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氏杆病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由单核增生性李氏杆菌引起单核细胞增多,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文章通过对李氏杆菌的生化特性、致病机理、毒力有关基因功能及现有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来更深的了解李氏杆菌病,做好免疫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2.
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杆菌(L.monocytogenes)的主要毒力基因hly与融合表达载体pGEX-6P-1相连,转化大肠杆菌BL-21。在摇床条件下,利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为诱导剂,分析比较不同IPTG浓度对表达产物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IPTG浓度。结果表明,在装有LB培养基的三角瓶中,在37℃情况下,当IPTG终浓度为0.6mmol.L-1时,hly基因的表达量最大。当再增加IPTG的浓度时,抑制重组蛋白的表达。Western-blot分析,所表达的蛋白具有抗原特异性。实验为重组李氏溶血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单核增生性李氏杆菌的主要毒力基因hlyA进行大肠杆菌原核表达,分析其表达蛋白的可溶性并纯化。根据hly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细菌煮沸破裂提取基因组,PCR扩增出目的条带。连接转化至克隆载体pMD18-T,测序正确后连接表达载体pET-30a(+),酶切和PCR鉴定正确后转化至BL21(DE3),构建重组质粒pET-30a-hlyA。IPTG诱导表达蛋白,并分析其可溶性。PCR扩增的hlyA基因全长约1 600 bp,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0a-hlyA,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了溶血素蛋白,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结果显示表达的蛋白分子量约为60 kD,以可溶性和包涵体2种形式存在,且以可溶性为主要形式。成功克隆和表达了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hlyA基因和溶血素蛋白,并得到纯化蛋白。  相似文献   

4.
对单核增生性李氏杆菌的主要毒力基因hlyA进行大肠杆菌原核表达,分析其表达蛋白的可溶性并纯化.根据hly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细菌煮沸破裂提取基因组,PCR扩增出目的条带.连接转化至克隆载体pMD18-T,测序正确后连接表达载体pET-30a(+),酶切和PCR鉴定正确后转化至BL21 (DE3),构建重组质粒pET-30a-hlyA.IPTG诱导表达蛋白,并分析其可溶性.PCR扩增的hlyA基因全长约1600 bp,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0a-hlyA,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了溶血素蛋白,SDS- PAGE分析表达产物,结果显示表达的蛋白分子量约为60kD,以可溶性和包涵体2种形式存在,且以可溶性为主要形式.成功克隆和表达了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hlyA基因和溶血素蛋白,并得到纯化蛋白.  相似文献   

5.
正李氏杆菌病是一种由李氏杆菌导致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一般零星散发,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很高,所以对该病的研究与防治也非常重要,现将有关材料整理如下,为家畜养殖提供参考。1发病机理李氏杆菌病有若干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不同种动物之间呈不规则的分布,在自然病例中,内脏型(败血型)李氏杆菌病(有或死脑膜炎)最常见于单胃动物及青年反  相似文献   

6.
<正>李氏杆菌病是一种影响人、许多动物和鸟类的感染性疾病。有6种公认的种:无害李氏杆菌、伊氏李氏杆菌、格氏李氏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斯氏李氏杆菌和威氏李氏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和伊氏李氏杆菌是重要的病原,已经鉴别出来伊氏李氏杆菌的两个亚种,即伊氏亚种和伦敦亚种。反刍动物是最经常被感染的驯养动物。李氏杆菌病的基本形式包括败血症、脑炎和流产。  相似文献   

