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采用人工鱼巢及孵化暂养槽对产粘性卵鱼类的早期资源进行监测,为制定降低三峡水库消落过程对消落带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影响的保护措施提供支持。2016-2017年,在三峡水库重庆木洞江段桃花岛内河中段设置人工鱼巢(采用水生植物作为粘性卵附着物)和孵化暂养槽,对产粘性卵鱼类的早期资源及同步水温、水文状况进行103d监测。结果表明,鱼巢当天有新增卵(1~5级)的天数为52d(占监测天数的50.5%),其中产卵量较多(3~5级)的天数有19d(占监测天数的18.5%),主要集中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产卵时水温范围为13~30℃,产卵盛期水温范围为16~29℃。选取的29批卵孵化、成活率高达90%以上,苗体健壮。平均孵化水温在14.28~29.5℃时,孵化时间为1~8d。初步鉴定出在鱼巢上产卵的鱼有10余种。人工鱼巢和孵化暂养槽可直接作为产粘性卵鱼类资源恢复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鱼类产卵规律研究及资源调查的科研工具。  相似文献   

2.
2019年3-6月在三峡水库支流小江回水区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仔稚鱼密度的时间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采集到12种仔稚鱼,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鲤Cyprinus carp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仔稚鱼数量较多;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仔稚鱼采集的高峰期,4月为鲤仔稚鱼密度出现高峰期,4-5月上、中旬为鲫仔稚鱼密度出现高峰期;底质类型、透明度和水温是影响所有种类、鲤和鲫仔稚鱼密度空间变动的最主要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3-6月三峡水库水位的快速消落很可能是影响黏草产卵鱼类产卵孵化的关键影响因子,建议通过三峡水库的水位调度以及人工鱼巢在库区支流回水区的放置来缓解该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萍乡肉红鲫生物学特点,本文系统地研究出了一整套人工繁殖技术:即亲鱼培育、亲鱼雌雄鉴别、亲鱼选择、人工鱼巢、人工催产、人工孵化和苗种培育技术。在自然条件下,当水温达到17℃以上(清明前后)即能自行产卵。该鱼对市售的渔用催产激素没有明显的选择,都能使其发情产卵,LRH—A的注射标准为10μg/kg,HCG为1000IU/kg。产粘性端黄卵。催产率为96%,受精率为85%,鱼苗孵化率为87%。在水温18—20℃时孵化时间为96h。萍乡肉红鲫苗种培育技术分为夏花培育和冬片培育阶段,其培育方法同其它鲫鱼苗种培育方法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4.
陈熙春 《内陆水产》2001,26(11):15-15
大多鱼类为卵生,根据卵的粘度可分为粘性卵和非粘性卵;按照比重可分为沉性卵、浮性卵及半沉性卵。在淡水养殖鱼类中,鲤鱼、鲫鱼、鲴鱼、鲂鱼及大口胭脂鱼等均产粘性卵和半沉性卵。鱼苗生产时大多采用自然产卵、自然受精、自然孵化。作者以建鲤F7为研究对象,将收卵这一环节作为突破口,在产卵巢(鱼巢布置方式上作试验研究。现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鱼建鲤F7代成熟亲鱼,注射催产剂促其产卵。1.2产卵池1.2.1旧式产卵池普通的池塘。1.2.2新式产卵池圆形,直径6米,深2米,底部设坡度为5%,中间低漏斗型出…  相似文献   

5.
2005~2007年春、夏期间,在浙江南麂岛开展了真蛸亲体培育、产卵及孵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亲蛸培育成活率为77.5%~95.5%,平均产卵率为68.0%~83.3%。不搭配雄体产卵率为65.0%,搭配一定比例的雄体后产卵率达92.5%,最高达100%。不同附卵器附卵效果以方形鲍鱼箱为最好,圆形鲍鱼皮桶次之,扇贝笼最差。在南麂海域暂养在网箱中的真蛸当水温上升到13.5℃以上时就开始有少量产卵,多数开始产卵在16.0℃左右,主要产卵期在4~6月。不同个体真蛸的产卵量变化很大,少者只有22 632粒,多者达170 684粒,平均102 665粒,平均每颗卵粒重量在1.670~2.207 mg之间,大小为长2.8~3.1 mm、宽0.915~0.950 mm。在水温13.5~28.0℃范围内,真蛸卵可以正常孵化,孵化率达60.0%~80.0%,超过28℃时孵化率明显下降。真蛸卵的孵化时间较长,至少需要20 d以上。孵化时间长短与水温关系密切,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孵化期间平均水温16.5℃,整个孵化时间长达47 d。当孵化期间平均水温为21.6℃时,从产卵到稚蛸出膜大致需要25 d左右。此外,还发现亲蛸护卵可以减少疾病,提高孵化率,本文也论述了有关其对疾病防治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嘉陵江北碚江段人工鱼巢增殖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人工鱼巢的增殖效果,于2014年2月15日—4月20日,在嘉陵江北碚江段郭家沱和三圣庙产卵场投放人工鱼巢对该区域产黏性卵鱼类进行增殖。结果显示:在两水域人工鱼巢上产卵的为鲤(67.2%)和鲫(32.8%),产卵集中在3月中旬-4月上旬,产卵均有4次峰值,分别粘附鱼卵814.6万和2 194.6万粒;推算本研究投放的人工鱼巢至少可为200组鲤、520组鲫亲鱼提供繁殖场所,增殖鲤58.0万尾、鲫28.4万尾,增加鲤400.4 t、鲫8.7 t,经济价值达491万元。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一般到4月中下旬、水温稳定后,才进行鲤鱼、鲫鱼产卵孵化工作。塑料大棚内的鱼池,水温比棚外鱼池约高1~3℃甚至高5~7℃。鲤鱼、鲫鱼在清明前后产卵,在塑料大棚内把附着鲤鱼卵的鱼巢,放在鱼池中的聚乙稀网箱里,上面用水不间断地喷淋,直至鱼苗孵出能平游时,  相似文献   

