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有机无机复混肥用量对苏北地区水稻产量、经济性状、养分含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科学合理施肥、提高作物产量和提升耕地地力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设置6个试验处理:不施肥,常规施肥,有机无机复混肥675、750、825、900 kg·hm-2。结果表明:随着有机无机复混肥用量的增加,水稻籽粒产量、秸秆产量、有效穗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施用量为825 kg·hm-2时,籽粒和秸秆产量最高。各施肥处理的水稻籽粒产量、秸秆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增幅分别为40.05%~53.22%、40.66%~53.05%。与常规施肥相比,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籽粒增产0.51%~5.10%。此外,所有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以及水稻籽粒全氮、全磷、全钾和秸秆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有所升高,增幅分别为2.64%~171.37%、1.07%~61.50%。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各处理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41.63%~164.38%、21.95%~73.17%。综上所述,有机无机复混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养分含量,改善水稻经济性状和土壤理化性状,但施用量过多反而会导致水稻产量降低。本研究条件下,有机无机复混肥用量为825 kg·hm-2时,较适宜当地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钾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钾肥相比,常规施钾和平衡施钾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穗长、千粒重、产量和秸秆全钾含量,并有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平衡施钾能增加水稻产量,有效增加水稻籽粒全氮、秸秆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及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由此可见,钾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以平衡施肥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张文英  陈占全  李月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180-13182
[目的]探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油莱主产区甘蓝型春油莱对磷素吸收的变化规律。[方法1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互助县台予乡进行不同施肥处理对春油莱磷素吸收的动态研究。[结果1油莱从苗期到成熟期其根系和茎秆全磷含量均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而叶片中全磷含量变幅较小。对籽粒、茎秆、角壳和根系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进行测定,籽粒中含量均高于茎秆、角壳和根系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且含量全钾〉全氮〉全磷..苗期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在整个生育期中最高,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中的速效磷均呈下降趋势。OPT+1/2P处理和推荐施肥OPT处理的速效磷含量均高于OPT-P、OPT-1/2P和OPT-1/4P.[结论]为青海省油菜主产区合理使用磷肥,提高磷肥利用率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试验种植水稻"东农427",在水稻分蘖期分别进行叶面喷施不同硅源制剂Si-50、Si-60、SiRH、QSi-50、QSi-60,并设置对照组(ck)。测定了水稻在分蘖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时各处理条件下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分蘖期喷施硅制剂能明显促进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和成熟期对全氮和全磷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氮、磷元素的吸收率,促进氮素与磷素向稻穗中转运。QSi-50促进水稻全氮的吸收最显著,与对照相比其在分蘖期、孕穗期植株全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2.97%、52.88%,成熟期稻穗中全氮含量显著增加30.46%;而QSi-60对全磷的促进作用最大,前2个生育时期的全磷含量比对照分别显著增加34.81%、25.07%,成熟期稻穗中磷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19.74%。在分蘖期、孕穗期Si-60处理的全钾含量比对照分别显著增加6.20%和19.42%;成熟期所有处理对全钾的吸收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稻穗中钾的含量比对照有所下降,QSi-60更是显著降低31.91%。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潍坊地区不同肥料对小麦的施肥效果,为精准施肥提供依据,安排了无氮、无磷、无钾及不同复合肥施肥处理试验。调查不同处理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测定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并计算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无氮处理的成熟期略早,施用住商(24∶15∶6)脲醛肥料的小麦成熟期SPAD、穗数和穗粒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无氮、无磷、无钾处理及施住商(24∶15∶6)脲醛肥和六国(24∶15∶7)肥处理的小麦每公顷产量依次为5 517.05 kg、5 827.90 kg、6 254.90 kg、7 337.00 kg和7 205.80 kg;施住商肥料处理的氮、磷、钾肥料利用率依次为44.42%、13.26%和79.07%,施六国肥料处理的氮、磷、钾肥料利用率依次为33.82%、14.85%和59.08%。综上所述,缺氮对该地区小麦产量影响最大,缺磷次之,缺钾最小,且缺素能显著降低小麦的SPAD、茎穗数和穗粒数,虽然住商肥料处理的整体施用效果较好,但其磷肥利用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长期定位施肥对水稻、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经连续12年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的定位试验,至第12年对水稻、小麦进行数据监测,结果表明,3个施化肥处理中,施栏肥配施化肥处理的有效穗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作物(小麦、单季稻)2季增加86.9万/hm2,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有效穗比单施化肥作物(小麦、单季稻)2季增加11.65万/hm2;作物(小麦、单季稻)产量2季以施栏肥配施化肥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年平均增产367.5 kg/hm2,增长率为3.4%,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比单施化肥年增长率提高了5.8%。3个不施化肥处理中,施栏肥的有效穗比秸秆还田作物(小麦、单季稻)2季增加33.3万/hm2,秸秆还田的有效穗比不施肥(对照)作物(小麦、单季稻)2季增加19.95万/hm2。施栏肥比秸秆还田年平均增产277.5 kg/hm2,增长率7.4%,秸秆还田比不施肥(对照)增产15.8%。土壤养分施栏肥和秸秆还田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均有提高,施栏肥增幅最大,无机区增幅较小。而全钾、速效钾含量变化程度不同。通过监测结果得出,以栏肥配施化肥的施肥方式对作物增产和改良土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性基施模式下,探讨缓控释肥与速效氮的合理配比,实现水稻的轻简化生产。以南粳9108为试材,开展2个稻季的田间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设置3个缓控释肥与速效氮比例(缓控释肥∶速效肥=80%∶20%、65%∶35%、50%∶50%),研究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氮素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施处理通过提高水稻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水稻籽粒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2年平均增产0.11%~11.69%,其中80%缓控释肥+20%速效肥、65%缓控释肥+35%速效肥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P<0.05);缓控释肥占比越高,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越高。水稻成熟期,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3个配施处理水稻茎蘖数2年平均分别增加1.35%、0.72%和0.42%。配施处理2年水稻4个时期平均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分析缓控释肥与速效肥配比处理间差异,发现速效肥比例越高,对水稻前期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影响越大;反之,对水稻后期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影响越大。与常规施肥相比,2年试验中3个缓控释肥配施速效肥处理能...  相似文献   

