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一种新的香蕉(Musa sapientum)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以云南省新平县香蕉园区发现的一种新病害为供试材料,通过分离培养、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试验和gyrB,16S rDNA 和 rpoB基因片段分析,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该病由克雷伯氏肺炎球菌肺炎亚种(Klebsiella pneumoniae subsp. pneumoniae)引起,病菌可侵染香蕉叶片、假茎和果实。茎干被病原菌侵入3 d后即可出现黑色小斑点,在接种部位附近呈上下方向蔓延趋势,7 d后茎干上出现大面积棕色坏死,内部组织褐变。本文在世界上首次报道克雷伯氏肺炎球菌肺炎亚种可侵染香蕉植株,引起香蕉细菌性叶斑病。  相似文献   

2.
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分离自广西桑园、引起枯萎症状的5种桑树细菌性病原菌,即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E.cloacae subsp.cloacae)、阿式肠杆菌(E.asburiae)、桑肠杆菌(E.mori)以及克雷伯氏菌属菌株(Klebsiella sp.),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及化学药剂的抑菌效果。克雷伯氏菌和桑肠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分别为33℃和25℃,阿式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的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8℃;5种病原菌均能在较广的p H范围内生长,其中阿式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在中性至偏碱性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其余3种病原菌则在弱酸至弱碱范围能能较好生长;5种病原菌胞外多糖的产量均高于2.8 mg/m L,而以克雷伯氏菌和阿式肠杆菌的含量最高,分别为4.622 mg·m L-1和4.480 mg·m L-1;克雷伯氏菌、阿式肠杆菌和桑肠杆菌的致死温度为55℃,其余2种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54℃;病原菌间的生长曲线存在一定的差异。平板抑菌效果测定显示:中生菌素、氢氧化铜、敌克松、春雷·王铜、农用链霉素和溴菌腈对所有病原菌种类均有一定抑菌效果,氯溴异氰尿酸对克雷伯氏菌没有明显的抑菌效果,但对其余4种病原菌有抑菌效果。中生菌素抑菌效果最好,最低有效抑制浓度为11.3~15.0μg·ml-1,农用链霉素次之,最低有效抑制浓度为7.5~113.0μg·ml-1。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田间药剂防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不仅是重要的人和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和食源性致病菌,也是一种能够跨界侵染植物的病原菌。K. pneumoniae能够以植物作为回到人和动物寄主的载体,在植物的附生或内生生长是其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能够跨越生物界直接侵染玉米、香蕉、石榴、高粱等,引起植物病害。在不同环境中生存的生态适应性是K. pneumoniae跨界侵染的机制。K. pneumoniae很可能利用与感染动物相同或不同的策略来侵染植物,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K. pneumoniae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对植物的致病性,并对其众多的生态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广西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2-3月对广西香蕉主产区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进行抽样鉴定。结果显示,广西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至少有10种,主要病原为Cordana musae,分布广,检出率为56.77%~92.19%;Corynespora cassiicola和Deightoniella torulosa为次,两种病原菌均主要集中在南宁地区,检出率分别为32.34%和22.61%;叶斑病类型以单一病原侵染为主,检出率为78.13%~92.19%;复合侵染的叶斑病类型以2种病原共同侵染居多。  相似文献   

