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筛选相对适合信阳群体种加工白茶的萎凋方式。以信阳群体种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采用三种不同的萎凋方式加工白茶,在感官审评的基础上,探讨不同萎凋方式对信阳群体种白茶主要生化成分及品质的影响。萎凋方式分别设置为室内自然萎凋、恒温萎凋、复式萎凋,萎凋时间分别设置为24 h、32 h、40 h,结果表明:三种萎凋方式中,复式萎凋加工的白茶感官品质相对最好,复式萎凋32h是信阳群体种加工白茶相对最佳的萎凋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云烟87中部叶为原料,进行萎凋(烤房萎凋和覆膜萎凋)、揉捻(20 min)、发酵(6 h)、干燥(85~105 ℃两段式)仿红茶调制工艺试制烤烟。与对照三段式烤烟相比,仿红茶调制工艺烟叶香气细腻柔和,浓度中等,有甜香、干草香、焦香、烘烤香等特点;运用GC–MS和LC–MS检测烟叶化学成分,仿红茶调制工艺烟叶与对照样本中共鉴定到2380种差异化合物,占化合物总量的43.26%;主成分分析(PCA)与层聚类分析(HCA)表明,仿红茶调制工艺烟叶样本与对照样本中化合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萎凋方式对仿红茶调制烟叶的评吸结果影响最大;覆膜萎凋评吸结果整体优于烤房萎凋的,干燥方式对特征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2595种化合物含量与萎凋方式相关;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差异检验方法鉴定到2708种标志性化合物,通过整合,2种萎凋方式共鉴定到关键差异化合物757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萜类化合物是乌龙茶挥发性芳香物质的重要组分,2-C-甲基-D-赤藓醇-4-磷酸途径(MEP)上游关键基因直接参与调控萜类化合物前体物质的合成。而乌龙茶香气的形成与萎凋工序密切相关,光照和温度是影响萎凋的重要因子,探讨LED光与温度在乌龙茶萎凋过程中对香气的影响,为提高乌龙茶萎凋叶香气品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转录组数据,根据KEGG筛选出响应光照的MEP上游关键基因(DXS、DXR、HDS、HDR)。对一芽三叶铁观音鲜叶进行LED白光和不同温度(20℃(L20)、25℃(L25)、30℃(L30)、35℃(L35)和40℃(L40))萎凋处理,黑暗下温度(20℃(D20)、25℃(D25)、30℃(D30)、35℃(D35)和40℃(D40))萎凋处理;分别测定铁观音萎凋叶的香气组分和MEP上游关键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L30处理萎凋叶各基因表达量达到最大值,萜类基因(DXS、DXR、HDS、HDR)表达量分别为XY组(对照)的4.31、5.28、11.77、1.59倍,为D30处理的2.24、2.39、1.86和1.60倍。D30组各基因表达量为黑暗处理组最大,依次为XY组的1.92、2.21、6.34和0.99倍。L20处理萎凋叶的α-法呢烯芳樟醇氧化物(Ⅰ、Ⅱ)含量最高,较XY依次提高了15.05%、4.92%和15.13%;L30处理萎凋叶的橙花叔醇、芳樟醇和香叶醇含量最高,较XY组依次提高了3.71%、6.14%和15.28%;LED组铁观音萎凋叶主要香气组分含量均高于相对应的温度处理组。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萎凋叶香气组分进行评估,得出L20组萎凋叶得分最高,L30组萎凋叶次之;与香气分析得出结果一致。【结论】铁观音萎凋叶基因表达量与香气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存在同步性;L30处理萎凋叶基因表达量、主要萜类香气物质含量和主成分分析得分均较高,这与铁观音生产上的萎凋温度相一致。萎凋温度过高(40℃)不利于萎凋叶萜类关键基因的表达和萜类化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利用浙江省主栽茶品种"春雨2号"鲜叶为原料,依照传统白茶加工工艺,设计不同萎凋方式(日光萎凋、室内萎凋、萎凋槽萎凋、28℃和35℃控温萎凋)及不同干燥方式(50℃、80℃和100℃烘干)进行工艺对比试验,通过对成品白茶感官评价及滋味品质成分定量检测,探索适合浙江茶树品种"春雨2号"原料加工白茶的适宜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不同萎凋方式及烘干方式因环境温湿度不同导致加工时长差异;与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等萎凋方式相比,控温萎凋受环境影响较小,其产品质量较为稳定;35℃控温萎凋因高温短时而导致成茶儿茶素及氨基酸含量较低,成茶青气(味)减弱,但甘甜度提高;而高温短时的烘干方式有利于提高香气丰富度。综上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合浙江本地品种"春雨2号"原料加工白茶的2个工艺流程分别为:鲜叶→35℃控温萎凋25 h→50℃烘干2 h;鲜叶→日光萎凋40 h→100℃烘干30 min。  相似文献   

5.
