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分离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病毒,从河南省濮阳地区某疑似感染鸡法氏囊病病毒的鸡场采集病料,用SPF鸡胚对病毒进行分离培养,通过琼脂扩散试验和RT-PCR扩增VP4片段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毒株能引起鸡胚规律性死亡,且出现CAM增厚、鸡胚出血等明显病变;待检抗原、标准阳性血清之间出现阳性沉淀线;琼脂电泳得到大小约为1200bp片段,与预期结果相符。结果证明该分离株为IBDV地方株,并命名为PY05株。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中已经发表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基因的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Blast在线检索GenBank数据库,未发现其他相似序列。提取已鉴定的IBDV—QD株传代病毒尿囊液的总RNA,合成cDNA模板,优化RT-PCR反应条件,最终获得预期453bp的目的片段,IBDV扩增产物经测序结果证实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致病力不同的IBDV毒株相应序列同源性达97.4%~99.9%,最终建立了RT—PCR检测方法。用已建立的RT—PCR方法对已知的8份临床IBDV阳性法氏囊病料进行检测,阳性率达100%,另外对2份鸡白血病病毒(ALDV),2份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ILTV),2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阳性病料进行平行同条件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所建立的RT—PCR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可用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初步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已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的蛋鸡群发生非典型IBD的原因,从2019年检测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阳性的病料中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从5份阳性病料中分离到5株IBDV,5株分离株均不致死SPF鸡,剖检后仅发现法氏囊萎缩,无其它典型病变;对5株分离株VP2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5株IBDV均属于新型变异株分支,而且5株IBDV分离株均具有IBDV变异株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222T、249K、286I、318D,另外也具有新型变异株的独特氨基酸位点221K、252I和299S;攻毒保护试验表明,使用当前的IBD灭活疫苗对IBDV经典强毒株可提供100%保护,对2019年分离的IBDV流行株保护率为50%~80%。研究提示,IBDV新型变异株已在部分蛋鸡群中流行,而且当前疫苗不能对鸡群提供完全保护,有必要研发用来预防IBDV新型变异株感染的疫苗。  相似文献   

4.
对100日龄的发病鸡,经临床诊断后,取法氏囊用IBDV抗原检测卡试剂盒进行检测,同时将法氏囊剪碎、研磨,进行RT-PCR试验。结果显示,IBDV抗原检测卡结果是阳性,获得序列的VP2基因高变区序列分析结果与IBDV的E-DEL毒株的同源性为94.9%,说明青年鸡感染了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快速检测与分型技术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根据已发表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核苷酸序列 ,在病毒结构蛋白 VP2编码基因的高变区两端外侧的保守序列内设计合成了 2条寡核苷酸引物 ,对各种不同致病性的 12株参考毒株进行了 RT- PCR检测。结果 :12个参考毒株均能扩增出约 6 79bp的目的片段 ,而对照的 5种鸡源性病原体 NDV、IBV、CAIV、E.coli、PM均未扩增到相应片段 ;对疑似 IBD的 34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 ,并同时在其扩增的片段内设计另 1对引物进行 Nested- PCR检测 ,结果基础 RT- PCR检测到 11份阳性 ,Nested- PCR检测到 2 3份阳性 ,后者的检出率大大提高。结果表明 ,建立的 RT- PCR诊断技术具有特异、快捷、敏感的特点。取限制性内切酶 Sac 和 Ssp 以及设计的 2条 vv IBDV(超强毒株 )特异性引物 ,分别应用 v VP2片段 PCR扩增产物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型特异性引物的 PCR扩增 2种方法 ,对 7个 IBDV分离参考毒株和 2 4个临床样品进行致病性分型。结果 ,确定 2 1株属于 c IBDV(经典毒株 ) ,8株属于 vv IBDV,2株未能确定 ;2种分型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 ,均可用于 IBDV的快速分型 ,型特异性引物的 PCR扩增方法更为简便和快捷  相似文献   

