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光色对红壳色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摄食及体色的影响,为其体色研究提供参考。固定光照强度为(1 800.0±50.0)Lx,记录观察红壳色与正常壳色仔蟹在5种常见光色(红、绿、黄、白和蓝)下养殖35 d的存活、相残、蜕壳、生长及摄食量等情况,并利用色调-饱和度-亮度(HSB)颜色模型分析体色变化。Duncan多重比较分析发现:不同颜色光照对两种壳色中华绒螯仔蟹生长的影响不同。绿光有利于红壳色仔蟹的生长,而黄光则对正常壳色仔蟹更有利。两种壳色仔蟹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致残率在不同颜色光照中差异显著。红壳色仔蟹在红光和绿光中的蜕壳率明显高于正常壳色仔蟹(P0.05)。除蓝光组外,各颜色光照中正常壳色仔蟹致残率均高于红壳色仔蟹,其中白光组的致残率比红壳色仔蟹高78.72%(P0.01)。红壳色仔蟹在绿光组中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1.69%/d)和头胸甲特定生长率(0.69%/d)最高;在红光组中特定生长率最低(分别为1.40%/d,0.38%/d),而正常壳色仔蟹在蓝光中的特定生长率最低。两种壳色仔蟹各光色组的夜间摄食占比均高于白昼,尽管差异不显著(P0.05),但表现出了昼夜摄食节律。红壳色仔蟹的日摄食率、食物转化率受光照颜色影响不明显(P0.05)。但对正常壳色仔蟹蓝光会抑制摄食和食物转化,而黄光则会促进摄食和食物转化。与蜕壳前相比,蜕壳后红壳色仔蟹红光、绿光、黄光组H值下降,红色加深;而白光、蓝光组H值上升,红色变浅;各组S值、B值下降,体色变浅,变暗,而正常壳色仔蟹红色深浅度在不同光照下则表现相反;除红光、黄光B值上升,体色变亮,S值均下降,体色变浅。因此,绿光和黄光分别利于红壳色和正常壳色仔蟹的生长,而绿光能促进两种壳色仔蟹体色变黑,加深。本研究将为中华绒螯蟹体色形成与调控机理的解析,以及养殖过程中光照条件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23±2)℃下,采用63 cm×43 cm×20 cm水族箱和半静态毒性实验法,设(0.00μg/L、28.25μg/L、56.5μg/L、113μg/L和226μg/L)5个噻虫嗪(C8H10Cl N5O3S)浓度梯度,测定了平均壳长(2.78±0.23)cm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血淋巴细胞数量、肝胰腺和血淋巴相关免疫酶活性以及肝胰腺和鳃组织免疫和代谢基因表达情况,研究了噻虫嗪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21 d亚急性毒性效应,为噻虫嗪在稻田养殖河蟹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噻虫嗪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452μg/L,安全浓度(SC)为45.2μg/L。噻虫嗪暴露第14 d和21 d,113μg/L和226μg/L噻虫嗪组河蟹的血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1 d、4 d、7 d和14 d,28.25μg/L噻虫嗪组河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7 d、14 d和21 d,226μg/L组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4 d、7 d、...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本规格对其子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在相同的养殖环境下将4种规格河蟹亲本(规格I:雌90~110 g、雄140~160 g;规格Ⅱ:雌115~135 g、雄160~180 g;规格Ⅲ:雌140~160 g、雄220~240 g;规格Ⅳ:雌190~210 g、雄290~310 g)所产的大眼幼体养殖至扣蟹,并比较各组扣蟹的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最终产量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规格的河蟹亲本,其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豆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成活率以及增重倍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2)在豆蟹至扣蟹养殖阶段,各组幼蟹的生长速度差异大体上与其亲本规格的差异相一致,其中Ⅰ组幼蟹在8—10月期间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低于Ⅳ组(P<0.05);(3)养殖效果方面,各组扣蟹平均规格和最终产量均随着亲本规格的提高而提高,其中Ⅳ组扣蟹的最终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Ⅰ组扣蟹(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Ⅳ组扣蟹2.00~3.99 g规格的比例显著低于另外3组,而≥6.00 g规格的比例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5)。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亲本规格对其后代的养殖性能存在影响,大规格河蟹亲本子一代在扣蟹生产阶段生长速度快、养殖效果好,因此建议在生产上选择大规格亲本的后代用于扣蟹养殖。  相似文献   

4.
