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对虾幼虾荧光体内标记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采用可视嵌入性荧光标记(Visible i mplant elastomer,VIE)对平均体长为4.75cm的中国对虾幼虾进行第6腹节的两部位标记,以研究VIE标记对中国对虾幼虾的适用性。10个家系的幼虾各取30尾,对其中的15尾进行标记,另15尾作为对照,共标记幼虾150尾。本研究分析了标记对虾和对照组的即时死亡率、生长和标记保持率。结果显示,标记对虾和对照组的即时死亡率低,前者为0.6%,后者无死亡。x2检验显示,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30、60d后体长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体长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荧光标记对生长没有影响;标记后30、60d的标记保持率均很高,达到99%以上。2005年7月,对人工定向交尾建立的108个家系(平均体长为4cm)进行了大规模荧光标记,标记后30、60d的标记保持率均在99%以上,越冬后(210d后),对不同标记部位的标记保持情况进行了统计,标记保持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斑尾复虾虎鱼的生态早繁,于2014年底在菊黄东方鲀越冬池内进行斑尾复虾虎鱼的繁殖试验。越冬主养鱼为1龄菊黄东方鲀鱼种,平均规格为45.0 g/尾,放养密度在3 033尾/亩(15亩=1 hm~2,下同)。2014年11月19日挑选斑尾复虾虎鱼亲鱼90尾,雌雄比为1∶1,雌、雄鱼的平均规格分别为150、200 g/尾,平均每亩放养量为10尾。试验结果:翌年4月28日,共起捕菊黄东方鲀1 860.0 kg,平均规格为69.0 g/尾,越冬成活率为98.7%;获得斑尾复虾虎鱼苗种共计135100尾,平均规格为4.19 cm/尾,平均每尾雌亲鱼产鱼量为3002尾。结果表明,利用菊黄东方鲀越冬池放养斑尾复虾虎鱼亲鱼,挑选规格合适的亲鱼,掌握好亲鱼雌雄配比、放养数量等,后期无需进行注射催产激素等人工干预,即可实现全生态育苗。  相似文献   

3.
鰕虎鱼防控虾病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鰕虎鱼是对虾的敌害鱼类,在对虾养殖池塘人为套养一定数量的鰕虎鱼,当对虾发病时,鰕虎鱼及时吞食病、弱虾,从而切断病、弱虾被健康虾摄食的途径,达到控制虾病进一步蔓延的目的。1材料与方法矛尾复鰕虎鱼(学名:Synechogobius hasta)为鲈形目、鰕虎鱼科、复鰕虎鱼属的近海暖温性底层小型鱼类。常见于淤泥底质的海区或栖于河口底层,我省沿海分布较多。矛尾复鰕虎鱼体型较小,当年成鱼体长一般10cm左右,由于其头大、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于2014年在盘山县三道沟选择8口池塘、共计823.9亩进行海蜇与菲律宾蛤仔、对虾和鱼耦合养殖研究,总结关键技术如下。一、池塘清理池塘的环境条件,尤其是水质和底质,是海蜇与菲律宾蛤仔、斑节对虾或中国明对虾及斑尾复虾虎鱼耦合养殖的基础。水质主要受水源数量和质量及底质的影响,而底质又是水质的营养"贮存库""调节池"和病原的"庇护所",是水质管理的难点和容易被忽视的"角落"。所以,海蜇与菲律宾蛤仔、斑节对虾或中国明对虾及斑尾复虾虎鱼耦合养殖中管理和清理好池底至关重要。因此,池塘清理的关键是在保持池底营养"贮存库"和水质"调节池"的作用前提下,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5.
