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为研究贵州白绢病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采自贵州省贵阳、遵义等5个市(州)郊不同发病地的20株白术白绢病菌进行随机多态性扩增,根据引物扩增的DNA指纹图谱,运用UPGMA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116条引物中筛选出12条引物,获得了较为清晰的扩增谱带,共获得DNA指纹图带64条,其中多态性条带44条,多态性检测率为68.75%,菌株间相似性系数为0.56~0.98。以遗传相似系数0.79为阈值,供试菌株被划分为3个遗传聚类组(Ⅰ/Ⅱ/Ⅲ)。除部分相同地理来源(毕节)的菌株被划分为同一组外,其它不同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地理来源直接相关性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尖孢镰刀菌致病性菌株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作物土传病原真菌,为明确其不同寄主及专化型菌株遗传差异性和亲缘关系,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寄主(专化型)及地理分布的43个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5条引物通过ISSR-PCR 扩增,共扩增出14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44条,平均多态性条带达98.0%。43个菌株的聚类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7~0.97,且遗传多样性与其寄主和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进一步将供试菌株中葫芦科与茄科作物尖孢镰刀菌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84时,16个葫芦科的菌株可分为6个ISSR类群;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7时,16个茄科的菌株亦可分为6个ISSR类群;且均表现为相同寄主或专化型菌株因地理来源不同,被归属于不同的ISSR类群,说明寄主或专化型相同的菌株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广东地区野生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ISSR标记,对广东地区30份野生狗牙根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从5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5个多态性明显、反应稳定的引物,共扩增出151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能扩增出10.07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总数为142条,多态性条带比率达93.7%。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0.58278~0.92715。基于遗传相似系数,利用UPGMA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可聚为4类。POPGENE分析软件结果表明,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0.5689,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0.3813,每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1.6196。  相似文献   

4.
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遗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ISSR(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和RAPD(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对供试的18个多主棒孢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种分子标记技术均能揭示橡胶多主棒孢病菌的遗传多态性。同时利用P距离模型构建了18个多主棒孢菌株的UPGMA聚类分析树状图,根据2种技术构建的UPG—MA聚类树状图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个主要类群。ISSR类群和RAPD类群与地理来源均不存在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丹  李端生  杨春  王庆  罗军武 《茶叶科学》2012,32(2):135-141
利用ISSR标记分析了江华苦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10个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在70个单株间共扩增出174条谱带,其中166条具有多态性,占95.40%,表明江华苦茶群体基因组DNA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供试单株间的平均Nei´s基因多态性(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382、0.558,表明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供试材料的相似系数介于0.44~0.84,平均为0.63。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6个类群,其中5个复合组,1个独立组。亲缘关系ISSR树状图在分子水平上显示了江华苦茶群体各单株间的亲缘关系,为江华苦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武夷山84份武夷山名丛单丛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用39条ISSR引物进行样品扩增筛选,从中选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16条引物分别对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98条清晰可辨的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87条,多态性比率达88.78%。84份名丛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8,平均Nei's基因多态性(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339、0.532,表明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同时,84份名丛间的Jaccard相似系数在0.34-0.93之间,平均值为0.70。根据Jaccard相似系数平均值,利用UPGMA聚类分析,将供试的84份名丛分成六大类群,并绘制亲缘关系树状图,揭示了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84份名丛之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结果以期为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ISSR和SRAP标记分析耐抽薹大白菜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6个耐抽薹大白菜品种进行ISSR和SRAP分析.结果表明:10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20条清晰的谱带,其中76条为多态性条带,占63.3%;12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218条清晰的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60条,占73.4%.ISSR标记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分为3个类群6组,分类结果与供试耐抽薹大白菜地理分布相似;SRAP标记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分为3个类群5组,标记划分类群与叶色分类比较接近.ISSR和SRAP标记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不显著相关(r=0.150).两个标记整合后聚类分析可检测到更大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87份咖啡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条ISSR引物扩增出14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07条,多态性位点为76.4%。运用UPGMA方法构建了聚类图,在遗传相似系数0.625水平下,87份资源被分为3大类。第Ⅰ类群包括了3份大粒种(Coffea liberica Bull ex Hiern);第Ⅱ类群为中粒种咖啡(C. canephora Pierre);第Ⅲ类群包括了全部小粒种资源(C. arabica Linne),共83份。咖啡种质的遗传关系种间容易划分,在种的分类水平上存在遗传关系多样性,而小粒种咖啡种内遗传多样性较窄。该研究结果将为咖啡种质鉴定、分类及分子育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表明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咖啡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斑病菌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39个菌株的DNA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将39个菌株基本分成5组,并且在同一组内不同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也有差异。来自不同地区相同品种上的菌株和同一地区不同品种的菌株的DNA多态性存在差异,表明我国玉米大斑病菌中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78份杧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12条优选引物,共扩增出148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42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5.95%。聚类分析结果将78份杧果种质分为5大类。在5大类资源中,大部分种质(87.34%)都聚在第Ⅰ类,表明大部分杧果种质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供试种质之间能互相区分开来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珍稀地方种质资源"黄金茶"的110个株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8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分别对供试材料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共获得205条清晰可辨的谱带,其中多态性带187条,多态性比率达91.22%,反映了黄金茶群体基因组DNA多态性较高。110个黄金茶株系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1,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0,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45,说明黄金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110个黄金茶株系间的Jaccard相似系数在0.22~1.00之间,平均值为0.55。根据相似系数平均值,用UPGMA法将供试的110个株系分成七大类群,并绘制ISSR聚类树状图,揭示了黄金茶群体各株系之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为今后加强对黄金茶特异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优良品种的选育及杂交亲本的选配等从分子水平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珍稀地方种质资源“黄金茶”的110个株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8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分别对供试材料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共获得205条清晰可辨的谱带,其中多态性带187条,多态性比率达91.22%,反映了黄金茶群体基因组DNA多态性较高。110个黄金茶株系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1,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0,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45,说明黄金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110个黄金茶株系间的Jaccard相似系数在0.22~1.00之间,平均值为0.55。根据相似系数平均值,用UPGMA法将供试的110个株系分成七大类群,并绘制ISSR聚类树状图,揭示了黄金茶群体各株系之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为今后加强对黄金茶特异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优良品种的选育及杂交亲本的选配等从分子水平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ISSR标记分析12份臂形草种质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17条ISSR引物分析12份臂形草种质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臂形草种质问的多态性高,17条引物产生了286条DNA片段,其中280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高达97.90%;每个引物可扩增出6~23条DNA片段,平均16.8条,种质问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486~0.968,平均值为0.681;通过聚类分析可将12份臂形草种质分为两类:一类为巴拉草和湿生臂形草,其余品种则聚为另一类.  相似文献   

