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现阶段,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这一形势下,人们更加注重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建筑周围的景观设计规划情况,也成为其居住地点选择所参照的重要指标之一。各个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纷纷加大了对居住区周围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力度,以此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本文从城市居住区景观的功能入手,对其景观设计规划工作的开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河套灌区由于大量施用氮肥,造成氮肥利用率低,对环境造成潜在污染。为了提高尿素氮肥利用率,引进了缓控释放氮肥-"狮肥宝"新型脲酶抑制剂进行田间试验。在春小麦上试验结果表明,75%尿素+0.04%狮肥宝施用效果最好,产量最高,有效穗数,穗粒数相对较高。尿素配合脲酶抑制剂施用可减施25%尿素用量,达到增加肥效,增产增收,减少氮肥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河套平原灌区玉米种植模式传统单一和再增产潜力较大等实际问题,于2018年在五原县进行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了一穴双株、一穴3株、无膜浅埋滴灌绿色种植、超高产种植和割苗种植5种种植模式对玉米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显著,无膜浅埋滴灌绿色种植模式下,玉米株高表现良好;一穴双株和超高产种植下,玉米植株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以及果穗性状表现最好。在产量方面,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其他模式相比,分别增产22.7%、37.4%、28.8%和15.9%。综上所述,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可作为河套灌区高产栽培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小麦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小麦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等,结果表明:施肥促进了小麦增产,不同施肥处理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NPK>NK>NP>PK>CK。施用氮、磷、钾化肥分别增产69.1%,7.8%和27.7%;每kg N、P2O5和K2O分别增产小麦15.4kg、3.3kg和14.1kg。不同施肥处理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及地上部干物质重大小顺序依次为NPK>NK>NP>PK>CK。不施肥和不施氮会导致小麦提早成熟,生育期缩短,不施磷导致小麦成熟延迟,生育期延长,千粒重下降。氮磷钾平衡施用时N、P2O5和K2O的养分利用率分别为39.6%、14.3%和56.4%;生产100kg小麦吸收N、P2O5和K2O分别为3.04kg、1.38kg和2.71kg。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内蒙古五原县当地物候条件的青贮玉米品种。对五原县引进的金岭37、金岭17、金岭67、金岭10、文玉3号、金亿418、金亿14号、金亿13号、金亿12号、金亿1157共10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品种筛选试验,比较其形态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金亿13号青贮整株鲜重产量最高,为105 276 kg/hm2。由该试验结果可以得出,最适宜五原县种植的优良青贮玉米品种为金亿13号。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磷肥用量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问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2年进行不同磷肥用量试验。[结果]施磷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利_用率、农学效率、经济效益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土壤中3种磷素形态表现为Olsen-P〉CaCl2-P〉DTP。随着磷肥施肥量的增加,土壤Olsen—P、CaCl2-P、DTP呈二次型曲线增加趋势。[结论]河套灌区种植玉米经济施磷量为150kg/hm^2,生产100kg籽实吸磷量平均在0.77kg左右,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磷残留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7.
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杂交种抗病性及综合性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河套灌区连年大面积种植向日葵,导致菌核病和黄萎病发病率日益严重,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最重要措施。收集引进了适于河套灌区的10个食用向日葵杂交种进行种植,鉴定其在当地条件下的抗病性、熟性、形态特征、丰产性等。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10个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都不高或易感,开花末期黄萎病的发病率大多在20%以上,试验所选品种黄萎病病情指数大多在1-2级,即中抗以上。DRZ1027、DRZ1028和DRZ1025产量较高,生物性状、经济性状及商品性的综合性状较好,后期菌核病发病率相对较低,是相对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