8.
盐碱化及养分投入对稻田土壤基础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农业科学》2014,(3):31-35
通过施肥和不施肥处理,研究水稻收获后盐碱化稻田土壤养分状况,旨在明确盐碱化及养分投入对稻田土壤基础肥力的影响,为盐碱地水稻生产配方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论施肥与否,土壤盐碱化均导致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下降;全钾含量变化略有不同,未施肥情况下,盐碱土壤全钾含量降低,施肥后,反而升高。化肥施入后,各处理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相应增加,速效氮含量却相应下降,全钾、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受土壤类型和品种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提高营养元素在玉米体内的转运,有利于提高肥力、改良土壤、保护环境,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测土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对玉米籽粒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张家港沿江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稻麦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于2014—2021年建立长期测土配方施肥定位观测试验。处理包括常规施肥处理、测土配方施肥处理和无肥处理,分析并测定稻麦产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结果表明,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年均降低氮磷施用量分别为135和46.5 kg·hm-2,且稻麦产量并未显著降低,稻麦平均产量分别可达8 490和6 480 kg·hm-2。同时,通过稻季增施钾肥24 kg·hm-2,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常规施肥,进一步降低了钾元素亏缺导致的减产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一次深施肥对玉米供肥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次深施肥对玉米供肥规律的影响。[方法]设置肥料施用量相同的2个处理(常规施肥和一次深施肥),在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取样,测定叶片、茎+雄穗、雌穗、籽粒的鲜重、干重及植株N、P2O5、K2O含量。[结果]一次深施肥的玉米比常规施肥增产521.5 kg/hm2,提高了5.76%。一次深施肥促进玉米在生育中后期对氮、磷的吸收。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前,氮、磷主要集中在叶片中;在玉米成熟期,钾的分布比例为茎秆>叶片>籽粒,施肥方法对钾的分布有影响而对氮、磷的分布则无影响。常规施肥钾在叶、茎、粒中的分布比例约为3∶6∶2;一次深施肥分布比例为2∶2∶1。[结论]一次深施肥可促进玉米在生育中后期对养分的吸收,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2.
施肥对旱地地膜覆盖栽培谷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针对旱地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生长后期脱肥早衰的问题,研究了配方施肥和施肥种类对地膜覆盖栽培谷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施肥能显著提高旱地地膜覆盖栽培谷子的产量,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85.5 kg/hm2、P2O569 kg/hm2和K2O 75 kg/hm2;与常规施肥相比,施肥结合使用保水剂或者施用缓释肥均能提高地膜覆盖栽培谷子的成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进而显著提高谷子产量,其中施用尿素225 kg/hm2+稀土磷肥525 kg/hm2+保水剂45 kg/hm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施肥对高粱生长、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晋杂12号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N,P,K施用量对高粱生长、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用N,P,K(基础地力)时,高粱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及产量均较低,施用任意2种养分均会明显促进高粱生长;对N,P,K这3因素中任2因素设计最佳施用量时,施P肥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施K肥没有增产效果。高粱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拔节到抽穗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施肥高粱在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均高于对照,成熟期全株干物质积累量比对照增加19.77%。高粱干物质分配主要在茎叶部分,施肥对干物质分配比例没有显著影响。高粱N,P,K养分吸收量和分配比例最大的是K,其次是N,最低的是P。不同生育期高粱N,P,K养分吸收量和分配比例表现不同,N,P,K养分主要分配在茎叶上,穗部中养分分配比例大小为P>N>K。在施肥条件下,成熟期高粱N,P2O5,K2O养分吸收比例为1∶0.32∶2.22。施肥高粱在不同生育期对N,P,K的吸收比例与对照相似。  相似文献   