混养斑尾复虾虎鱼对菊黄东方鲀养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池塘空间的利用效率,通过斑尾复虾虎鱼与菊黄东方鲀的混养试验,对菊黄东方鲀混养和单养的养殖能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以2龄、3龄的菊黄东方鲀作为主养鱼与斑尾复虾虎鱼混养,主养鱼产量可达300 kg/亩(15亩=1 hm~2,下同),每亩还能增收16.7~26.23 kg商品规格的斑尾复虾虎鱼;2龄菊黄东方鲀混养和单养的饲料系数分别为1.75和2.06,3龄菊黄东方鲀混养和单养的饲料系数分别为3.32和4.20,与单养相比,混养在饲料利用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矛尾复虾虎鱼、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效益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3年海安县在南美白对虾高位养殖池中引入一定数量的矛尾复虾虎鱼,摄食感染桃拉病毒、白斑综合征病毒等的病态个体,开展南美白对虾、矛尾复虾虎鱼高位池生态混养试验与示范,该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矛尾复虾虎鱼的食性,有效切断虾病的粪-口传播途径,提高养殖成活率,经两年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过多代全人工配合饲料驯化和选育后,为查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的斑尾刺虾虎鱼营养成分和品质变化,试验选择驯养F3代斑尾刺虾虎鱼肌肉开展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评价。结果显示,驯养的斑尾刺虾虎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1),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5),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方面:两者均检测到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必需氨基酸;4种鲜味氨基酸总含量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39.47%)>野生斑尾刺虾虎鱼(31.7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73.65)>野生斑尾刺虾虎鱼(66.76)。脂肪酸方面:驯养斑尾刺虾虎鱼中共检测到25种脂肪酸,而野生为24种;驯养和野生斑尾刺虾虎鱼肌肉脂肪酸中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9.58%和40.91%;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显著高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低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虾池养殖牙鲆的试验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鲆( Paralichthys olivaceus )是鲆鲽类中的大型种,经济价值高,活鱼价格100~180元/kg.近几年辽宁工厂化养殖牙鲆已经成功,并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室外土池养殖尚未开展,2000年4~11月,我们和青堆子运成水产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了虾池养殖牙鲆试验.7月1日在6.7 hm2虾池中放养平均体长11.2(8.1~12.5)cm牙鲆幼鱼8 532尾,之前45d曾投放中国对虾仔虾100万尾.至10月27日出池,获牙鲆2 584尾,平均体长(23.5±2.7)cm,平均体重(161.4±56.7)g,成活率30.3%.同时获对虾1000kg,虎鱼1 750kg.对虾池养殖牙鲆的前景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适宜大渡河安谷水电站流域增殖放流鱼类标志的方法,在安谷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使用T-tag锚标法(T-tag)、金属线码标法(CWT)和荧光胶体标记法(VIE)分别对四种放流鱼苗(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唇■Hemibarbus labeo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进行标记。每种鱼苗选择大、小两种规格进行试验。在标记后40 d分别统计了鱼苗的存活率、标记保持率和生长等数据。结果表明:(1)40 d短期标记条件下,CWT和VIE对四种鱼苗的存活率负面影响较小,T-tag对存活率负面影响较大。其中,CWT和VIE对体长50~110 mm小规格放流鱼苗的存活无显著影响,而T-tag导致小规格放流鱼苗存活率显著下降;(2)四种放流鱼苗CWT和VIE标记保持率均显著高于T-tag,其中,除50~80 mm的小规格长薄鳅VIE组标记保持率略低于CWT外,其它各实验组均表现出VIE组大于CWT组;(3)CWT和T-tag标记保持率与标记鱼类生活习性相关性较大,胭脂鱼、长薄鳅标记保持率相对高于唇■、黄颡鱼;(4)三种标记对鱼苗都具有一定的损伤,但与对照组相比标记组存活的鱼苗生长状况均不受影响,其中,四种鱼苗相比唇■的生长速度最快。(5)考虑到T-tag标记具备操作简单、标记快、易辨认等特点,建议使用T-tag标记时鱼苗的全长应大于170 mm。  相似文献   

10.
