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闽东海域银鲳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和脂肪酸是海水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重要结构物质和能量来源。亲鱼的脂肪和脂肪酸储备影响其繁殖性能和早期仔鱼的发育。为了获知银鲳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本研究采用氯仿甲醇法及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了繁殖季节闽东海域野生银鲳亲鱼不同组织的总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亲鱼卵巢、精巢、肝脏和肌肉的总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卵巢、精巢、肝脏和肌肉的总脂含量分别为:35.76%,15.11%,22.07%和22.14%(占组织干重)。极性脂肪占总脂肪的比例在精巢中最高,其次为肝脏和卵巢,在肌肉中最低。性腺从Ⅳ期发育到Ⅴ期,雌鱼卵巢总脂肪和中性脂肪含量显著增加,雄鱼肌肉极性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中性脂肪中卵巢的20∶5n-3(EPA,2.25~3.87 mg/g)、22∶6n-3(DHA,6.71~13.03mg/g)和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17.20~29.64 mg/g)含量最高,极性脂肪中精巢的EPA(0.38~0.27 mg/g)和DHA(3.12~3.59 mg/g)含量最高。性腺中n-3/n-6比值显著高于肝脏和肌肉中。随着卵巢发育,DHA等必需脂肪酸在雌鱼不同组织及同一组织不同脂肪类别之间存在转移现象。研究表明,银鲳亲鱼各组织的总脂肪含量、总脂肪组成及脂肪酸绝对含量(mg/g干物质)具有组织特异性,随着性腺发育,必需脂肪酸总体上表现为由肌肉和肝脏向性腺中转移,且性腺中脂肪酸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性脂肪中。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脂类的含量及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随着胚胎和仔鱼的发育,其总脂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亦呈现出下降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在胚胎期保持稳定、在仔鱼期下降,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整个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平均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依次是C16∶0、C18∶1n-9、C18∶0、C16∶1、C22∶6n-3(DHA)和C20∶5n-3(EPA)。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在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有消耗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而保存n-3系列和n-6系列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趋势,饱和脂肪酸被作为胚胎期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单不饱和脂肪酸被作为仔鱼期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而C18∶3n-3(亚麻酸)和C18∶2n-6(亚油酸)被用于合成DHA、EPA和C20∶4n-6(AA)。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饥饿及恢复摄食对胭脂鱼仔鱼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在水温(19±0.5)℃下,对胭脂鱼仔鱼实施延迟首次投喂0、1、3、5、7、9和11d共7个处理,随后进行饱食投喂,分别在延迟处理结束时以及摄食后(19日龄和29日龄)取材对鱼体的含脂量、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1)随延迟首次投喂时间的增加,胭脂鱼仔鱼鱼体的脂肪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在实验结束时(29日龄),各处理组仔鱼的脂肪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表现出完全补偿效应.(2)胭脂鱼仔鱼在饥饿期间,主要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能量代谢基质,按n-6>n-9>n-3顺序被先后利用,且C22∶6n-3 (DHA)优先于C20∶5n-3(EPA)被保存下来.同时,鱼体中DHA和ARA的百分含量与仔鱼体质量和含水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3)随延迟首次投喂时间的增加,胭脂鱼仔鱼的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组氨酸显著下降;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显著上升;而甘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果表明:胭脂鱼仔鱼对饥饿有较强的适应性,在饥饿初期以消耗脂类物质为主,当脂类物质趋于阈值,氨基酸开始被大量消耗;胭脂鱼仔鱼在饥饿后恢复摄食时,鱼体氨基酸的恢复比脂肪酸更慢.  相似文献   

4.
牙鲆幼鱼对EPA和DHA的营养需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薛敏 《水产学报》2004,28(3):285-291
研究了EPA和DHA水平对牙鲆生长的影响,饲料中含0.5%EPA和1.0%~1.5%DHA能保证牙鲆幼鱼最适生长,鱼体水分最低,肝体指数最小,脂肪含量有较大幅度提高,肝脏极性脂中EPA和DHA达到最大积累;在肝脏和肌肉的非极性脂部分,各组间的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变化,而极性脂部分能体现出饲料中n-3 HUFA含量对鱼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极性脂中的EPA和DHA含量远高于非极性脂;在肌肉和肝脏的极性脂和非极性脂中都含有较高的16:0和18:1n-9; 18:1n-9/n-3HUFA可以作为必需脂肪酸满足程度的一个判据,18:1n-9值的升高往往是缺乏必需脂肪酸的表现,在生长最佳时18:1n-9/n-3HUFA比值下降,为0.62和0.74.  相似文献   

5.