用氯化铵和曝气自来水设置0(对照)、40、80、120、160、200、240 mg/L共7个氨氮质量浓度梯度,进行96 h的氨氮对(12±1.6)g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存活和摄饵影响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96 h40 mg/L氨氮质量浓度组蟹存活率(100%)与对照组(0 mg/L)差异不显著,但80 mg/L以上质量浓度组与对照组(0 mg/L)蟹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24、36、48、60、72、84、96 h,氨氮对合浦绒螯蟹的LC50值分别为405.889、280.942、245.845、211.232、177.588、162.561、134.089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3.409 mg/L。120mg/L组的蟹存活时间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160 mg/L组蟹的存活时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与40 mg/L以上质量浓度组相对摄饵量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存在一龄性早熟和二龄正常成熟两种现象,为了解其后代养殖性能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利用构建的一龄早熟家系和二龄正常成熟家系,评估了其子一代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存活率、产量、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结果显示:(1)正常家系的子一代在8月和10月的平均体重(70.45±18.62)g,(95.87±34.44)g高于早熟家系的平均体重(58.93±16.33)g,(95.56±25.26)g,甲壳长和甲壳宽在7、8和10月份,正常家系显著高于早熟家系,4-10月二龄正常成熟家系的特定增重率(SGR,(1.48±0.45)%/d)低于一龄早熟((1.65±0.12))%/d;(2)一龄性早熟家系完成生殖蜕壳的时间早于二龄正常家系,一龄性早熟家系在8月份的生殖蜕壳率为85%,高于正常家系(75%),但两者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3)就最终养殖效果而言,尽管正常成熟家系子代的存活率和平均产量比早熟家系分别高出14%和17%,但两种家系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河蟹二龄成熟家系子代在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优于一龄早熟家系子代。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氯消毒剂对幼蟹养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氧化氯(ClO2)作为一种生产上常用的水产养殖消毒剂,其杀菌效果显著;而且在24小时内对水质指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诸如氨氮,亚硝态氮浓度下降等。在不换水的淡水养殖条件下,二氧化氯对于幼蟹的存活率和自然生长影响不大.同时对水质pH值也不会产生较大变动,但是在药物浓度达到5μg/l以上时可以导致幼蟹出现大规模死亡现象。研究表明,二氧化氯的除菌效果较为理想,当浓度达0.5μg/l时除菌率就可以达到95%以上。实际生产上建议使用0.1--0.5μg/l之间的浓度,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超 《水利渔业》2007,27(2):58-60
在养殖水温为(26.62±1.19)℃时,规格为1.03~10.95 g/只的幼蟹蜕壳后,体重平均增长率为(45.515±15.630)%,壳长增长率为(10.159±5.687)%,壳宽增长率为(9.994±5.302)%,壳长/壳宽增长率为(1.235±0.712)%。其中不同规格组蟹的体重和壳长/壳宽的增长率没有显著差异,而壳长、壳宽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与体重的关系不明显。所蜕壳的干重占蜕壳前后体重的比率分别为(16.159±5.734)%和(11.319±3.648)%,两者都随体重的增加而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网箱条件下,将两个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所孵化的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比较了这两个地理种群扣蟹的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在养殖期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比较了其成活率、1龄性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仔蟹阶段的生长速度略低于长江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2)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仔蟹至扣蟹养殖阶段的体质量始终低于长江种群,其中10月份和11月份两个种群雄蟹的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养殖期间闽江种群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整体略低于长江种群,但无显著差异(P0.05);(3)闽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体质量、最终产量和1龄性早熟率均低于长江种群,其中整体性早熟率和雄蟹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成活率的差异则相反,且闽江种群雄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长江种群。