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实现斑尾复虾虎鱼的生态早繁,于2014年底在菊黄东方鲀越冬池内进行斑尾复虾虎鱼的繁殖试验。越冬主养鱼为1龄菊黄东方鲀鱼种,平均规格为45.0 g/尾,放养密度在3 033尾/亩(15亩=1 hm~2,下同)。2014年11月19日挑选斑尾复虾虎鱼亲鱼90尾,雌雄比为1∶1,雌、雄鱼的平均规格分别为150、200 g/尾,平均每亩放养量为10尾。试验结果:翌年4月28日,共起捕菊黄东方鲀1 860.0 kg,平均规格为69.0 g/尾,越冬成活率为98.7%;获得斑尾复虾虎鱼苗种共计135100尾,平均规格为4.19 cm/尾,平均每尾雌亲鱼产鱼量为3002尾。结果表明,利用菊黄东方鲀越冬池放养斑尾复虾虎鱼亲鱼,挑选规格合适的亲鱼,掌握好亲鱼雌雄配比、放养数量等,后期无需进行注射催产激素等人工干预,即可实现全生态育苗。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菊黄东方鲀与脊尾白虾混养模式下鱼虾的生长、饲料系数、能量收支和利用效率等,进行了混养试验,并与菊黄东方鲀单养模式进行比较。试验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为菊黄东方鲀单养组(C组),菊黄东方鲀与脊尾白虾混养组(A、B组),其中A、B组分别混养4、8 kg脊尾白虾,养殖试验进行139 d。试验结果:A、B、C组菊黄东方鲀的产量和成活率分别为4 623.3、4 325.0、4 722.8 kg/hm2和93.6%、98.0%、100%;脊尾白虾产量分别为352.9、882.4、0 kg/hm2;饲料系数分别为1.85、1.78、2.04。试验期间各系统接受的总太阳辐射能为1604.2 MJ/m2;单养组(C)的光能利用率、光合能转化效率、饲料能转化效率、总能转化效率、底泥沉积率、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单位净产量耗总能分别为0.56%、0.46%、68.6%、30.3%、98.6%、38.9 MJ/kg、55.3 MJ/kg;混养A组的对应指标分别为1.01%、0.48%、75.7%、24.7%、62.2%、34.4 MJ/kg、49.7 MJ/kg;混养B组的对应指标分别为0.57%、0.49%、73.6%、32.3%、64.3%、33.6 MJ/kg、48.0 MJ/kg。研究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与脊尾白虾混养可提高生物总产量和饲料利用率,降低沉积能,改善池塘底质。  相似文献   

3.
为改变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和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 2个品种长期以来的单养模式,提高池塘空间和投喂饲料的利用率,提高养殖效益,分别于2018、2019年进行了南美白对虾与菊黄东方鲀混养试验,并与菊黄东方鲀和南美白对虾单养模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混养模式能有效提高池塘水产品产出总量,对池塘整体提质增效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将罗氏沼虾、尼罗罗非鱼单养与混养进行了生长比较,每种养殖方式设3个重要。单养罗氏沼尾虾放养密度为7只/m^2,单养尼罗罗非鱼放养密度1尾/m^2。混养密度为罗氏沼虾7只/m^2和罗非鱼1尾/m^2。罗氏沼虾放养规格为1~1.3g/尾,尼罗罗非鱼放养规格7~8g/尾,养殖5个月捕获。结果表明:罗非鱼单养和混养产量与平均个体重无显著性差异,总产量分别为2952kg/hm^2和2779kg/hm^2,平均个体重分别为350g/尾和334g/尾。罗氏沼虾单养与混养产量分别为1377kg/hm^2和961kg/hm^2,平均个体重分别为56g/只和32g/只。鱼虾混养总产量为3730kg/hm^2,比单养鱼或虾增产。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适合长江刀鲚的新的养成模式,于2020、2021年两个年度在主养菊黄东方鲀的池塘中进行了混养长江刀鲚的试验,每年养殖周期为5月中旬至11月底。试验结果:2020、2021年,菊黄东方鲀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 812.5、3 007.5 kg/hm2,收成规格分别为261.5、268.5 g;长江刀鲚的成活率分别为57.45%、66.90%,收成规格分别为38.6、50.7 g,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73.50、112.65 kg/hm2。试验结果表明,在菊黄东方鲀池塘中混养长江刀鲚不会影响主养对象的养成效果,且在不额外增加日常养殖生产成本(不单独投喂饵料或饲料)的情况下,能保证长江刀鲚的养殖成活率和收成规格,从而提高了养殖生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暗纹东方鲀、南美白对虾和空心菜 立体种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研究比较了暗纹东方鲀、南美白对虾和空心菜立体种养(模式1)、暗纹东方鲀单养(模式2)、南美白对虾单养(模式3) 3种养殖模式的养殖产量、饲料系数和综合养殖效果。养殖试验结果:模式1~3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358、310、338 kg/亩(15亩=1 hm~2,下同),产值分别为19 591、18 308、14 828元/亩,利润分别为8 807、6 722、8 337元/亩;模式1、模式2中暗纹东方鲀的成活率分别为93.3%、94.3%,饲料系数分别为2.74、2.59;模式1、模式3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分别为51.6%、70.9%,饲料系数分别为0.95、1.55。结果表明,暗纹东方鲀、南美白对虾和空心菜立体种养模式既能提高池塘利用率,获得较好的养殖经济效益,同时还改善了池塘水质,是1种值得推广的健康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7.