野生与人工养殖牙鲆亲鱼不同组织脂肪酸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研究脂肪酸对牙鲆繁育性能的影响,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 对野生和养殖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及卵中脂肪酸组成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1) 牙鲆肌肉、肝脏和卵中脂肪含量大小关系为肝脏>卵>肌肉。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肝脏脂肪含量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2) 牙鲆亲鱼3种组织中均检测出21种脂肪酸。野生亲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肝脏和卵中SF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 MU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3) 野生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高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 尤其是肝脏和卵中C20:5n-3(EPA)、C22:6n-3(DH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但肌肉和卵中的C20:4n-6(ARA)含量明显高于养殖亲鱼(P<0.05); (4) 野生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n-3/n-6 PUFA及EPA/AR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肝脏中DHA/EP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 但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的DHA/EP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比较结果说明, DHA、EPA和ARA等PUFA是与牙鲆繁殖性能密切相关的重要脂肪酸。在牙鲆亲鱼养殖过程中, 除了提供牙鲆亲鱼足够的脂肪酸营养外, 也应注意各种脂肪酸, 尤其是PUFA中各种脂肪酸之间的添加比例, 从而保证亲鱼的繁殖性能及卵和仔鱼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裂壶藻及其制品在水产苗种培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海洋鱼类体内所含有的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系由海洋浮游藻类所合成,经浮游动物、鱼类的食物链转移,最终积累在鱼体和生殖细胞的卵黄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积累在卵黄内的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源源不断地供给发育中的胚胎所需。当积累在卵黄内的必需脂肪酸消耗殆尽时,仔鱼不得不从外界摄取的食物中继续得到自身不能合成的这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或HUFA),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由于海水鱼类、虾类自身不能合成这类多不饱和脂肪酸,故将…  相似文献   

7.
冬夏两季五种经济鱼类组织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不同季节不同鱼类不同组织中的不同脂肪酸含量,科学地指导鱼类膳食消费,本实验研究了冬夏两季,采集自上海市场常见的5种经济鱼类:大黄鱼(海洋肉食性),银鲳(海洋杂食性),日本鳗鲡(淡水肉食性),莫桑比克罗非鱼(淡水杂食性),草鱼(淡水草食性),分别检测鱼背部肌肉、腹部肌肉、尾部肌肉、肝脏和腹腔脂肪组织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绝对含量。结果显示,5种鱼肌肉脂肪酸谱存在显著差异,并与各自的生活环境及食性均有关系;在鱼的腹腔脂肪或肝脏中,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含量较高,且与组织脂肪含量密切相关;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和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s)含量较低,且与组织脂肪含量关系不大;大黄鱼和银鲳各肌肉组织中的n-3 PUFAs、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以及n-3/n-6值高于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草鱼,并与组织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冬季草鱼腹部肌肉、莫桑比克罗非鱼尾部肌肉以及日本鳗鲡和银鲳的肝脏中的n-3 PUFAs含量较夏季高。研究表明,脂肪酸组成与物种、食性、水域环境以及季节温度和组织部位均有关系。从补充n-3 PUFAs摄入的角度分析,日本鳗鲡、大黄鱼和银鲳营养价值高于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草鱼,冬季鱼类的营养价值高于夏季。  相似文献   

8.
