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构建环境经济的协同机制,不仅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分析了环境经济协同的主体和作用领域的基础上,基于协同学、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视域,构建了五个相互依存的机制体系:"环境优先"的协同目标与综合性的协同手段体系之间的双向反馈调节机制;"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社会组织服务"的协同主体作用机制;以生态补偿为核心的不同主体间、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农村城镇化、重点地区、关键产业和农村空间等协同重点领域的互推共促机制;以及达到协同目标、协同手段、协同主体和协同领域共同促进的组织管理机制。对新农村建设而言,研究阐明了环境经济协同机制具有理论的多维性和实践的适用性,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动态和有序协同。  相似文献   

2.
谭贺  高建中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2):213-217
党的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涌现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两委都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主体,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相互合作也有相互竞争和冲突,在涉及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准公共产品供给、改善村治上有着广泛而复杂的互动。分析现实中两者互动的领域、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措施,无疑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民主体地位视角下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晋源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5):575-578,600
理论上分析,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主体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之间构成了统一互动的关系。然而,就现实而言,在各种因素制约下,农民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实际上却处于远远偏离主体地位的畸形状态,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必须从农民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定位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努力探索一条农民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的良性互动之路。  相似文献   

4.
李杰义  谷晗  郑文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730-2731,2743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互动的作用机理,二者需要协调互动以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与不平衡的情景将对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浙江省嘉兴市姚庄镇和崇福镇的案例研究表明,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目标,中心镇是区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重要节点与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的具体路径,政府可通过调控土地、资金与人力资源等要素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互动。  相似文献   

5.
刘丁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1,(5):3112-3114,3117
论述了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民分别作为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领导主体、辅助主体和实践主体的特征,表明3类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责权划分和承担的道德建设责任必须以尊重和挖掘各自的特性为前提,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整体协同,保障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以"富农"与"教农"为两翼.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富农"是激发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动性的基本要求,"教农"是提高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力的现实需要.两翼齐飞方能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刍议农民法律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六栓 《农业考古》2006,(6):110-1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建设新的农村硬件环境,也要在法律服务、管理民主、权益保障等方面创造良好法治环境.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对保障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法律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农民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既是创造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又能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广大农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力量。  相似文献   

9.
建设新农村要把农民作为主体,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建设新农村中去,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要以农民为主体,即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农民为主体,这也是由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需要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农民的自主建设,农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的主体。但是由于长期的城市倾向,农民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存在着很多的障碍,整体素质偏低、收入增长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社会保障事业落后等。因此,政府要努力将农民培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的主体,把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整体上认识新农村建设,避免在认识上走入误区,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根本,把握培育新型农民这个关键,同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顾一鸣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872-3873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对于中国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而言,是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从解决"三农"问题,到建设新农村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深化和拓展。但是无论从我国政府的管理逻辑,还是从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显现的做法看,新农村建设中不同程度上的认识和做法的误区值得警惕。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认识到可能出现的误区,才能避免新农村建设走弯路,降低新农村建设的代价,全面、系统地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电子政务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等农业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思路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庆瑞  江晶  杨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287-7289
介绍了少数民族聚居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即人才稀缺。概述了农业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来源、分布,以及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最后,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分析了有效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新生力量的措施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编制新规划的原则与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统畴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对农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时代任务出发,通过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电子政务的特点,论述了我国农村发展应用电子政务技术的必要性,阐述了农村电子政务网站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在我国农村实施电子政务的一些制约因素。最后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8.
蒋乾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824-3826,382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农村税费改革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税费改革提供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背景、新方针、新目标、新系统、新理念、新模式”,指出“20字”目标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系统目标,表明《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所赋予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培育农村良好的生态系统之间相辅相成、共生共荣、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指出创建良好的农村生态系统是实现新农村新目标的核心体系与时代标志,指出创建生态省、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镇,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呈现新农村建设新模式的多样性。提出当前应重点抓好法律规范、宣传教育、试点示范3项基础工作,依法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赵新亭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70-12071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培养新型农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意义重大。当前,应积极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对策,转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