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金萱乌龙茶不同鲜叶原料加工工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萱乌龙茶单片2叶、单片3、4叶和1芽2、3叶的鲜叶原料分别进行加工生产,成品茶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检测.通过试验,了解金萱乌龙茶加工工艺技术参数以及对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的乌龙茶鲜叶原料和加工工艺.最佳的鲜叶原料为:单片2叶和单片3、4叶.加工工艺为:单片2叶晒青失水率12%~15%,做青10 h,杀青270℃,包揉2~5 min,烘干60~80℃.单片3、4叶晒青失水率10%~13%,做青12 h,杀青250℃,包揉4~5 min,烘干60~80℃.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炒青绿茶香气品质形成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选取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1芽2叶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样,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富集香气物质,GC-MS检测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鲜叶中香气物质种类单一,香气物质数量较少,芳樟醇、香叶醇等醇类香气物质占比超70%,随着加工工序的展开,茶样中香气物质种类愈加丰富;摊青过程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失水和茶叶内部物质的转化,醇类、醛类物质含量降低,酯类、酮类芳香物质含量上升;揉捻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的戊醛、青叶醇含量达最高,分别为6.03%、4.14%和4.07%、6.65%;在热作用下,以顺-茉莉酮、吲哚、(E)-4,8-二甲基-1,3,7-壬三烯为代表的高沸点物质在杀青、炒青和烘干过程中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烘干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产生大量的二甲基硫醚,其含量分别为14.08%和19.39%,该物质与青叶醇等一起构成炒青绿茶的新茶香。  相似文献   

3.
利用浙江省主栽茶品种"春雨2号"鲜叶为原料,依照传统白茶加工工艺,设计不同萎凋方式(日光萎凋、室内萎凋、萎凋槽萎凋、28℃和35℃控温萎凋)及不同干燥方式(50℃、80℃和100℃烘干)进行工艺对比试验,通过对成品白茶感官评价及滋味品质成分定量检测,探索适合浙江茶树品种"春雨2号"原料加工白茶的适宜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不同萎凋方式及烘干方式因环境温湿度不同导致加工时长差异;与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等萎凋方式相比,控温萎凋受环境影响较小,其产品质量较为稳定;35℃控温萎凋因高温短时而导致成茶儿茶素及氨基酸含量较低,成茶青气(味)减弱,但甘甜度提高;而高温短时的烘干方式有利于提高香气丰富度。综上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合浙江本地品种"春雨2号"原料加工白茶的2个工艺流程分别为:鲜叶→35℃控温萎凋25 h→50℃烘干2 h;鲜叶→日光萎凋40 h→100℃烘干30 min。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缙云县"仙都笋峰"扁形茶机械创新工艺及对鲜叶质量要求。创新工艺包括鲜叶摊放,多功能名茶理条机杀青、理条,扁形茶炒制机压扁固型,摊凉回潮、分筛,滚筒辉干机辉锅5个加工步骤。  相似文献   

5.
探索卷曲形绿茶机制加工工艺,筛选得到其机制加工工艺最佳流程为:鲜叶—摊放—滚筒杀青—揉捻—烘干做形提毫。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从原料茶叶鲜叶到青砖茶的生产过程中,茶多糖含量的变化。[方法]从青砖茶生产加工过程着手,将茶叶鲜叶、绿毛茶、青砖茶3种干燥样品经80%乙醇回流除去杂质后用水提取茶多糖,蒽酮-硫酸法比色测定。用精制茶多糖测得茶多糖对葡萄糖的换算因子,分别对茶叶鲜叶、绿毛茶、青砖茶中茶多糖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根据相关文献分析茶多糖含量差异的原因。[结果]研究表明,此测定方法简便,茶叶鲜叶、绿毛茶、青砖茶中茶多糖的含量分别为(4.136±0.139)%、(4.879±0.131)%、(7.739±0.127)%。[结论]茶叶鲜叶、绿毛茶、青砖茶中茶多糖含量的差异与绿毛茶、青砖茶的加工工艺有关。  相似文献   

