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DNS法检测食用菌多糖含量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S法为食用菌多糖含量测定的常用方法,该法具有经济、操作简便、反应灵敏且干扰少等优点.试验以葡萄糖为显色底物,优化了DNS法的检测波长、显色温度、显色时间、pH值等测定条件.试验结果表明:DNS法检测食用菌多糖含量的最佳检测波长为520 nm,最适反应温度为90℃,最佳反应时间为6 min,最适pH值为6~7,适宜检测的糖浓度范围为≤0.16 mg/mL;试验研究了其他糖类对多糖含量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糖类对DNS法检测多糖含量结果影响很大,在本试验研究的3种糖中,以麦芽糖干扰最大.本试验结果为食用菌多糖的含量测定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参数.  相似文献   

2.
饲用木聚糖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探讨了木聚糖酶活测定中的几个关键因素对酶活测值的影响,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建立了应用DNS法测定饲用木聚糖酶活力的方法:在40℃,pH 5.0条件下,底物浓度1%,酶促反应时间10 min, DNS显色5 min,于波长540~550 nm处测定吸光度A.  相似文献   

3.
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菜用甘薯叶中的多糖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对菜用甘薯叶片还原糖和总糖的吸收光谱、测定和提取条件进行研究,以间接测定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菜用甘薯叶片中还原糖的最适检测波长为493 nm,DNS显色剂用量为2.0 mL,显色反应时间为10 min,显色反应后静置时间10 min。还原糖及总糖样品液提取水浴温度为100℃,水浴时间为30 min;总糖样液酸解时盐酸用量为2.0 mL,沸水浴时间为20 min。此方法精密度、重现性和回收率符合实验要求,可准确测定菜用甘薯叶片中的多糖含量,实现了对菜用甘薯叶片中还原糖、总糖和多糖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4.
魔芋葡甘聚糖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DNS法测定魔芋葡甘聚糖的含量过程中,以丙三醇代替苯酚。在波长λ为556 nm,水浴的显色时间为5 min,显色温度90~100℃,稳定时间为1~1.5 h条件下,同一样品用丙三醇显色法测得葡甘聚糖的含量为73.44%,回收率为98.6%,精密度为0.98;苯酚比色法测得葡甘聚糖的含量为70.87%,回收率为102.7%,精密度为0.93。结果表明,该方法(DNSⅠ)具有方便、安全、成本低等优点,适合于常规实验室魔芋粉葡甘聚糖定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专用型马铃薯的选育是当今马铃薯育种的重点,马铃薯中淀粉、还原糖的含量直接影响马铃薯的加工品质,针对大量亲本和育种后代的品质的鉴定,运用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测定马铃薯的营养品质十分重要。本试验对青海省7个马铃薯品种(品系)进行分析,采用国家标准《GBT 5009.9—2008食品中淀粉的测定》、折光仪法、美尔凯尔表法测定淀粉含量,用《GBT 5009.9—2008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和DNS显色法测定还原糖。结果表明,折光仪法和DNS显色法与采用国家标准进行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这2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分析效率。因此,采用折光仪法测定淀粉含量、DNS显色法测定还原糖含量。  相似文献   

6.
DNS法测定还原糖含量时最适波长的确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探讨DNS法测定还原糖含量时的最适波长。以DNS为显色剂,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了木糖和葡萄糖显色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和最适测定波长。结果表明,木糖和葡萄糖与DNS显色剂反应后,均在490 nm处有最大吸收峰。标准曲线糖含量范围为0~40 mg/L时,OD值在520 nm处的R2最接近于1,精确度和回收率均较高。提示DNS法测定还原糖含量时,520 nm为最适测定波长。  相似文献   

7.
周向军  高义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297-17298
[目的]为荠菜多糖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了荠菜还原糖的含量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确定了其最佳测定条件。[结果]在0.5~1.5ml的范围内,吸光度随着DNS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DNS的用量大于1.5m1时,吸光度基本不变。在4~6min内,吸光度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大;6min后吸光度基本稳定。在70~90℃内,吸光度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反应温度超过90℃后,吸光度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趋于稳定。放置20min后吸光度达到最大。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的荠菜还原糖含量为1.002%,总糖含量为7.3393%,多糖含量为6.3373%。[结论]该试验确定的DNS比色法的最佳测定波长为510nm,最佳DNS用量为1.5ml,最佳反应温度为90℃,最佳反应时间为6min,最佳放置时间为20min。  相似文献   

