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根尖细胞核型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0,但在核型上有差异,并有从野生大豆的较对称核型向栽培大豆的不对称核型过渡的趋势;从二者的核型推出试验中各大豆材料的进化程度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野1052、野1055、野1057<野1058<野1060<苏85-6,这一结果与根据种子性状得出的进化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豆3个种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1)大豆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0;(2)3个种都只有1对位于最长染色体上的随体,而且随体染色体形态相近,都是近中部或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3)种间染色体长度及着丝粒位置呈规律性变化;(4)野生大豆的核型较不对称,其次为半野生大豆,而栽培大豆核型比较对称.  相似文献   

3.
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栽培大豆幼苗期的酯酶同工酶共出现了17条酶带。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既有共同的酶带,又有各自独特的酶带,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两个种。半野生大豆有类似野生大豆的酶谱,表现了野生种的特点.不同进化类型的大豆酯酶同工酶有明显不同。随着进化程度增高,酶带数目有增多的趋势.研究表明,大豆幼苗酯酶同工酶酶谱比较稳定,酶带明确,具有较为明显的种的专一性,可以做为大豆分类学和研究大豆进化关系的一个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同一纬度不同进化类型大豆固氮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中国同一纬度不同进化类型大豆主要生育时期的根瘤固氮酶活性、根瘤酰脲含量和幼茎段酰脲含量。结果表明,根瘤固氮酶活力表现为栽培大豆金元>半栽培大豆吉50451>半野生大豆吉50853>野生大豆生1。根瘤和幼茎段酰脲含量也表现出与根瘤固氮活力类似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不同纬度的野生、半野生及栽培大豆的苹果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提出大豆同工酶模式酶谱。G.soja 亚属大豆苹果酸脱氢酶共有6条酶带,酸性磷酸酯酶共有12条酶带。所有材料都出现苹果酸脱氢酶Ⅳ带,反映了遗传的同源性,并可作为 G.soja 亚属大豆的共同酶带。种间酶带出现频率和相对含量分析表明,半野生大豆处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间,栽培大豆系由野生大豆经过中间类型进化而来。在进化过程中既有原酶带缺失又有新酶带产生,苹果酸脱氢酶Ⅳ带,酸性磷酸酯酶Ⅶ、Ⅷ、Ⅸ带平均相对含量在30°—35°N 最高,说明与地理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6.
对野生二粒小麦与二倍体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084株系的核型公式为2n=6x=42=36m(4SAT)+6sm,核型为1A,为极对称核型,属于原始类型;野生二粒小麦、二倍体野燕麦及084株系的进化指数分别为1、4和1,表明084株系的进化程度与野生二粒小麦一致,低于二倍体野燕麦;084株系的染色体相对长度较亲本大,且其平均臂比、核型不对称系数及臂比大于1.7的染色体比例均在野生二粒小麦与二倍体野燕麦之间,说明远缘杂交在一定程度上对加速小麦属的进化有重要意义;084株系染色体臂比与母本的相近,且存在4对染色体与父本的相对长度和臂比极为相近,核型分析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野生二粒小麦与二倍体野燕麦杂交后代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类型大豆籽粒可溶性糖组分含量的差别,采用HPLC-RID法对野生、半野生以及栽培大豆的可溶性糖组分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种可溶性糖相比,野生大豆中,水苏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可溶性糖;半野生大豆中,蔗糖和水苏糖含量显著高于葡萄糖和棉子糖;栽培大豆中,蔗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可溶性糖。不同类型大豆相比,野生大豆总糖含量最低,栽培大豆总糖含量最高,半野生大豆介于二者之间,蔗糖含量与总糖含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水苏糖含量在栽培大豆中最低,其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间差异显著;棉子糖含量在野生大豆中最低,其与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间差异显著;葡萄糖含量在3种类型大豆中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蔗糖与总糖在3种类型大豆中相关性均极显著,表明大豆总糖含量主要受蔗糖含量的影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大豆品种被划分为3类,第1类为2个野生大豆材料,其主要特征为:在3种类型中,葡萄糖、蔗糖、棉子糖含量最低而水苏糖含量最高,总糖含量最低,水苏糖所占比例较高;第2类为2个半野生品种和1个栽培品种;第3类为1个栽培品种,其主要特征为:在3种类型中,葡萄糖、蔗糖、棉子糖含量最高而水苏糖含量最低,总糖含量最高,蔗糖所占比例较高。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可溶性糖代谢在大豆进化过程中的遗传规律及品质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子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和栽培大豆(Glycine max)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其种子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子粒中粗蛋白含量高于栽培大豆,粗脂肪、总糖、总异黄酮及粗纤维含量低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均检出10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亚麻酸、油酸含量较高,野生大豆中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亚麻酸、花生一烯酸含量高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均检出16种氨基酸,野生大豆的组氨酸、丝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及赖氨酸含量高于栽培大豆。栽培大豆的总氨基酸含量高于野生大豆。  相似文献   