6.
将秦皇岛某养鸡场疑似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死鸡进行剖检,为了对该疑似病例进行确诊,并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经对流免疫电泳,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毒的分离,阳性法氏囊病料进行病毒RNA的提取,采用套式RT-PCR对病毒的VP2高变区进行扩增,分析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被检毒株与GenBank报道的标准超强毒株OKYM、UK661、DV86同源性高达100%,与V3、V2亲缘关系较近。动物回归试验可使健康鸡100%发病,病死率80%。表该分离株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广东省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场分离了8株传染性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毒株,运用RT-PCR对分离毒株进行了鉴定,测定了8个分离株的ELD50以及其对SPF鸡的致死率。结果表明:这8株分离毒对SPF鸡的致死率均等于或超过60%,属于超强毒。运用RT-PCR方法对分离毒株进行了鉴定并对各毒株VP2基因高变区进行扩增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这8株分离株均为IBDV超强毒株,同时也说明当前在广东省引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毒株类型多为超强毒IBDV。  相似文献   

8.
诊断鉴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对该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从IBDV弱毒疫苗中提取病毒RNA,采用二步RT-PCR方法,建立诊断和鉴别IBDV毒株性质的分子诊断方法。结果表明:针对IBDV VP2基因高变区的基础RT-PCR引物和巢式RT-PCR引物,分别能够扩增出目标大小的特异性片段;区分IBDV超强毒株和经典毒株的RT-PCR扩增结果与预期目标一致。该方法可用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病的快速分子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山西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规律,将近5年来采集自山西不同地区发病鸡群的法氏囊组织病料,通过接种易感雏鸡分离出15株IBDV。用绒毛尿囊膜接种法测定鸡胚半数致死量,其ELD50在10~(-2.18)~10~(-2.91);测定所有分离株对非免疫鸡的致死率,结果为63.3%~86.7%,属于超强毒株;利用RT-PCR扩增病毒VP2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的15株病毒均具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的主要分子特征,即222A(WS2为S)、249Q、254G、256I、279D、284A、294I、299S及七肽区SWSASGS,综合其对非免疫鸡的致死率,确认所有分离毒株属于超强毒病毒株。说明在山西省境内存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10.
《今日畜牧兽医》2009,(10):67-67
为了解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广西流行株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的方法对2006年-2007年间采集自广西各鸡场的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设计针对VP2高变区(vVP2)g/引物对分离物通过RT—PCR进行鉴定及序列分析。共分离出9个IBDV毒株,其ELD50在105/0.2毫升~106.5/0.2毫升之间。  相似文献   

11.
兔出血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快速检测兔出血病病毒,参照RHDV-TP株VP60基因序列(GenBank Ac-ession AF453761),在其5′端设计一对引物,扩增片段为386 bp,建立了检测兔出血病病毒的RT-PCR检测方法。经过对反应参数的优化,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该方法在含多种已知病原的病料中,可特异性检出RHDV,检测病料的最高稀释度为10-5倍,且有很好的稳定性。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敏感性要高于血凝抑制试验,从而建立了RHDV特异、敏感的RT-PCR检测技术,可应用于RHDV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采用RT—PCR方法扩增获得了O型口蹄疫病毒的主要免疫原VP1基因,将其插入pMDl8-T载体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基因片段含有完整的FMDV结构蛋白VP1编码区。根据表达载体pQE-Trisystem的克隆位点序列和该VPl基因片段的末端序列设计了1对表达引物,以重组pMD-T—VP1阳性质粒为模板,扩增获得了VP1基因,通过酶切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QE—Trisystem上。经测序证实,重组表达质粒所含的外源基因VP1编码框正确无误。将重组表达质粒pQE—VP1转化至大肠埃希氏菌M15,通过IPTG诱导促使VP1基因高效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大小与预期的结果(26ku)一致,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以2mmol/LIPTG诱导表达5h时表达量最高,其中70%~80%的目的蛋白存在于菌体裂解后的上清中,表明外源基因VP1主要以可溶性方式表达。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研究从江苏某疑似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场采集病料,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RT-PCR检测、基因测序、SPF鸡胚接种、琼脂扩散试验和雏鸡攻毒等试验,证实了该鸡群发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且分离到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JSXY株),该病毒有较强的致病力,VP4基因比较分析发现其与变异株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同源性为95%。本研究为江苏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5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已登录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5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VP5基因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从IBDV标准毒株中扩增得到VP5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VP5,对重组表达质粒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IBDV VP5基因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得到了正确表达,所表达的融合蛋白与IBDV阳性血清具有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  相似文献   

