009gha/cap,已经接近临界值。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控制人均旅游生态足迹持续上升势头,尤其要重点控制重大节假日过载客流量对景区旅游生态环境的冲击,合理设计景区间客流量的空间分布,并构建动态管理机制。同时建议增加旅游资金投入,做好景区景点布局规划,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以提高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4.
连杆弯曲或扭曲变形后会造成发动机工作粗暴等不良后果,破坏了内燃机的正常工作,缩短了内燃机的使用寿命。简述了连杆变形的原因,重点介绍了连杆变形的检测方法和修理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5.
阜新玉米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新地处辽西北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气候条件风沙半干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年平均降水量为490 mm左右。在如此环境条件下,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对于阜新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的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技术可以在作物需水时灌溉,改变了传统漫灌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用水量,也为玉米增产提供了保证。本文作者总结了阜新玉米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广西畜禽产品中沙门氏菌血清型、耐药性及耐药基因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了解广西部分地区畜禽产品中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和耐药状况,以及β-内酰胺酶blaTEM、blaCTX-M基因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基因qnrA、oqxA、oqxB、aac(6′)-Ⅰb-cr的流行情况。对沙门氏菌进行分离鉴定与血清型分型,采用K-B纸片法对其中随机挑选的80株分离株进行2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采用PCR方法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从零售生鲜畜禽肉中分离的176株沙门氏菌分属5个血清群,共26种血清型,主要优势血清群为B群60.23%(106/176)、E群18.75%(33/176)和C群15.91%(28/176),主要优势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氏菌35.23%(62/176)、鼠伤寒沙门氏菌11.93%(21/176)和伦敦沙门氏菌9.66%(17/176)。80株分离株对24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复方新诺明、林可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最高,均高于90.00%,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头孢拉啶、头孢氨苄、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阿奇霉素的耐药率介于50.00%~90.00%之间,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的耐药率小于10.00%;所有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株,其中最少为2重耐药,最多为17重耐药,多重耐药性主要集中在10~16重耐药,共占总数的78.75%(63/80)。PCR结果显示,80株分离株各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blaTEM98.75%(79/80)、blaCTX-M26.25%(21/80)、oqxA26.25%(21/80)、oqxB21.25%(17/80)、qnrA16.25%(13/80)、aac(6′)-Ⅰb-cr 50.00%(40/80)。结果表明,广西畜禽产品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呈多样性分布,分离株的耐药情况严重,临床日益严重的耐药现象与耐药基因的普遍存在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学科建设与历史发掘的需要,中国农业大学设置了农业经济史专业。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模式、编著专业教材、探索新的培养体制、重视高水平课程体系的构建,本学科取得了初步的教学及科研成果。从学科建设的实践来看,农业高校开展农业经济史教学意义重大。从学科发展看,经济史教学与研究丰富了日益"数学化"经济学的内涵,保证了经济学学科的长足发展,加强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与国际经济史学界的合作。从长远看,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落葵(Basella alba L.)种子蛋白提取工艺,并分析其抑菌和抗氧化特性,为开发利用落葵种子蛋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盐析法提取落葵种子蛋白,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通过比较不同浸泡缓冲液、浸泡时间、料液比和硫酸铵饱和度提取蛋白的抑菌效果,选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从而确定最佳提取方案;通过牛津杯抑菌试验评价落葵种子蛋白对33株菌的抑菌效果,同时对其还原力及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进行测定。【结果】3个因素对落葵种子蛋白提取效果的影响排序为料液比硫酸铵饱和度浸泡时间;其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14 h、料液比1∶8、硫酸铵饱和度95%,在此条件下提取物的蛋白含量可达33.00 mg/mL,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为19.68 mm。落葵种子蛋白抑菌范围较广,对红酵母、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藤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大肠杆菌等33株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落葵种子蛋白还原力测定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_(50))为4.867 mg/mL,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半抑制浓度(IC_(50))为27.817 mg/mL。【结论】落葵种子蛋白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和抗氧化特性,有作为天然抑菌剂和抗氧化剂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台风“山竹”袭击后的 100 种常见绿化树种风害受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 其抗台风能力进行分级。结果表明 100 种常见绿化树种的抗风性强弱可分为 3 个等级,I 级抗风树种 54 种,II 级抗风树种 35 种,III 级抗风树种 11 种,其中 I 级抗风性能最好,III 级抗风性能最差。深圳市常 用绿化树种有 89 种较为抗风,11 种树种抗风性较差,抗风树种大多为乡土树种,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 应尽可能选用抗风性强的 I 级抗风树种。  相似文献   
10.
从农业灾情调查的角度,分析了十堰地区强降雪对香菇、黑木耳、羊肚菌食用菌产业的影响与危害。鉴于2018年1月4日强降雪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对食用菌大棚损坏严重的事实,分析了导致香菇、羊肚菌减产原因,提出了灾前预防、灾期应对以及灾后救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