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动物繁殖学”是研究畜禽繁殖规律和繁殖技术的科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为满足现代畜牧业生产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针对“动物繁殖学”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繁殖教研室探索出了以科研促教学、以生产实践促教学“学研产”结合教学改革模式,为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国外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本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等农业教育的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就国外高等农业教育模式与发展速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借鉴国外重视高等农业教育,把农业教育纳入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多渠道筹措施资金,增加高等农业教育投入;拓展学科专业,突破农科界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扩大招生,加快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扩大高等农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进科学和民主管理,加快现代化教育管理进程;高等农业院校要立足于为地方经济服务等经验。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分析总结,阐述相关概念界定及校地关系,论述高等农业院校的职能作用,总结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等农业院校的需求、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相关对策。结合国内外文献,认为高等农业院校应深入了解并结合地方情况,在教学培养、人才输送、技术支撑、文化支撑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更好更全面地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谢倩罗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3,(24):10164-10166,10168
通过文献分析总结,阐述相关概念界定及校地关系,论述高等农业院校的职能作用,总结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等农业院校的需求、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相关对策.结合国内外文献,认为高等农业院校应深入了解并结合地方情况,在教学培养、人才输送、技术支撑、文化支撑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更好更全面地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业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对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影响,并结合我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开发和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树立正确的文献资源建设观念,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不仅不能削弱印刷型馆藏文献,而且还要加大电子网络文献收藏力度;2.加大资金投入,改变服务手段,高等农业院校应重视图书馆建设,增加资金投入,保证及时购入各类型文献的经费,同时,图书馆应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促进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3.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图书馆员不但应懂得传统的服务技能,还应具备信息知识能力和一定程度的外语水平,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适应新时期图书馆的发展需要;4.加强网络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高等农业院校只有参加高校联网,才能通过网络中心,获取全球最新的所需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5.利用资源优势,开发有特色的数据库,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为特色数据库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我校图书馆要利用这些优势尽快建立特色数据库,并使这些数据库标准化、网络化,逐步推向网络,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高等农业院校成人教育改革探讨任大鹏,吕天敏,董清(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北京100094)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转型期。高等农业院校成人教育如何抓住机遇,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便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是时代对农业院校...  相似文献   

7.
高等农业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包括:服务范围狭小、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单一、服务模式陈旧。上海海洋大学面对农业全球化、农业全方位化的发展新态势,开展特色化社会服务取得良好效果。提出高等农业院校应当立足高校办学层次、高校科研优势、高校办学地点,结合社会舆论热点和主题节日开展特色化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
高等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新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是“三农”问题。作为面向“三农”服务的高等农业院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必须认真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问题。高等农业院校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背景下丰富和发展服务“三农”的内涵,更加坚定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视角出发,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的功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标准要求,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教育质量,优化学科建设,增强高等农业院校为农村实现小康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性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高等农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政策参谋的重要阵地,对发展壮大辽宁县域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辽宁高等农业院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为此,探寻辽宁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可行路径就显得紧迫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高等农业院校教材管理暂行办法一九九七年六月一日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高等农业院校教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建设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总...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菜豆品种先行者为试材,采用32孔、50孔两种规格穴盘,设置10、15、20、25 d等4个苗龄段,通过研究不同穴盘规格和苗龄对菜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菜豆育苗的穴盘规格和适宜的苗龄。结果表明:穴盘育苗的营养面积增大,菜豆产量随之增加,25 d苗龄条件下,32孔穴盘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显著高于50孔穴盘;随着苗龄的增长,菜豆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呈增加趋势,其中25 d苗龄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苗龄。综合上述各项指标,菜豆育苗阶段,10 d苗龄可选用32孔、50孔穴盘,15 d以上秧苗选用32孔穴盘为宜。  相似文献   