<正>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特有的一种红茶类型,是我国红茶生产和出口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茶类。小种红茶香气高,微带松柏香味,茶汤呈深黄色,滋味浓而爽口、甘醇。小种红茶初制加工包括鲜叶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烟熏、复焙七道工序,加工工艺较为特殊。一、萎凋分为室内加温萎凋和日光萎凋两种,以室内加温萎凋为主,日光萎凋为辅。  相似文献   

6.
镰胞菌是造成丝瓜萎凋病的一种新病害,台湾采取的防治方法主要是晚植和嫁接两种方法,后一方法不但可以防治萎凋病,所生产的丝瓜品质也较优良。台湾南投县埔里、鱼池等地生产的丝瓜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7.
环境温湿度调控对茶鲜叶萎凋失水及白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改进白茶萎凋工艺,并为实现白茶加工品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提供依据。以福鼎大毫茶1芽1~2叶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温度、湿度环境对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和白茶品质特征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茶鲜叶在萎凋过程中失水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存在2个明显的失水速度变化临界点,在萎凋减重率达40%前失水速度较快,40%~70%失水速度明显减慢,70%后失水很慢。在相同温度(25、30或35℃)条件下,随环境湿度的增加,萎凋叶失水速度减慢;在相同湿度(RH 65%、75%或85%)条件下,随环境温度的降低,在萎凋初期(减重率≤30%)失水速度加快,后期失水速度减慢。萎凋温度、湿度条件能有效调控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进而影响白茶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在高温低湿(35℃、RH65%)条件下萎凋叶失水速度过快,儿茶素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较低,成茶白茶品质特征较不明显;在高温高湿(35℃、RH85%)条件下萎凋失水过慢,儿茶素类明显降低,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增加,成茶易产生"发酵香",降低品质。由此可见,选择中、高温中湿(30~35℃、RH 75%)或中低温(25~30℃)环境调控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可获得品质相对较好的白茶。  相似文献   

8.
以信阳群体种一芽二叶鲜叶为材料,在恒温萎凋条件下,采用不同的萎凋温度和萎凋时间加工白茶,在感官审评的基础上对成茶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筛选适合信阳群体种加工白茶的恒温萎凋条件。研究设置二因素三水平试验,萎凋温度分别为18℃、24℃、30℃,萎凋时间分别为8h、16 h、24 h,结果表明:信阳群体种白茶的感官品质随着萎凋温度的上升整体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的含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感官品质也逐渐上升;信阳群体种白茶相对较适宜的恒温萎凋条件为24℃~24 h。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生产的工夫红茶根据生产区域不同,品质各有特色,但初制加工工序大同小异,基本一致。1.鲜叶要求。工夫红茶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为主要原料。要求芽叶均匀整齐,新鲜,黄绿色,叶质柔软,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丰富。2.萎凋。进行萎凋必须把握好三要素:一是水分蒸发量;二是萎凋温度;三是萎凋时间。当前生产上采用的萎凋方法包括:日光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出高茶黄素含量的大叶种红碎茶。