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日本栃木县那珂川町梦创造株式会社利用温泉水开展封闭式循环水试养河豚鱼获得成功。从2008年6月开始,以红鳍东方鲀为试养对象,试验期为一年。试验分成三组:第一组将100尾红鳍东方鲀饲养在盐度为0.9%的温泉水中,第二组将100尾红鳍东方鲀放入盐度为0.9%的人工海水中饲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褐菖鲉室内人工繁育技术,从野生亲鱼的收集、运输、驯化和强化培育到人工催熟催产、布苗和苗种培育,对上海地区褐菖鲉低盐度室内人工繁育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结果表明:2011年和2012年分别在浙江舟山地区收集野生褐菖鲉亲鱼800尾和1 200尾,经长途运输并于室内水泥池暂养48 h,分别获得存活亲鱼791尾和1 193尾,运输存活率分别为98.88%和99.42%;经3~4个月的驯化饲养,分别获得越冬前亲鱼773尾和1 158尾,驯化成活率分别为97.72%和97.07%;经越冬强化培育,分别存活728尾和1 112尾,越冬成活率分别为94.18%和96.03%。2015—2018年,经过4年室内人工繁育,通过开口生物饵料(轮虫)的培养、人工催熟催产、布苗和鱼苗培育(水体盐度17~19,水温16~18 ℃,以人工培养的海水轮虫作为开口饵料,培育周期50~60 d),分别获得体长30~40 mm的褐菖鲉幼鱼1.3万、2.1万、8.5万和26.1万尾。  相似文献   

3.
<正> 为了抢救和保护我国濒危珍稀野生动物,上海市崇明县大新乡前卫村特种水产养殖场于1992年7月23日从安徽扬子鳄人工养殖场引进体长为100~140厘米扬子鳄210尾,耗资96万元,并配备了专家,专门从事饲养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底质对小褐虾生长和存活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小褐虾(Crangon uritai)的人工饲养,以观察栖息底质对其存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小褐虾样本来自韩国釜山Dadaepo(35°02′N,128°57′E)附近4 m水深海域的桁杆拖网渔获,共选取80尾样本进行实验,其中雌性40尾、雄性40尾,并分别被独立饲养在40个有沙和40个无沙的2 L容器中。为便于分析,将实验样本设为每组20尾,分别为无沙饲养的雌性组NSF和雄性组NSM,以及有沙饲养的雌性组SAF和雄性组SAM。实验环境条件为水温14℃、盐度32.5、光周期L∶D为12∶12。饲养期间,每天投喂新鲜的冷冻虾肉,投喂24 h后将残饵虹吸排除,海水每3天更换1次,整个实验持续100 d。实验前测定每尾实验小褐虾样本的体长和性别。实验中每天检查每个容器中的小褐虾蜕皮、死亡和残饵情况,并记录蜕皮时间以便计算其蜕皮间隔。结果表明,在各组最初样本的甲长分布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情况下,经过整个实验周期,小褐虾NSF和NSM的存活率分别为28%和10%,而SAF和SAM分别为38%和25%。各对照组个体平均甲长的增长量NSF为1.22 mm、SAF为1.43 mm、NSM为0.6 mm、SAM为0.9 mm。有沙饲养条件下,雌性和雄性的蜕皮间隔分别为15.0 d和15.3 d,而无沙饲养的雌雄的蜕皮间隔分别为16.0 d和16.0 d。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在有沙饲养条件的蜕皮间隔均比无沙饲养的短。有沙饲养的雌、雄个体蜕皮增长率分别为5.2%和4.8%,无沙饲养的蜕皮增长率分别为3.7%和3.2%,在有沙饲养条件下雌、雄的蜕皮增长率均较无沙饲养的要大。有沙饲养的雌雄个体生长速度均较无沙饲养的要快,有沙饲养的雌性个体绝对增长率相对于雄性个体要更高。在提供沙质底质的条件下,小褐虾的存活率提高,蜕皮间隔明显缩短,蜕皮增长率增大,更有利于小褐虾的生长。[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90-98]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人工饲养的达氏鳇和欧洲鳇的杂交繁殖技术,利用工厂化养殖车间人工驯养达氏鳇和欧洲鳇.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70%的达氏鳇、欧洲鳇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于2010年12月选择2尾达氏鳇雌鱼与1尾欧洲鳇雄鱼进行杂交,获得受精卵41.8万粒,共孵化出优质鱼苗36.5万尾,平均受精率为82%,孵化率87.5%,亲鱼成活率100%.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体质量(31.13±1.67)g的大菱鲆幼鱼饲养在容积100L的水桶中,每个水桶40尾,采用OKE-6710HF微电脑温控仪控制温度为15、18、21、24℃和27℃,在第0、15、30、45、60d进行采样分析血清中免疫相关酶活性及幼鱼全长、体质量及存活率。结果显示,在15~27℃条件下,大菱鲆幼鱼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先升后降;水温为18℃时,幼鱼存活率为100%,生长速度最快,为最佳生长水温。大菱鲆幼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随温度及饲养时间的变化而呈波动性,但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大菱鲆幼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随温度的升高先升后降;刚达到设定温度(即第0d)时,各温度组之间溶菌酶活力并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养时间的加长及温度的升高,溶菌酶活力不断升高,表明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存活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鲵幼苗饲养增重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工养殖大鲵幼苗100尾,分5组每组20尾,饲养时间从稚鲵开食至1龄末,共一年时间。在适宜的饲养环境下,幼鲵体重从出膜的0.27-0.33g经过1年的饲养达24.68~30.42g,1龄净增重达24.41~30.09g,1龄增重率达8826%~9118%。1龄内的幼鲵生长态势极为迅速,增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1988年苏日曾举行鲑鳟鱼养殖问题的讨论会,会上研讨的内容包括饲养、投饵、鱼病防治、鱼卵(?)化技术和仔幼鱼培育存活率等诸问题。苏日专家共同关注着改进饲养鲑科鱼类幼鱼的生物学技术及其解决的途径。当前日本鲑科鱼类的资源认为是稳定的,共计30百万尾,超过100年前自然繁殖  相似文献   