7.
信阳毛尖茶机制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毛尖茶是我国传统名茶,近十几年来逐渐改用机械生产。本研究对信阳毛尖茶机制过程中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分筛、理条整形、烘干等工序应掌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以供信阳毛尖茶机械化加工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机采茶鲜叶的制茶品质,以1芽2~3叶为主的机采鲜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恩施振动分级设备将鲜叶分为2档,上筛鲜叶加工烘青绿茶,下筛原料加工玉露茶,以未分级原料加工的烘青和玉露为对照,比较分析原料机械组成、感官审评结果及理化成分含量。结果表明:鲜叶分级后上筛原料完整芽叶含量最高,近83%,其次为对照,下筛最低;鲜叶分级所制玉露茶、烘青绿茶感官审评得分比对照高出0.6~1.0分;鲜叶分级加工对所制绿茶的理化成分无明显改善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机采茶鲜叶的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一芽二叶标准的中黄1号鲜叶制作颗粒形绿茶、红茶和黄茶以及扁形和针形绿茶,结合样品的滋味特征筛选其适制茶类及外形,并优化关键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中黄1号茶鲜叶较适于加工绿茶,且颗粒形绿茶的滋味品质较优。优化颗粒形绿茶的杀青和做青工艺参数,分析在制品的含水量、容重及外形品质,确定杀青工艺宜采用温度和投叶量分别是220~230 ℃和33 kg·h-1,做形工艺宜采用的温度和投叶量分别是170~180 ℃和3.0 kg·锅-1。  相似文献   

10.
以机采和手采的鲜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恩施玉露茶,比较2种鲜叶的机械组成、所制干茶的感官品质、内含成分、加工成本和效益。结果表明,机采鲜叶在嫩度与匀整度上明显低于手采鲜叶;机采毛茶外形和叶底的感官得分也低于手采毛茶;但精加工后的机采毛茶与手采毛茶品质趋于一致。机采比手采的采摘成本和精制率分别低96%和25%,机采的加工成本(含精制加工)比手采高出182%。综合分析发现,机采鲜叶的单位利润比手采高52%。由此得知,机采鲜叶加工恩施玉露茶不仅降低了采摘成本,保证了茶叶品质,也提高了鲜叶的单位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以桃源大叶一芽二叶为原料,对螺形红茶的造形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螺形红茶的合理的加工工艺为鲜叶→萎凋→揉捻→解块→发酵→初烘→曲毫→足干,其中鲜叶萎凋、揉捻、发酵、足干与传统参数一致,关键在初烘和曲毫工序上需要进行相对精确的控制,初烘技术参数为:温度130℃,时间8 min,含水量控制在52%左右;曲毫技术参数为:投叶量6 kg/锅,温度180℃,时间75 min。  相似文献   

12.
名优茶氨基酸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王云  李春华 《西南农业学报》2006,19(6):1121-1126
本文对不同茶树品种、不同鲜叶摊放程度、不同加工艺、不同名优茶形状对名优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及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鲜叶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高低可达1.5倍至20几倍;鲜叶适度摊放,能有效地提高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鲜叶摊放至含水量约70%时,其氨基酸含量最高,但摊放过度,其含量又会下降;与炒青和烘青工艺比较,半烘炒工艺的成茶中的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炒青工艺次之;不同形状对名茶氨基酸含量有较大影响,由相同原料加工成的扁形或毛峰形名茶其氨基酸含量较高,其次是卷曲形和针形名茶;在名茶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含量有一定的增加趋势,干茶氨基酸含量比鲜叶增加0.06%,这对名茶良好香味的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13.
不同摇青工艺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摇青次数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在春、夏、秋3个季节,对同一批次的鲜叶分别进行不同摇青次数处理(2次、4次、6次),并以凉青为对照,然后按照乌龙茶传统加工工艺制得成品茶.经GC-MC检测,结果表明,3个季节中的6次摇青处理均在香气组分数量和香精油总量上高于其他处理,其规律为6次>4次>2次.感官审评结果亦表明,6次摇青处理制得的乌龙茶感官品质优于其他对照组,其中秋茶6次摇青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4.
茶叶生产是一种劳动强度大、耗工多、成本高、季节性强、质量要求高的工作。茶叶毛茶的生产过程是茶叶由鲜叶转变成市场销售产品的重要步骤。本文抛开茶叶生产成本的鲜叶前期投入以及毛茶后期精加工过程中的成本,对常规信阳毛尖和信阳红茶毛茶加工程序作了论述,同时对各个加工工艺中的生产成本作了计算。  相似文献   

