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大量增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产量最主要的因子是饲毒浓度,其次是饲毒时宿主幼虫的虫龄,再是饲毒浓度与虫龄的组合,在4龄初期采用2.2×10~6PIB/毫升的病毒浓度饲毒48小时得到了最高产量。 在15℃、20℃、25℃、30℃,35℃下饲毒、饲养的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上升,病毒产量提高,25℃时产量最高,30℃,35℃依次下降,30℃下死亡率低,化蛹多,说明高温能抑制病毒的增殖,35℃下死亡率虽然很高,但病毒产量最低,在23℃下饲毒48小时后分别在前述五种温度下饲养,病毒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唯产量均比前者为高。 在6:18、9:15、12:12、15:9、18:6(光:暗,小时)光周期,下饲毒、饲养,病毒产量以9:15为最高,以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产量依次下降。 不同虫龄、虫态病死虫的多角体含量比较结果,以5龄中后期死亡的幼虫含量最高,依次是预蛹、蛹、3龄末4龄初的病死虫。  相似文献   

2.
1.材料与方法(1) 材料:供试核形多角体病毒系华中师范学院77年7月病毒死体和78年8月病毒死体.供试幼虫系室内饲养的棉铃虫各龄幼虫.饲料为新鲜棉叶,在室温25—31℃下饲养. (2) 方法:采取喂食感染法.将具有典型的多角体病毒死体,加少许无菌水研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浮悬液浸涂棉叶,晾干后饲喂幼虫.有毒棉叶供饲量依虫龄大小而定.2、3、4、龄幼虫分别给4、6、8cm~2,待幼虫食尽毒叶后,再换新鲜无毒棉叶喂养.逐日清除虫粪,并观察记载因感染病毒而死亡的幼虫数,求出死亡率.死虫的鉴定,以镜检为准.  相似文献   

3.
僵蚕提取物对棉铃虫有胃毒作用,对饲毒后不同时间棉铃虫3龄幼虫体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龄棉铃虫人工饲料中添加僵蚕提取物浓度为3mg·g-1时,饲毒第3天试虫的校正死亡率为66.73%;5mg·g-1的剂量导致试虫死亡率可以高达83.33%,表明僵蚕提取物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胃毒作用。试虫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表明,1~5mg·g-1浓度处理组的试虫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并有明显的剂量相关性。推测僵蚕对棉铃虫幼虫的毒杀作用机制之一与其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穿刺接种病毒滴度为1×108,1×107,1×106,1×105,1×104,1×103,1×102 pfu的AcNPV液,在幼虫期或蛹期都能感染发病,且随着AcNPV病毒浓度的增加死亡率也提高;镜检死亡幼虫或死亡蛹都可见AcNPV病毒多角体.设计AcNPV特异引物,对试验区存活的棉铃虫成虫进行PCR检测,收集阳性个体的后代幼虫,饲养后进行PCR检测AcNPV,结果均为阴性,初步试验表明,AcNPV病毒能感染棉铃虫幼虫、蛹及成虫,但并不能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300亿PIB/g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母药的生产工艺,包括斜纹夜蛾的人工饲养、多角体病毒的人工增殖、多角体病毒的提纯、产品的制备、加工及包装.该产品为粉剂,多角体含量为300亿PIB/g.经生物测定,当多角体病毒的接种浓度为2.0×107 PIB/mL时,斜纹夜蛾四龄幼虫的平均死亡率可达86.40%.  相似文献   

6.
颗粒体病毒(CnmeGV)为感染稻纵卷叶螟的专性杆状病毒。为进一步明确CnmeGV对稻纵卷叶螟的感染及影响因素,利用扫描电镜分析CnmeGV在宿主组织内的感染致病过程,生物测定探明病毒浓度、虫龄、温度及紫外光照射等因素对CnmeGV感染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nmeGV主要感染稻纵卷叶螟幼虫脂肪体细胞,表现出颗粒体病毒Ⅱ型特征。CnmeGV经过较长侵染周期造成系统性感染,接种5d呈现明显的感病症状。幼虫感病率与CnmeGV含量呈非线性相关,高龄幼虫免疫力显著增强。CnmeGV对温度、紫外光照射及pH具有一定的抗逆性,pH值5~8、温度50℃以下对CnmeGV的感染活性影响较小,紫外光照射1h幼虫感病率为67.57%。CnmeGV通过感染脂肪体细胞造成稻纵卷叶螟系统性感染;合理选择病毒浓度和感染虫龄、减少高温及紫外光照射有利于提高病毒的感染活性。  相似文献   