14.
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肥料调控,实现玉米花生间作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单作玉米、玉米花生间作2种种植方式及180、360kg/hm22个氮水平,研究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降低了各生育时期的单株叶面积,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具有"前慢后快"的特点,减少了干物质向茎秆和叶片的分配,促进向籽粒分配,产量提高了38.47%~59.65%,收获指数提高了0.72%~3.02%。360kg/hm2的施氮处理明显提高了间作玉米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促进干物质向秸秆分配,减少向籽粒分配,降低了收获指数。[结论]间作玉米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分配,提高了收获指数。间作玉米获得高产要加强后期的肥水管理。  相似文献   

15.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料不同配比对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均有促进作用。在施肥的6个处理中,处理2(N:P2O5:k2O=6:8:3)的小麦生长具有明显的优势,表现为小麦各生育时期干物重、叶绿素含量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及籽粒含氮量较高,与产量有关的性状如: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及干粒重等得到明显改善,籽粒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742.6kg/hm2,增产率为18.8%,小麦品质也表现较好,蛋白总量高达804.7kg/hm2。  相似文献   

16.
小麦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小麦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等,结果表明:施肥促进了小麦增产,不同施肥处理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NPK>NK>NP>PK>CK。施用氮、磷、钾化肥分别增产69.1%,7.8%和27.7%;每kg N、P2O5和K2O分别增产小麦15.4kg、3.3kg和14.1kg。不同施肥处理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及地上部干物质重大小顺序依次为NPK>NK>NP>PK>CK。不施肥和不施氮会导致小麦提早成熟,生育期缩短,不施磷导致小麦成熟延迟,生育期延长,千粒重下降。氮磷钾平衡施用时N、P2O5和K2O的养分利用率分别为39.6%、14.3%和56.4%;生产100kg小麦吸收N、P2O5和K2O分别为3.04kg、1.38kg和2.71kg。  相似文献   