14.
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我国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菌株进行鉴定、聚类分析和遗传变异分析。结合传统分类方法和ITS序列分析,确定6省区96株菌株为尖孢镰刀菌。采用ISS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分子标记技术对这96株菌株进行分析,12条引物共扩增出800个条带,多态性条带数为797条,多态性为99.62%;在相似性系数为0.88处,96株供试菌株被分为5个类群。聚类结果表明,胡麻枯萎病菌种内存在明显的多态性,且ISSR类群与地理来源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ISSR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9个种44份野牡丹属种质资源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9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0条,多态性条带的比率为98.9%;16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13条谱带,其中101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9.38%。2种分子标记相比较,ISSR分子标记检测出的多态性比率更高。44份野牡丹属种质明显聚为2组,种质资源遗传相似系数在0.61~0.88,平均相似系数0.75。基于不同引物的条带组合构建了供试的44份野牡丹属种质资源的ISSR和RAPD指纹图谱,采用这2种指纹图谱可对供试的所有野牡丹属种质资源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6.
银耳芽孢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ISSR和RAPD分子标记分析了不同来源的14株银耳芽孢多样性.4个ISSR引物和2个RAPD引物总扩增条带数为40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39,多态性位点百分比97.50%.平均等位基因位点数为1.975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位点数为1.393 1,物种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为0.2270,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559.UPGMA聚类方法对14个银耳菌株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表明,福建省内栽培的不同银耳菌种芽孢没有差异,福建省内银耳菌种比较单一,遗传背景相当狭隘;但这些菌株的芽孢与野生采集分离的银耳菌株的芽孢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不同来源大豆品种的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甫绨 《大豆科学》2005,24(3):161-165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来源大豆品种(系)进行了分类研究,对UBC ISSR801-850引物进行筛选,发现有11个引物没有产物,选出39个引物具有扩增产物,一般每个引物可以扩增出1-6条带,产物片段大小多在831-3530b之间.39个引物共扩增出121条带,其中多肽性带47条,占38.84%.每个引物平均可扩增出带数为3.1条;其中多肽性带数为1.21条.ISSR引物扩增的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技术能很好地用来区分不同来源的大豆品种(系).不同大豆品种(系)因其遗传背景不同,经ISSR引物扩增出来的谱带数也不一样,而且不同品种(系)还具有特异性的标记谱带.另外,对沈农系列大豆品种(系)的生产力与本试验采用的日本大豆品种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沈农系列大豆品种(系)的生产力要高于日本大豆品种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冬瓜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冬瓜种质资源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从67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强、重复性好的7条引物,对57份冬瓜资源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共扩增出50条谱带,其中多态性带34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68.0%.冬瓜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26~1.00之间,大部分在0.70以上,表明供试的57份材料间遗传基础狭窄.利用UPGMA聚类分析,可将供试57份冬瓜种质划分为6个类群,类群的划分与地理来源有较高的相关性.本研究分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已利用本研究分类结果配制出杂种优势强的新组合.  相似文献   

19.
草菇菌株的ISSR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借助分子标记手段对草菇菌株进行鉴别,利用筛选出的9个ISSR引物,对17个草菇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对草菇菌株的ISSR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ISSR-PCR共扩增出81条清晰的DNA片段,其大小介于200~2 000 bp,其中多态性片段61条。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草菇菌株间的DNA指纹均存在差异,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3~0.95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7个草菇菌株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4处可分成5个组群,草菇V11、V23和V365与其它菌株的遗传距离最远。来自同一菌株的2个分离物V26-1和V26-2归在同一组内,且遗传相似系数达0.93。研究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作为草菇菌株鉴别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