15.
根据已发表的鹅细小病毒(GPV)B株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引物,PCR扩增GPV吉林分离株主要结构蛋白VP3基因,获得大小为1605bp的核苷酸片段。将该片段纯化后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9,双酶切鉴定,筛选阳性重组质粒并测序。经过酶切和连接反应,将VP3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进行了PCR和酶切鉴定。通过脂质体法将pVAX1-VP3转染Vero细胞,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VP3基因克隆成功,与GPVB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2%;PCR和酶切鉴定结果证实,成功构建了含VP3基因的GPV真核表达载体pVAX1-VP3。提取转染该质粒的Vero细胞RNA,RT-PCR扩增,在1000~2000bp可见一明显DNA条带;间接荧光抗体染色转染细胞,在细胞表面可见特异荧光。  相似文献   

16.
纳米金PCR技术检测副溶血弧菌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米金PCR是在普通PC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能够明显提高普通PC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根据副溶血弧菌(VP)的toxR基因序列,应用primer6.0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纳米金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循环数、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测定。采用2.0%琼脂糖电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能扩增得到与试验设计相符的208bp(VP)的特异性条带;与溶藻弧菌、霍乱弧菌、麦氏弧菌、沙门氏菌、枸橼酸杆菌没有交叉反应;纯培养细菌检测灵敏度为3cfu/反应体系。与普通PCR法进行比较,该方法检测灵敏度比普通PCR高10倍。经临床检测,从150份带鱼、鱿鱼和鱼粉中检出5份阳性样品,与常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符合率100%。该试验方法的建立对于加强进出口水产品中VP的检验检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本室分离获得的虎源H5N1流感病毒的HA基因序列测定结果,结合GenBank中报道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选择保守序列区作为扩增区域,利用Primer5·0引物设计软件和BLAST软件程序设计出特异性扩增引物。采用成本较低、不需要特异探针引物、优化周期短,能区分病毒变异株的SYBRGreenI随机掺入法建立定量PCR反应体系,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对虎源H5流感病毒的检测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检测的灵敏度为101~102拷贝数。对20份病死老虎临床病料和24份人工感染的小鼠脏器病料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常规RT-PCR方法和病毒分离方法进行检测,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结果略高于常规RT-PCR方法,但与病毒分离方法结果相一致。这说明荧光定量RT-PCR方法可以对临床上H5N1虎源流感病毒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TaqMan MGB探针实时检测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根据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保守基因VP60设计了1对引物和1段Taqman MGB探针,建立了用于检测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试验中能够检出的RHDV VP60基因质粒拷贝数达103数量级,能够检测到RHDV病毒核酸最低量可以达到5 pg,未检出其他病原的RNA。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Taq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均达到试验设计要求,能快速检测临床样品中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适合于兔各脏器及肌肉组织中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快速诊断和检测。  相似文献   

19.
A total of 113 diarrheic samples comprising of 68 buffalo calves and 45 cow calves were screened by RNA-PAGE for the detection of presence of rotavirus. RNA-PAGE analysis of these samples revealed 11 (9.73%) was found positive for rotavirus. Out of 68 faecal samples of buffalo calves tested for viral gastroenteritis, 8 (11.76%) were found positive for rotavirus. Similarly, out of 45 faecal samples of cattle calves tested for viral gastroenteritis, 3 (6.66%) was found positive for rotavirus. Rotavirus-positive samples represented long electropherotype. All RNA-PAGE-positive faecal samples for rotavirus subjected to RT-PCR for VP7 gene, ten samples yielded a specific product of 1,013 bp of VP7 gene. All the PCR-positive sample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subjected to genotyping with primers for G6, G8 and G10 genotype. All positive samples showed G10 genotype. This indicates that G10 may be predominant genotype among bovine calves in Mumbai region in India.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牛轮状病毒(BRV)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双重RT-PCR方法。应用两对特异性引物进行了双重RT-PCR扩增,这两对引物分别对应于BRV的VP7基因和BVDV的5-UTR中的部分编码序列,其扩增产物分别为342bp和196bp。说明该方法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检测到1pg的病毒RNA,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