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提高野生樱桃李色素的稳定性,拟研究比较7种有机酸和3种糖对野生樱桃李花色苷的辅色作用。结果表明,在邻苯二甲酸氢钾(KHP)缓冲体系(pH值=3、4)和HAc-NaAc缓冲体系(pH值=4)中,花色苷浓度为4.3×10~(-3)mol/L(以矢车菊-3-葡萄糖苷计)和辅色剂浓度为0.01~0.10 mol/L时,草酸、丙二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和丁二酸对野生樱桃李花色苷具有不同程度的辅色作用,辅色处理后提高了花色苷的热稳定性,其中草酸辅色作用最强。葡萄糖、果糖、蔗糖在3种缓冲溶液体系中对花色苷的辅色作用不明显,葡萄糖、果糖对花色苷有促降热解作用,蔗糖能够明显抑制亚硝酸钠对花色苷的氧化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2.
蔡建秀  刘一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82-4184
对福建泉州地区的九节木果实红色素进行提取,从食品添加剂角度研究了红色素的理化性质及常用食品添加剂、氧化剂和还原剂等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九节木果实红色素不溶解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是类胡萝卜类色素;低温或者适当加热时稳定性较好;在光照中和酸性、中性条件下稳定;Fe3+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K+、Cu2+、Mg2+、Al3+、Zn2+有一定的增色作用。葡萄糖、蔗糖、苯甲酸钠、抗坏血酸也有不同程度的护色效果。该色素还具有一定的抗还原能力,抗氧化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3.
玫瑰茄红色素的主要成分为花色苷,其性质不稳定。为有效利用玫瑰茄红色素,研究了其在金属盐溶液中的呈色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玫瑰茄红色素在KCl溶液中的呈色及热稳定性变化不大,CaCl_2、ZnSO_4及MgCl_2溶液对玫瑰茄红色素具有增色作用,并能增强玫瑰茄红色素的热稳定性,CuCl_2、FeCl_2及FeCl_3溶液对玫瑰茄红色素具有变色并破坏其热稳定性的作用,而Na_2CO_3可能由于改变了溶液pH值而影响玫瑰茄红色素的色泽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天目琼花果实中红色素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天目琼花果实中红色素的稳定性,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如温度、光照、pH值、金属离子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小于40℃、无光照条件下,天目琼花果实中红色素的稳定性较好;pH值为3.0~8.0时,天目琼花果实中红色素比较稳定;金属离子对天目琼花果实中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差别比较大,其中金属离子Mg2+、Ba2+、Fe3+和Cu2+易导致其红色素稳定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响荚迷果实红色素稳定性因素的研究,初步探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为利用该色素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经过不同处理后的色素在535nm处的吸光值进行测定;【结果】荚迷果实红色素为水溶性色素,在酸性条件下(pH<4)、75℃以下相对稳定,对光照不敏感,但在直射光和还原介质下稳定性较差。除Fe3 可引起色素溶液变色并产生沉淀外,其他金属离子对其稳定性均无影响。3种添加剂碳水化合物、苯甲酸钠和没食子酸中,苯甲酸钠对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大,其他两种对稳定性无影响且有一定的护色效果;【结论】荚迷果实红色素在直射光和还原介质下稳定性较差,不利贮存。  相似文献   

6.
采用酶法提取天目琼花果实中的红色素,通过对影响提取率的主要因素酶解温度、酶解pH值、酶解时间和酶的用量等进行正交试验,得出酶法提取天目琼花果实中红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酶解pH值为5.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2h、酶的用量与天目琼花果实的质量比为0.5×10-3,在此条件下,天目琼花果实中红色素的得率为16.68%.根据红外光谱分析,天目琼花果实的红色素中可能含有苯环、羟基、氨基以及羧基等特征官能团.  相似文献   

