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促进江西茶产业发展,从江西3个重点产茶县采集10个有代表性的绿茶样,其中当地群体种样7个,引进良种样3个,用GC/MS分析香气组分。采集的绿茶样分析出33种主要香气成分,主要是醇类、酯类、醛类、烯类、酮类、烷烃类和杂环类。3个产地群体种与引进良种比较,群体种香气成分以醇类为主,占43.2%,其次酯类,占21.1%,醛类和烯类分别占14.2%和12.3%;引进良种香气成分以酯类为主,占53.3%,其次是醇类,占15.1%,醛类和烯类分别占8.5%和6.9%。单个物质比较,含量相差最大的是癸酸乙酯,群体种样中癸酸乙酯含量占4.8%,而引进良种含量占42.4%。群体种与引进良种所制绿茶香气物质的基本组成相似,但香气物质的组成比例相差极大,群体种绿茶香气成分以醇类和酯类为主,引进良种以酯类为主,酯类超过香气成分总量的50%,特别是癸酸乙酯单种物质的含量引进良种较群体种高631%。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柑橘品种之间的精油成分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沃柑、红江橙、橘柚3种柑橘果皮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挥发油成分。结果表明,沃柑、红江橙、橘柚分别检测出74、85、74种成分,各占总峰面积的81.6%、87.03%、79.38%,主要为萜烯烃类、酯类、醛类、醇类、酮类和酚类成分,其中萜烯烃类、酯类、醛类含量最高。三种柑橘果皮共有35种相同成分,主要为1-辛醇、香茅醇、紫苏醇等。独有的香气成分中,沃柑有21种、红江橙29种、橘柚20种。不同柑橘品种精油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柑橘果皮不同香气及加工品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收集蓝紫色和浅粉色2种花色蒙古莸鲜花的挥发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蒙古莸鲜花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2种花色蒙古莸鲜花挥发物中共检测出33种成分,分别属于萜烯类、酯类、酮类、烷烃类、芳香烃类、胺类、腈类和其他类。在上述8类成分中,蓝紫色蒙古莸花的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而浅粉色蒙古莸花的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蓝紫色蒙古莸花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β-蒎烯、3-蒈烯、(1R)-6,6-二甲基-二环[3,1,1]庚烷-2-酮和γ-松油烯,浅粉色蒙古莸花主要挥发性成分为N-(3,4-二甲苯基)甘氨酸乙酯、2-丙烯酸,3-(4-甲氧基苯基)-2-乙基己基酯、邻-异丙基甲苯、D-柠檬烯和(1R)-2,6,6-三甲基二环[3,1,1]-2-庚烯。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油梨种子挥发性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分离与鉴定,以揭示油梨种子挥发性成分组成。经计算机检索与标准谱图对照,确定其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油梨种子中初步鉴定了83 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86.10%,其中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化合物种类有萜类37种(77.75%)、醇类13种(2.17%)、酯类8种(1.77%)、醛类13种(1.63%)、烃类4种(1.21%)、环氧类2种(0.94%)、酮类3种(0.42%)、肟类1种(0.11%)、酸类1种(0.07%)、噻唑类1种(0.04%),其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有反式-α-佛手柑油烯(27.99%)、大牛儿烯D (11.01%)、反-β-法尼烯(6.85%)、β-倍半水芹烯(4.44%)、反-β-罗勒烯(4.13%)、β-石竹烯(2.82%)、β-甜没药烯(2.56%)、α-蒎烯(2.48%)、δ-杜松烯(2.09%)、反-α-香柠檬烯(1.43%),本研究结果为油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冷饭团(Kadsura Coccinea)果实部分挥发性成分及含量。以其花、果皮、果肉、籽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果实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有机成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4个部位鉴定出94种化合物,含量为92.8%;,不同部分释放物质类型及含量存在差异性,但均含有醇、烷、烯类物质,亦是主要构成种类,其中又以烯类为主;4个部位监测到6种共同含的化合物,但都不是主要构成成分。冷饭团花、果肉、果皮主要挥发性成分有石竹烯、蒎烯、大月桂烯、榄香烯、毕澄茄烯等,它们大部分具有保健和药用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颜色果袋对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测定红色、蓝色和绿色果袋套袋成熟果实挥发性物质。红色、蓝色和绿色果袋处理果实分别检测到43种、40种和36种发性物质,未套袋果实有36种。挥发性物质中酯类为最主要香气成分,红色、蓝色果袋套袋处理酯类均降低,红色、蓝色和绿色果袋果实酯类含量分别占总含量的84.91%、86.35%和88.74%,主要酯类有乙酸己酯、乙酸2-甲基丁酯、2-己烯-1-醇乙酸酯、乙酸丁酯、丁酸己酯;检测出的主要烯类和醇类物质分别是α-法尼烯和正己醇。