似刺鳊的胚胎及胚后发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体视显微镜成像系统对似刺鳊鲍(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的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其胚胎正常发育特征,并继续对胚后期的仔、稚、幼鱼发育阶段采用测量、照相等方法进行形态学与生态学研究.结果显示,似刺鳊约受精卵呈卵圆形,卵膜径为(3.43±0.05)mm.根据胚胎的外形与内部主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7个生理阶段、31个具体发育时期,在水温(20±1)℃下,历时95 h 08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初孵仔鱼平均全长7.25 mm;在水温(20±1)℃下,出膜后7 d,卵黄囊吸收完毕;在水温20~25℃下,继续培育至35日龄,仔鱼鳃盖后缘及前端侧线附近有少量鳞片状突起,标志似刺鳊鲍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平均全长3.12 cm;培育至68日龄,仔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腹膜闭合,身体透明这一特征消失,似刺鳊鲍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此时平均全长达8.70 cm,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本研究对似刺鳊鲍资源的保存及生产性育苗工艺的建立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14-424]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对台湾泥鳅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发育和毒性的影响,在水温(26±1)℃下,将发育至囊胚期的台湾泥鳅受精卵分别置于0(对照组)、5、10、20、40、80 mg/L质量浓度氨氮中,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台湾泥鳅的胚胎发育和仔鱼的孵化率、孵化时间、死亡率、畸形率,体长、心率、卵黄囊吸收率和特定生长率。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温度(26±1)℃,pH 8.0±0.1],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台湾泥鳅胚胎孵化率、死亡率和仔鱼畸形率均显著增加(P0.05),但氨氮的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的孵化时间及胚胎期心率无显著影响(P0.05);40 mg/L和80 mg/L质量浓度组仔鱼分别在出膜后48 h和12 h内全部死亡;高质量浓度组抑制了台湾泥鳅仔鱼的生长和卵黄囊吸收率(P0.05),而低质量浓度组(5、10 mg/L)在胚胎发育和仔鱼生长期间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探索氨氮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仔鱼期的毒理效应,为台湾泥鳅繁育、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受精卵和鱼体脂肪酸组成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黄颡鱼受精卵孵化期间和仔鱼发育阶段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变化规律.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气相色谱法对黄颡鱼从鱼卵受精开始至仔鱼孵化后未投饵的7 d内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受精卵在整个孵化期间脂肪含量有下降趋势.受精卵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饱和脂肪酸含量.受精卵在整个孵化期间各种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变化.仔鱼孵化后,鱼体总脂肪含量急剧下降,总脂含量从0日龄的4.57%降低到7日龄的0.75%.仔鱼在饥饿期间鱼体脂肪酸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最为明显,尤其是C18:1.仔鱼在饥饿期间,脂肪酸按n-9>n-6>n-3顺序被先后利用,黄颡鱼仔鱼发育阶段主要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能量代谢基质,而C20:4n6(AA)和C22:6n3(DHA)优先于C20:5n3(EPA)被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1.
实验评价了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形体指数、脂肪沉积和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选用初始均质量(0.78±0.05)g的白甲鱼幼鱼900尾,随机分成6个实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实验鱼,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2%、4%、6%、8%和10%的豆油,设计出脂肪水平为2.83%、4.52%、6.68%、9.14%、11.35%和14.07%的6种等氮(蛋白质含量为40%)等能(总能为16.30 MJ/kg)的实验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肥满度(CF)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脂肪水平为9.14%时最大,为2.64%,但饲料脂肪水平为6.68%~14.07%时差异不显著(P>0.05),肝体指数(HSI)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脏体指数(VSI)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略微上升趋势(P>0.05);白甲鱼幼鱼肌肉和肝脏中脂肪的含量易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饲料脂肪水平对饲料氮的沉积量无明显影响(P>0.05),能量沉积量则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4.07%时最高,氮和能量的沉积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分别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和9.14%时达到最大,脂肪的沉积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但脂肪沉积率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逐渐降低(P<0.05);白甲鱼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脂肪水平为9.14%时最大,为296.03 U/g,脂蛋白酯酶、肝脂酶和总酯酶活性则呈先升后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达到最高;脂肪合成酶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说明适当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以提高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但过高的脂肪水平(11.35%及以上)将使白甲鱼肝脏脂肪沉积增多,不利于鱼类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胆汁酸对齐口裂腹鱼幼鱼生长、脂肪沉积、脂肪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以360尾初始体质量为(12.74±0.14) g的健康齐口裂腹鱼幼鱼为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组,每个重复组放养30尾,分别投喂胆汁酸含量为0、75、150和300mg/kg的4种饲料,养殖时间为70 d。结果显示,随着胆汁酸含量的升高,齐口裂腹鱼的增重率(WGR)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胆汁酸含量为150 mg/kg时达到最大,为226.63%;其肠脂肪酶(LPS)、肝酯酶(HL)、脂蛋白脂酶(LPL)和总脂酶(TL)活性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齐口裂腹鱼肝脏LPL mRNA表达量呈先上调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FAS mRNA表达量呈先下调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肝脏、肌肉及全鱼中粗脂肪含量均随胆汁酸含量的升高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胆汁酸含量对实验鱼的成活率及脂肪沉积效率无显著性影响。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添加适量的胆汁酸可有效上调齐口裂腹鱼LPL mRNA的表达量,下调FAS mRNA的表达量,增强脂肪代谢酶活性,促进对饲料...  相似文献   

13.