斑尾复鰕虎鱼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帼英  陈建国 《水产学报》1993,17(2):146-153
斑尾复鰕虎鱼系沿海及河口的习见种类,矛尾复鰕虎鱼为它的同物异名。该鱼属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和小虾蟹为食。在繁殖期间产两次卵,属多次产卵类型,产卵后不久死亡,寿命为壹年。斑尾复鰕虎鱼为鰕虎鱼科中的大型种类,其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关系式为:W=0.01739~(2.827?),生长方程为:L_t=41.24[1-e~(-0.0?(t+0.0?45?)],W_t=606.15[1?e~(-0.0?(t+0.0645?)]~(2.8?),体重生长拐点 t_r=11.5(月龄)离拐点处体重为 176.5克。本文分析了斑尾复鰕虎鱼在养虾业中的危害情况,并探讨其资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1993年以来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传播途径和可能寄主的研究结果以及养虾群众的虾病防治经验,提出了以下主要防治措施: 1、养虾开始前彻底消灭虾池中可能存在的底栖甲壳类,养虾生产中切实防止池外虾蟹进入虾池。 2、对虾养殖池内引进一定数量的斑尾复(鱼段)虎鱼,消灭患病对虾和其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可能寄主。 3、养虾过程中定期使用ClO_2消毒,控制虾池中有害微生物的数量。 在实施以上措施的同时,特别注意使用优质饲料,优化养殖环境。三年来,在近千亩左右虾池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养虾业绩,最高单产150kg/亩。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对虾"黄海5号"(品种登记号:GS-01-008-2017)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完成选育。培育单位自2009年开始,利用人工定向交尾技术,每年度大规模、标准化构建全(半)同胞家系;以WSSV抗性、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等作为育种目标性状,利用VIE荧光染料标记家系个体,在混养条件下,开展WSSV感染、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性状测试试  相似文献   

13.
在2.5m×4.0m×2.0m的水泥池中,按3.0×106尾/hm2的密度放养体长2~3cm、4~5cm和8~9cm的凡纳滨对虾。每种规格的对虾3口池塘,其中两口池塘在对虾养殖10d后,分别放入5尾体长为12.3~13.6cm和17.6~18.8cm的点带石斑鱼,另一池单独饲养凡纳滨对虾作为对照组。60d的养殖结果显示,单养池中2~3cm、4~5cm的凡纳滨对虾的质量增加显著低于混养(P0.05),但存活率显著高于混养(P0.05);混养时对虾规格越大增长越快,存活率越低,其中凡纳滨对虾2~3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及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班鱼17.6~18.8cm混养组合的质量增加最大(分别为7.88g与7.67g)。单养和混养时,8~9cm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方差分析显示,对虾规格与养殖模式间的交互作用对对虾质量增加和存活率影响极显著(P0.01);混养时对虾规格对鱼的质量增加影响不显著(P0.05),17.6~18.8cm的点带石斑鱼平均质量增加显著大于12.3~13.6cm(P0.05),对虾规格越大,混养鱼的捕食量越小,凡纳滨对虾8~9cm,点带石班鱼17.6~18.8cm的混养组合对虾存活率高,鱼虾的交互作用对鱼的质量增加和捕食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凡纳滨对虾混养的利润显著大于单养(P0.05),其中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斑鱼12.3~13.6cm,凡纳滨对虾2~3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混养组合的利润显著高于其他混养组合(P0.05),凡纳滨对虾8~9cm的养殖利益显著低于其他规格对虾。建议凡纳滨对虾体长达到4~5cm开始混养点带石斑鱼。  相似文献   

14.