红色果袋实烯类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低,蓝色果袋果实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酯类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低,而绿色果袋果实酯类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而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7.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3个品种的百香果果汁挥发性物质。从3个品种的百香果果汁中共分离出9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共有的挥发性成分有25种,各品种均以酯类、醇类、醛类、烯类、酮类化合物为主,但各品种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有明显的差异,黄金果果汁中的挥发性物质和特有挥发性物质最多,台农果汁中的挥发性物质和特有的挥发性成分最少。酯类是百香果果汁中主要的呈味物质,但不同品种百香果果汁中的主要呈味物质不同,黄金果中主要的呈味物质为丁酸乙酯、 正己酸乙酯、乙酸乙酯,台农果汁中主要的呈味物质为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紫果1号果汁中主要的呈味物质为乙酸乙酯。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赋予不同的品种独特的风味。  相似文献   

8.
研究寄生疫霉病菌对柑桔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以人工接种寄生疫霉病菌的晚熟柑桔品种岩溪晚芦的果皮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果皮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所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由稀萜类、醇类、酯类、醛类、芳香族化合物及少量的其他物质组成。健康果皮共检测到47种物质,发病果皮检测到85种,两者共有物质37种,在感病后未检测出而在健康果皮中存在的物质10种,占健康柑桔果皮挥发性物质含量的20%,感病后特有的挥发性物质47种,占挥发性物质含量的14.11%,柑桔感病后挥发性物质总含量增加了53.98%,其中增加种类和含量最多的是芳香族和稀萜类物质,分别增加了72.51%和167.64%。寄生疫霉病菌引起了柑桔生理代谢紊乱,挥发性物质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黑暗处理对植物挥发物释放日变化节律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在1天中6个时间点对正常光照和黑暗处理下的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叶片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测定。研究表明:百里香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烯烃类、芳香烃类、醇类、酚类和酯类,其中烯烃类挥发物的数量与相对含量均最多。正常光照下共检测出80种挥发物,8:00为挥发高峰期,12:00和0:00为挥发低谷期。黑暗处理组中共检测出77种,16:00数量最少,20:00数量最多。黑暗处理影响了各类挥发物相对含量日变化趋势,并且减小挥发物相对含量日变化波动幅度,其中烯烃类、芳香烃类、醇类挥发物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正常光照的41.57%,61.03%,42.87%。本试验为进一步探明植物挥发物释放机理提供了试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香橙果实香味浓郁,但是相关的物质基础并不清楚。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开展香橙果实的挥发性物质组分检测与鉴定。结果表明,香橙果皮中主要含有61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萜烯类物质33种,总含量82.30%。果皮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是柠檬烯(14275.39 ± 1627.08 μg/g FW),占总物质的68%;其次是γ-松油烯(2096.32 ± 235.90 μg/g FW),占总物质的9.99%;芳樟醇(965.64 ± 14.53 μg/g FW),占总物质的4.60%。果肉主要含有4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萜烯类物质27种,占总含量的82.30%。果肉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也是柠檬烯(46.50 ± 12.61 μg/g FW),占总物质的65.94%;其次是芳樟醇(6.33 ± 1.48 μg/g FW),占总物质的8.98%;γ-松油烯(4.75 ± 1.27 μg/g FW),占总物质的6.74 %。作为香橙的特征香味物质,(+)-香橙烯在果实的果皮和果肉中的含量分别为136353.16 μg/g FW (0.65%)和 312.27 μg/g FW (0.44%)。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紫花苜蓿叶,茎和花部位的挥发性成分,旨在探究紫花苜蓿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叶,茎和花部位共包括98种挥发性成分,各部位挥发性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差异显著(P0.05)。