徐超  李向飞  田红艳  周嫚  蔡万存  刘文斌 《水产学报》2016,40(11):1732-1741
为了探究不同投饵率对团头鲂幼鱼脂肪代谢机能的影响,选取840尾平均体质量为(23.74±0.09)g的团头鲂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35尾鱼,分别对应6种投饵率:2%、3%、4%、5%、6%和7%(日投喂量占鱼体质量的比例),饲养60 d后,测定其血脂水平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指标。结果发现,随着投饵率的升高,血浆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且各组间差异显著;6%投饵率组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和5%投饵率组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2%组,但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而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在投饵率为4%时最高。此外,不同投饵率对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也有显著影响。当投饵率由2%升高至4%时,肝脏酰基肉碱转移酶I和II、脂酰辅酶A氧化酶、载脂蛋白B、脂肪酸结合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等的m RNA表达量显著升高;当投饵率进一步升高时,载脂蛋白B、脂酰辅酶A氧化酶、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投饵率3%和6%组的脂蛋白酯酶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而肝X受体和脂肪酸转运蛋白的表达量则随着投饵率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分别在投饵率为3%和5%时达到最高值。研究表明,不同投饵率显著影响了团头鲂幼鱼的血脂含量和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投饵率为2%~3%时,脂肪酸转运和氧化的程度较低;投饵率为5%~7%时,将导致血脂含量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降低;投饵率为4%~5%时能够维持团头鲂幼鱼脂肪代谢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C/N对牟氏角毛藻生长速率和总脂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牟氏角毛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1∶1、2∶1、3∶1、4∶1和5∶1等5种不同C/N比值培养液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及总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N比值为2∶1时,牟氏角毛藻的相对生长率最高,达到每天1.98,C/N比值为3∶1时,相对生长率最低,为每天1.69;C/N比值为5∶1时,总脂含量百分比达到最高,为31.26%,C/N比值为2∶1时,总脂含量百分比最低,仅为28.39%;C/N比值为2∶1时,总脂日增量最高,达到0.84,C/N比值为3∶1时,总脂日增量最低,仅为0.64;5种C/N比值对牟氏角毛藻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C/N比值为5,总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达最高。综合比较表明,C/N比值为2∶1时,最适合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及总脂肪积累。  相似文献   

15.
杨代勤 《水产学报》2006,30(5):676-682
研究了饲料中添用不同含量胆碱对黄鳝生长、饲料利用效率、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肝体指数及消化器官4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的胆碱含量不同,对黄鳝的影响不同,饲料中胆碱添加量在0~2.0%内,随着胆碱添加量的提高,黄鳝的生长速度会加快,饲料系数会逐步降低,肌肉、肝脏的脂肪含量及肝体指数降低,前肠、后肠和肝脏的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会相应的提高,而且饲料中的添加量达0.8%~1.0%时,这些变化显著,表明胆碱对黄鳝是不可缺少的,黄鳝饲料中胆碱的适宜添加量为0.8%~1.0%。  相似文献   

16.
Three protein levels (30%, 38% and 45%) at three different dietary lipid concentrations (6%, 8% and 12%) were used to formulate nine different diets that were fed for 60 days to 6–8 weeks old juvenile swordtails (Xiphophorus helleri). It would appear that a diet of at least 45% protein at a 6% lipid concentration is needed for the best specific growth rate (1.27% per day) and feed conversion ratio (2.50) at this specific growth phase in X. helleri. No ‘protein sparing effect’ was found when lipid concentration was increased at lower protein level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肌醇对草鱼生长、脂质代谢及抗氧化机能的影响,以实用饲料配方为基础,分别添加0(对照)、50、100、150、200、300和400 mg/kg肌醇,配制成7组等氮等脂的饲料,每组饲料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5.00±0.15)g的草鱼25尾,养殖56 d。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00~150 mg/kg肌醇能显著提高草鱼终末均重(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效率(FE);随饲料肌醇添加水平的上升,全鱼脂肪、肝脏脂肪和脂肪沉积率先升后降,在50~300 mg/kg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且均在100 mg/kg达到最大值。肌肉脂肪则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在100 mg/kg达到最小值,100~400 mg/kg差异不显著;肠脂肪酶、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及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除LDL-C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均在100~150 mg/kg达到最大值;添加肌醇能显著增强肝脏和肌肉中肉碱脂酰转移酶(CPT-I)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100 mg/kg肝脏CPT-I的增幅比例低于ACC的增幅比例,肌肉则相反;当肌醇添加水平为100~150 mg/kg时,肝脏和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实用饲料添加适宜的肌醇能改善草鱼的生长、饲料转化和肝脏功能,促进脂肪消化,加快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使全鱼和肝脏增脂、肌肉降脂,且能够提高肝脏和肌肉的抗氧化机能。以FE和SGR为效应指标,草鱼实用饲料肌醇适宜添加量为90.3~96.4 mg/kg。  相似文献   

18.