结果表明,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均低于长江种群,但其成活率较高,且1龄蟹的性早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苗种培育过程中饵料的合理投喂提供基础理论数据,采用投喂-饥饿和饥饿-投喂的处理方式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分别开展营养储存饱和点实验(PRS)和不可恢复点实验(PNR),研究饥饿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蜕皮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大眼幼体的PRS实验中,投喂时间≤2 d时,大眼幼体的蜕皮率为0;投喂时间≥4 d时,大眼幼体的蜕皮率和发育时间与连续投喂组(F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投喂4 d-饥饿组(F4S组)大眼幼体蜕皮后Ⅰ期仔蟹的增重率和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F组(P<0.05)。大眼幼体的PNR实验中,饥饿2 d时大眼幼体的存活率仅为(30.00±13.23)%。Ⅰ期仔蟹的PRS实验中,连续饥饿组(S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为0,而投喂2 d-饥饿组(F2S组)、投喂3 d-饥饿组(F3S组)和F组3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投喂1 d-饥饿组(F1S组)和F2S组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增重率和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F组(P<0.05),且F1S组Ⅰ期仔蟹的发育时间显著延长(P<0.05)。Ⅰ期仔蟹的PNR实验中,除饥饿1 d-投喂组(S1F组)外,F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各组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增重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而发育时间却与饥饿时间呈正相关;饥饿时间≥2 d时,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个体大小明显变小。拟合分析结果显示,大眼幼体的PRS;值是3.57 d,Ⅰ期仔蟹的PRS;和PNR;值分别是0.90 d和2.01 d。研究结果表明,新蜕皮的大眼幼体必须给予充足的饵料才可确保高的存活率,大眼幼体投喂6 d后可以适当减少投喂量,短期饥饿对Ⅰ期仔蟹蜕壳和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Ⅰ期仔蟹的耐饥饿能力强于大眼幼体。  相似文献   

10.
选用初始体重为(2.15±0.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幼蟹,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幼蟹),饲喂100%鱼油组(简称F1组)、100%豆油组(F2组)、100%亚麻油组(F3组)、50%鱼油+50%豆油组(F4组)、50%鱼油+50%亚麻油组(F5组)不同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验蟹单个体养殖,实验周期为112 d。结果表明,F5组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各组的蜕壳间隔和肝胰腺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胰腺组织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F1组幼蟹肝胰腺的类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3组的胃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1组、F2组和F4组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的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肝胰腺和肌肉中的亚油酸(LOA)(C18:2n-6)、亚麻酸(LNA)(C18:3n-3)、EPA(C20:5n-3)和DHA(C22:6n-3)等主要脂肪酸含量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F1组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F2组的LO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F3组的LN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以50%的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能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但可能使幼蟹的成活率降低。以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会影响幼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和肝胰腺、肌肉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在上海崇明地区养殖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成蟹的技术,在崇明西北部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养殖池塘开展种草生态养殖成蟹试验。试验池塘面积15亩(15亩=1 hm2,下同),放养规格为100只/kg的中华绒螯蟹蟹种500只/亩,试验期间池塘整体水草覆盖率约为70%。试验结果:养殖成蟹871.95kg,亩产58.13 kg,其中雄蟹平均壳长64.23 mm,壳宽72.03 mm,体质量194.07 g,个体200 g以上的比例为40.0%;雌蟹平均壳长60.46 mm,壳宽67.51 mm,体质量140.88 g,个体150 g以上的比例为36.7%。结果表明,采用种草生态养蟹模式,可以在崇明地区养成大规格中华绒螯蟹,该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的遗传毒性作用,将中华绒螯蟹分为5组进行半静水毒性试验,分别为0μg/L的空白对照组,只添加丙酮的溶剂对照组,以及0.10、0.20、0.40μg/L的溴氰菊酯质量浓度试验组。通过彗星检测的方法,分别测定溴氰菊酯暴露1、2、4、8、12d后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拖尾率及Olive尾距(OTM值)。结果显示,溶剂组在各时间点拖尾率及Olive尾距均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溶剂丙酮并非造成中华绒螯蟹血细胞DNA损伤的原因。