9.
利用野生大豆是拓宽栽培大豆遗传基础和提高栽培大豆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种间杂交后代再用栽培大豆进行广义回交,已经培育出具有野生大豆细胞质的高产、高蛋白、抗大豆花叶病毒的新品系,可作为大豆改良的亲本来源。通过对大豆优良品系及其亲本的DNA组成分析,明确了用栽培大豆与种间杂交后代回交应在早代进行,以便更多地保留野生大豆细胞核的遗传基础。比较了4对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正反交组合后代的产量性状,明确指出用野生大豆作母本拓宽栽培大豆细胞质遗传基础不仅可行,而且没有难于克服的不利性状,并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基因型大豆GS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GS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双峰曲线。野生大豆茎秆和根系GS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其它品种呈双峰曲线。野生大豆荚皮GS活性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其它品种先上升后下降。除根瘤外其它器官GS活性野生大豆明显低于栽培大豆。不同器官GS活性比较顺序为:叶片〉根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遗传多态性的差异,以期为大豆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20对ISSR引物对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及其10份杂种F_1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此次试验共扩增出167条带,其中121条为多态性带,多态率达72.45%;杂交F_1代材料与其母本中黄19及父本ZYD04350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65和0.47。[结论]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F_1代材料间存在着丰富的变异,杂交F_1代从母本获得的遗传物质多于父本。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6000)胁迫对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种子的发芽率随着PEG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幼苗生长势均与PEG浓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野生大豆的抗旱能力强于栽培大豆.  相似文献   

13.
栽培大豆是我国劳动人民将野生大豆栽培在一定的耕作栽培条件下,向大粒的方向,长期定向培育选择而进化的结果。分析研究大豆进化的方式,以及有关进化的内在外在诸因素,是大豆生物学上根本的问题之一。只有从大豆进化的认识角度出发,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分类大豆;才能给大豆以正确合理的栽培措施;才能掌握大豆品种改良的根本要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14.
选用来自全国各地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地方品种中有代表性的材料,分析其在等位酶、细胞器DNA RFLP和细胞核DNA RAPD标记位点上的群体遗传表现。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在上述标记位点上的综合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栽培大豆,二者的综合遗传丰富度和遗传离散度分别为180(95.2%)和154(81.5%)及0.2891和0.2091。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群体在所分析的大多数位点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明显,其中差异较大的标记位点有Idh1、Aph、Idh2和Dia(等位酶);cpⅠ、cpⅢ、mtⅣa和mtⅣb(细胞器DNA RFLP);OPAP4-8,OPAP5-1,OPAP9-8和OPAP20-8(细胞核DNA RAPD)。这些标记位点可作为进化的标记性状,以研究大豆的起源和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豆的进化与其分类栽培及育种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培大豆是我国劳动人民将野生大豆栽培在一定的耕作栽培条件下,經长期定向培育选择而进化的結果。分析研究大豆进化的方式,以及有关进化的內在外在諸因素,是大豆生物学上根本的問題之一。只有从大豆进化的认識角度出发,才能全面地认識大豆的分类,才能进一步提出更合理的栽培措施,才能掌握大豆品种改良的基本規律。  相似文献   

16.
镉胁迫对两个大豆品种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不同浓度的Cd2 分别处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幼苗,对其叶片的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以及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低浓度的Cd2 胁迫下,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均高于对照。Cd2 胁迫浓度为30 mg/L时,栽培大豆的SOD、CAT活性达到最高,分别比对照高59.74%和39.87%。Cd2 胁迫浓度为50 mg/L时,栽培大豆的POD活性及野生大豆的SOD、CAT活性达到最高,分别比对照高60.39%、61.93%和63%。在Cd2 胁迫浓度为0~100 mg/L时,野生大豆的POD活性随着Cd2 胁迫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在Cd2 胁迫浓度为100 mg/L时,其POD活性比对照高64.08%。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叶片MDA含量均随着Cd2 胁迫浓度的不断升高而上升,在Cd2 胁迫浓度为100 mg/L条件下,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叶片MDA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85.5%和393.1%。从试验结果看,野生大豆对Cd2 胁迫的抗性要大于栽培大豆。  相似文献   

17.
葡萄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BSG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野生莆萄和栽培品种白香蕉染色体核型和Giemsa带型进行了分析,二者在核型上基本相似,说明亲缘关系相近,但在进化过程中栽培葡萄品种核型有不对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大豆无菌苗的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升汞和次氯酸纳两种消毒剂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进行处理 ,获得大豆的无菌苗。结果表明 :①野生大豆对消毒剂的抵抗能力明显高于栽培大豆 ;②用水浸泡的栽培大豆再用升汞和次氯酸纳处理时 ,都不能发芽或极少发芽 ,说明消毒剂对浸泡的栽培大豆伤害十分严重 ;③种子放置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19.
野生大豆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生大豆主的原生木质部为四原型,侧根多为三原型;次生木质部导管的口径侧根比主根大;气孔器属平列型;花药4室;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具3萌发孔;柱头和花柱的交界处有2轮指状细胞;胚珠弯生,珠被2层,具厚珠心;胚囊蓼型。野生大豆根的次生木质部导管的口径比栽培大豆大,有些叶中的平脉叶肉细胞为1-3层,植株上有腺毛,种皮表面有较厚的蜡质附属物,说明野生大豆比栽培大豆更能适应环境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经过对辽宁省野生大豆资源的考察搜集,整理分类,田间观察,化学成分分析,明确地鉴定出辽宁省野生大豆共有两种、两变种、两变型。与栽培大豆相比较,其普遍具有分枝多、花多、荚多、籽粒多,部分材料具有较强的耐涝、耐盐碱、耐寒、耐旱及抗病,蛋白质含量高等优良特性,是大豆育种工作的宝贵种质资源。利用有性杂交的手段,将野生大豆的优良特性转育到栽培大豆中,是克服大豆育种目前普遍面临的基因贫乏,遗传基础狭窄,后代变异幅度小等问題的一个重途径。几年来,我们通过利用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和回交的方法,选育出几个较有希望的新品系。实践证明通过有性杂交手段对野生大豆进行利用,是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