罗氏沼虾单养和与鲢、鳙、草、鲻等鱼类混养的对比试验表明:单养罗氏沼虾产量130-145kg/亩;混养产虾108-127kg/亩,产鱼199-224kg/亩,混养比单养的经济效益增300元/亩左右。根据2年实测结果,探讨了单养与混养的放养密度、成活率、生长速度及水质状况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菊黄东方鲀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菊黄东方鲀的栖息、生长、摄食特性,介绍了菊黄东方鲀养成技术,提出了独特的池塘养殖模式.2008年进行了规模化生产试验,养殖面积54亩,投放苗种60200尾,平均亩放苗种1115尾,平均规格74.5 g/尾,年底收获成鱼14464.1 kg,上市比例53.4%,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利用0.53 hm^2池塘试养红螯螯虾,放养体长1.5 cm红螯螯虾虾苗2万尾,收获红螯螯虾975 kg,另外收获河蟹175 kg、青虾36 kg、鲫鱼190 kg,总利润68420元。饲料系数为0.72,红螯螯虾成活率为65%。结果认为:红螯螯虾可单养,亦可与河蟹、青虾等混养;水草覆盖率80%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封闭呼吸室对同一日龄、不同规格的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F1代幼鱼进行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温14.8~15.6℃时,体质量(37.24±3.64)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耗氧率为(0.3385±0.0161)mg/(g.h),体质量(14.45±1.08)g的菊黄东方鲀幼鱼耗氧率为(0.2327±0.0241)mg/(g.h),体质量(27.96±1.38)g的杂交F1代东方鲀幼鱼耗氧率为(0.2282±0.0219)mg/(g.h);同一日龄不同规格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和杂交东方鲀幼鱼的耗氧量分别为(12.5243±0.6720)、(3.3544±0.2975)、(5.8469±0.9537)mg/(h.尾);3种东方鲀的耗氧率呈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平均耗氧率显著高于夜晚。水温为14.8~15.6℃时,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及杂交东方鲀幼鱼的临界窒息点分别为0.665、0.882mg/L和0.774mg/L。  相似文献   

11.
东方鲀海水池塘养殖中,可以混养中国对虾。1993年全国暴发急性流行虾病,在周围单养对虾几乎全部死亡的情况下,混养塘中的中国对虾安然无恙,生长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多代全人工配合饲料驯化和选育后,为查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的斑尾刺虾虎鱼营养成分和品质变化,试验选择驯养F3代斑尾刺虾虎鱼肌肉开展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评价。结果显示,驯养的斑尾刺虾虎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1),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5),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方面:两者均检测到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必需氨基酸;4种鲜味氨基酸总含量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39.47%)>野生斑尾刺虾虎鱼(31.7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73.65)>野生斑尾刺虾虎鱼(66.76)。脂肪酸方面:驯养斑尾刺虾虎鱼中共检测到25种脂肪酸,而野生为24种;驯养和野生斑尾刺虾虎鱼肌肉脂肪酸中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9.58%和40.91%;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显著高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低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暗纹东方鲀与南美白对虾科学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养暗纹东方鲀、套养南美白对虾的科学混养模式,既保证了暗纹东方鲀的产量和肉质,又使暗纹东方鲀在捕食合理密度的白对虾情况下,有一定虾的收获(实际生产上通常达到约200千克/亩的水平),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混养模式。一、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14.