花中共鉴定出65种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3.69%,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辛酮(相对含量为23.17%);叶中鉴定出66种挥发性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0.42%,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辛酮(相对含量为27.38%);茎中的组分及含量相对较少,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79.10%;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戊酮(相对含量为23.31%)。叶,茎和花部位的共有挥发物有24种,含量较高的有3-戊酮、2-甲基丁醇、顺-2-戊烯醇、叶醇、4-甲基-1-戊醇、叔丁基环己烷、2-蒎烯、辛醇和乙酸叶醇酯。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紫花苜蓿防治害虫的植物源引诱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省主栽品种‘黄金’和‘紫香’西番莲果实为试材,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分析两种百香果果实挥发性风味物的差异。结果表明:基于GC-IMS技术,在西番莲果实中共检测出4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已定性物质43种,主要包括酯、醇、萜烯、酮和醛类化合物,以酯、醇和萜烯类为主。‘黄金’西番莲果实中己酸乙酯、乙酸乙酯等酯类和柠檬烯、月桂烯等萜烯类物质含量较高,而‘紫香’西番莲果实中己酸异戊酯、辛酸乙酯、己酸甲酯、甲酸乙酯、2-甲基丁酸丁酯、丁酸甲酯、丁酸己酯等酯类和2-庚酮、丙酮等酮类物质含量较高。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区分两种西番莲果实,前两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高达99%。同时,构建了两种西番莲果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指纹图谱,为西番莲品种识别、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产地沙田柚果肉中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沙田柚由于受当地土壤、气候、栽培管理等条件的影响,在果肉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三个不同产区沙田柚果肉中共检测到5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广西沙田柚32种,广东沙田柚34种,四川沙田柚40种,相同的挥发性物质有21种。四川沙田柚含有11种独特挥发性物质、广西沙田柚3种、广东只有1种。萜类和醛类的种类最多,酯类和醛类含量最高。广西和广东沙田柚果肉中的挥发性物质以酯类为主,分别占总量的91.69%和60.28%,四川沙田柚果汁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量的48.14%。  相似文献   

14.
采用GC-MS技术对蜂蜜花粉汁、未加花粉的蜂蜜酒和蜂蜜花粉酒进行了香气成分分析。蜂蜜花粉汁鉴定出91种,蜂蜜酒87种,蜂蜜花粉酒105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分别是86.45%、82.80%和86.59%。这些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酯类、烷类、烯类、酸类、醛类、酮类、醚类和胺类等。在蜂蜜花粉汁中,醇类和烷类化合物居多;在发酵酒里,醇类和酯类化合物较多。蜂蜜花粉酒与蜂蜜花粉汁有27种共同香气物质,蜂蜜花粉酒与蜂蜜酒有38种共同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四种油梨的果皮、果肉、果核三个部位的多酚提取物的总酚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分别采用Folin-Ciocalteu法确定了水果提取物的总酚含量,通过测定水果提取物的DPPH清除率、ABTS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确定其抗氧化能力,同时测定了提取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四种油梨的三个部位果皮、果肉、果核的总酚含量为9.6~27.8 mgGAE/g干物质;DPPH、ABTS、羟基自由基清除率IC50值分别是41.7 ~ 144μg/ml、27.3~2783μg/ml、20.2~323.1μg/ml。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的IC50值分别是202~2042μg/ml。总体而言,四个品种油梨的果皮、果肉、果核三个部位的抗氧化活性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比较是果肉?果皮?果核。因此,我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利用果皮、果核这些不可食用的部位,达到变废为宝、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陈金慧  马慧燕  陈煜  何禾 《草业学报》2022,31(2):88-100