5.
香蕉枯萎病菌侵染香蕉根系的组织学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香蕉枯萎病菌侵染香蕉根系的过程,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4 tagged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FOC4),接种香蕉根系以观察病原菌侵染香蕉根系的组织学过程。结果表明,接种1 d后病原菌以菌丝体、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的形式附着于根系表皮细胞,优先沿细胞胞间层生长。接种7 d后,观察到病原菌以菌丝体、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的形式直接侵染维管束,在维管束内以两种方式扩展繁殖,一种在维管束内横向扩展,菌丝体随机分支,逐步形成网状分布;另一种是菌丝体在维管束内纵向生长,倾向于呈束状沿维管束单侧生长繁殖,形成大量菌丝体。本研究首次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观察并分析了GFP-FOC4侵染香蕉根系的过程,为研究香蕉枯萎病菌的致病过程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5年春季在昆明市区绿化带种植的中华常春藤上发现一种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中华常春藤细菌性叶斑病。通过发病症状、菌落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Biolog分析,16S rDNA序列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序列分析比较,对昆明地区的常春藤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分离病原菌接种中华常春藤叶片完成科赫法则验证,发病初期在叶片表面形成带有黄色叶晕的不规则褐色斑点,后期叶片边缘形成倒V字型坏死并起皱。将菌株CCT1和CCT6测序结果与现有的黄单胞菌菌株的16S rDNA序列和核糖体DNA的ITS序列构建进化树,结果均显示病原菌与野油菜黄单胞菌的序列相似度最大,属于同一支。研究确定该病原菌为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这是中国首次报道由X. campestris 引起的中华常春藤叶斑病。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华盛顿葵叶斑病发病叶片和叶柄进行病原菌分离、接种及形态观察,表明华盛顿葵叶斑病是由柯氏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colhounii Peerally)引起的。寄主范围测定结果显示,该菌除侵染华盛顿葵外,尚可侵染棕竹、夏威夷椰子、绿巨人、绿萝、鹤望兰及凤眼蓝等其他20种植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海南岛南繁基地的向日葵病害实地调查,发现了一些北方向日葵产区未见过的新病害。采用柯赫氏法则对所发现的向日葵新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根据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并利用真菌的通用引物对3个样本进行PCR扩增,确认引起该地向日葵叶部病害的病原菌为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和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e),能够侵染向日葵叶片,引起叶斑病;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则对向日葵根部和茎基部造成侵染引起白绢病。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华南蚕区桑树细菌性枯萎病主要病原菌的种类,本研究从广西、广东等地桑园采集了多份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病样,采用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表明,结合柯赫氏法则,将分离到的桑枯萎病病原菌鉴定为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编号AKKL-001(菌种保藏号GDMCC No.1.1602)。该病原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基因组全长6 149 586 bp,含有5 792个基因,GC含量55.8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吩、链霉素、麦迪霉素等抗生素具有耐受性。本研究报道了桑细菌性枯萎病病样上分离的产酸克雷伯氏菌,为桑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为桑细菌性枯萎病的相关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辽宁省北镇市出现一种葡萄叶斑病,症状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小黑斑,病斑周围褪绿变黄,为明确引起该病的病原菌,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ITS、GAPDH、CHS-1、ACT、TUB2基因)和形态学特征观察对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鉴定,并结合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验证。结果确定病原菌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  相似文献   

11.
铵态氮和硝态氮对香蕉枯萎病发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寻找降低香蕉枯萎病发生的防治措施,通过室内盆栽接种试验,研究了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对香蕉枯萎病发生及其植株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病原菌在植物体内的数量分布和植物钙(Ca)、镁(Mg)、铁(Fe)、钼(Mo)、可溶性糖和木质素含量的效应。结果表明:不接种病原菌的条件下,不同氮素处理对香蕉幼苗生长影响无差异;接菌情况下,与NH4+-N处理相比,NO3--N处理显著降低植株各器官的病原菌数量、发病率和发病严重程度。病原菌侵染后,不同氮素处理下植株光合作用均显著下降:NO3--N处理香蕉苗保持比NH4+-N处理更高的光合速率;病原菌侵染后NH4+-N处理的植株Ca、Mg、Fe和Mo含量相对于侵染前没有显著差异,但NO3--N处理下此4种元素含量均显著升高。病原菌侵染后的植株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氮素处理中都没有显著变化,但在根系中,NO3--N处理的侵染植株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与此同时,病原菌侵染后,木质素含量在NH4+-N处理植株中变化不显著,但其含量在NO3--N处理侵染后显著上升。综上所述,NO3--N处理可增加植株抗病相关矿质元素的吸收,诱导香蕉苗木质素形成,使其木质化程度增加,从而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保持较高的抗病水平。  相似文献   

