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在分类上属于鲇形目,鲿科,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地[1],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水产养殖品种之一[2-3]。黄颡鱼营养价值较高,含肉率达67.53%[4],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可达10.72%[5]。另外,黄颡鱼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在黄颡鱼体表黏液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抗菌肽[6]。全雄黄颡鱼是通过人工手段培育出YY型超雄黄颡鱼,再与正常的XX基因型黄颡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3种[鱼央](白缘[鱼央]Liobagrus marginatua、拟缘[鱼央]Liobagrus,marginatoides、黑尾[鱼央]Liobagrus nigricauda)肝、肾、肌肉和尾鳍4种组织中铬、锰、铁、铜和锌的含量,并将其与鲫(Carassius aur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鱼体5种微量元素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白缘[鱼央]、黑尾[鱼央]、拟缘[鱼央]、鲫、黄颡鱼;肌肉中5种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拟缘、黄颡鱼、鲫、黑尾[鱼央]、白缘[鱼央];白缘[鱼央]对铬和锌的富集作用比较突出,在上述几种组织中肝脏的富集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商品规格杂交黄颡鱼的食用营养价值,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ividraco(♀)×P.vachelli(♂)]、雄性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商品鱼的形体指数、出肉率和肌肉的营养组成、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黄颡鱼的肥满度与雄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杂交黄颡鱼的胴体率、含肉率和脏体比均与雄性瓦氏黄颡鱼及雄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黄颡鱼肌肉水分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低,而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与雌、雄黄颡鱼均无显著差异;雄性瓦氏黄颡鱼肌肉中水分、蛋白质和灰分的含量较低,脂肪含量最高;杂交黄颡鱼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和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与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雄性瓦氏黄颡鱼(P0.05);杂交黄颡鱼肌肉脂肪中C22:6n3的比例和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例与雌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雄性瓦氏黄颡鱼,均低于雄性黄颡鱼。试验表明,杂交黄颡鱼的体形和出肉率与雄性黄颡鱼一致,其肌肉为低脂蛋白食品,营养价值与黄颡鱼接近。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省铜仁锦江河漾头河段野生黄颡鱼鱼卵和同一区域内养殖黄颡鱼鱼卵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了野生与养殖黄颡鱼鱼卵氨基酸组成和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了野生与养殖黄颡鱼鱼卵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黄颡鱼鱼卵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5),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55.60和59.12。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黄颡鱼鱼卵的饱和脂肪酸总量极显著高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极显著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但野生黄颡鱼鱼卵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总量极显著高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野生黄颡鱼鱼卵的n-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值(1.57)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1.80)。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也是一种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要养好黄颡鱼,首先要抓好黄颡鱼的病虫害防治,其次要提高黄颡鱼的养殖批次。  相似文献   

6.
孔雀鱼的友好邻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9年王卫民[1]报道了黄颡鱼规模人工繁殖后,南北各地关于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报道相继涌现[2~6]],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开始走向生产,其中尤以张国强等[4]繁殖工作较详细,以后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得以普遍展开[7、8].我们也曾连年进行了大规模繁殖及苗种培育生产,综合上述文献及自身工作,将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要点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颡鱼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河流湖泊中,近年来,由于种苗短缺,黄颡鱼的总产量没有多大提高,故开展黄颡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的研究,对于水产养殖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品种来源]采自自然水域或人工驯化养殖培育. [特征特性]黄颡鱼是一种小型名优经济鱼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耐低氧,抗病能力强,属于偏杂食性的肉食性鱼类.江黄颡鱼,又称瓦氏黄颡鱼,是该种类中生长个体最大的品种,通常个体在250克左右,最大个体达1850克.  相似文献   

9.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母本、瓦氏黄颡鱼(P.vachelli)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黄颡鱼子代。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20sm+4st+4t,NF=100;瓦氏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16sm+12st,NF=104;杂交子代的核型为2n=52,24m+20sm+6st+2t,NF=102。杂交子代分别继承了双亲的一套染色体,表明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子代为真正的杂交种。对杂交黄颡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与双亲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杂交黄颡鱼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6.90%,粗蛋白为18.40%,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3.70%和1.10%,且粗蛋白含量高于黄颡鱼(15.37%)和瓦氏黄颡鱼(17.15%)。杂交黄颡鱼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为16.16%,必需氨基酸为6.9%,鲜味氨基酸为6.1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2.18。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依次为杂交黄颡鱼(42.70%)黄颡鱼(41.37%)瓦氏黄颡鱼(39.4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依次为杂交黄颡鱼(0.72)黄颡鱼(0.71)瓦氏黄颡鱼(0.65),表明杂交黄颡鱼属于优质的营养资源。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4月21日至7月3日进行了黄颡鱼较大规模的人工繁殖试验,人工催产黄颡鱼6批,其中催产雌性黄颡鱼1017尾,计82.7kg,雄性黄颡鱼1080尾,计130kg,获黄颡鱼苗40万尾左右.本文对黄颡鱼的繁殖季节,雌雄比例,注射方法,几种催产激素对黄颡鱼的催产效果,流水孵化与静水孵化的效果,人工鱼巢的设置,苗种培育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1.
在水温由14 ℃自然降至6 ℃的越冬期间,对黄颡鱼进行对照实验.对其血液指标和肠道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整个越冬期,摄食鱼血液中血红蛋白(g%)和γ-球蛋白(g%)含量及血清溶菌酶(IU)的活性均高于饥饿鱼,即黄颡鱼摄食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占总脂肪酸18.48%~21.62%的饲料时,免疫力较强.越冬期摄食黄颡鱼肠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的活性随水温上升而增加,且高于饥饿鱼,与其免疫能力的增加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感染累枝虫(Epistylis sp.)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病愈过程中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测定了患病鱼和经药物治疗痊愈及健康的黄颡鱼的血清皮质醇、葡萄糖、乳酸(LD)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结果显示,患病组黄颡鱼血清皮质醇、血糖含量和AST活性均显著高于痊愈组(P0.05),血清ALT活性与痊愈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患病组相比,痊愈组黄颡鱼血清LD含量,LDH和ALP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与健康组相比,痊愈黄颡鱼血清皮质醇含量和ALT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而葡萄糖、LD含量,LDH、AKP和AST活性则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累枝虫的寄生引起了黄颡鱼显著的应激反应,使鱼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经治疗痊愈后的黄颡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可恢复正常,鱼体应激反应消失并表现出正常的游泳行为。  相似文献   

