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3篇
  5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3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鉴定从桉树根际筛选到的微生物的抑草潜力和抑草成分,以桉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到的一株真菌为材料,利用生物测试验证菌株发酵液的抑草潜力,利用GC-MS对菌株发酵液抑草成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菌株发酵液对稗草的根长、株高和干重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稗草根长抑制率最大为稀释50倍时,抑制率为7.55%;对稗草株高和干重抑制率最高为原液,抑制率分别为56.53%和25.46%。GC-MS鉴定共检测到86个物质,含氮化合物最多,占59.10%,其次为羧酸及酯类化合物,占19.26%。抑草物质生物测试结果表明,邻香豆酸、柠檬醛和胡椒碱在低浓度时对莴苣的根长和株高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明该菌株能够产生多种化感物质的结构类似物,使得菌株发酵液具有很强的抑草作用,具有开发为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间作麦冬对春季茶园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茶园土壤环境、微生物群落间的互作机制,为茶园间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地梯田茶园为研究对象,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分析茶树单作、茶树—麦冬间作及茶园空地土壤(CK)的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与丰富度差异。【结果】相对于单作,间作麦冬能显著提高茶园土壤含水量与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P<0.05,下同),以及脲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而pH无明显变化。相对于单作和CK,间作麦冬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明显影响,但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土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与土壤速效营养、有机质和土壤相关酶呈显著正相关;芽单胞菌门与速效氮、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绿湾菌门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LEfSe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中的根瘤菌目(Rhizobiales)、黄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罗丹诺杆菌科(Rhodanobacteraceae)、褚氏杆菌属(Chujaibacter)、伯克氏菌科未分类菌属(unidentified_Burkholderiaceae),以及放线菌门中的放线菌门未分类菌纲(unidentified_ Actinobacteria)为间作茶园土壤样本的标志性微生物,且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和单作处理。【结论】茶园间作麦冬可诱导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能富集更多参与土壤营养循环和拮抗病原菌的有益细菌,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和茶树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3.
实验实践教学是践行工程教育认证核心价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成果导向(OBE)教学模式,项目孵化—精准引导—创新研发以半、全开放式产品研发实验为主线,线上线下联合教学,进行模块化、进阶式教学,提高实验内容的前沿性、创新性及科学性;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完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同时可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该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应用型食品人才。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武夷山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以武夷山5个海拔(312、687、1 153、1 775、2 186 m)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各个海拔不同土层的养分和酶活性变化。[结果]武夷山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分布差异明显,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而同一海拔,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高度与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等各指标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5种土壤酶活性与3种土壤养分指标之间,除蛋白酶和全磷不显著相关外,其他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5种土壤酶活性之间,除蛋白酶与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不显著相关外,其他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3种土壤养分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该研究为植被的空间选择及修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用由穗型差异大的水稻品种密阳46和FJCD建立的一个包含130个株系的F10重组自交系,测定其在福建武夷山和莆田环境下的粒宽,并进行QTL定位和互作研究.结果表明,10个加性QTL和4个位点存在显著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以及1对加加上位性效应.QTL定位分析获得的10个加性QTL,位于2、5、6、7号染色体,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0.44%-20.49%,其中qGW-5-2和qGW-6-9单个QTL贡献率分别达14.99%和20.49%.环境互作分析获得4个GE互作位点,分布在水稻5、6、7号染色体上,均为微效QTL.在莆田环境下,与粒宽相关的1对QTL存在加加上位性效应,且对表型变异贡献率达33.26%.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不同等级武夷肉桂茶品质差异,分析造成茶叶品质差异的原因,以649个不同等级武夷肉桂茶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感官审评及主要滋味物质和矿质元素测定。结果表明:获奖肉桂茶滋味物质含量比未入围肉桂茶丰富。不同等级武夷肉桂茶除K、Mg、Mn、Co外,大多数矿质元素含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限制性主坐标轴分析表明,品质指标对武夷肉桂茶等级间差异的总差异解释达到43.391%,矿质元素解释度仅有26.996%。热图分析表明,武夷肉桂茶RA(特等奖)和RB(一等奖)在总黄酮、可溶性糖、茶多酚、咖啡因、EGCG、EGC、GC、GCG等指标显著积累,其酚氨比更高,RC(优质奖)和RD(未入围)在Mn和Mg有显著积累。相关性分析表明,武夷肉桂茶等级与茶多酚、EGCG、酚氨比、咖啡碱、ECG、EGC呈显著正相关,与M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客观判别武夷肉桂茶的品质差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术对油杉花粉管中的微管、微丝骨架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伸长的花粉管大致可分为3个区,即位于顶端的管细胞区、体细胞区和其后的退化区;花粉管中微管与微丝的分布样式不同;微管骨架主要分布于管细胞区和体细胞区,而退化区的微管较稀疏;管细胞区内微管呈网状结构,微管一直延伸至花粉管极顶端;体细胞具独立的微管系统.花粉管内微丝骨架呈轴向排列于整个花粉管,自花粉粒内一直延伸至花粉管顶端,粗微丝束几乎平行于花粉管的长轴.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微管与微丝骨架系统在油杉花粉管顶端极性生长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由小穗小粒型水稻Milyang 46和大穗大粒型FJCD建立的一个包含130个家系F10的重组自交系,测定福建省武夷山和莆田环境下籽粒灌浆期功能叶性状,并进行QTL定位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表明,2种环境下共检测到35个加性QTL,位于1、2、5、6、7、11、12号染色体上,表型变异贡献率为0.66%-56.75%;检测到12个位点存在显著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位于1、2、6、11号染色体上,表型变异贡献率为1.45%-12.05%;莆田环境下,检测到7对加加上位性QTL位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0-15.64%.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米糠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脱脂米糠为原料,制备速溶米糠营养粉(IDRBF),以IDRBF得率为指标,对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复合水解脱脂米糠的工艺条件进行了分析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复合酶水解条件为,胰蛋白酶用量75 000 U/g,α-淀粉酶用量1 000 U/g,底物浓度10%,于50℃水浴中同时水解60 min,浸提2次,在此条件下,IDRBF得率达64.60%。所得IDRBF中含蛋白质16.95%,氮溶解指数(NSI)94.34%,非蛋白质氮11.04%,可溶性糖62.32%。本试验所得速溶米糠营养粉安全、营养且极易消化吸收,可作为一种食品加工原料或营养型食品添加剂使用。  相似文献   
10.
以壳聚糖为成膜物质制得可食性涂膜保鲜剂,研究其不同浓度(1%,1.5%,2%)对冬枣生理生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涂膜处理可以明显地抑制冬枣果实硬度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酸含量下降,VC含量下降和叶绿素分解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其中以1.5%壳聚糖涂膜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