12.
香蕉叶鞘腐败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香蕉叶鞘腐败病为近年来发生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蕉园的一种新病害。经病原菌分离及柯赫氏法则检测,证明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一种细菌,根据致病性、寄主范围测定、菌体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病原细菌初步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成团泛菌危害香蕉,引起叶鞘腐败病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广西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引起广西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染病的香蕉组织中分离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生理生化测试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从染病蕉头和蕉果分离到的病原菌,其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测试结果与Dickeya sp.基本一致,16S rDNA基因序列与Dickeya属细菌的同源性达99%;其最适培养温度为28℃,最适pH为7.0。病原菌的dnaX、gryB和recA基因序列与D.zeae的同源性均在97%以上。多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病原菌与所有的D.zeae细菌聚在同一个最小进化分支里,自展支持率为100%。根据以上结果,将引起广西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Dickeya zeae。同时,测定7种杀菌剂对GR-1菌株的室内毒力,46%氢氧化铜WG的EC_(50)最低,为186.69 mg/L;其500倍稀释液对GR-1菌株的抑菌效果最好,达76.89%。  相似文献   

14.
香蕉折叶型炭疽病的发生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在南宁地区香蕉产区发生了香蕉折叶型病害 ,经过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 ,并与常见的香蕉果实炭疽菌进行形态学及致病性比较 ,确诊该病是由香蕉刺盘孢 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 Curt) Arx.侵染而引起的香蕉折叶型炭疽病  相似文献   

15.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可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快速简便的检测对于防止该病害的扩散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hrpZPst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扩增引物,建立了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RPA)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从10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细菌中特异性地检测到3个参试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株。对病菌DNA的检测灵敏度为75fg/μL,与PCR凝胶电泳相当。该方法扩增核酸时间短、效率高、对设备的要求低,适合于基层简易实验室的快速检测。本文为该病原菌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柑’上出现一种叶斑病,症状表现为叶尖和叶缘出现不规则的、带有黄色晕圈的棕褐色斑点。为明确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作者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ITS序列和LSU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同时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对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鉴定,结合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验证。结果确定病原菌为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  相似文献   

17.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8~1999年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等地的大棚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病害,并从其病叶、病茎杆上分离得到了23个细菌菌株。接种番茄幼苗上,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此病原细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G+C mol%等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Wilkie)。该病菌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叶斑病)。病菌除侵染番茄外,尚能侵染茄子、辣椒、龙葵、白花曼陀罗和毛曼陀罗。该病害尚属我国大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铃薯是我国的第四大主粮。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马铃薯产业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8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部分马铃薯田块发生了一种细菌性黑胫病,发病面积约为200亩,发病率约为20%。发病初期,植株的茎基部变色、发黑,伴有臭味,严重时茎秆腐烂,植株死亡。为明确该地区马铃薯细菌性黑胫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并利用生理生化测定,Biolog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巴西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e)。据以往报道,我国马铃薯黑胫病主要由黑腐果胶杆菌(P. atrosepticum)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两种病原菌引起,本研究是P.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e引起马铃薯黑胫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甘草叶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在甘肃省兰州市及渭源地区甘草产区发现一种甘草新病害—甘草叶斑病。2006-2008年对其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甘草叶斑病在6月下旬开始发病,9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达80%。高燥地发病率低于低洼地,采用轮作可减轻甘草叶斑病的发生。经过对甘草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等方面的测定表明,病原菌为豆链格孢(Alternaria azukiae)。通过寄主范围测定表明,该病原菌亦可侵染独活、羌活等药用植物。对大黄、苍耳等不具侵染性。  相似文献   

20.
黄君章  王英 《植物医生》2003,16(6):23-24
香蕉叶斑病是由真菌侵染所致的传染病,主要为害香蕉叶片,包括黄条叶斑病、黑条叶斑病、灰纹病和煤纹病,其中以黄条叶斑病发生较普遍且严重。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在浦北发生蔓延,发病十分严重,香蕉成熟时已基本没有青叶,甚至有些香蕉还没有成熟,叶已全部枯黄,产量低,种植香蕉的经济效益差。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县香蕉种植面积还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