五爪金龙是我国华南地区具有强入侵性的外来植物,其入侵机制与化感作用间的关系备受学者关注。通过模拟自然条件下五爪金龙挥发和淋溶两种途径的作用,发现这两种途径对三叶鬼针草和生菜种子发芽率、发芽速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继而采取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树脂洗脱法分别收集这两种途径释放的物质,并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分析各自成分。结果表明,五爪金龙叶片挥发物被检测出18种萜烯类化合物,其中石竹烯(28.17%),β-罗勒烯(16.59%),α-蒎烯(13.65%)和β-柏木烯(9.43%)相对含量较多。淋溶水主要为酚酸类,肉桂酸(39.21%),琥珀酸(15.15%),丙酸(11.12%)及月桂酸(9.38%)相对含量居于前四。在定量得出上述主要物质实际浓度后,进一步处理受试植物发现,淋溶途径释放的肉桂酸和月桂酸显著抑制两种受体植物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速率,丙酸和琥珀酸则对两种受体植物大部分指标无显著影响。此外,4种主要叶片挥发物对受体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β-柏木烯和石竹烯的作用明显强于α-蒎烯和β-罗勒烯。综上所述,挥发与淋溶是五爪金龙重要的化感效应作用途径,它们分别产生以萜烯及酚酸类为代表的物质,且这两类物质对受体植物种子萌发能形成抑制,但不同物质对受体植物的抑制程度显著不同。由此可见外来植物五爪金龙产生的化感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释放并发挥作用,其中的关键物质则对其化感作用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巴氏杀菌和微波杀菌方式对锦橙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杀菌后的锦橙汁香气成分变化,并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杀菌后,共检测出5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共有的挥发性成分有34种,主要是烯烃类、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相比未杀菌橙汁,巴氏杀菌后产生了2种新的挥发性成分,同时消失了10种挥发性成分;微波杀菌后新产生了5种挥发性成分,同时有3种挥发性成分消失了。微波杀菌处理橙汁有利于橙汁中萜烯类和酯类香气物质的保留,而两种杀菌方式对橙汁中醇类、醛类和酮类物质的影响均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8.
采用3种提取方法提取杨梅叶精油,将其添加入卷烟中评吸评价,评价最好的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出的杨梅叶精油。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杨梅叶精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嗅辩仪分析检测杨梅叶精油成分和主要香味物质。共检测出84种物质,烯烃类物质46种,醇类物质16种,酮类物质8种,醛类物质5种,酯类物质4种,酸类物质1种,酚类物质1种,烷烃物质1种和酰类物质1种,其中β-石竹烯(40.16%)和α-葎草烯(28.023%)含量最高。检测出46种香味成分,综合分析表明β-石竹烯、α-白菖考烯、氧化石竹烯和α-葎草烯是杨梅叶精油的关键特征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山刺玫鲜花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方法从山刺玫鲜花中鉴定出42种香气成分,以醇类(54.88%)和醛类(19.55%)化合物为主。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前5种成分分别为苯乙醇(12.69%)、香叶醇(9.85%)、香茅醇(8.80%)、橙花醇(7.84%)和2-正戊基呋喃(7.45%)。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海南特种野猪和屯昌黑猪的肌肉挥发性风味特性的差异,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吸附提取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组分,经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串联技术分析检测背最长肌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根据总离子流图,由计算机Nist和Willey库检索定性检出的化合物,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对检出的化合物进行定量并用相对含量表示;采用SAS 9.0软件整理数据并对成分相同且相对含量大于1%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观测两种杂交猪肉品质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差异,结果用百分比和特征向量表示。结果表明:在这两种杂交猪的肌肉中,主要检测出醛类、醇类、酮类、烃类、酯类、酸类、杂环化合物等。脂质的氧化产物醛、醇以及酮类化合物是海南特种野猪肌肉最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占总挥发性化合物的85.95%,其中醛类物质含量最多,占总体化合物的60%以上,而碳氢化合物、酸类、酯类、酚类、杂环化合物含量较低。肉品中重要的风味呈味物质是含硫、含氮及杂环化合物,在两种肉品中检出对猪肉香气有重要贡献的2-烷基呋喃,并且含量相对较高。与屯昌黑猪相比,海南特种野猪肉中碳氢化合物种数相对含量总数小于屯昌黑猪,主要以庚烷、β-蒎烯、1,3-二甲基-环戊烷为主。十一醛、十四醛、顺-2-壬烯-1-醇、2,4-己二烯-1-醇、1-苯基-1,2-丙二酮、β-蒎烯等多种化合物只存在于海南特种野猪中,因此推测脂质的氧化产物醛、醇以及酮类化合物是造成海南特种野猪和屯昌黑猪肉风味差异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