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优化微波消解海洋沉积物重金属镉测定的实验条件,设计三因素(温度、保持时间、微波功率)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微波消解海洋沉积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消解液镉含量,计算回收率,数据常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海洋沉积物微波消解最佳实验条件组合为180℃,5min,1200W,该条件下海洋沉积物微波消解镉测定回收率为96.5%。  相似文献   
2.
正据《2015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全国鳙鱼总产量约320.3万吨,较2013年增长约6.2%,产量仅次于草鱼、鲢鱼。近年来,受整个水产养殖行情和市场消费需求的影响,传统草鱼、罗非鱼、鲫鱼、鲤鱼等精养模式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单品种销售越来越困难,鱼贩对配套的鳙鱼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养殖户逐渐改变养殖模式,提高套养鳙鱼密度或精养鳙鱼,并投喂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3.
<正>巴沙鱼越南音译为"卡巴沙"(CABaSa),是东南亚国家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当年苗种经一年饲养个体可长至500~800克,次年可长到1.5~2千克,最大个体可达15千克。我国适合养殖的地方有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地区,最佳养殖时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微生态制剂的分类、生产工艺、作用机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发展前景进行概述,为科学应用微生态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投喂经过复合微生物发酵的饲料,以期了解发酵饲料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摄食以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养殖过程中持续投喂适宜比例的发酵饲料,能显著的促进幼虾的生长,提高虾苗成活率及饵料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虾苗体色透明,摄食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鱼粉产量严重受限、价格不断攀高,水产饲料中鱼粉的使用量受到极大影响,而植物蛋白来源广泛、资源量丰富,原料价格低廉,利用植物蛋白替代鱼粉蛋白一直是国内外水产饲料领域研究的热点。豆粕作为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饲料,因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和含量丰富,是目前饲料工业用于替代动物蛋白的一种主要优质蛋白原料。但由于多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大黄鱼[初始体质量(13.57±0.33)g]为研究对象,在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生长、体组成及脂肪沉积的影响。采用3×2双因子实验设计,其中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9%、12%和15%,投喂频率分别为2次/天和1次/天。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饲料脂肪水平仅对FER有显著影响(P<0.05)。2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末体质量和SGR均显著高于1次/天投喂组,而饲料效率显著低(P<0.05)。在2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水平对SGR和FER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SGR和FER均显著提高(P<0.05)。2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全鱼水分含量显著低于1次/天投喂组,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P<0.05)。大黄鱼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然而在1次/天投喂时,饲料脂肪水平未对全鱼体粗脂肪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大黄鱼的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肝体比(HSI)以及脏体比(VSI)受到了饲料脂肪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在2次/天投喂时,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HSI以及VSI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组大黄鱼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HSI以及VSI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脂肪水平和投喂频率仅对大黄鱼的生长、饲料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大黄鱼体组成、形态学指标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8.
必需脂肪酸对亲鱼的产卵量、卵子和仔鱼质量均有促进作用,并能影响精卵和性腺的脂肪酸组成。本文就必需脂肪酸对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该试验主要目的是探究体内体外两种不同的标记方法对于不同规格的黑鲷苗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试验采用体外剪鳍法和体内PIT标记法,对大(平均体质量69.00 g)、小(平均体质量41.29 g)两种不同规格的黑鲷进行标记。分析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两种不同的标记方法对于黑鲷生长与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为期25 d的试验中,在相同的生存条件下,大规格黑鲷体外标记组、体内标记组、空白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56.67%、83.33%、93.33%,生长率分别为3.32%、15.82%、11.23%;小规格黑鲷体外标记组、体内标记组、空白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100.00%、100.00%、96.67%,生长率分别为10.64%、22.31%、11.44%,从试验结果判断,体内标记(PIT标记)优于体外标记(剪鳍),在一定范围内,规格小反而更适宜进行标记。该试验结果为黑鲷的标志放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隶属于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是广大消费者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然而该鱼在自然海域中资源十分稀少,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再加上海洋环境污染、野生种未加改良等多种因素影响,江苏斑石鲷市场价格一路飙升,最高时达200元/千克。因此,在江苏地区开展斑石鲷池塘养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