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东海底栖性甲壳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春、夏、秋和冬季在东、黄海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东、黄海甲壳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四季共捕获虾类33种、蟹类12种和虾蛄3种。东、黄海的优势种有: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鹰爪虾、长角赤虾、凹管鞭虾、脊腹褐虾、东海红虾、高脊管鞭虾、双斑蟳、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其中,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和鹰爪虾为调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中的丰富度指数(D)与多样度指数(H’)的四季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季,由北到南呈下降趋势;夏、秋两季由北到南呈上升趋势;冬季则处于东海北部较高、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较低的趋势。均匀度指数(J’)在3个区域各个季节之间相差不大。相似性指数结果表明,东海中部的群落相对稳定,而东海北部具有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的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2.
底质对小褐虾生长和存活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小褐虾(Crangon uritai)的人工饲养,以观察栖息底质对其存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小褐虾样本来自韩国釜山Dadaepo(35°02′N,128°57′E)附近4 m水深海域的桁杆拖网渔获,共选取80尾样本进行实验,其中雌性40尾、雄性40尾,并分别被独立饲养在40个有沙和40个无沙的2 L容器中。为便于分析,将实验样本设为每组20尾,分别为无沙饲养的雌性组NSF和雄性组NSM,以及有沙饲养的雌性组SAF和雄性组SAM。实验环境条件为水温14℃、盐度32.5、光周期L∶D为12∶12。饲养期间,每天投喂新鲜的冷冻虾肉,投喂24 h后将残饵虹吸排除,海水每3天更换1次,整个实验持续100 d。实验前测定每尾实验小褐虾样本的体长和性别。实验中每天检查每个容器中的小褐虾蜕皮、死亡和残饵情况,并记录蜕皮时间以便计算其蜕皮间隔。结果表明,在各组最初样本的甲长分布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情况下,经过整个实验周期,小褐虾NSF和NSM的存活率分别为28%和10%,而SAF和SAM分别为38%和25%。各对照组个体平均甲长的增长量NSF为1.22 mm、SAF为1.43 mm、NSM为0.6 mm、SAM为0.9 mm。有沙饲养条件下,雌性和雄性的蜕皮间隔分别为15.0 d和15.3 d,而无沙饲养的雌雄的蜕皮间隔分别为16.0 d和16.0 d。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在有沙饲养条件的蜕皮间隔均比无沙饲养的短。有沙饲养的雌、雄个体蜕皮增长率分别为5.2%和4.8%,无沙饲养的蜕皮增长率分别为3.7%和3.2%,在有沙饲养条件下雌、雄的蜕皮增长率均较无沙饲养的要大。有沙饲养的雌雄个体生长速度均较无沙饲养的要快,有沙饲养的雌性个体绝对增长率相对于雄性个体要更高。在提供沙质底质的条件下,小褐虾的存活率提高,蜕皮间隔明显缩短,蜕皮增长率增大,更有利于小褐虾的生长。[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90-98]  相似文献   
3.