8.
以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和M641萌发过程中的种子为实验材料,对DNS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还原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蒽酮法测定总糖含量,分析了大麻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总糖和还原糖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DNS法测定还原糖的最佳检测条件为:检测波长530 nm,DNS用量2 mL,显色时间7 min。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云麻1号和M641的总糖含量总体升幅分别为158%和78%,还原糖含量总体升幅分别为671%和703%。本研究探明了大麻种子萌发过程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可为大麻种子萌发机理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今后大麻植物及种子中的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用于测定D-半乳糖醛酸含量的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D-半乳糖醛酸含量的测定条件。[结果]单因素试实结果表明,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D-半乳糖醛酸含量的优化条件为:测定波长540 nm,DNS用量4.0 ml,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5 min,最佳测定时间60 min内。此条件下回归方程y=1.0226x-0.2784,回归系数r=0.9997,平均回收率99.96%,D-半乳糖醛酸含量测定范围0.5~1.1 mg/ml,统计分析表明,该方程显著存在。[结论]多次实验验证,该方法测定D-半乳糖醛酸含量时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生物化学实验"DNS法测定植物组织中还原糖及总糖含量"中的一些不足进行改进,包括实验材料选择、波长选择、DNS量、显色时间、DNS的配制等方面,最后对实验中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提高该实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从旱育秧苗离土萎蔫反应及其生理响应方面初步研究了旱育秧苗的水分生理特性和对其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时育秧苗离土后达到临界萎蔫时间比水育秧早60min左右,失水速度较快,但旱育秧苗临界萎蔫后失水速率比水水秧苗低55.2%,且临界萎蔫后旱育秧苗在水中恢复展叶所需时间短于水秧苗160 ̄214min,吸水速率是水秧苗的2.4 ̄6.3倍。旱育秧苗在离土-临界萎蔫-再吸水恢复展叶过程中,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  相似文献   

12.
菟丝子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南方菟丝子基因组DNA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递进筛选方法对菟丝子的RAPD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25μL总反应体积中,最佳浓度配比为:模板DNA 20 ng,MgC l23.0 mmoL/L,引物10μmoL/L,dNTP 400μmoL/L,TaqDNA聚合酶1个单位(U),10×反应缓冲液2.5μL。扩增程序为:94℃变性3 m in,再进入循环;94℃变性1 m in,40℃退火1m in,72℃延伸1 m in,共40个循环;72℃最终延伸10 m in,于4℃保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壳聚糖开发载体化铜制剂,既可避免铜离子浓度过高的药害,又可以延长药效期.[方法]探讨了壳聚糖对Cu^2+吸附量的影响因素,最佳条件下合成壳聚糖-铜杀菌剂,研究其在水中Cu^2+的释放动力学.[结果] CTS-Cu的最佳合成工艺:硫酸铜浓度20g/L,壳聚糖、硫酸铜质量体积比为1/40,反应温度40℃,吸附时间90 min.载铜壳聚糖在水中Cu^2+的释放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8h即可达到较高浓度,在36 h后基本达到稳定释放.[结论]为其农业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黑米色素提取工艺及其性质表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以膳食黑米为原料制取黑米色素的工艺步骤.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的质量与体积比(克比毫升)、浸提剂体积分数等因素对黑米色素提取效率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浸提剂体积分数和浸提温度是影响黑米色素提取效率的显著因子;浸提时间和料液的质量与体积比对提取效率有影响,但不显著.当浸提温度为80℃,浸提时间为30m in,料液的质量与体积比为1∶10,浸提剂为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时,提取效果最好.黑米色素为花青苷,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可用于食品着色.  相似文献   