8.
研究磨刀溪回水区的鱼类早期资源,可为三峡库区重要生境、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的4-6月,在三峡库区支流磨刀溪回水区江段(新津乡-龙角镇)开展鱼类资源监测,以了解该区域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仔稚鱼密度的时间动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7种产粘沉性卵鱼类的鱼苗中,以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为主;密度高峰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磨刀溪新津口至龙角镇江段共分布有鲤、鲫集中产卵场4处。冗余分析(RDA)表明,饵料丰度、溶解氧和pH是影响鱼苗分布的主要因素。磨刀溪变动回水区江段是粘沉性鱼类产卵场的分布区域,三峡水库4-6月水位的快速消落,很可能导致鲤、鲫等产粘沉性卵鱼类资源的损失。建议通过实施生态调度减小水位日变幅或在回水区放置人工鱼巢、恢复水生植被来减缓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1.粘卵板式孵化岩原鲤产卵季节在每年的3-4月,水温18~26℃,14~16℃时也可以产卵,但产卵率、孵化率都较低。前些年岩原鲤苗种行情好,生产单位为了抢占市场,一般3月初水温不到14℃便开始起塘捕鱼,采用锅炉或电加热方式,为亲鱼暂养池(催产池)和孵化池升温。放流站2009年正式运行之初,岩原鲤成熟亲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于2003-2006年每年5-7月对长江中游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鳜(Siniperca chuatsi)、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共8种。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种类减少了10余种,但监测到了多年未见的鳡(Elopichthys bambus)。在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300多km江段分布10余个四大家鱼产卵场,与水库蓄水前相比,产卵场地理分布的范围变化不大。2003-2006年长江中游主要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143720&#215;10^4ind,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108069&#215;10^4ind。与蓄水前相比,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规模严重缩小,4年四大家鱼产卵总量为1997-2002年平均值的42.82%,为蓄水前2002年的56.88%。四大家鱼产卵与水温和涨水持续时间及水位日上涨率等生态水文指标密切相关,产卵期期间水温波动范围为18.6-25.5℃,水温适宜于四大家鱼繁殖;江水持续上涨时间一般为4-7d,水位的日涨率一般在0.30m/d左右,较为适宜于四大家鱼产卵。与20世纪70年代和水库蓄水前相比,长江中游四大家鱼鱼苗比例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鲢比例相对上升,而多年来占绝对优势的草鱼比例显著下降,表明长江中游草鱼受三峡水库调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人工鱼礁区的增殖鱼类资源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春季采用地笼网分别对山东省西港小石岛、牟平养马岛、威海寻山和日照前三岛附近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的鱼类种类数比对照区增加了1.8倍,平均数量和平均质量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3.5倍和1.9倍.人工鱼礁区的主要优势种为岩礁性鱼类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人工鱼礁区鱼类资源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的均值分别大于对照区相应生态指数数值.人工鱼礁的建设可以增加鱼类资源的种类、数量及鱼类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2019年4-5月在重庆市长寿区桃花河开展了人工鱼巢试验,探讨了人工鱼巢的增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监测期间6个投放点人工鱼巢共采集到鱼卵11批次,出现3次产卵高峰。1、2、3、4、5、6号投放点人工鱼巢粘附鱼卵总数分别为12074粒、74207粒、360563粒、187472粒、131026粒和210854粒,其中,鲤占28.69%、鲫占31.96%、红鳍原鲌占39.35%。按照鱼苗的野外成活率5%估算,人工鱼巢可增殖10843尾鲤、12079尾鲫、14873尾红鳍原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人工鱼巢的附卵均数在不同投放点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不同产卵批次间则存在显著性差异。Pearson 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投放点人工鱼巢粘附的鱼卵数与水温、溶解氧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保护渔业资源多样性和制定重要生境的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鱼蛋白的综合利用途径2.酸贮液体鱼蛋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俊荣 《水产科学》2000,19(6):36-38
酸贮液体鱼蛋白是开发低值鱼及水产加工废弃物中鱼蛋白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酸贮液体鱼蛋白的生产和使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将鱼粉和酸贮液体鱼蛋白二者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鱼蛋白的综合利用途径1.鱼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俊荣 《水产科学》2000,19(5):37-39
就有关低值鱼及水产加工废弃物中鱼蛋白的开发研究及应用情况做系列介绍,本文就低值鱼蛋白主要利用形式即鱼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黑脊倒刺鲃的繁殖与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脊倒刺鲃巴主要分布于钱塘江、闽江、珠江、沅江、海南岛等,为产区重要的经济鱼类。本文就其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进行了阐述,为黑脊倒刺鲃这一优质经济鱼类的种质资源保护及规模化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to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wafers by utilizing fish powder developed from small bony fish at 10%, 20%, and 30% inclusion levels. Quality evaluation of produced wafers in terms of nutritional, physical, sensory, and shelf life characteristics was performed. Result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p < .05) in protein (8.07 ± 0.34 to 23.34 ± 0.43 g/100 g), fat (1.08 ± 0.85 to 4.69 ± 0.78 g/100 g), and ash content (3.67 ± 0.47 to 8.33 ± 0.30 g/100 g) of wafers with increased supplementation of fish powder.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diameter, thickness, or weight per wafer was observed; however, water absorption capacity (212.67 ± 2.52 to 71.67 ± 2.89 ml/100 g), fat absorption capacity (164.00 ± 3.60 to 66.00 ± 5.29 ml/100 g), and linear expansion (139.17 ± 6.16 to 76.40 ± 2.11%) reduced significantly (p < .05) on increasing level of fish powder in the produced wafers. Color analyse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L* (89.57 ± 1.25 to 46.89 ± 1.06) and b* (7.25 ± 0.09 to 18.59 ± 0.8) value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 value (?0.54 ± 0.01 to 3.87 ± 0.03) with increasing fish powder supplement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p > .05) alteration in sensory attributes of wafers with fish powder incorporation up to 20%. The produced wafers also had good storage stability, with peroxide value, free fatty acid, and total plate count within acceptable limits up to two months of storage.  相似文献   