7.
小菜蛾对抑太保的敏感性及其酰胺酶的活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同虫龄小菜蛾对抑太保的敏感性差异较大 ,其中 4龄是 1龄的 1 1 .6倍 .不同温度下抑太保对 3龄幼虫的 LC50 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 ,1 0℃时为 1 2 43 .94mg·L- 1 ,3 5℃时则下降到 5 .0 6mg·L- 1 .酰胺酶的米氏常数 (Km)为 3 .65× 1 0 - 5nmol,最大反应速度 (Vm ax)为 0 .1 465 nmol· mg- 1 ·min- 1 .4龄幼虫酰胺酶的比活力和总活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饲养 1 5 d、1 0℃饲养 1 0 d及 2 5℃饲养条件下 ,4龄幼虫酰胺酶的比活力差异不大 ;但 3 5℃饲养 2 d与前 3个饲养条件相比 ,4龄幼虫酰胺酶的比活力差异较大 .酰胺酶的比活力和总活力均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大 ,4龄与 1 -3龄相比酰胺酶的比活力差异较大 ,不同虫龄酰胺酶的总活力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文章测定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br NPV)对农业生产中5种主要夜蛾科害虫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MabrNPV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粘虫、小地老虎幼虫均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差异,其对五种夜蛾科害虫2龄幼虫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1.19×10~5、2.02×10~5、4.30×10~5、2.15×10~6、1.29×10~(16)PIB·mL~(-1),MabrNPV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毒力最高,对小地老虎毒力最低,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与其他3种夜蛾毒力差异显著。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毒力随虫龄增加而降低,幼虫对病毒易感性随虫龄增加而下降。在同一饲毒浓度下,MabrNPV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致死中时间LT_(50)随虫龄增加而升高;同一虫龄下,LT_(50)随MabrNPV浓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9.
描述新疆常见草蛉有 9种 ,其中普通草蛉 ,叶色草蛉和丽草蛉种群数量最大。用人工饲料在室内饲养条件下 ,光照 16~ 18h,温度 2 7℃ ,一年均可繁殖并无滞育现象。将刚羽化的成虫在大笼中集中饲养 4~ 6天 ,待草蛉性成熟交尾后移入产卵箱分笼饲养。卵变成灰黑色时均匀撒入有隔离物的饲养瓶内。据观察 ,三龄草蛉幼虫对棉铃虫卵和一龄幼虫有很强的捕食能力。二龄草蛉幼虫在 2 4h内可食蚜虫 81头 ,棉铃虫卵 2 2粒。三龄草蛉幼虫在 1h内可食棉铃虫卵60粒和一龄幼虫 2头。草蛉每头雌虫产卵量一般为 5 0 0~ 10 0 0粒 ,产卵期持续 2 0~ 40天。在田间释放草蛉防治棉蚜以卵为主 ,二龄幼虫和成虫为辅 ,1hm2 释放 75 0 0 0~ 90 0 0 0头 ,在害虫感发前一星期下午 6时释放为好。释放量分三次 ,第一次释放后百株草蛉卵量达 60 %以上 ;第二次为总释放量 40 % ;第三次释放量为 2 0 % ,每次间隔 5天左右。棉蚜和棉铃虫是草蛉的最佳食物 ,释放和保护利用草蛉防治棉花害虫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接骨草代替茶叶饲养灰茶尺蠖幼虫,并增殖灰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结果表明,接骨草饲养的灰茶尺蠖生长正常,形成完整的生活史。室内病毒增殖试验表明,用接骨草饲养灰茶尺蠖增殖病毒的适宜时期为3龄幼虫,适宜浓度为5.0×106 PIB·mL-1,且以灰茶尺蠖第1、2、3和6代增殖病毒效果最佳。毒力回归方程为y=-4.152 3+1.53 x,LC50=5.25×105PIB·mL-1,接骨草饲养的产毒量略高于茶叶饲养的产毒量。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浓度的咖啡天蛾(Cephonodes hylas)质型多角体病毒包含体悬液,浸渍栀子花叶,再喂食感染3龄初咖啡天蛾幼虫。感染浓度与死亡率回归方程式为y=2.690 7+0.464x,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9.483×10~4PIB/ml;5×10~7、5×10~6和5×10~5PIB/ml三种浓度的LT50值分别为:6.16、6.67和7.89天。 