9.
在盐度22和水温25℃下,将体质量(0.175±0.065) g脊尾白虾饲养在50 cm×40 cm×30 cm的水槽中,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Ca~(2+)(100、200、300 mg/L)、Mg~(2+)(300、600、900 mg/L)质量浓度和养殖密度(200、400、600尾/m~3)3种因素对脊尾白虾生长的影响,以找出最适合脊尾白虾生长的3种因素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脊尾白虾的生长影响最大,其次为Mg~(2+)质量浓度,再次为Ca~(2+)质量浓度;Mg~(2+)质量浓度对脊尾白虾的存活率影响最大,其次为Ca~(2+)质量浓度,再次为养殖密度;综合考虑3种因素的最佳组合水平为Mg~(2+)质量浓度300 mg/L、Ca~(2+)质量浓度100 mg/L、养殖密度600尾/m~3。  相似文献   

10.
<正> 目的:为了实现生产全长30mm的放流用苗种100万尾,用来提供给放流开发事业同时也进行生产全长50mm和150~200mm大型的放流用苗种。把投喂生物饵料结束时作为苗种生产阶段。 [苗种生产]: 材料和方法: 供采卵的亲鱼主要是人工养殖的6龄以上111尾(B_1组),三龄鱼123尾(B_2组)总计315尾(雌雄比不清楚)。将这些亲鱼分别用75吨水泥池(Φ6.5×2.2m)2座,10吨水泥池(Φ2.9×1.8m)1座来饲养。饲养亲鱼用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科委重点课题“河豚池塘人工养殖试验”目前在日照市水产研究所通过专家验收。自1990年7月份在自然池塘中投放该所自繁的鱼种,经过100多天的饲养,目前每尾已重达200多克,成活率达95%,为全国首创。  相似文献   

12.
人工生态条件下鲥鱼保种越冬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低盐度人工生态条件下鲥鱼保种越冬获得成功。在总密度为56.13尾/米~2(鲥鱼0.37尾、淡水白鲳55.76尾/米~2)的条件下,鲥幼鱼成活率达92.0%,3龄鱼达100%;在鲥鱼密度为8.99尾、淡水白鲳密度为7.80尾/米。的条件下,鲥幼鱼成活率达89.4%,3龄鱼达100%。试验表明,鲥鱼越冬期间可摄食人工饲料,无需投喂浮游生物;鲥鱼的商品化养殖越冬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山区池塘主养赤眼鳟的高产高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2月26日在1口3.2亩池塘中,亩放38.5g/尾的赤眼鳟鱼种850尾,100g/尾的鲢、鳙鱼种150尾.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辅以青饲料.经9个多月的饲养,10月15日~12月18日计亩收平均465g/尾的赤眼鳟383.3kg,成活率97%;鲢、鳙113.6kg.亩总产鱼496.9kg,产值7413元,利润3401元.投入与产出之比1∶1.85.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罗非鱼由于雄性生长较快、生长期长、个体较大,所以全雄性养殖能促使增产。 Pruginig(一九六七年)每公顷放养1000~1500尾,平均体重50克的全雄性杂种(Sniloticua×Shornrcum), 饲养100~150天,养殖期间没有投肥施饵,收获时的平均个体重200~450克,每天每尾鱼增重1.5~3.0斤,Shell(一九六八年)采用人工投饵,进行了雄性尼罗罗非鱼养殖实验。发现生长率与鱼的密度无关,即使密度高达每公顷5000尾,每天每尾仍能增重2.1~2.3克,饲养163天产量达1.6吨/公顷。饵料系数是2.31。  相似文献   