对虾WSSV病是亚洲对虾养殖业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本研究采用Kimura引物 ,用PCR技术对不同生长期的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进行了WSSV的检测 ,同时也检测了对虾发病时养殖池中多见的野生厚蟹 (Helicesp .)和矛尾刺虎鱼 (Acanthogobiushasta)。检测结果表明 :分别在检测的 5尾亲虾中的 1尾 ,6尾仔虾中的 1尾 ,5尾稚虾中的 3尾及所检测的 5尾病虾和 2只厚蟹中获得到 982bp的PCR扩增产物 ,说明为WSSV感染阳性。在检测的 2尾矛尾刺虎鱼中均未获得PCR扩增产物 ,说明为WSSV感染阴性。在亲虾、虾苗以及虾池内的野生厚蟹中检测到WSSV感染的阳性结果表明 :WSSV感染的亲虾有可能是病毒的储主 ,WSSV感染的野生厚蟹有可能是病毒中间宿主或病毒的携带者 ,它们在对虾WSSV病的感染、传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矛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连云港地方名,沙光鱼,隶属虾虎鱼亚目、虾虎鱼科、复虾虎鱼属。矛尾复虾虎鱼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渤海沿岸浅水区,尤以海洲湾地区最富盛名。因其善吞食小虾、小蟹及沙蚕类动物而生长迅速,其肉质白嫩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煲汤和红烧的上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体长为4~7em的凡纳滨对虾对体长为2~17mm的藻钩虾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捕食藻钩虾的能力随着对虾体长的增长而增加。体长4cm的凡纳滨对虾不能捕食13—17mm的藻钩虾,而主要捕食2~7mm的藻钩虾,其在凡纳滨对虾日摄食量(干重)中所占比例达80%以上。5~7cm的凡纳滨对虾可捕食2~17mm的藻钩虾。随凡纳滨对虾体长增加,捕食大规格藻钩虾的比例也增加。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斑尾刺虾虎鱼与纹缟虾虎鱼肌肉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龙珍  宋超  庄平  赵峰  闫文罡 《海洋渔业》2011,33(3):304-309
采用生化分析的方法,对长江口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和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两者的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纹缟虾虎鱼(P<0.05),而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重金属Fe~(2+)对斑尾复鰕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组织结构的影响,在水温16.5℃、盐度30‰、pH 8.0的环境下,进行了Fe~(2+)对斑尾复鰕虎鱼的急性胁迫实验。结果表明,斑尾复鰕虎鱼对Fe~(2+)异常敏感,最小浓度组5 mg/L的平均死亡时间仅为5.2 h;在各种组织器官中,Fe~(2+)对斑尾复鰕虎鱼的鳃组织损伤最为明显,会造成鳃丝充血,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从而严重阻碍鱼的呼吸机能。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长江口东旺沙、东风西沙和青草沙潮间带水域隔月进行插网作业,共采集到459尾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样品,分析其胃含物。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共摄食12类37种生物,主要摄食虾类,其次是鱼类、蟹类等。其饵料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虾类以外,春季还摄食糠虾类和蟹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冬季还摄食糠虾类;体长70 mm的斑尾刺虾虎鱼主要以幼鱼为食,同时还摄食大量的糠虾类和磷虾类,体长70~189 mm的个体主要摄食虾类和鱼类,体长189 mm的个体主要以鱼类为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秋季的饵料生物组成与春、夏、冬季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体长70 mm的斑尾刺虾虎鱼食物组成与体长≥70 mm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强度也有显著的季节和体长变化,Kruskal-Wallis非参数秩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组和体长组平均胃饱满系数均差异显著(P0.01);列联表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斑尾刺虾虎鱼的空胃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体长组空胃率差异显著(P0.01)。通过计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得到饵料生物体长与斑尾刺虾虎鱼体长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s=0.263,P0.01)。此外,摄食饵料平均重量和个数随着斑尾刺虾虎鱼体长的增大而增大,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因此,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习性不仅与环境中饵料生物丰度有关,也与其自身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江苏省海门盐场进行了鲈鱼、锯缘青蟹、矛尾复虾虎鱼混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有关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池塘条件该池塘为老化的对虾养殖池塘,面积为15亩,水深2.1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放苗前,将池塘用100千克/亩生石灰消毒,然后距离池埂4米处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