13.
王珍  王圣强 《齐鲁渔业》2013,(12):16-17
黄颡鱼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它具有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2011年江苏省徐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申报了《黄颡鱼池塘规模化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并获得立项。经过2年的项目实施,总结出试验塘的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香菇多糖(Lentinan,LNT)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用添加不同水平香菇多糖的饲料进行投喂试验.将540尾鱼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300、600、900、1200、1500 mg· kg-1香菇多糖的饲料,饲养期为8周.试验结束后测定黄颡鱼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SZ)活力,检测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0)的含量、吞噬细胞的吞噬百分比、吞噬指数以及攻毒后的死亡率与免疫保护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黄颡鱼体内SOD、CAT的活力提高,MDA的含量降低(P<0.05);各试验组鱼体各组织的NO含量均有提高,但与多糖浓度成负相关;添加香菇多糖能显著提高鱼体内溶菌酶的活性、鱼体吞噬细胞的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P<0.01),并可降低攻毒后鱼体的死亡率和提高免疫保护率.由此可见,在饲料中添加香菇多糖对提高黄颡鱼体内抗氧化及特异性免疫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柱形病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理机能的影响,随机选取患病和健康黄颡鱼各10尾,采集其血液,静置后离心分离血清以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如皮质醇、乳酸(LD)含量,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葡萄糖、白蛋白(ALB)、总蛋白(TP)、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结果显示:患病黄颡鱼血清皮质醇浓度和LDH、AST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健康鱼,LD含量和ALT活性显著高于健康鱼。与健康鱼相比,患病黄颡鱼血清葡萄糖含量极显著降低,而HDLC、LDLC、TCHO、ALB、TP、BUN浓度和ALP活性无显著差异。健康鱼肝细胞呈近圆形,形状较规则,细胞界线清晰,细胞核多位于细胞中央,呈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形成放射状排列。患病鱼肝细胞出现局部坏死、空泡化,形成坏死灶,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结果表明:柱状黄杆菌感染可引起黄颡鱼鱼体显著的应激反应,并引起鱼体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6.
采用17个随机引物和3对特异性引物,测定了东北三省黄颡鱼主要分布区的RAPD和SCAR图谱。根据RAPD电泳结果鉴定,所检测的48尾鱼分属于3种黄颡鱼,经SCAR复合分子标志确定,分别是普通黄颡鱼(Pelteobagrus eupogon)、瓦氏黄颡鱼(P.vachelli)、光泽黄颡鱼(P.nitidus)。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黄颡鱼 [Pseud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 ]又名盎丝、牛鱼等 ,隶属于鲶形目 ,鱼尝科 ,黄颡鱼属。广泛分布于我国江河湖泊中 ,是天然水体中常见的底栖肉食性鱼类[1] ;其肉质细嫩、味鲜美、少刺、有较高的营养价值[2 ,3] ,深受消费者青睐 ,开发黄颡鱼资源已是中小型湖泊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澄湖位于苏州市城东 ,是苏州市较大的湖泊之一 ,面积 5 7万亩 ,具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其中包括黄颡鱼资源 ,到 1996年其产量形成了一定规模 ,达 2 5 15kg ,但由于种种原因 ,导致澄湖黄颡鱼产量直线下降 ,因而…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宰杀后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冰藏过程的品质变化和保鲜时间,测定了不同环境温度冰藏黄颡鱼肌肉的质构指标、pH、硫代巴比妥酸(TBA)、高铁肌红蛋白(MetMb)、挥发性盐基氮(TVB-N)、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的含量,并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黄颡鱼肌肉微生物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15、27、33℃温度下冰藏黄颡鱼肌肉各质构指标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各温度组TBA、TVB-N和MetMb含量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三组的TVB-N和MetMb含量在12 h冰藏期间均没有超过国家标准限值,15℃组TVB-N含量始终处于一级鲜度标准。各温度组肌肉营养成分中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含量随冰藏时间延长而有所下降。微生物组分析表明在冰藏期间,三个温度组的黄颡鱼肌肉均未产生有害病原菌微生物。研究表明,宰杀后的黄颡鱼33℃时冰藏保鲜时长为4 h, 27℃时冰藏保鲜时长为6 h, 15℃时冰藏保鲜时长可达12 h。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是近年在山东发展起来的淡水养殖新品种,俗称“黄嘎牙”或“黄腊丁”。作为一种新开发的水产养殖品种,黄颡鱼病害防治技术尚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一些疾病发病机理不明确,当病害一旦发生,其危害往往形成较大损失。现就2012年6月发生的一个黄颡鱼肠炎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黄颡鱼俗称黄腊丁、黄骨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动物,主要在广东、江浙、江苏、湖北等地进行养殖。近年,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黄颡鱼病害问题突显。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抓住农历三月、六月、九月这三个黄颡鱼病害高发期进行防治,能够有效减少黄颡鱼病害损失,提高成活率,增加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