12.
氮素作为重要的营养元素,限制着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经济产量,筛选和培育耐低氮小麦品种是提高氮素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以118份不同基因型小麦为材料,在低氮(0.1 mmol·L-1)和正常氮(5 mmol·L-1)条件下苗期水培,测定根干重、茎叶干重、根冠比、植株干重、最大根长、初生根数和二级初生根数等相关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小麦品种的耐低氮性。结果表明,在低氮胁迫下小麦幼苗的根干重、根冠比和初生根数目显著提高,茎叶干重、植株干重和最大根长不同程度的降低,7个苗期性状指标在两个氮水平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 43.575%、22.904%和17.873%,累积贡献率达 84.351%。以耐低氮性综合评价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118份小麦品种划分为强耐低氮型、耐低氮型、中间型、较敏感型和敏感型5类。筛选出3份耐低氮型小麦(齐大195、金丰7183和天民198)和2份强耐低氮型小麦(山农0917和鲁麦8号)。不同小麦品种的耐低氮机制不同,研究结果为小麦耐低氮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15.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observations in monkeys indicate that the primate visual system consists of several separate and independent subdivisions that analyz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ame retinal image: cells in cortical visual areas 1 and 2 and higher visual areas are segregated into three interdigitating subdivisions that differ in their selectivity for color, stereopsis, movement, and orientation. The pathways selective for form and color seem to be derived mainly from the parvocellular geniculate subdivisions, the depth- and movement-selective components from the magnocellular. At lower levels, in the retina and in the geniculate, cells in these two subdivisions differ in their color selectivity, contrast sensitivity, temporal properties, and spatial resolution. These major differences in the properties of cells at lower levels in each of the subdivisions led to the prediction that different visual functions, such as color, depth, movement, and form perception, should exhibit corresponding differences. Human perceptual experiments are remarkably consistent with these predictions. Moreover, perceptual experiments can be designed to ask which subdivisions of the system are responsible for particular visual abilities, such as figure/ground discrimination or perception of depth from perspective or relative movement--functions that might be difficult to deduce from single-cell response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6.
ICP-OES法同时测定果蔬中铅、砷、镉、铬、铜、锡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蔬样品经混酸消化后,控制一定的酸度,定容后应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果蔬中铅、砷、镉、铬、铜、锡六种有害重金属进行测定,研究了分析测定条件,方法简单快速。测定结果表明,五种元素的加标平均回收率在91.0%~107%之间。其RSD均小于3.5%。按该方法进行处理及测定铅、砷、镉、铬、铜、锡,在选择的测定条件下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006 mg/kg、0.0003 mg/kg、0.00003 mg/kg、0.00005 mg/kg、0.00003 mg/kg、0.0006 mg/kg。  相似文献   

17.
18.
以‘展望红’为材料,研究N、P、K、Ca、Mg、Fe缺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总结缺素症状,研究结果表明:N缺乏时植株矮小,叶发黄;P缺乏时叶色暗绿,且影响开花;K缺乏时基部叶枯黄,并易落叶;缺Fe症状较为明显,但能正常开花;Ca、Mg未表现出缺素症状,且各项指标要优于全素处理;N、P显著影响一串红的生长发育,K对开花品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20.
Fiber, food, fuel, and fungal symbion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irtually all plants of economic importance form mycorrhizae. These absorbing organs of higher plants result from a symbiotic union of beneficial soil fungi and feeder roots. In forestry, the manipulation of fungal symbionts ecologically adapted to the planting site can increase survival and growth of forest trees, particularly on adverse sites. 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e, which occur not only on many trees but also on most cultivated crops, are undoubtedly more important to world food crops. Imperatives for mycorrhizal research in forestry and agriculture are (i)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inoculum of mycorrhizal fungi, (ii)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ordination with soil management, plant breeding, cultivation practices, and pest control to ensure maximum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fungal symbionts in the soil, and (iii) the institution of nursery and field tests to determine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mycorrhizae benefit plant growth in forestry and agri-eco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