15.
茶叶鲜叶等级直接影响优质绿茶成品的等级,如果在鲜叶阶段就茶叶的芽叶数量进行等级识别,并将不同等级鲜叶分离出来,制作不同等级的绿茶成品,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优质绿茶鲜叶采摘环节的难题.提出基于茶叶形态、纹理和HOG特征的鲜叶分级方法,采集鲜叶样本图片,对样本图片进行预处理操作,再提取鲜叶形态和纹理特征等特征参数,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线性判别法K-最近邻对新鲜茶叶样本进行分类,得到各等级的茶叶识别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一种特征分类效果不佳,也不符合茶叶本身的复杂性.将多种特征融合有更好的分类效果;3种算法中,随机森林算法有较高的优越性,准确率达97.06%.该研究提取的多特征参数和分类模型,为实际鲜叶的生产加工等级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的影响,利用槠叶种群体的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应用SDE提取、GC/MS对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应用溶剂提取、双相酶解和GC/MS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同一批鲜叶所制的绿茶和红茶,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鲜叶、绿茶和红茶中精油相对总量依次为17.263、5.004和34.702。糖苷类香气前体检测结果表明,鲜叶中的香气前体苷元有6种,分别为苯甲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和香叶醇;绿茶中有5种,苯甲醇未检测出;而红茶中只检测出了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苯乙醇两种。在绿茶加工中,鲜叶中的苷元仅有20.34%得以释放;而在红茶加工中,95.60%的苷元得以释放。这些释放出的苷元成为成品茶的重要香气组分。结果证实了鲜叶在不同的加工工艺处理下,在制得的成茶中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桂香红美人茶加工工艺及技术参数,为广西红茶的创新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无公害茶园中金萱茶树品种被小绿叶蝉刺吸的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在红茶传统加工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晒青工艺、智能红茶发酵机发酵技术、智能烘干技术等多种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研制桂香红美人茶。[结果]总结出桂香红美人茶加工工艺及关键技术参数为:被小绿叶蝉刺吸的鲜叶→晒青(鲜叶失水率6%~10%)→萎凋(萎凋叶含水量62%~64%)→揉捻(40~60 min)→智能发酵机发酵(温度:32℃,湿度:95%,时间:3.5 h)→造型→智能烘干(温度:80℃,时间:120 min)→提香(温度:100℃,时间:30 min)→成品茶。[结论]该技术充分利用小绿叶蝉危害的鲜叶加工出市场价值较高的红茶新产品,能大幅度提高有机茶园综合效益,对推进有机食品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气象因子与春茶及中高档春茶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以春茶产量、中高档春茶产量作为参考母序列,以春茶、中高档春茶生长期内2—3月降水量、3月空气相对湿度、4月中旬平均气温为参考子序列,对春茶和中高档春茶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联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与春茶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是3月空气相对湿度,其次是4月中旬平均气温,最小是2—3月降水量;与中高档春茶关联度最大的是2—3月降水量,然后依次是3月空气相对湿度和4月中旬平均气温。基于气象因子与春茶及中高档春茶产量的关联度,生产上应该采取措施以提高春茶和中高档春茶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以武夷山3个不同地域茶园土壤及6个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茶青品质,研究不同茶园茶青品质的差异及与种植土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虽然3个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明显,但其土壤肥力指数大部分达到一级标准,可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在茶多酚含量上,肉桂、水仙、铁罗汉、玉观音以九龙窠茶园的含量最高,半天妖、瓜子金以旗山茶园最高;在氨基酸含量上,肉桂、水仙、铁罗汉、玉观音以龟岩茶园的含量最高,半天妖、瓜子金以九龙窠茶园最高;在咖啡碱含量上,肉桂、水仙以旗山茶园的含量最高,铁罗汉以龟岩茶园最高,半天妖、瓜子金、玉观音以九龙窠茶园最高.不同茶园之间的茶青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可通过主成分分析区分来自于旗山、龟岩、九龙窠茶园的茶青.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青品质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同茶园的相关性指标不一致.综上,种植土壤的理化性质显著影响茶树的茶青品质,对不同茶树品种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茶树品种特性选择不同的种植土壤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结合茶鲜叶的特点和乌龙茶加工工艺特点,对南山白毛茶群体种进行岩茶(乌龙茶)加工工艺试验研究。试验表明:采用轻做青方法,结合相应的烘焙工艺可以加工出香气浓郁清爽,滋味鲜醇的南山岩茶(乌龙茶)。岩茶的开发。可充分提高茶园鲜叶利用率,丰富产品结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