15.
在模拟工厂化养殖环境下开展日本囊对虾不同密度的生长与存活试验,实验设置5个密度水平,50、100、150、200、250尾/m~2,每个试验组设2个重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存活率与饵料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20日龄,不同密度间的生长性状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40日龄,密度组间的生长性状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密度50、100、150尾/m~2显著大于密度250尾/m~2(P0.05);60日龄时,密度100尾/m~2的平均体长、腹长与体质量分别为(7.28±0.74)cm,(4.72±0.43)cm,(3.59±0.98)g,显著大于密度150、200、250(P0.05),为生长最快的密度组。密度对存活率有极显著影响,存活率变化范围为(23.98%±2.25%)~(69.95%±2.38%),密度50和250存活率分别最高和最低,密度50、100的存活率极显著大于密度150、200、250尾/m~2(P0.01)。饵料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63±0.08)~(3.99±0.31),最低为密度50尾/m~2,饵料系数1.63±0.08。最高为密度250尾/m~2,饵料系数为3.99±0.31。当密度低于100尾/m~2时,日本对虾生长表现最好,该密度下对虾生长速率快、存活率高、饵料系数低。本研究为日本囊对虾的工厂化养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荧光标记对小规格中国对虾的生长、存活率的影响以及荧光染料的保持情况,探讨VIE标记1 cm中国对虾的可行性,采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体长为(1.14±0.06) cm的中国对虾2 856尾,暂养1 d后,将其中的2 321尾标记虾与6万尾同批非标记中国对虾混养于同一池塘进行了养殖试验。经112 d的饲养,结果发现,VIE标记对虾与非标记对虾在生长发育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存活率低2.7 %;VIE标记保持情况良好,虽然标记点不如制作时集中,且位置有所变化,但无论是肉眼直接观测还是用紫外光源观测都能清晰可见。通过斑尾复虾虎鱼对标记虾的捕食试验,发现标记虾不会因身体上的VIE标记而增加被斑尾复虾虎鱼捕食的机率。  相似文献   

17.
正锈斑蟳被视为高档海珍品,市场价格一向居高不下。本文通过对锈斑蟳苗种人工繁育技术的初步研究,成功培育了43.76万尾大眼幼体,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12647.3ind/m2,变态存活率为30%,收获13.12万尾I期仔蟹。  相似文献   

18.
为了抢救和保护我国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崇明县大新乡前卫村特种水产养殖场于7月23日从安徽省杨子鳄人工养殖场引进体长为100至140cm杨子鳄210尾,耗资96万元。并配备了杨子鳄专家专门从事饲养管理工作。杨子鳄是世界上稀有珍贵爬行动物之一,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至今已有1亿3千万  相似文献   

19.
日本囊对虾亲虾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1月18日~2004年6月18日期间,采用人工养殖的日本囊对虾,经过越冬培养和室外培育(性腺促熟、交尾),人工控制光线、饵料、温度和培育密度等手段,亲虾性腺均可发育成熟。在越冬培养中光线为500~800lx之间、温度为9~10℃、饵料为沙蚕及杂色蛤,亲虾培育密度为12~30尾/m^2,越冬实验结果,亲虾体重增长率为10.9%,存活率为93.2%。在室外培育中温度为13.6℃、养殖密度为1.3尾/m^2,饵料以蜾赢蜚、藻钩虾和低值贝类为主。实验结果,亲虾体重增长率为5.1%、存活率为90.5%、交尾率为100%。2004年6月24日~7月10日利用人工繁育的日本囊对虾亲虾进行苗种生产实验。实验结果,每尾亲虾产卵量为20~25万粒/尾、孵化率为82.96%、出苗率为62.8%。实验表明,人工繁育的日本囊对虾亲虾可用于正常的苗种生产。  相似文献   

20.
大鲵引进与地下室人工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1月山东省成功引进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开晨了大鲵地下室人工养殖试验.其结果表明:放养1 100尾,平均体重5.43 g、体长8.5 cm,经过2年饲养,平均体重1.146 kg、平均体长50.12 cm,成活率98.7%,总重1 244.6 kg,最大个体为2.3 kg.大鲵在海拔108m地区人工养殖的成功,对野生种群修复、保护及开发将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