17.
光温条件对水稻结实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试验研究了水稻抽穗结实期开花、乳熟和蜡熟三阶段弱光照和高温对结实和干物质生产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各阶段的光照强度下降到自然光强的 70 %时 ,不会显著影响单穗籽粒产量 ;但光强下降至5 0 %时 ,则会使空、秕粒增加 ,导致结实率下降而使单穗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弱光照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②各阶段在 36℃以上高温时 ,单穗籽粒产量和结实率均显著下降 ,除开花阶段外 ,还有明显降低千粒重的趋势。③光照不足和高温都使单茎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降低 ,但光照不足时使干物质在穗中分配比率提高 ,而高温则相反。另外 ,抽穗开花阶段光照不足使茎鞘养分运转率下降 ,乳熟和蜡熟阶段光照不足则使运转率提高。高温除蜡熟阶段使运转率提高外 ,在抽穗开花和乳熟阶段则均使运转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氮钾素吸收积累特性及氮素营养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特优63为材料,研究了杂交水稻氮钾素吸收积累特性及氮素营养诊断.结果表明,N、K养分吸收积累总量与施肥量的平方根值呈线性相关.随施肥量提高,化肥养分吸收量增加,但当季吸收利用率降低.N素积累中心抽穗前为叶片和茎鞘,抽穗后为穗.抽穗后叶片有55%左右、茎鞘有40%左右的氮化物分解转运入穗,对籽粒充实的表观转变率达90%...  相似文献   

19.
氮肥后移对绿洲灌区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传统施氮技术下,全膜覆盖玉米生育后期土壤氮肥供应不足、早衰和减产等问题,探讨氮肥后移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于河西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在总施氮量相同且基肥和大喇叭口期追肥分别占总施氮量20%和40%条件下,设3个施氮处理:氮肥后移20%(拔节肥10%+花粒肥30%,M1)、氮肥后移10%(拔节肥20%+花粒肥20%,M2)和传统施氮(拔节肥30%+花粒肥10%,M3),研究不同氮肥追施制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构成的调控效应。【结果】氮肥后移增大了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提前了干物质最大增长速度出现的天数。在氮肥后移20%施氮制度下,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提高15.6%和6.6%,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天数较传统施氮提前2.9 d。施氮制度对玉米生物产量、籽粒产量、收获指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氮肥后移20%施氮制度下,玉米生物产量较传统施氮处理高6.6%,但氮肥后移10%处理生物产量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氮肥后移20%和10%处理玉米的籽粒产量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提高14.1%和5.1%;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收获指数较传统施氮处理高7.5%,但氮肥后移10%施氮处理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下,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较传统施氮处理高8.9%、12.9%、5.8%,但氮肥后移10%处理的千粒重与传统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氮肥后移主要通过提高有效穗数,进一步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说明氮肥后移20%施氮处理通过优化玉米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产生了调控作用。【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总施氮量450 kg·hm~(-2)时,玉米拔节期追肥45 kg·hm~(-2)、大喇叭口期追肥180 kg·hm~(-2)、花后10 d追肥135 kg·hm~(-2)为该区获得玉米高产的理想施氮制度。  相似文献   

20.
耕作施肥模式对豫中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百农矮抗58为供试材料,于2009-2010年研究了2种耕作方式(A1:浅耕20cm;A2:深耕30cm)和3种施肥模式(B1:仅施专用复合肥750kg/hm2;B2:施专用复合肥750kg/hm2+鸡粪1 500kg/hm2;B3:施专用复合肥750kg/hm2+饼肥3 000kg/hm2)对豫中地区(漯河)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浅耕相比,深耕模式下小麦株高降低,后期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加17.5%,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加5.1%,籽粒灌浆能力增强。B2施肥模式下,穗粒数为36.8粒,比B1模式增加4.9%,千粒重为53.9g,比B3模式高出3.5%,但其成穗数较低,仅为B1模式的94%,因而影响了籽粒产量的提高。A2B2模式下成熟期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及粒质量均最高,如能进一步提高其成穗数,可以作为该区适宜的耕作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