7.
胡位荣  林斌  李婉君  孙茹  刘顺枝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93-13996,14154
[目的]寻找红肉蜜柚果实红色素的最佳提取方案。[方法]以红肉蜜柚果实为材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法对果肉红色素超声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选择超声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为自变量,以红色素提取液在471 nm处吸光度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法,模拟得出了红肉蜜柚红色素提取的回归方程。[结果]石油醚为提取剂时,超声辅助提取使红肉蜜柚果肉红色素吸光度增加106.1%;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浸提溶剂,浸提温度22℃,浸提时间32 min,料液比1∶4.3 g/ml,此时红肉蜜柚果实红色素提取液的吸光度为1.312。[结论]研究可为红肉蜜柚红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该研究旨在鉴定三七果实的红色素,并探索果实色素含量与其总皂苷含量的相关性。[方法]三七果实的红色素用特征颜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初步鉴定,三七果实的色素和总皂苷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三七果实的红色源于花色苷和或其花色素。果实花色苷和总皂苷的含量均随果实红色调的减弱而下降。不同红色调果实的花色苷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总皂苷含量仅达到显著水平。[结论]三七果实的红色素属于花色苷,果实花色苷含量与总皂苷含量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花色苷类化合物是红葡萄酒中主要的颜色物质,其种类、状态和含量决定了酒体的色泽特征和陈酿潜能。但花色苷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降解,使得红葡萄酒出现色度变浅、颜色稳定性不佳等问题。通过花色苷与辅色素类物质的相互作用(即辅色化作用),可以达到增强葡萄酒色泽、提高颜色稳定性的效果,是一种天然有效提升红葡萄酒色泽的方法。系统介绍了红葡萄酒中花色苷辅色化反应的作用类型、辅色化反应机制、辅色化现象的测定和表征、红葡萄酒中主要的辅色素因子以及辅色化反应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花色苷结构稳定性研究及其在葡萄酒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闫征  李春阳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6):2218-2221
为研究绿原酸对紫薯花色苷的辅色稳定作用,本试验采用可见吸收光谱和液质联用色谱(HPLC-MS)法研究了绿原酸不同添加浓度、pH值和温度对紫薯花色苷的最大吸收波长和最大吸光度及花色苷成分的影响,比较了绿原酸辅色前后花色苷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绿原酸对紫薯花色苷产生了增色效应和红移效应,辅色效应随绿原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最适辅色pH值为3.5,绿原酸辅色后紫薯花色苷的组成不变,花色苷热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1.
武夷山米槠林优势种群的竞争格局及动态模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用重要值百分数求取种间竞争系数 ,以优势种群在纯林中的优势度为其容纳量 ,采用Lotka- Volterra竞争方程探讨武夷山米槠林的 4种优势种群 (米槠、杨梅叶蚊母树、罗浮栲、黄瑞木 )的竞争格局 .结果表明 :平衡状态时 ,米槠、杨梅叶蚊母树、罗浮栲和黄瑞木相对优势度分别为 5 7.1 0 %、 5 .69%、 33.5 4 %、 3.67% ,即米槠和罗浮栲占据主林冠层 .同时模拟不同尺度的人为干扰 ,结果表明不同尺度的干扰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都不显著 ,结果可为米槠林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12.
<正>福建北部山区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明显,雨量充沛,为许多阔叶树适生环境。现存大量原生植被,其中著名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植被都较为完整,同时该地区的植被起源古老,还存在着较为丰富的第三世纪和第四世纪以前的古老科属和子遗植物,以及种类繁多的阔叶树种。笔者认为对植被调查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根据相似性原理摄取对营造人工林有用的信息,指导现实的生产。基于这种想法,笔者对古老、丰富、繁多的闽北天然阔叶林进行了分析,用数学手段确定闽北阔叶树种的生态组,从自然群落中摄取,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福建主要树种的分布与气候条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温暖指数和湿度指数定量分析了福建主要树种的分布与水热条件之间的关系 ,米槠、栲树、青冈、木荷等树种是福建广域分布的物种 ,具有较大的 WI值范围 ;赤枝栲的分布区域窄小 ,WI值的分布幅仅达 34.8℃·月 ;红栲、乌莱栲、红鳞蒲桃等南亚热带成分具有较高的 WI值 ,与硬壳桂、黄瑞木、蕈树、甜槠、闽粤栲等典型的中亚热带成分交界的 WI值约为 1 75~ 1 85℃·月  相似文献   

14.
武夷山丝栗栲天然林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标准木法(乔木层)及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研究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丝栗栲天然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森林总生物量为312.082 t/hm2,其中树干为172.968 t/hm2(55.42%),枝为40.677 t/hm2(13.04%),叶为10.199 t/hm2(3.27%),根为67.485 t/hm2(21.62%),生物量绝大部分积累于乔木层(78.99%)。群落各组成树种中丝栗栲占显著优势,浙江润楠、黄瑞木、树参、虎皮楠等为群落重要伴生树种,制约和影响着群落的结构和生境。  相似文献   