[方法]以高茶黄素大叶种茶叶品种为原料,分别考察鲜叶嫩度、萎凋时间、发酵时间对红碎茶加工品质的影响,研制出茶黄素含量在1.2%以上,品质较高的高茶黄素红碎茶。[结果]高茶黄素含量的红碎茶对鲜叶原料的嫩度要求较高,以一芽二叶为最好,其次为一芽三叶;萎凋时间与茶黄素的含量呈曲线对应关系,萎凋时间以5 h为宜,其次为10h,萎凋的时间过长,会出现过多的茶黄素损耗;揉切发酵的全程时间要求较短,以45 min为佳,不宜超过79 min。[结论]研究可为高茶黄素红碎茶的研制加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改进白茶萎凋工艺,实现白茶加工品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以15个茶树品种春季鲜叶为原料,在控湿条件下考察不同萎凋温度(30、25、20℃)对鲜叶萎凋失水速率、白茶感官品质及生化成分的影响,并通过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和主成分分析对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进行模式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鲜叶失水速率随萎凋过程均呈逐步减小趋势;温度越高,萎凋失水速率越快,萎凋失水拟合方程均符合双曲线函数。与室内自然萎凋相比,在25℃环境下平均萎凋时长缩短了13.6 h。感官审评表明,在萎凋温度为25℃时,白茶品质最优,与自然萎凋的白茶品质相当,且各生化成分的含量与自然萎凋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在萎凋温度为25℃时可以大幅缩短白茶的萎凋时间,且制成的白茶品质优异。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白茶生产效率和改进白茶工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高香型多茶类兼制品种瑞香1芽2叶为原料制作绿茶,通过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2种失水方式,开展不同失水率对瑞香绿茶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浸出物随萎凋程度的加重呈缓慢下降趋势;茶多酚在2种萎凋方式下变化趋势一致,成W型波浪式变化,多酚含量在未经萎凋所制绿茶样茶中最低,在5%失水率下含量最高;在一定失水率范围内,萎凋越重越有利于咖啡碱和氨基酸的形成,失水率对它们的影响较显著,成正相关关系,而酚氨比随失水率的加重有所减小;失水率对2种萎凋方式感官品质的影响比较一致,都是由低到高再下降的过程,自然萎凋至15%~20%失水率时感官品质评分最高,日光萎凋的则在25%时达到最高。总体来说自然萎凋对绿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比日光萎凋更为显著,也更有利于绿茶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乌龙茶鲜叶适宜的萎凋条件和萎凋程度。[方法]对萎凋过程中关系乌龙茶品质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鲜叶萎凋6 h,酶活性达到最高水平,随后逐渐下降,且肉桂品种酶活性高于黄旦品种。不同品种酶活性间虽有差异,但趋势基本一致。在温度较低(20℃)、相对湿度较高(90%~95%)的人工条件下萎凋,酶活性高于在室温自然条件下(温度25℃和相对湿度50%~60%)。[结论]要达到传统工艺上的摊放要求,宜以低温(20℃)、高湿(相对湿度90%)环境下萎凋为好。  相似文献   

14.
自然摊放萎凋工艺对柿叶茶品质改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溪油柿鲜叶为原料,研究室温自然摊放萎凋工艺对柿叶化学成分含量和柿叶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杀青工序前增加萎凋工序,可明显减轻柿叶茶的青腥味,改进柿叶茶汤的滋味和香气,提高柿叶茶品质.萎凋增加了柿叶中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但萎凋也降低了柿叶中的类黄酮、多酚和VC等活性成分的含量.本试验结果还表明,安溪油柿叶的最适萎凋时间为6 h,以该萎凋柿叶为材料,可以研制成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柿叶保健茶.  相似文献   

15.