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有较强的DNA损伤作用,1d后0.20μg/L和0.40μg/L组拖尾率和Olive尾距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后3个质量浓度组在各时间点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至12d后仍未恢复。拖尾率和Olive尾距随着暴露时间增加而上升,呈现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表明其可以作为评估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遗传毒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两种投饲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扣蟹池塘养殖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扣蟹阶段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和豆粕、麸皮等传统饲料对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蟹种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的影响,自2016年5月中旬开始,分别用配合饲料和豆粕、麸皮等传统饲料饲喂淡化后的河蟹大眼幼体,比较两种投饲模式下蟹种的生长情况和养殖效益。试验结果:(1)在整个养殖期间配合饲料组的蟹种平均规格高于传统饲料组,体质量增长率也普遍高于传统饲料组;(2)配合饲料组1龄性早熟个体的亩产(15亩=1 hm~2,下同)及其占总产量的比例均显著低于传统饲料组(P0.05),而两个饲料组中1龄性早熟个体的平均规格差异较小,均为21 g左右;(3)配合饲料组蟹种的产量以及大规格蟹种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传统饲料组(P0.05),而成活率稍低于传统饲料组;(4)配合饲料组蟹种的最终规格主要集中于3~6 g(42.61%)和6~9 g(24.57%)这两个体质量范围内,而传统饲料组蟹种的规格主要集中于3 g(33.00%)和3~6 g(44.81%)这两个体质量范围内;(5)由于在平均规格、最终产量和销售价格上的优势,配合饲料组的最终净利润和投入产出比均明显高于传统饲料组。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饲料,配合饲料可以提高蟹种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故在扣蟹养殖中应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浓度异噻唑啉类新型除苔剂“护草青苔净”对中华绒螯蟹幼蟹、伊乐藻和水质的影响。试验结果:随着“护草青苔净”浓度的升高,48 h后养殖水体的pH和氨氮浓度显著上升,而亚硝酸盐含量上升不明显。“护草青苔净”浓度达到5.0 mg/L时开始对伊乐藻出现毒害作用,而在20.0 mg/L浓度以内的“护草青苔净”对幼蟹无毒害作用。48 h试验中,各试验组幼蟹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但摄食强度随着“护草青苔净”浓度上升至10.0 mg/L时显著下降。结果表明,“护草青苔净”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虽然没有严重的毒性作用,但是在池塘中使用时,必须考虑到对其它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严格控制用量。  相似文献   

15.
蒙浩焱  胡鑫  吴霞  谭洪新  罗国芝 《水产学报》2020,44(7):1124-1136
为优化生物絮凝系统碱度调控策略,实验研究了在生物絮凝—罗非鱼养殖系统中牡蛎壳补充碱度的可行性。在系统启动阶段评估了不同牡蛎壳添加量0 g/L(对照组,A组)、0.36 g/L(B组)和0.72 g/L(C组)补充碱度的可行性。结果显示,C组碱度、pH和钙离子水平显著高于A组,但B与C组组间的水质差异不显著,牡蛎壳补充碱度效果明显。在生物絮凝系统启动阶段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两种形态的牡蛎壳[(壳粉,E组)、(壳,F组)]为生物絮凝在罗非鱼养殖系统中补充碱度的效果。各组的水质指标、鱼体酶活免疫性能以及细菌群落组成均无显著差异,牡蛎壳及壳粉对罗非鱼生长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可以被应用到生物絮凝养殖系统中,但补充碱度效果不明显。牡蛎壳补充碱度与形态无关。研究表明,在目前实验条件下,牡蛎壳在生物絮凝养殖系统中不能完全替代碳酸氢钠,还需进一步优化相关工艺。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超大规格亲本(母本≥300 g, 父本≥400 g)繁育子代的养殖效果, 本研究以正常规格亲本(300 g≥母本≥150 g, 400 g≥父本≥250 g)作为对照, 比较了超大规格和正常规格中华绒螯蟹繁育子代 F1 在扣蟹及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差异。结果显示: (1) 超大规格组个体在豆蟹、扣蟹及成蟹阶段的平均体重均一直高于对照组, 其中扣蟹和成蟹体重分别于 9—11 月和 7 月差异显著(P<0.05); (2) 生殖蜕壳及性腺发育方面, 超大规格组雄体和雌体在 9 月 5 日至 9 月 25 日和 7 月 25 日至 9 月 5 日期间的生殖蜕壳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此外, 超大规格组雌体的性腺指数在性腺发育前期(9 月 10 日)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雄体则在性腺发育中期(10 月 10 日)显著较低(P<0.05); (3) 超大规格组在扣蟹阶段的产出重量和成蟹阶段的最终产量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雄体在扣蟹阶段的产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4) 就规格分布而言, 超大规格组雌雄个体中大规格扣蟹(>12 g)及大规格成蟹(雄蟹>230 g, 雌蟹>200 g)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超大规格组中小规格扣蟹及小规格成蟹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 在扣蟹和成蟹养殖阶段, 超大规格亲本繁育子代相较于对照组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高的产量, 且子代中大规格蟹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由此认为超大规格亲本繁育子代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优势。  相似文献   

17.