15.
林下植物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而其对施肥的响应,尤其是氮(N)磷(P)同施的耦合效应少有研究。以中亚热带典型中龄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布设施N、施P、两者同施和对照4种处理5次重复的野外试验,于施肥第3年的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收集3种主要林下植物即2种草本地上部分和1种灌木叶片,测定其N、P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N肥分别提高林下植物狗脊(Cibotium barometz)、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黄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的N含量18%、25.4%、19.6%;施P肥分别提高狗脊、芒萁、黄瑞木的P含量31.1%、33.9%、11.9%;植物体P含量是驱动N/P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因;施N可缩小林下植物养分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的差异,而施P增大其养分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的差距,但N、P同施对林下植物养分含量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的差距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在P相对缺乏的杉木生态系统,施P肥有利于保障植物N/P化学计量的稳定,有效维持林下植物资源分配平衡。  相似文献   

16.
老龄杉木林下天然更新阔叶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4,他引:25  
应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特征等测定方法,着重对老龄杉木林下天然更新阔叶林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复合群落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达4.1642,优势种并不十分突出,其生态优势度(C)仅为0.1271;不同生境物种多样性指数以西北坡较高;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土壤因子主要是有机质,全氮和A层厚度;黄瑞木、细齿拎木、丝栗椅等6种天然阔叶树为广生态位的物种,生态位宽度指数均在0.8以上;山黄皮、枫香等4种为狭生态位物种;24个天然阔叶树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在0.8~1.0之间的有16个树种对.本研究对建立新型的杉木栽培模式和混交林树种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亮叶杨桐(石崖茶)是一种天然野生珍贵名茶,近年来,对石崖茶的需求日趋增加,而野生资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市场发展潜力大。从生物学特性、适生条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阐述了亮叶杨桐的研究概况,对亮叶杨桐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从事亮叶杨桐研究和生产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杨桐幼苗对持续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以1年生杨桐为材料,通过盆栽模拟干旱环境,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杨桐幼苗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杨桐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自由水含量呈下降趋势,束缚水、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束缚水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重度干旱胁迫,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导致膜损伤,质膜透性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先升后降。对相对含水量、自由水含量等9个抗旱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5.61%。  相似文献   

19.
山茶科部分属种叶表皮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山茶科Tneaceae10属25种植物叶表皮形态。所检测种类的叶表皮气孔复合体主要有环列型(cyclocytic)、平列型(paracytic)、不规则型(anomocytic)和极少数辐射型(actinocytic)。山茶亚科Tneoideae大头茶属Gordonia和荷木属Schima的气孔复合体呈环列型,石笔木属Tutcheria气孔复合体为平列型,圆籽荷属Apterasperma和厚皮香亚科Temstroemioideae各属均为无规则型。认为山茶亚科植物的气孔复合体可能是从环列型向平列型或无规则型演化;厚皮香亚科的无规则型为山茶科植物气孔类型中最进化的类型.叶表皮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山茶科不同属间的纹饰有较大的差异,山茶科植物表皮细胞的角质纹饰是从多层、分离的波状条饰(山茶属Camellia、大头茶属)向少数几层、连续或分叉的环状或波状条纹(石笔木属、荷木属和圆籽荷属),或环状条纹与表皮角质层分离(厚皮香属Ternstroemia、杨桐属Adinandra和红淡比属Cleyera)至愈合(猪血木属Euryodendron、茶梨属Anneslea和柃属Eurya)演化.根据叶表皮形态特征,石笔木属不应与核果茶属Pyrenaria归并;圆籽荷属在系统地位上的独特性,可能是山茶亚科与厚皮香亚科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20.
亮叶杨桐叶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亮叶杨桐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制备亮叶杨桐叶的超临界CO2提取物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超临界提取2 h后,从第一级分离器中收集到8.4 g树脂状褐色固体。GC-MS分析表明,该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植物甾醇,此外还含有一些维生素E类物质。亮叶杨桐叶超临界CO2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且其浓度与DPPH抑制率之间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98 5)。加入0.5 mg/ml的亮叶杨桐叶超临界CO2提取物后,亚油酸过氧化作用受到了显著的抑制,其对亚油酸过氧化的抑制率持续3 d维持在90%以上。[结论] 亮叶杨桐叶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和抑制亚油酸过氧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