7.
匡玉芳 《农家顾问》2011,(12):40-40
李氏杆菌病是由李氏杆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也称李氏增多征和循环性疾病。最近在美国人中因吃瓜类鲜品而再次发生该病引起人们关注。其实从1933~1966年间,美国有731人被诊断为李氏杆菌病。李氏杆菌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微生物。自从1926年首次从兔病中分离到了这种菌.其特征是单核白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8.
按照国家标准检测了4类肉制品中的361份样品。应用PCR方法检测了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hly基因。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在即食食品中污染情况。共检出20株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5.54%(20/361),主要污染来源是调理肉制品,污染率高达16.88%(13/77)。阳性菌株中含有溶血素基因的菌株有18株,占90%。表明被检测地区肉类食品中,致病性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单增李氏杆菌)是人类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本文从内蒙古某单位送检的羊肉中分离到了一株单增李氏杆菌,并对该菌进行了系统鉴定.首先采用单增李氏杆菌的传统检验方法对该菌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该菌的菌落形态、菌型特征、生化特征均与单增李氏杆菌相符;再经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仪、API Listeria...  相似文献   

10.
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食源性、散发性人兽共患的传染病,易感动物非常广泛。文章详细介绍了李氏杆菌病及其发病症状、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方法,并提出相关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致病菌,其传统血清型鉴定方法具有耗时长、操作繁琐等缺点,现行的多重PCR方法无法精确判定其血清型。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的快速、准确、高通量等特点,应用该技术建立了单增李斯特菌4种血清型的鉴别方法,以实现食品样品中单增李斯特菌4种血清型的高通量快速甄别。采用优化的MALDI-TOF/TOF条件对4种血清型的单增李斯特菌标准菌株和分离菌株进行检测,发现单增李斯特菌4种血清型的质谱特征峰。选取最优的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基于1/2a、1/2b、1/2c和4b血清型差异的判别模型,运用该模型鉴别4种血清型的单增李斯特菌。初步建立了单增李斯特菌4种血清型的MALDI-TOF/TOF快速鉴别方法。以4种血清型的单增李斯特菌标准菌株为阳性对照、144株食品分离株为检测对象,运用该方法对单增李斯特菌1/2a、1/2b、1/2c、4b四种血清型鉴定符合率分别达到92.7%、90.3%、100%、100%,多重PCR方法的符合率为71.4%、87.0%、96.2%、95.0%。可见,建立的MALDI-TOF/TOF方法可对4种血清型的单增李斯特菌快速鉴别。与多重PCR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快速、高通量、重现性好等特点,可用于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血清型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2.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畜共患病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流产、脑膜炎、肠胃炎、败血症、死胎等病症。与传统基于表型的分型方法相比,基因分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分辨率高、敏感性强、重复性好等特点,在李斯特菌病病原菌的监测和溯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3类基因分型方法:酶切技术,DNA测序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进行了概述,从分型成本、样本通量、分辨力、灵敏度、重复性、快捷性和普及性等方面比较了3类基因分型方法的主要特点,重点评述了这些方法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暴发监测和溯源上的应用案例,为研究不同基因分型方法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暴发诊断、分型检测及感染溯源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多重PCR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M)的多重PCR体系的优化,建立一种能够在食品样品中应用的四重PCR。【方法】采用热裂解提取菌液和菌落DNA,以16SrRNA、inlAB、iap、hly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从影响多重PCR扩增的引物浓度、退火温度进行优化。【结果】通过其它5种同属异种菌即英诺克李斯特氏菌、西尔李斯特氏菌、威尔西李斯特氏菌、绵羊李斯特氏菌、格氏李斯特氏菌及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扩增出特异性的片段。纯培养物的最低检测限为102CFU/mL,模拟污染的生猪肉检测限不大于0.4CFU/g。【结论】通过菌落获得DNA的多重PCR方法更好,该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快速及准确的优点,可用于食品中LM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陕西杨凌辖区生猪肉、生羊肉、生鸡肉、速冻饺子和即食食品等5类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及其耐药性和血清型,为确保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采集杨陵2家超市及1家农贸市场的食品样本共计95个,其中包括生猪肉27份、生羊肉11份、生鸡肉38份、速冻饺子6份和即食食品13份,按照国标GB/T4789.30-2008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培养,用PCR方法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确证,并用多重PCR法对确证菌株进行血清型测定,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性试验。