试验表明,同一浓度病毒(5×10~6PIB/ml)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感染力不同,幼虫死亡率随龄期增大而降低,从2龄的92.35%降到5龄的69.44%;其中LT50随着龄期递增而加大,从2龄的6.08天增加到5龄的7.63天。温度对幼虫感病死亡速度有一定影响,但对总死亡率影响不大,高温(35℃)对病毒的增殖起抑制作用,幼虫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袁盛勇  朱文禄  陆进  王传铭  薛春丽  孔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18-11919,11959
[目的]研究利用莱氏野村菌对棉铃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效果。[方法]采用浸渍接种法,用莱氏野村菌MZ060806-XW分生孢子的5个浓度(3.5×104~3.5×108个/ml)对棉铃虫2龄和3龄幼虫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在莱氏野村菌MZ060806-XW分生孢子3.5×108个/ml浓度下;第8天2龄和3龄的幼虫死亡率最高分别达84.68%和82.23%;第8天,2龄和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975×104和7.794×104个/ml。在3.5×104~3.5×108个/ml的5个浓度处理下,2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依次为9.774、6.322、5.415、4.559和4.051d,3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9.462、6.842、5.365、4.636和4.177d。随着孢子浓度的增加,LT50逐渐缩短,虫口的死亡率逐步增加;随着施药时间的推移,LC50逐渐减小。[结论]利用莱氏野村菌MZ060806-XW菌株对棉龄虫2龄幼虫的防治效果高于3龄幼虫。莱氏野村菌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大量增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影响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活体内产量的增殖条件研究表明.饲毒龄期是影响病毒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饲毒剂量,龄期与饲毒剂量的组合也影响病毒产量.以4.32×105PIB/幼虫的剂量饲喂4龄初幼虫,在25℃条件下,可获得最高的病毒产量.幼虫死亡率达88.1%,病毒产量平均为4.71×109PIB/幼虫.以实际接种量为基准.PIB增加1000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棉古毒蛾Orgyia postica核多角体病毒活性的生物测定。 用不同浓度的多角体液感染3龄初幼虫,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2.0267+0.5652X,LD_(50)和95%置信限分别为1.82×10~5和9.24×10~4—3.06×10~5包含体/毫升。4.5×10~7、4.5×10~6和4.5×10~5三种浓度的LT_(50)值分别为:5.81、6.66和7.43天。龄期不同对病毒的敏感性也不一样,试验结果表明,死亡率随龄期的增大而降低,从1龄的96.0%降到4龄的62.9%。棉古毒蛾NPV在阳光直接曝晒下易丧失其活性。从曝晒2小时——3天,其死亡率从84.7%降到17.3%。在25℃——28℃的温度下,感染3龄初幼虫,死亡率最高,超过31℃则对病毒的增殖起抑制作用。虫尸和多角体液两种材料在-4~0℃的冰箱中保藏一年,不会明显丧失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蜀柏毒蛾核多角体病毒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浓度病毒悬液浸渍柏木叶,饲喂感染3龄初蜀柏毒蛾幼虫,感染浓度与死亡机率值回归方程式为y=3.335+0.314x;LC50值为2.036×105PIB/ml.以4×106、4×107和4×108PIB/ml3种浓度病毒感染3龄初幼虫,其LT50值分别为7.84、7.61和6.85d.试验表明,同一浓度病毒(4×107PIB/ml)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感染力不同.幼虫死亡率随龄期增大而降低,从2龄的89.5%降到5龄的67.07%;LT50值随着龄期增大而延长,从2龄的6.88d增加到5龄的8.45d.温度对幼虫感病死亡速度有一定影响,但对总死亡率影响不大.病毒在冰箱中(4℃)保藏一年,对其活性影响不大,而在室温下保藏一年,其感染力下降46.3%~54.7%.  相似文献   