茶鲜叶萎凋过程中儿茶素和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肉桂、水仙等10个茶树品种春季新梢(采摘嫩度为1芽2、3叶和中小开面2~4叶)为供试材料,在控温控湿(22~22℃、RH 35%~45%)条件下萎凋,于鲜叶萎凋失水减重率为0、15%、30%、45%、60%时取样,检测其儿茶素和生物碱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萎凋失水率为30%~45%范围内,供试茶样中儿茶素组分含量及总量具有最大值,说明萎凋前期促进儿茶素的转化形成;随着萎凋失水程度加重,儿茶素组分EGCG、EC和ECG含量及其总量呈现先增后减、总体减少趋势,EGC和TB含量以逐步减少为主,而CAF含量和生物碱总量则表现为逐渐增加趋势,而且1芽2、3叶各组分变化幅度大于中小开面2~4叶;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结果,即110份供试茶样均可按芽叶嫩度分成1芽2、3叶型和中小开面2~4叶型2种类型,基于萎凋工序分类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供试茶样的儿茶素和生物碱在萎凋期间含量呈现递变性增减趋势,表明萎凋过程是儿茶素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长时间缓慢氧化和降解的过程。因此萎凋工序对儿茶素和生物碱含量有一定影响,可通过调节鲜叶萎凋失水程度来调控二者的含量及组成比例,从而为茶叶风味品质调整及其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传统红茶加工工艺制备桑叶红茶,分析不同萎凋工艺对桑叶红茶γ-氨基丁酸(GABA)含量与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过程中结合浸泡和做青工艺,能增加桑叶红茶的GABA含量。同时,做青能明显改善桑叶红茶的香气、汤色等感官品质。日光萎凋、冷冻萎凋也能增加桑叶红茶的GABA含量。冷冻萎凋结合浸泡与做组的GABA含量是自然萎凋产品的3.30倍。自然萎凋结合浸泡与做青组的GABA含量是自然萎凋产品的1.87倍,且感官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17.
选用乐昌白毛茶天然杂交后代优510鲜叶为原料,观测其在白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变化规律及其与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萎凋56h后进行烘干,成品白茶带甜香、滋味清甜,白茶品质风格明显。在白茶萎凋过程中,叶片水浸出物总量在萎凋24h时达到最高,之后随萎凋进行显著下降;萎凋叶茶多酚总量在萎凋12h时达到最高,之后随萎凋进行不断下降;萎凋叶咖啡碱含量在萎凋48h时达到最高,但整个萎凋过程中咖啡碱含量没有显著起伏;叶片中儿茶素组分EC、EGC和EGCG含量也均在萎凋12h时达到最高,GA含量则在萎凋48h时达到最高,C和ECG含量总体上均随萎凋进行不断下降;叶片氨基酸总量经历了极显著升高然后不断下降的过程,氨基酸总量在萎凋12h时最高,在萎凋48h时最低,茶氨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也是如此,而γ-氨基丁酸含量在整个白茶加工过程中一直呈现极显著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节水型生态建筑立体绿化栽培基质,采用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设计方案,配制了16种栽培基质。结果表明:配方13、配方6、配方14、配方11和配方4可显著延长天竺葵(Pelargoniumhortorum)永久性萎凋时间、蔓长春花(Vincamajor)永久性萎凋时间和生理性萎凋时间,盖沙对栽培基质节水能力有明显提高。配方6和配方4对促进蔓长春花的生长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萎凋和干燥作为白茶加工的两道工序,萎凋尤为重要,与品质形成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萎凋对工艺白茶品质的影响,包括色泽、汤色、滋味、香气等;介绍了目前的几种常见的萎凋方式;同时从多方面分析了贵州加工工艺白茶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茶萎凋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与其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动态表达,为优化白茶的萎凋工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不同萎凋阶段的白茶为原料,分别采用福林酚(Folin-Ciocalten)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含量的变化,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茶萎凋过程中与儿茶素物质代谢合成相关基因(PAL、C4H、CHS、CHI、F3'5'H、FYH、F3H、DFR、LAR、ANS、ANR和UGGT)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白茶萎凋过程中茶多酚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儿茶素组分中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均在萎凋历时32h出现最大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PAL、C4H、CHI、F3H、F3'H、F35'H、DFR、LAR、ANR和UGG丁均在萎凋历时32 b呈上调表达,CH基因则随萎凋历时的增加呈下调表达趋势,ANS基因表达在整个萎凋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萎凋历时16 h达最大值.白茶萎凋过程中儿茶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具有调控儿茶素生物合成的作用.[结论]在白茶萎凋过程中,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PAL、C4H、F3H、FYH、DFR、LAR、ANR的表达与儿茶素组分单体EC、GC、EGC的积累规律基本一致,其最大值均出现在萎凋历时32 h,因此在制茶时可适当缩短萎凋时长,以提高白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