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鱼粉含量为25%的饲料为对照组,分别用酵母提取物替代配方中15%、30%、45%和60%鱼粉,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7.50±0.13) g 42 d,研究酵母提取物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血清免疫酶及鳃组织中溶菌酶mRNA及Toll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并进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人工急性感染试验。结果表明:15%组血清溶菌酶(LSZ)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替代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酵母提取物部分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鳃组织中溶菌酶mRNA及Toll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经溶藻弧菌人工急性感染后,24 h和48 h时 60%组累计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替代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WTBX〗P〖WTBZ〗>0.05),72 h和96 h时各替代组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以酵母提取物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45%的鱼粉不会显著降低凡纳滨对虾的免疫抗菌能力。  相似文献   
2.
闽东海域银鲳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和脂肪酸是海水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重要结构物质和能量来源。亲鱼的脂肪和脂肪酸储备影响其繁殖性能和早期仔鱼的发育。为了获知银鲳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本研究采用氯仿甲醇法及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了繁殖季节闽东海域野生银鲳亲鱼不同组织的总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亲鱼卵巢、精巢、肝脏和肌肉的总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卵巢、精巢、肝脏和肌肉的总脂含量分别为:35.76%,15.11%,22.07%和22.14%(占组织干重)。极性脂肪占总脂肪的比例在精巢中最高,其次为肝脏和卵巢,在肌肉中最低。性腺从Ⅳ期发育到Ⅴ期,雌鱼卵巢总脂肪和中性脂肪含量显著增加,雄鱼肌肉极性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中性脂肪中卵巢的20∶5n-3(EPA,2.25~3.87 mg/g)、22∶6n-3(DHA,6.71~13.03mg/g)和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17.20~29.64 mg/g)含量最高,极性脂肪中精巢的EPA(0.38~0.27 mg/g)和DHA(3.12~3.59 mg/g)含量最高。性腺中n-3/n-6比值显著高于肝脏和肌肉中。随着卵巢发育,DHA等必需脂肪酸在雌鱼不同组织及同一组织不同脂肪类别之间存在转移现象。研究表明,银鲳亲鱼各组织的总脂肪含量、总脂肪组成及脂肪酸绝对含量(mg/g干物质)具有组织特异性,随着性腺发育,必需脂肪酸总体上表现为由肌肉和肝脏向性腺中转移,且性腺中脂肪酸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性脂肪中。  相似文献   
3.
定量研究了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和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的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特性及脂肪酸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仔鱼具有不同的脂肪组成,青石斑鱼卵黄囊仔鱼中性脂与极性脂比值为0.97~1.22;卵形鲳鲹卵黄囊仔鱼中性脂与极性脂比值为1.88~3.21。两种卵黄囊仔鱼的总脂含量均随发育而逐步下降,且都主要消耗中性脂。青石斑鱼卵黄囊仔鱼中性脂内含量高的脂肪酸为:18∶1n-9,16∶0,DHA,16∶1和18∶0;极性脂中含量高的脂肪酸为:DHA,16∶0,18∶0和18∶1n-9。卵形鲳鲹卵黄囊仔鱼中性脂中含量高的脂肪酸为:18∶1n-9,18∶2n-6,DHA,16∶4n-3和16∶0;极性脂中含量高的脂肪酸为:DHA,16∶0,18∶1n-9和18∶2n-6。青石斑鱼卵黄囊仔鱼发育至2日龄时中性脂主要脂肪酸均显著下降;而卵形鲳鲹卵黄囊仔鱼发育至1日龄时中性脂主要脂肪酸均显著下降。两种卵黄囊仔鱼极性脂中的主要脂肪酸均在1日龄时显著升高。上述结果表明尽管脂肪和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但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的卵黄囊仔鱼在发育过程中利用脂类的规律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以野生日本鬼鲉人工催产获得的受精卵为实验材料,定量检测了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组成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总脂肪含量为13.85%~ 11.66%,极性脂肪占总脂肪含量为75.39%~ 72.20%.总脂肪及极性脂肪含量在胚胎发育阶段无显著变化,在卵黄囊仔鱼阶段随发育而显著下降.中性脂肪含量在胚胎发育阶段有显著变化,在卵黄囊仔鱼阶段其含量相对稳定.野生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总脂肪的主要脂肪酸为DHA(22∶6n-3),16∶0,ARA(20∶4n-6),EPA(20∶5n-3),18∶0和18∶1n-9.总脂肪及极性脂肪的DHA,ARA,EPA含量(mg/gDW)均随胚胎和卵黄囊仔鱼的发育而显著下降,且DHA和ARA含量均在胚胎囊胚期至尾芽期大幅降低.中性脂EPA和DHA含量随发育呈先升后降,其峰值分别出现在初孵仔鱼和2日龄(2DPH)卵黄囊仔鱼.中性脂ARA含量随发育逐步升高,峰值出现在3日龄(3DPH)卵黄囊仔鱼.在胚胎发育前期,总脂肪DHA和ARA相对EPA被选择性消耗,饱和脂肪酸(SFA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相对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被机体选择性消耗,N-6PUFA相对N-3 PUFA被选择性消耗;在胚胎发育后期及卵黄囊仔鱼阶段,总脂肪EPA相对DHA和ARA被选择性消耗.在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SFAs中16∶0相对18∶0被选择性消耗.胚胎发育后期阶段和卵黄囊仔鱼阶段,总脂肪MUFAs中16∶1相对18∶1被选择性消耗.实验表明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阶段极性脂肪中DHA、ARA和EPA可以向中性脂肪中转移,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对不同类别脂肪中的重要脂肪酸的消耗具有选择性,且其选择性与发育阶段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