15.
红枣中多糖提取及纯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红枣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在加水倍数40,溶液pH8,浸提温度100℃,浸提时间60 min时提取效果最好。外界因素对提取效果影响大小的先后顺序为:加水体积>溶液的酸碱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出能用于生物印染的碱性淀粉酶产生菌。[方法]利用Horikoshi培养基从农田土壤中分离碱性淀粉酶产生菌,并采用DNS法和碘量法测定粗酶液中淀粉酶的酶学性质。[结果]共分离到9株碱性淀粉酶产生菌,对其中水解圈最大的菌株703进行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其与嗜碱性芽孢杆菌Bacillus pseudofirmus OF4的16S rDNA序列一致性达100%。对该菌发酵粗酶的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碱性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9.5,50℃下处理30 min后酶活残存74.7%。[结论]该研究筛选出了能用于生物印染的碱性淀粉酶产生菌,所产淀粉酶热稳定性较好,且具有强的碱耐受性,表明该酶具有应用于生物印染的潜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杂交早稻旱育秧、水育秧和板田 育秧方式秧苗素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南方稻区并存的旱育秧、板田育秧和水育秧3种主要育秧方式秧苗的形态、生理及抗逆性表明,旱育苗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活力高,吸收氮、磷、钾能力强;叶片宽大健挺,叶鞘粗短,分蘖到位率高;生理素质优良,干物质积累多,组织充实,碳、氮代谢协调,抗逆性加抗寒性、立苗能力和抗涝能力明显优于板田育秧和水育秧。  相似文献   

18.
链霉菌S417菌株发酵液的抗真菌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6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拮抗链霉菌S417发酵液的抑菌谱;以采后香蕉炭疽病菌为指示菌,管碟法测定发酵液经不同理化园子处理后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链霉菌S417发酵液对1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对香蕉炭疽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等5种真菌的抑制率在82.53%~69.63%之间,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菌株.120℃处理20 min,发酵液仍有较强抑菌活性;紫外线照射25 min,对发酵液抑菌活性无显著影响;阳光照射4h,抑菌活性丧失;发酵液对酸碱稳定,在pH值6.0时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9.
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形态变化与裂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形态及运输效率的变化,明确果实通过维管束系统吸水与其裂果的关系,完善枣裂果机理。【方法】以壶瓶枣(Ziziphus jujube Mill. cv. Huping)为试材,于白熟期(8月19日)开始对选定枣树进行定量灌溉处理,每7 d测定、灌溉一次,使处理组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5)%,对照组的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5)%。于果实发育后期分别调查降雨前(9月18日)、降雨后(9月22日)枣果的裂果率;分别在幼果期(7月28日)、白熟期(8月15日)、半红期(9月5日)和全红期(9月17日)进行采样,跟踪枣果实发育进程。品红示踪试验中采用二次枝浸泡和枣吊浸泡两种形式,观察不同时期二次枝、枣吊和果柄维管束系统运输效率的变化;取健康枣果的果柄进行石蜡切片,经FAA液固定、常规方法包埋、制作切片、番红-固绿复染,观察枣果果柄导管形态随果实发育的变化规律。【结果】裂果率调查结果显示,枣果发育后期灌溉和对照两种处理的裂果率分别为2.60%和2.58%,二者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充足灌溉并未引起裂果;降雨后,灌溉组和对照组处理的裂果率与降雨前相比均显著升高,分别达到42.90%和40.80%,且两组间差异并不显著,表明降雨会明显导致裂果率上升。品红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果实发育期,品红溶液均能通过二次枝顺畅运送至枣吊,但能否运送至枣果与果实发育期密切相关。幼果期,品红溶液在5 min之内便可顺利输送至枣果,且输送数量和范围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随着果实发育,品红运输至枣果的难度逐渐增大,白熟期时处理40 min后仅有少许品红输送至枣果;至半红期和全红期,品红溶液几乎不能输送至枣果,这表明果柄可能是品红不能顺利运输至枣果的主要障碍。石蜡切片结果表明,幼果期正常导管所占比例为97.22%,白熟期时正常导管的比例下降至34.95%,且开始出现断裂、退化和畸形,半红期和全红期正常导管的比例仅剩13%左右,导管断裂、退化和畸形进一步加剧,并且开始出现导管堵塞现象,且全红期导管堵塞的数量和程度均高于半红期。【结论】壶瓶枣果实发育后期,果柄导管出现断裂、畸形、退化、堵塞等现象,其运输能力受损或丧失,导致根系吸收的水分难以通过“根系-枝干-二次枝-枣吊-果柄-果实”维管束系统大量进入果实,从而不会引发大量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