矛尾复虾虎鱼、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效益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3年海安县在南美白对虾高位养殖池中引入一定数量的矛尾复虾虎鱼,摄食感染桃拉病毒、白斑综合征病毒等的病态个体,开展南美白对虾、矛尾复虾虎鱼高位池生态混养试验与示范,该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矛尾复虾虎鱼的食性,有效切断虾病的粪-口传播途径,提高养殖成活率,经两年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了丰富海参池塘养殖的混养种类,实验对刺参和红鳍东方鲀的生态混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00 d的混养实验,红鳍东方鲀平均日增重率为1.07 g/d,特定生长率为4.06%/d,混养组与单养组红鳍东方鲀没有显著差异;但混养条件下刺参的生长状况显著优于单养条件下刺参的生长状况。与红鳍东方鲀混养组刺参平均日增重率为(0.11±0.04)g/d,特定生长率为(0.67±0.20)%/d。单养组刺参平均日增重率为(0.04±0.02)g/d,特定生长率为(0.35±0.19)%/d。研究表明,刺参池塘混养红鳍东方鲀模式下,红鳍东方鲀在正常快速生长的同时,可以有效促进刺参的生长,研究结果可以为刺参池塘的生态复合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斑节对虾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优化养殖结构,于2011年2月开始进行斑节对虾池套养红鳍东方鲀、花蛤试验.在2口面积均为2.5 hm2的养虾池内,每口池塘放养75万尾斑节对虾虾苗,套养平均规格约85g/尾的大棚越冬红鳍东方鲀苗种1万尾和平均规格为260粒·kg-1的花蛤苗3500 kg.经过约10个月的养殖,共收获平均规格23.33尾·kg-1的斑节对虾24400 kg、3.2尾·kg-1的红鳍东方鲀5060 kg以及平均规格103粒·kg-1的花蛤17057 kg,产值205.99万元,利润121.81万元.斑节对虾的饲料系数为1.62,红鳍东方鲀为1.59.套养试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菊黄东方鲀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养殖管理、水质调控、疾病防控等方面探讨了菊黄东方鲀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经过两年的养殖试验,菊黄东方鲀平均成活率达93%以上,饲料系数2.1左右,体重与体长关系的幂函数方程为W=0.008L3.378.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荧光标记对小规格中国对虾的生长、存活率的影响以及荧光染料的保持情况,探讨VIE标记1 cm中国对虾的可行性,采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体长为(1.14±0.06) cm的中国对虾2 856尾,暂养1 d后,将其中的2 321尾标记虾与6万尾同批非标记中国对虾混养于同一池塘进行了养殖试验。经112 d的饲养,结果发现,VIE标记对虾与非标记对虾在生长发育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存活率低2.7 %;VIE标记保持情况良好,虽然标记点不如制作时集中,且位置有所变化,但无论是肉眼直接观测还是用紫外光源观测都能清晰可见。通过斑尾复虾虎鱼对标记虾的捕食试验,发现标记虾不会因身体上的VIE标记而增加被斑尾复虾虎鱼捕食的机率。  相似文献   

19.
菊黄东方鲀(Fugu flavidus Li)属鲀科,东方鲀属,俗称“乖鱼”、“满天星”,为福建省近年兴起的海水东方鲀类养殖品种。其成品主要销往国内的江、浙一带,售价高达220~400元/kg,具有很高的养殖价值。菊黄东方鲀天然苗种在数量上已满足不了养殖发展需求。我们于2004年引进亲鱼67尾,人工催产亲鱼20对,获受精卵3.6kg,受精率80%,孵化仔鱼102万尾,孵化率71%,培育出3cm以上苗种36万尾,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人工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20.
大西洋鲑Salmo salar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适宜生长水温相近,但栖息水层不同。本试验通过研究在循环水主养大西洋鲑(2 kg/尾)系统中混养不同密度大菱鲆(0.15 kg/尾)的养殖效果,旨在优化这两种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水温16℃条件下,在循环水养殖系统10个单池面积40 m~2、水体120 m~3的养殖池中放养大西洋鲑,密度为20尾/m~2,大菱鲆的混养密度分别为0尾/m~2、2.5尾/m~2、5尾/m~2、7.5尾/m~2和10尾/m~2,分析两种鱼类的摄食、出池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成活率、毛产量、净产量、饲料系数等生产指标。结果表明,大菱鲆混养密度为2.5尾/m~2时,大西洋鲑出池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分别达最大值(4.755±0.049)kg、(0.3865±0.006)%/d和(98.995±0.177)%,且大菱鲆也达最佳生长与成活效果,可获最大总毛产量(31.795±0.384)kg/m~3、最大总净产量(18.524±0.059)kg/m~3和最低饲料系数(1.35±0.004),养殖效果显著优于大西洋鲑单养组[最大总毛产量(30.521±0.205)kg/m~3、最大总净产量(17.413±0.077)kg/m~3、饲料系数(1.44±0.006)];超过5尾/m~2,各生产指标显著低于单养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