2008年夏秋季东海区北部沙海蜇资源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8年夏秋季在东海区北部对沙海蜇的定点资源监测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2008年夏初沙海蜇生物量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不同生活阶段的温盐度属性进行了探讨,同时讨论了其伞径变化规律并对产卵时间进行推测。研究表明:6月中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133 kg/h,出现范围33°00′~33°30′N、123°00′~124°00′E,出现率仅为4.76%;9月上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976 kg/h,出现范围30°30′~33°30′N,出现率45.07%,高生物量分别在32°30′~33°30′N、123°00′~124°00′E之间的南黄海中央海域和济州岛东南部外海靠近韩国专属经济区海域。生物学伞径以8月下旬最大,从6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从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逐渐减小的趋势。2008年夏初沙海蜇出现率和生物量较低的原因可能和该年份东海区春末夏初比常年水温偏低有关。在6~8月份的快速生长期,沙海蜇表现为高温低盐的特性;在9月份以后的生长衰退期,表现为低温高盐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东海区头足类群聚空间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2000年东海区(27°00′~34°00′N、127°00′E以西海域)150 m等深线以浅4个季节的底拖网监测调查资料,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的方法分析东海区头足类群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探讨各个群聚类型的指示种类以及头足类群聚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头足类主要种类为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等。多元分析结果显示,各季节头足类群聚类型不同。根据各群聚类型分布的海域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黄海南部-东海外海-东海中南部群聚、长江口外海域群聚和东海北部海域群聚3种群聚类型。它们的空间分布区域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群聚类型的分布区域也会相互交错。各季节不同群聚类型的种类组成不同,多数种类一般同时出现于不同的类群中,有的种类在所有群聚类型中都有分布。它们的空间分布也是交错的,只是相对集中的区域有所不同,在不同群聚类型中的渔获率和出现频率不同。头足类各群聚类型种类组成的季节差异较明显,各群聚类型中相对稳定的主要特征种类较少。调查海域中影响头足类种类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而水深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大型水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东海北部及黄海海域发生大型水母连年暴发的现象,海域生态严重恶化,引起政府及研究部门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大型水母暴发对我国海洋渔业的影响,并列举了大型水母暴发的成因;对国内外大型水母生活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建议模拟海洋环境即在各种环境因子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大型水母的生活史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温度及饵料丰度对大型水母生长发育各阶段影响的研究可以补充完善沙海蜇的暴发机理。  相似文献   
6.
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渔业生物学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东海区历年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带鱼和小黄鱼的群体结构、生物学参数、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等渔业生物学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现象相当突出,渐近长度L∞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而生长参数K以及总死亡系数Z和捕捞死亡系数F却呈现逐渐增大趋势。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带鱼表现出极强的自食性,小黄鱼主要摄食种类与过去大不相同;性成熟提前,同年龄、同一体长组的带鱼和小黄鱼个体平均绝对繁殖力提高。产生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捕捞的影响和鱼类自身适应自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2013年开始,韩国将全面禁止大型渔船在沿岸海域进行作业。业界期望此举能消除韩国目前普遍存在的沿岸渔业和近海渔业之间的矛盾。农林水产食品部表示,在离岸11~22公里(6~12英里)的海域内,对一些未规定作业禁止区域的部分大型渔船开始实行限制捕捞。相关资源管理法预计今年年底前制定出台,于2013年1月开始实施。此次涉及的禁止作业共10种,其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7年7月1日~12日,利用2艘桁杆拖虾生产监测调查船,对东海区的29°00′~32°00′N、124°30′E以西,80m以浅海域实施生产作业与站点相结合的调查资料,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调查总渔获量为704.39 kg,调查站位平均资源密度指数为26.09 kg/h,调查站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指数为2 529.77 ind/h.其中以鱼类平均资源密度指数为最高,占36.21%.其次为蟹类占35.70%,接下去分别为虾类和头足类,分别占16.71%和5.45%,螺类、口足类和贝类所占的比例较少,三者相加只占5.93%.(2)共捕获渔业生物136种,其中鱼类68种、蟹类24种、虾类20种、头足类12种、螺类8种、口足类3种、贝类1种.(3)调查中出现的鹰爪虾、须赤虾的性腺均发育成熟,处于繁殖期.  相似文献   
9.
谢觉哉 (1884 - 1971) ,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新法学界先导 ,民主政权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奠基人之一。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特别是在民主与法制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贡献。一、宣传民主思想 ,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 ;进行民主建设 ,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近代以来 ,先进的中国人从未放弃过对民主的追求。然而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强大的专制传统远远超过微弱的民主萌芽。统治阶级长期的专制统治使整个社会民主意识淡薄 ,人民陷于愚昧无知的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5年底拖网的常规监测资料为依据,对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渔获物种类组成、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主要渔获物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带鱼和刺鲳为底拖网渔业资源优势种,所占比例分别为60.31%和14.53%,小黄鱼、龙头鱼、黄鲫和镶鲳为次要优势种,所占比例均超过1%,各个月份的优势种有所差异;全年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205.8kg/h;带鱼的优势肛长组为170-230mm,小黄鱼的优势体长组为120-140mm,刺鲳的优势叉长组为130-150mm。建议降低目前的海洋捕捞努力量,延长伏季休渔时间,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力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