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分析了有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组和对照组(无伊乐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生长、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有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体重、壳长和壳宽增长率与肥满度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但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伊乐藻组的雌蟹肝胰腺中的鲜味氨基酸含量也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而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雄蟹肝胰腺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中华绒螯蟹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综上所述,伊乐藻不仅有利于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而且能改善中华绒螯蟹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8.
2003年5月20日至6月22日,研究了不同脂肪源饲料培育的大型潘对中华绒螯蟹发育和变态的影响。采用纯酵母(酵母组)、酵母添加10%豆油(豆油组)和酵母添加10%鱼油(鱼油组)三组饲料培养的大型潘作为大眼幼体发育到仔蟹Ⅳ期的生长和蜕壳的饵料。实验期间水温为室温,温度为20~24℃。结果表明,鱼油组培养的大型潘能显著地加速仔蟹发育阶段变态时间(缩短蜕皮周期),促进生长。其次为豆油组。酵母组最差。其加速变态的效果在仔蟹I期发育变态到Ⅱ期就显著表现出来。此外,鱼油组,豆油组与酵母组相比,相应仔蟹期的规格较大。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仔蟹脂肪酸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培育的大型滔的脂肪酸组成。鱼油组的仔蟹具有相对高的EPA,DHA和HUFA的百分组成,而豆油组培育的仔蟹由于大型潘中含有较高含量的C18:2,而致使仔蟹的C18:2具有最高含量。实验证实,饵料中高HUFA的含量,能显著促进仔蟹的生长和变态。PUFA,特别是C18:2对仔蟹变态和成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3年5月20日至6月22日,研究了不同脂肪源饲料培育的大型溞对中华绒螯蟹发育和变态的影响.采用纯酵母(酵母组)、酵母添加10%豆油(豆油组)和酵母添加10%鱼油(鱼油组)三组饲料培养的大型溞作为大眼幼体发育到仔蟹Ⅳ期的生长和蜕壳的饵料.实验期间水温为室温,温度为20~24℃.结果表明,鱼油组培养的大型溞能显著地加速仔蟹发育阶段变态时间(缩短蜕皮周期),促进生长.其次为豆油组.酵母组最差.其加速变态的效果在仔蟹Ⅰ期发育变态到Ⅱ期就显著表现出来.此外,鱼油组,豆油组与酵母组相比,相应仔蟹期的规格较大.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仔蟹脂肪酸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培育的大型溞的脂肪酸组成.鱼油组的仔蟹具有相对高的EPA,DHA和HUFA的百分组成,而豆油组培育的仔蟹由于大型溞中含有较高含量的C18:2,而致使仔蟹的C18:2具有最高含量.实验证实,饵料中高HUFA的含量,能显著促进仔蟹的生长和变态.PUFA,特别是C18:2对仔蟹变态和成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别用0.24、0.48、0.72、0.96、1.20g/L的尿素溶液饲养中华绒螯蟹幼蟹7d,测定幼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 transferase,GST)的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上述3种酶的活性逐渐下降,丙二醛含量逐渐上升;随着浓度的增加,3种酶活性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0.24g/L尿素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0.96g/L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这两组中华绒螯蟹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则相应下降.表明尿素浓度增加使得中华绒螯蟹幼蟹体内清除脂质过氧化物、过氧化氢和自由基的能力下降,对中华绒螯蟹幼蟹体内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有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