16.
1989年从哈尔滨市郊区罹病八字地老虎(Xestiac-nigrum)幼虫中分离获得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X_(c-n)NPV),国内过去未见报道。多角体多为四方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1.0~2.5μ。由镜下观察病毒粒子杆状,长230~260nm,宽20~30nm。超薄切片观察表明,该病毒为多粒包埋型,多为3~5粒为一束。对2龄八字地老虎幼虫毒力测定表明,8天内的 LC_(50)(致死中浓度)为3.3×10~5PIB/mL。以3.7×10~7PIB/mL 浓度的病毒感染3龄末期幼虫所获病毒产量最高,可用于病毒增殖。  相似文献   

17.
玫烟色拟青霉菌株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喷雾法和浸蘸法,进行了玫烟色拟青霉PF9606菌株对桃蚜和菜青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玫烟色拟青霉PF9606菌株对桃蚜和菜青虫2、3龄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在2×105~2×108孢子.mL-1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提高,毒力明显增强,但对枣尺蠖、棉铃虫和甘蓝夜蛾等则没有致病力。菜青虫在接菌2~3 d表现出明显的感病的症状,但桃蚜感病后体表无明显的感病症状。经测定玫烟色拟青霉PF9606菌株对桃蚜和菜青虫2、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8.71×106孢子.mL-1、9.6×106孢子.mL-1和1.81×107孢子.mL-1。  相似文献   

18.
从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 L.)自然罹病死亡幼虫体分离出的多株核型多角体病毒(M_bNPV),选出毒力较强的 M_bNPV-80株,于1984年在哈尔滨进行生物活性测定。方差分析表明:1.2×10~2~1.2×10~8 PIB(多角体)/虫间,7种剂量感染3龄幼虫,不同剂量间的校正死亡率差异极显著。而各处理死亡均数差异显著性测定中,1.2×10~5~1.2×10~8 PIB/虫4个剂量差异不显著。剂量与死亡率回归方程为 y=2.819+0.416x;致死中剂量(LD_(50))为1.77×10~5 PIB/虫。每虫以1.2×10~4和1.2×10~5 PIB/虫分别处理3龄幼虫所得的致死中时(LT_(50))分别为6.59和4.31天。  相似文献   

19.
为获取高活性的野生Bt菌株,对从土壤中分离的99株Bt菌株进行了营养期杀虫蛋白的分子鉴定和生物活性测定。根据已知的vip3 A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鉴定,55株扩增得到1.2 kb的目的片段。对31株阳性菌株的营养期杀虫蛋白活性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显示,Bt LS1和LS8菌株毒力最高,2菌株对2龄甜菜夜蛾的体重抑制率分别为91.14%和93.59%。选取Bt LS1和LS8菌株进行胞内外营养期蛋白杀虫活性测定,发现Bt LS1和LS8菌株对初孵甜菜夜蛾体重抑制率分别为45.1%和43.2%,对初孵棉铃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2.1±1.4)%和(55.3±3.7)%,对2龄棉铃虫的体重抑制率分别为(78.7±6.6)%和(50.4±2.4)%。  相似文献   

20.
应用蜀柏毒蛾核多角体病毒(PoNPV)进行林间防治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PoNPV悬液施入林间,可引起病毒病流行,显著降低蜀柏毒蛾幼虫的虫口密度,PIB以5×106个/mL悬液进行喷洒,喷洒量达到PIB75×1012个/hm2,防治效果可达86%以上.试验表明病毒与20%杀灭菊酯(1:3000)防治效果相近.PIB5×108个/mL、5亿/g白僵菌和20%杀灭菊酯(1:15000)的配比,防治效果最好,病毒的防治适期应掌握在5月上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