卓梅琴  杨水波  凌仕诚  罗智 《水产学报》2019,43(10):2186-2196
为了探究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黄颡鱼卵巢脂肪代谢潜在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活体与离体两个实验。活体实验中,分别投喂3组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脂肪含量分别为6.98%、11.34%和15.41%)8周。离体实验中,分离原代黄颡鱼卵母细胞,采用(0、0.2和0.5 mmol/L)3组不同脂肪酸浓度孵育48 h。活体实验结果显示:与6.98%和15.41%脂肪水平组相比,11.34%脂肪水平显著增加黄颡鱼卵巢甘油三酯水平(TG),并上调FAS、G6PD、6PGD和ME的酶活性水平,以及LPL和CD36基因表达水平。与6.98%和11.34%脂肪水平组相比,15.41%脂肪水平组显著升高黄颡鱼的性腺指数(GSI),并上调CPTIA和DNMT3b的基因表达水平,以及PI3KCa启动子-64和-52 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而显著降低PI3KCa的基因表达水平。体外细胞实验显示:与对照组(0)相比,0.5 mmol/L脂肪酸孵育显著增加卵母细胞TG含量,并上调FAS、G6PD和ME酶活水平,以及G6PD和PI3KCa的基因表达水平。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脂肪酸孵育组显著降低CPTIA、ACCb、LPL、CD36、DNMT1以及DNMT3b基因的表达水平。然而,脂肪酸孵育对卵母细胞PI3KCa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没有影响。研究表明,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影响卵巢TG的合成,可能主要是通过脂肪转运相关基因,并且高脂肪很可能是通过影响黄颡鱼卵巢PI3KCa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来影响PI3KCa的表达。而离体条件下,脂肪酸促进卵母细胞TG的合成很可能是通过升高脂肪合成相关基因、降低脂肪分解和转运相关基因来实现,但脂肪酸孵育不通过影响黄颡鱼卵母细胞PI3KCa甲基化水平来影响PI3KCa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草鱼体脂性状的变异特征及相关性,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296尾17月龄草鱼的15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草鱼体脂性状(腹脂指数IPF、肝胰脏粗脂肪含量HLC、肌肉粗脂肪含量MLC)具有丰富的变异特征,变异系数范围为21.30%~47.04%。相关分析发现,草鱼3个体脂性状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表明草鱼脂质沉积在不同组织中具有一定的同步性。进一步的因子与聚类分析显示,观测的15个草鱼数量性状大致分为4类,包括体型因子、体尺因子、脏器指数因子和体脂含量因子,其中IPF归属于脏器指数因子,HLC和MLC二者组成体脂含量因子。多元统计分析发现,草鱼形态性状对3个体脂性状变异的解释量范围为7.45%~24.83%,相较而言,矢状面体型SS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体脂性状。研究表明,草鱼体脂性状具备较大的选育潜力,其中IPF整体显示出较好的关联性,可作为代表性目标性状用于育种实践。本研究为草鱼体脂性状选择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等蛋白质、等能量基础上,研究碳水化合物与脂类比例(CHO∶L)为10.75∶1、4.81∶1、2.66∶1、1.52∶1和0.87∶1的5组试验饲料对红螯光壳螯虾[初始体质量(1.72±0.01)g]相关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8周试验结果表明,CHO∶L比例为2.66∶1时,红螯光壳螯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达到最高。高比例的CHO∶L(10.75∶1)和低比例的CHO∶L(0.87∶1)都会显著地抑制(P<0.05)红螯光壳螯虾的生长和饲料的利用。饲料脂肪水平为40~145 g/kg时,虾的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力则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CHO∶L对虾胃蛋白酶活力影响显著(P<0.01),CHO∶L为2.66∶1和1.52∶1表现出比较高的活力,显著高于(P<0.05)其它试验组。碳水化合物为156.3~360.4 g/kg范围内,虾淀粉酶活力随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1)。红螯光壳螯虾增重率分别与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水平进行二次回归分析得出,红螯光壳螯虾对配合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268.28和120.22 g/kg,相对应的CHO∶L为2.20∶1,且红螯光壳螯虾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要高于对脂肪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