17.
杜涛  罗杰  林向阳 《水产科学》2004,23(7):24-26
为建立一套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技术,分别采用室内水泥池、室外对虾高位池以及室内水泥池与室外对虾高位池相结合的育苗方法进行美国红鱼、花尾胡椒鲷等鱼类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水泥池育苗成活率为11%~98 8%,室外对虾高位池育苗成活率最高为6%,室内外相结合育苗的成活率为37 5%~73%。采用前期室内人工培育,幼苗体长约10mm移到室外对虾高位池培育,既可提高育苗成活率,又可降低育苗成本,是目前值得推广的育苗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19年5月、8月和11月,在上、中、下游共设5个采样点,采用单层刺网(网目1、2、3 cm,网长20、30、40 m)和地笼网(开口40 cm×40 cm,长8 m)调查新疆天山南麓中段塔里木河流域九大水系之一的渭干河(N 41°06′~42°42′,E 80°40′~84°10′)的鱼类资源状况.调查共采集鱼类1...  相似文献   

19.
楼明  李国兴 《水产科学》1998,17(4):33-36
本文主要介绍了用新鲜或冻藏草鱼制作鱼肉松和五香鱼干的制作工艺,对制品的风味,工艺条件,包装材料,包装方法作了较详细的研究,根据多次实验的结果,找出了最佳工艺条件,制成了味道醇美,咸中带甜,鲜美可口,营养丰富的鱼肉制品。  相似文献   

20.
进行扎敦枢纽鱼类增殖放流方案设计,为科学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019年10月和2020年4―5月,对呼伦贝尔市扎敦河鱼类资源开展2次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确定增殖放流的种类,并对放流规模、时间、地点、周期及时序等放流方案进行规、划设计。结果表明,扎敦河共分布有16种鱼类,隶属于2纲5目8科15属。其中,珍稀保护鱼类4种,占总种数的25%。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种,共计2 899尾,重37 188.9 g。参考生物完整性指数(IBI),通过对保护地位、经济价值、洄游习性、种群资源量、受工程影响程度及人工繁育技术是否突破等6方面综合分析,将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哲罗鲑Hucho taimen、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grubii、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i、江鳕Lota lota等6种珍稀保护、重要经济鱼类作为本工程近期放流对象。将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作为远期放流对象,近期主要开展人工驯养、繁育技术和栖息地保护研究。基于类比分析,推荐放流数量为16万尾/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