【结果】95个样本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率为13.7%(13/95),其中以即食食品分离率最高,为30.8%(4/13);其次是生鸡肉和生羊肉,分别为21.1%(8/38)和9.1%(1/11);而速冻饺子和生猪肉均未检出单增李斯特菌。超市采集样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检出率较高,为23.6%,农贸市场采集样品中未检出单增李斯特菌。不同温度贮存的样品中,4 ℃贮存样品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检出率最高,为31.6%,-18 ℃条件贮存样品的检出率为5.9%,而常温贮存样品中未检出单增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对头孢西丁、红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四环素、氯霉素、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分别为100%,11.1%,14.8%,26%,4%和3.7%,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100%敏感。单增李斯特菌分属5个血清型群体,其中17(63.0%)株为1/2b或3b型,6株(22.2%)为1/2a或3a型,1株(3.7%)为1/2c或3c型,1株(3.7%)为4b、4d或4c型,2(7.4%)株为4a或4c型。【结论】陕西杨凌辖区即食食品和生鸡肉是主要污染单增李斯特菌的食品品种,该单增李斯特菌菌株存在一定程度的多重耐药现象,主要为1/2b或3b及1/2a或3a血清型,对消费者的健康有一定的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冰鲜鸡肉中致病菌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虎虎  徐幸莲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7):3608-3615
【目的】建立在鸡肉生产一线具有较强操作性,并可同时检测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的三重PCR方法。【方法】利用该3种致病菌的特异性基因invA、HlyA、rfbE设计3对引物,在确定方法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的基础上,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对反应灵敏度进行测定,模拟并检测在鸡肉中常见腐败菌和鸡肉基质对检测方法的干扰影响作用下,在前增菌程序的辅助下该方法的实际样品检测灵敏度。【结果】该方法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强,3种致病菌测序结果的同源性分别达到100%、99%和99%,反应体系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1℃,灵敏度试验中3种致病菌同时检出的检测线达到103 CFU/mL,单重的灵敏度达到101 CFU/g,模拟实际样品检测中,经过20 h的前增菌后,三者同时检出的灵敏度达到101 CFU/g,单重PCR的灵敏度达到100 CFU/g;对60份屠宰线上的鸡胴体样品和32份超市鸡肉样品中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的检出率分别为20%、3.3%、21.7%(屠宰线样品)和25%、21.9%、6.25%(超市样品)。【结论】成功建立了可同时检出鸡肉中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O157的三重PCR方法,可为生产一线的致病菌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保持氧化还原平衡对生物体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单增李斯特菌是可以自身合成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革兰氏阳性菌,GSH可影响该菌毒力基因的转录。为了研究氧化还原平衡对于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利用氧化剂H_2O_2和还原剂GSH分别对单增李斯特菌进行氧化和还原应激,qRT-PCR检测毒力基因hly、actA和plcB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表明,22 mmol/L H_2O_2和10 mmol/L低浓度GSH均能诱导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的显著上调,而22 mmol/L高浓度GSH则抑制毒力基因的转录,表明在单增李斯特菌的氧化还原平衡调节能力范围之内,有效打破其氧化还原平衡,无论是氧化应激,还是还原应激,都可以促进其毒力基因的转录。  相似文献   

17.
GRAY ML 《Science (New York, N.Y.)》1960,132(3441):1767-1768
A culture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olated from the brain of an infected sheep from a flock fed contaminated silage and cultures isolated from this silage were all serological type 4b, establishing a definite epidemiological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8.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 a Gram-positive intracytosolic pathogen that causes severe disease in pregnant and immunocompromised individuals. We found that L. monocytogenes lacking the lipoate protein ligase LplA1 was defective for growth specifically in the host cytosol and was less virulent in animals by a factor of 300. A major target for LplA1, the E2 subunit of pyruvate dehydrogenase (PDH), lacked a critical lipoyl modification when the DeltalplA1 strain was grown intracellularly, which suggests that abortive growth was due to loss of PDH function. Thus, the use of host-derived lipoic acid may be a critical process for in vivo replication of bacterial pathog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